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牡丹花樽

牡丹花樽

发布时间: 2021-02-05 18:05:37

Ⅰ 关于牡丹的诗词名句

1、山丹丽质冠年华,复有余容殿百花。
2、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3、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4、国艳天然,造物偏锺赋。独占风光三月暮。声名都压花无数。
5、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
6、牡丹最贵为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
7、牡丹花、如人半醉,抬头不起。
8、几时流落在人间,半间仙露,馨香艳冶,吟看醉赏,叹谁能留住。
9、天真无处窥神化,栏畔新妆却自羞。
10、洛浦风光烂熳时,千金开宴醉为期。
11、洛阳地脉花最宜,至尽犹为天下奇。
12、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13、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焕双明。
14、绿烛间红花,绝艳交相照。
15、国色朝酣酒,天香也染衣。
16、欲持藤榼沽春碧,自傍朱栏翦牡丹。
17、牡丹殊绝委春风,露菊萧蔬怨晚丛;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
18、春晚午景迟,气暄因妍姿。
19、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20、不奈风吹兼日晒,国貌天香无物赛。
21、应是春皇偏与色,却教仙女愧乘风。
22、今岁芳菲未尽忙,去年二月牡丹香。
23、牡丹盛折春将暮,群芳羞炉。
24、侍中宅畔千余朵,兴庆池边四五枝。
25、芳丛不遣雪霜封,已是青腰独见容。
26、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27、绮罗不妒倾城色,蜂蝶难窥上相家。
28、瑶台月下天双艳,春色人间第一香。
29、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馀。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30、对立亭亭真妙绝,可将近侍乏雌丹。
31、衮衮群芳已失真,超然奇秀始离伦。
32、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33、叶叶鲜明还互照,亭亭丰韵不胜妖。
34、天下花王都洛京,清明寒食走香軿。
35、出窑花枝作态寒,密房烘火暖春看。
36、帘卷春寒小雨天。牡丹花落尽,悄庭轩。
37、结成幽洞自深沈,荫此芳醪更奇绝。
38、曾见玉香球最好,樽前何独说姚黄?
39、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进牡丹。
40、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41、晚得天真独有余,百花荣谢英相须。
42、花姥来时,带天香国艳,羞掩名姝。
43、无数天香国色,枝枝带洛浦嵩山。
44、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45、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46、寒过春光还漏泄,酴醾架上花如雪。
47、今日花间天色明,向人艳冶百媚生。
48、浓紫深黄一画图,中间更有玉盘盂。先栽悲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
49、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
50、青墩溪畔龙锺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51、紫玉盘盛紫玉绡,碎绡拥出九娇娆。
52、无穷春思包含尽,但问熏风有也无。
53、擎玉花头取次妍,鞓红从此不论钱。
54、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
55、奇姿须待接花工,未必妖华限洛中。
56、檀晕吐,玉华滋,不随桃李竟春菲。
57、如霞如锦色何鲜,映日欹风特地妍。
58、停杯醉折,多情多恨,绝艳真香。只恐去为云雨,梦魂时恼襄王。
59、聊将芳晋发微殷,岂是冰肌不耐寒。

Ⅱ 关于牡丹的古诗词

关于牡丹的词语比较常见的如下;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绿肥红瘦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傲霜斗雪(菊梅) 五颜六色 落英缤纷 香气扑鼻 雍容华贵(牡丹) 红杏出墙 形容春意盎然。

Ⅲ 牡丹 牡丹诗词大全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内颜色,天教晚容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韦庄《白牡丹》
1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

Ⅳ 这牡丹花不是在练习的作品有人在网上评论对画家不尊重

对画家不尊重也没办法,网络就是如此。
隔着屏幕助长了一些人的口气,也消除了一些人的礼貌,遇到这种事不要太过在意,为自己而活。

Ⅳ 牡丹为什么叫花魁

牡丹与梅 中国花魁的曲折之路(zt)
Greatcold
0位粉丝
1楼

牡丹与梅 中国花魁的曲折之路
2006-02-07 15:01:25 南方社区
编者按:其实事情要回到2005年7月22日,当时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近日联合签名发出倡议,呼吁尽快确定中国的国花,并提出将梅花、牡丹确定为“双国花”的建议。这个消息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七成网民投票呼吁马上确定国花。在随后SOHU网发起的网上调查中,截至下午2时,有7084人发表了意见。69.14%的投票者认为“中国应该马上确定国花”;而在“中意的国花”调查中,牡丹和梅花的支持率分别高达41.42%和36.39%。

国花之争,由来已久。这条消息再次引起网友强烈反响,支持率最高的梅花和牡丹之间该如何取舍?它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内在精神?谁又能成为中国理念的代言人?这些争论的焦点大概都源于“梅”与“牡丹”背后的理念冲突。与其问谁能成为中国的花魁,不如问究竟是哪种理念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流。

国花历史 谁才能代表中国理念?

