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茉莉花有几首

茉莉花有几首

发布时间: 2021-01-04 05:18:04

❶ 关于《茉莉花》这首歌的资料

起源①江苏民歌名。 关于《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的起源,历来有不少说法。其中甚至还有《茉莉花》源至古印度佛教音乐之说。目前国内比较肯定和准确的说法是,《茉莉花》的前身是流传在扬州仪征、南京六合等地的小曲“鲜花调”(又名“仙花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时期。现存最早的“鲜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约翰·贝罗的《中国游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特》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何仿,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位艺人。艺人很热情,问何仿有没有听过《鲜花调》。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在道光年间就有人唱,蛮好听的。说着艺人拉着琴唱了起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鲜花调》虽然动听,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创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虑再三,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更改后的歌词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在这之前,何仿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在维也纳演出受到高度赞赏。从此《茉莉花》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中国军乐队奏响了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现场奏响。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中国代表团的申博宣传片中先后十多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征服了各国代表和国展局的官员。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倾倒了全世界的观众。发展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扬州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1942年冬天,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苏皖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音乐家何仿先生到六合八百桥镇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歌词 《茉莉花》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❷ 《茉莉花》是一首__(地区)民歌

《茉莉花》是一首江苏的民歌

❸ 两首歌曲茉莉花的区别与介绍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下载: http://www.xtyou.com/Soft/jz/200508/376.html7 回

❹ 民歌<茉莉花>有几个版本

回漪漪: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除了江苏、东北、河北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国还包括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但由于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转、优美,很生动的表现了茉莉花的特点,因此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纪享誉全世界。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多特》中就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为主题再现了神秘而美丽的中国。

江苏《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由于第一句是个重叠句,所以又称为《双叠翠》或《双叠词》。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公主的主题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国由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江苏《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所编的《音乐辞典》中,此曲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苏《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曲式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现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蔡琴-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❺ 茉莉花这首歌是什么时候有的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❻ 一首关于茉莉花的歌

应该是梁静茹的《茉莉花》吧,你试听一下
好一朵美丽的回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答
又香又白
人人夸
不让谁把心摘下
就等那个人爱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谁当我情人茉莉花
你说我真好
什么都好
谁当我情人作梦都会笑
我望着窗外的街角
看到心酸走来幸福走掉
wu~
不让谁把心摘下
就等那个人爱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谁当我情人茉莉花
你说我真好
什么都好
谁当我情人作梦都会笑
我望着窗外的街角
看到心酸走来幸福走掉
你说我真好
比谁都好
有适合的人要帮我介绍
如果我真的那么好
你为什么不要为什么不要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茉莉花呀茉莉花~

❼ 《茉莉花》是怎么成为第二首国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飘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辽宁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1997年秋,***主席访问美国举世瞩目,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节,中央民乐团首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民乐团合奏了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畅淋漓,维也纳金色大厅掌声雷动;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会隆重开馆,奏响的还是这首茉莉花。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采,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人都十分喜欢这首歌。在香港回归仪式上,中方军乐团演奏这首歌是***同志亲自点定的,而***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中国流行音乐对这首民歌的多种版本的新编演唱,更是花样叠出,常州姑娘周泓艳的《又见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传唱,一直传唱到现在。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关于《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几十种,比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苏州籍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所以,有人还以为《茉莉花》是苏南民歌。《茉莉花》在国外也有多种版本传唱,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茉莉花》长达8分钟,清香四溢;两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二、 美丽的茉莉花是谁采摘?