☆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栽培牡丹,唐代牡丹更是被誉为万花之王。到了清朝,慈禧“垂帘听政”时将牡丹正式定为国花,并于颐和园修筑国花台。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

☆ 1929年前后,国民政府内政部与教育部联合通令全国,宣告以梅花为国花。

☆ l981年秋冬之际,—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大力支持,倡议全国开展国花问题的讨论。l982年《植物杂志》受中国植物学会的委托开展了评选我国国花的讨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作了宣传介绍,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曾组织过两次国花评选,一次是梅花夺魁,牡丹居亚,另一次则是牡丹称王,梅花位次。

☆ 1988年发布的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和约》十周年纪念邮票,一枚的图案是日本的国花樱花,另一枚上面是中国的牡丹。

☆ 1994年9月2日中国花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全国开展评选国花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作了题为“让国花尽早诞生”的讲话。牡丹和梅花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后来评选小组组织了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投票,结果牡丹以18票获胜。

☆ 近来国内花卉界提出三种国花评选方案:“一国一花”,国花为牡丹;“一国四花”,牡丹称国花,另设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名花;“一国两花”,牡丹、梅花为国花,由我国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提出。

评选花魁 三大条件和四大意义

1994年9月2日中国花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全国开展评选国花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作的题为“让国花尽早涎生”的讲话中指出了通过评选国花的意义:

(1)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通过歌颂祖国的花草树木,选出心目中最喜爱的花卉,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鼓舞人们投身于建设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事业中。花卉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花卉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花卉在我国农业中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产业,我国花卉栽培历史长达3000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卉事业蓬勃发展,逐步成为一项新兴产业;花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生活工作环境改善了,精神面貌也就大不一样。

(4)普及花卉知识,培养爱花、养花兴趣,提倡爱花、养花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我国素有爱花、养花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评选国花,要让人们对花卉有更多了解,培养爱花、养花兴趣,推动花卉进入干家万户。

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批转农业部办理,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组织。中国花协即在全国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评选国花活动。成立了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

2006-3-8 15:37 回复

Greatcold
0位粉丝
2楼

(1)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

(3)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谁占花魁 梅与牡丹的激烈争夺

中国的国花为什么定不下,外媒文章分析,可能是牡丹、梅花所代表的文化差别所致。支持牡丹、梅花、菊花或其他任何一种花卉的人,总能够从中找到其所代表的内在精神。除此之外,经济利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诗文中的梅与牡丹

☆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牡丹》)

☆ 一枝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梅花落》)

☆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白居易《秦中吟》之十《买花》)

☆ 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为君惆怅又黄昏。(罗隐《梅花》)

☆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牡丹》)

☆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梅花:德性与气节的代言人

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民间流传着许多吉祥、喜庆的相关习俗。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

☆ 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梅开五福之说。喜鹊在梅枝上欢悦鸣叫的图案,常被称为“喜报早春”,“喜报春光”,“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由竹梅和两双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贺新禧。“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

☆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

☆ 明·王圻《三才图会》认为:“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

☆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以下取自网文《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 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

2006-3-8 15:37 回复

Greatcold
0位粉丝
3楼

☆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 君子、隐士、处子玉女,梅花的这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傲的心灵境界。

牡丹:国花之争关系产业经济利益

☆ 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的独特魅力,自古以来,便被尊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成为中国的“国花”。

☆ 牡丹初无名,混称芍药。直到秦汉时始从芍药中分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繁荣起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牡丹有“富贵花”“百两金”之称。寓意为“吉祥之物”“幸福之花”。牡丹也最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已行程牡丹种植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第七届牡丹观赏节在巢湖市召开时,巢湖市市长夏望平就指出:“它(牡丹观赏节)的宗旨在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科技唱戏。”

☆ 为什么对于哪种花能够入选国花大家如此紧张?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对于花、花文化的热爱,还有其他利益的考虑。一旦一种花得到“国花”的尊贵称号,它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各方观点

☆ 牡丹和梅花,彼此还有一种文化意味上的分别。牡丹是大众化的,是普罗大众欣赏品位的代表。相对于牡丹的群体欣赏口味,观赏梅花更多是一种个体的审美体验,因为它历来被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所把持。无疑,梅花及其象征的精神,是由历代知识分子总结赋予的。时乖命蹇的时候,他们以梅花自我期许,并且把梅花人格化,甚至“梅妻鹤子”。普罗大众在勤苦劳作之余,可怜而有限的感官之娱,必然指向色彩浓烈喜庆的东西比如牡丹,而审美意义上的梅花之“瘦”,却可能无法激起甚至无暇激起他们内心的共鸣。(选自李方《国花中的牡丹梅花之争》)

☆ 如今,中国尚未决定现代意义的国花,是将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牡丹作为国花,抑或将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梅花作为国花,中国有关方面为此犹豫不决。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与目前国家经济现状和政府所宣传的“节俭”不甚相符;梅花象征着坚忍内敛,与开放性的国家政策稍有出入。国花无法确定的背后似乎是上述理念冲突在起作用。(朝鲜日报《中国国花为什么定不下来?》)

Ⅵ 蜀绣歌词 "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各出自哪里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残阳”,夕阳。专描写该景象的诗很多,仅举白居属易《暮江吟》为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残阳孤影”这个意境,我觉得和元朝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很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牡丹”,花期4-5月。 ­“樽”,是一种古代的容酒器,也写作“尊”。耳熟能详的佳句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Ⅶ 明万历青花牡丹凤纹出载尊

清晚期青花缠枝牡丹大缸普通物品,制造时间已经接近民国,因为青花清淡,做工粗糙!没有乾隆时期青花的霸气!估价1500-2000元!

Ⅷ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下一句是什么

您说的是蜀绣歌词,文笔高深,意境因人而异。蜀绣,这首歌无疑是本年度中国风歌曲的代表作,曲优词美,声音独特,完全符合这首歌的创作要求。此词完整版如下,您可查看下一句: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红烛枕五月花叶深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催人老,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多逍遥!!

歌词解释: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描述天府之国的历史风貌人情,气候宜人,大家闺秀以及与蜀绣的关系)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描述四川战国时代背景下作战指挥,衣着锦缎有蜀绣痕迹)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描述部队出征,队伍露宿,将士衣着及旗帜有蜀绣的痕迹)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描述部队往东北出征,爬山涉水之后出川,翻越风雪交加秦岭山脉)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出征过程:5月路途还在鲜花绿叶的山区,6月到达如今山西省境内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描述伊人年轻漂亮、手滑嫩、正在绣花,绣的应该是带相思的姻缘类的)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每天等爱人,直到夕阳西下、牧童放牧收工)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等爱人)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此段有点悲剧色彩的感慨)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蜀绣是先要将画用墨描在布上再绣的,这里描述伊人伤心落泪,无法描摹,“翠竹”表示时节是盛夏或者深秋了)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战争的残酷,也许爱人殉国了)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催人老
(感慨与爱人的姻缘浅、伤感让人变老了)
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

Ⅸ 陈与义的牡丹 刘禹锡的春词 请大家翻译下‘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从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到绍兴六年(1136年)诗人在青墩面对牡丹的这个春天,整整十年了;距离他四十九岁的人生终点,也只剩下两年的时间。伊水和洛水,这两条著名的河流流经诗人的故乡洛阳,那里的波涛里翻滚着千年的烽烟和歌吟。而此刻,身边青墩的溪水则默默无闻。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即使在僻静的桐乡,与乌镇隔水相望的这个地方,因了春天,照样守着节令而开,似乎遥远的马蹄声总不会撕破这里的宁静,似乎那席卷中原的变故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春天依旧来临,牡丹照样绽放,每次绽放都是同样的年轻而鲜嫩,像是初长成的少女。而诗人已龙钟,年近半百而且多病,而且孤独。

【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进士,做过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宋室南渡后做到知制造、参知政事。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被列为江西诗派首领之一。由于南渡的大动荡,他的诗风大变,以简炼扫除繁缛,以自然沉着代替苦涩,面向现实,反映了家国苦难,写有不少优秀作品。

【说明】 这首诗用无限感慨的语气写道:自从金人攻陷汴京,漫长的十年过去了;而今我已年迈龙钟,成了流落江南的游子,看眼前的牡丹,想起家国的遭遇,更是愁绪万千。作者的故乡洛阳盛产牡丹,诗中把故国之思和对牡丹的情感拧在一起了。