“茉莉花,茉莉花”,这朵美丽的茉莉花谁采摘?这朵花是何仿采摘的,从民间艺术丰厚土壤中采得。何仿今年72岁,那还是半个世纪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小演员,才14岁,那是日本鬼子大扫荡的艰苦时期。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同志指示他们到边区去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同时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深入到农村去,向民间艺人学习。

何仿与战友冒着风雨,踏着泥泞的山间小路,到扬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区去,一天,他们找到了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扬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

《鲜花调》是扬剧的曲调,原歌分三段,艺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给何仿听的,何仿边听边记词曲,原词是这样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确实婉转悠扬,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复吟唱,何仿又觉得,原歌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为称,唱的实际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对于部队表演,就不太合适,而且,原歌尽管乐音优美,但带有一定的轻挑感觉,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当时他毕竟还没有这个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队送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过的何仿,在北京与民主德国的合唱专家一起探讨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适女声合唱的中国民歌,他想到了这首《鲜花调》。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何仿采摘这朵茉莉花,决不偶然,这与他是安徽天长县人有着非常紧密的文化风土人情上的血肉关联。天长县是安徽南部突伸进江苏扬州和南京六合的一个地方,是属于扬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会对这首扬州民歌“识货”,情有独钟,由他进行了成功的再创作。

有意思的是,人们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这首歌。实际上,何仿创作了很多受部队欢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电影院听了何仿作词作曲并担任演唱指挥的《淮海战役组歌》后,拍着何仿的肩膀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盖过了一切,因此,熟人总是跟他开玩笑,“老何啊,人一辈子能有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岁时投奔革命,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部队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歌剧《大翻身》等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多次获奖,为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他从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的位置上离休,是正军级干部。

三、何仿多次见到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周总理特别喜爱这首《茉莉花》

作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队文艺工作者,他激情昂扬的音乐创作生涯,是与军队、与共和国的成长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这使他与共和国的许多重大历史场面紧紧联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介绍何仿与《茉莉花》的专题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这又是全国纪念总理诞辰百年的时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乐曲声中,浮现出与周总理的一次次见面情景。

64至65年间,何仿三次见到周总理。周总理的品格给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军文艺汇演,前线歌舞团的节目受到好评,最后领导接见全体参演单位合影时,前线歌舞团领导被要求站在正中,当时,前线歌舞团的领导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间,两旁是朱德和刘少奇,他后退了半步,由于个子矮,结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刘少奇肩膀中间露出一个脸的样子,而此时,周总理却远远地站在前排的边上。周总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间站,有其它领导人在场他谦让,他一个人与大家在一起时他还是谦让,63年前线话剧团成功上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后,周总理非常高兴,把话剧团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请到自己家中吃饭,吃完饭拍照合影时,大家让周总理和邓颖超坐在正中间,周总理就是不同意,坚持站在边上,他说:“我是主人,怎么能坐在正当中呢?”而是让张泽易团长坐在正中间。