【解释】 ①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意思是进入中胡。 ②伊洛--伊河与洛河,都流经洛阳地区,这里代指洛阳。十年伊洛--离开家乡洛阳已有十年了。这首诗写在南宋绍兴六年(1136),上距汴京陷落已有十年了。路漫漫--路途漫长,借指时光过得久了。 ③青墩--镇名,在今浙江省桐乡县北。因为在烂溪边与乌镇隔水相望,所以诗句中说“溪畔” 。绍兴年间诗人住在这里。龙钟--形容老态;龙钟客,指自己。④牡丹--洛阳以产牡丹著名,宋时尤盛。作者在洛阳的老家便种有许多牡丹,所以由观赏牡丹引起了深切的家国之思。

-------------------------------------------------
卷356_41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过也,笑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
惟待见青天。

卷365_63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

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你说的大概是第一首: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解析:
这首词以伤春为基调,首句即漾出一片无可奈可的惜春之情。姹紫嫣红的春光即将逝去,而作者生命的春天也早已一去不返。他有心让春光长在,却又无力挽住春天的脚步。“春去也”,在这貌似平淡的叙述中,融入了作者几多叹惋、几许惆怅?次句“多谢洛城人”笔锋一转,复代春天致词。却原来春也有情,它既不能久驻,更不忍遽去,只好深情缱绻地向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殷勤致意。这样着笔,就化平为奇,化直为曲,把惜春之情烘托得格外浓烈,格外深长。三、四两句借助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绘就一幅气韵生动的送春画面: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举手挥袖与春天作别;而为晶莹的露水所沾湿的丛兰则好似这位少女于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这就将惜春之情又向深处推进了一层:惜春复伤春的岂只是领略过大好春光的洛阳人,那曾经受到春光滋润的“弱柳”和“丛兰”也因春将归去而黯然神伤。“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末句变侧面渲染为正面描写,引出一位“独坐亦含嚬”的女子作结。“嚬”,同“颦”,是皱眉的意思。这位女子之所以独坐一隅,紧锁双蛾,自是有感于百花萎谢、春意阑珊的缘故。那日渐逝去的春天的足音,叩响了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使她忧思郁结,怅触百端,情不自禁地生出韶华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作者采用“遣貌取神,离形得似”的笔法,不汲汲于对其花容月貌的精细刻划,而着重点染其伤春意绪。“独坐”,已使人想见其落寞情怀;“含嚬”,更将其愁态明白点出。一个“嚬”字,虽已被古代诗文家用得烂熟,在这里却是传神写照的词眼,它使一篇全活,词的伤春主旨藉此披露无遗。

这首洋溢着淡淡哀愁的春词,笔法摇曳多姿。作者成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使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在作者笔下,不仅“春天”饶有灵性,与“洛城人”心息相诵:“弱柳”和“丛兰”也“似花还似非花”,别具柔肠,一往情深。全词情调哀婉,语言工丽,却又不流于绮靡。因而况周颐《餐樱庑词话》称赞它说:“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者,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岂在斯乎?”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关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标志着词体已由“选词以配乐”的萌芽形态发展到“由乐以定词”的阶段。

Ⅹ 牡丹为什么被尊为花王

牡丹由于其雍容华贵、艳压群芳被尊为我国的国花。牡丹花在很多地方都种植专,尤以河南洛阳属、山东菏泽最为著名。

牡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宜寒畏热,喜燥恶湿,原产我国西北部。后久经栽培,其产地已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其中洛阳牡丹备受人们推崇,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

据旧小说《镜花缘》描述,洛阳牡丹是从长安被贬而来。武则天赏雪酒醉,强令百花一夜之间全部开放:“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日,万紫千红开遍,唯独牡丹不买账。女皇大怒,贬牡丹于洛阳。后来她移驾东都,见北邙牡丹盛开,一时大怒,下令烧山,致使花卉俱焚。但牡丹的根是烧不死的,到来年,花照样开放。

由此可见,牡丹被尊为“花王”,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国色天香、浓姿贵彩、艳冠群芳,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她那种不肯阿谀权贵逢迎邀宠的品格,为百花所不能及,实在难能可贵。

热点内容
玫瑰花的解释 发布:2025-04-27 21:05:24 浏览:496
幸福如茶花 发布:2025-04-27 21:05:21 浏览:478
鲜花有关的唯美句子 发布:2025-04-27 20:27:10 浏览:393
深圳宝安福永鲜花 发布:2025-04-27 20:27:06 浏览:929
古树盆景图片 发布:2025-04-27 20:11:43 浏览:98
卖山石盆景 发布:2025-04-27 20:05:21 浏览:837
过道插花 发布:2025-04-27 20:05:21 浏览:909
各种花卉花期 发布:2025-04-27 20:02:28 浏览:111
柏百合 发布:2025-04-27 19:44:31 浏览:783
花卉护养 发布:2025-04-27 19:35:14 浏览: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