65年春天,周总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作为副团长到印泥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各国都带了文艺演出团体,参加庆祝演出,文化部在征求周总理意见时,周总理说:“我带前线歌舞团去。”到印泥参加演出,前线歌舞团的节目中就有女声小组唱《茉莉花》,每当演唱这首歌时,周总理总是听得非常专注,脸上是喜悦之情,会议结束后,前线歌舞团到柬埔寨去演出,周总理则回国,中国驻印泥大使馆为周总理举行送行晚会,在晚会上,前线歌舞团演唱了许多江苏民歌,如《拔根芦柴花》、《九连环》,最后唱了《茉莉花》,周总理听后感慨地说,我13岁离家乡,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了。女演员孙子凤忙问:“总理,你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这时,何仿指挥演员排好队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给总理听,总理听后感谢大家的好意,又诙谐地说: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❽ 关于<<茉莉花>>这首歌的几个问题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2、电视剧《茉莉花>>应用了这首歌。【主要演员】 陈道明--饰顾绍棠陶红--饰晴宇李宗翰--饰林唯贤贾一平--饰公孙雷李念--饰顾佳慧魏宗万--饰胡团防程前--饰洋买办王菁华--饰梅三娘 【故事简介】 三十年代,“一·二八”战事刚完,上海附近的一处水乡小镇,烟雨凄迷。民族资本家林桐箴、“青帮”龙头顾绍棠与本埠巨商公孙长生正在上演一出“三国”戏。一番激烈的“斗茶”大赛,公孙长生的“第一香”终夺“茶魁”。 老道的顾绍棠早欲吞占“第一香”并窃取窖制花茶的秘笈,雨夜雇凶血洗公孙宅。从死亡边缘逃脱的公孙家遗孤公孙雷兄妹从此踏上了报仇血恨之路。 林桐箴之子林唯贤从上海的洋人学堂学成归来,却无趣接替父亲生意,一心只想收集江南民谣。顾绍棠密谋抢夺“第一香”,派相好京剧名伶晴宇前去亲近林桐箴。不料,对顾绍棠早存失望的晴宇顺势暗投林桐箴,二人联手对付顾绍棠。 镇上河边,公孙雷、林唯贤、胡奕三个青春少年回忆儿时,道出各自理想,并结义兄弟。 大气淡定的林桐箴携忠心的老管家岳乐一道巧妙应对誓夺“第一香”的顾绍棠和一心抢回家产的公孙雷。最后的拍卖会,一番惊心动魄的争夺,林桐箴终于夺得“第一香”。 晴宇寄居林家,然始终得不到内心高傲而冷漠的林桐箴的信任与温情。晴宇绝望中,渐渐移情于孤孑而胸怀复仇霸气的公孙雷。胡团防之子胡奕与顾绍棠的爱女顾佳慧虽早年定过“娃娃亲”,但佳慧对其终无动心。佳慧在第一香的花海中三次偶遇林唯贤,二人之间悄生爱意。 公孙雷为实现复仇大计假意投奔顾绍棠,并故意亲近佳慧。胡奕得知林唯贤与佳慧相恋,伤感离镇,南下投考军校。林唯贤也内心痛苦领受父命前往上海操盘股市。林桐箴与顾绍棠在股市激烈斗法,进退胶着。卷土重来的顾绍棠此次拉拢沪上洋商、买办、青帮等强力后盾,并利用女儿与林唯贤的关系,窃得林桐箴的全盘计划,最后一番精彩大战,终在股市上彻底击垮林桐箴。 林桐箴愤而自杀。顾绍棠欲斩草除根。老管家岳乐冒死强拉林唯贤离别小镇…… 五年后,已经积聚经济实力的林唯贤回沪。此时顾绍棠已成上海商界和“青帮”的无冕之王,公孙雷已是顾绍棠的得力助手,胡奕奉重庆之令潜回上海,跟汪伪特工组织“76号”展开了一番当时沪上闻名的特工战。 一心想暗助公孙雷夺回“第一香”的晴宇再次忍辱投入顾绍棠的怀抱,但私下仍与公孙雷偷情。此时顾绍棠借“特工大战”的混乱局面,暗使公孙雷除掉心患,以独霸商界。这时心中早有报复计划的林唯贤正借机会接近公孙雷的妹妹、当红明星公孙令婉。 老谋深算的顾绍棠查出出卖自己的竟是公孙雷,欲令佳慧解除与公孙雷的婚约。但毕竟当前还有更大的敌人,心照不宣的顾绍棠和公孙雷两人合力对付前来复仇的林唯贤。只是此时的公孙雷已暗有打算…… 就这样,在这片看似宁静、美丽的茉莉花海背后,轮番上演着两代人为各自利益的血腥争斗。苏州河边,夕阳欲坠。乐谱随水飘零,那首似淡似烟的《茉莉花》歌声苍凉响起,歌声随风越飘越远…… 3、改编过的<<茉莉花>>【歌手】梁静茹(Liang,ChingJu) 【制作人员】作曲:李正帆作词:姚若龙 【歌词】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不让谁把心摘下就等那个人爱呀茉莉花呀茉莉花谁当我情人茉莉花 你说我真好什么都好谁当我情人作梦都会笑我望著窗外的街角看到心酸走来幸福走掉

❾ 茉莉花, 这首歌曲有几个版本

原版的就两种曲调的,翻唱的是不少,还有一版梁静茹的

❿ 《茉莉花》 歌曲简介

好一朵茉莉花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茉莉花》研究综述 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方 大江南北有不少《茉莉花》,流传很广,并且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中用了《茉莉花》曲调,但到底用的是哪首《茉莉花》呢?是江苏的《茉莉花》( ) ? 还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 ) ?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大多只是听说感到骄傲而已,毕竟能够看到整幕歌剧《图兰多特》的人不多,而且研究《茉莉花》(在以后的下文中简称为《茉》)的人也不多。八十年代以来,在各期刊和专著上对《茉》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茉》的“源流”“传播”“不同地区民歌《茉》的比较”及“《茉》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中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现综述如下: 一.《茉莉花》溯源 主要的文章有:钱仁康的《乐歌考源(十六)》(1985/5《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艺苑》1982/1)及冯光钰的专著《中国同宗民歌》(1998年第1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钱仁康在《乐歌考源(十六)》和《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中对《茉》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但两篇文章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我国最早刊载《茉》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记载了《西厢记》的剧词,没记曲谱;中国最早刊载《茉》曲谱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37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茉》曲谱最早的记谱见于1804年(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06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英国地理学家、旅行家、英第一任驻华大使秘书(乾隆1792—1794年间)巴罗(John Barron)写的《中国旅行》(Travels in China)的第十章,书中说《茉》谱是希特纳(Mr Hittner)记录的,钱先生从原书中的罗马字拼音歌词来推测,Hittner可能是从广州记录这首民歌的。对于Hittner记谱的“朴素”的《茉》的曲调到底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他确切是在何地记录的,没有文章再进一步考证。 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对《茉》的考源是根据1980年《音乐论丛》第三辑钱仁康发表的《“妈妈娘你好糊涂”和“茉莉花”在外国》一文来写的。易人指出:《茉》最早名称叫《双叠翠》,以后才称为《鲜花调(或《茉》)》,她同时考证了茉莉花这一植物的传入,是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传入我国,最早见于福建、广东,三百多年前传到苏州、杭州、扬州一带。 冯光钰在《中国同宗民歌》中提到《茉》的溯源,但不如钱仁康细致。对于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到底在哪年出版,两人的文章记载很不统一,冯光钰记载的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钱仁康记载的是道光十七年,对于“公元”的确切年份钱先生自身就有矛盾(前面已提到)。另外冯光钰根据《茉》唱词与曲调的双叠翠形式,试图通过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的刻本《词脔》中出现的《双叠翠》唱词来考证《茉》与《双叠翠》的曲调是否有传承关系,他提出了问题,但结论却不得而知。 二.《茉莉花》的歌词 对于《茉》歌词内容的介绍,江明忄享 在他的专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中介绍得较为仔细,他认为《茉》的歌词大部分是唱《张生戏莺莺》的原词;但有的地方不唱张生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词及由此变成同类的二三段词,如苏北的《茉》;有的地方唱其他花名的词,内容与此相近;有的地方唱《武鲜花》,叙述武松杀嫂的故事,但不多。 钱仁康在《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我国最早刊载《茉》歌词的出版物《缀白裘》中,记载《茉》的歌词是《西厢记》的剧词,也就是说,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何仿在他的《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苏音乐》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苏六合、仪征一带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时,当地艺人唱的内容包括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词,何仿后来把这些唱词改成统一唱茉莉花的词,即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江苏《茉》的唱词。 三.《茉莉花》的传播 1.《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词改编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在江苏六合、仪征一带如何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如何把当时唱金银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词统一该成唱茉莉花的词、并将新词中的“奴”改为“我”的过程,还对新改的歌词进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后讲述了改变歌词后的《茉》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内外传唱开来的过程。 其他有关《茉》是如何在大江南北逐渐流传开来、最早是哪个地区唱《茉》的研究文章没有。但钱仁康在他的《学堂乐歌是怎样旧曲翻新的》(《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一文中,提到学堂乐歌旧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颠鸾倒凤法”,他分析沈心工的学堂乐歌《蝶与燕》、《剪辫》是采用的“颠鸾倒凤”手法,就是运用Hittner记录的《茉》的曲调来进行旧曲翻新的。这对《茉》的传播应有所帮助。 2.《茉》在国外的流传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钱仁康的两篇文章,他考证了《茉》在海外的流传情况:由于“Barrow的《中国旅行》影响很大,1864年德国人卡尔?恩格尔(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国家的音乐》,1870年丹麦人安德列。彼得?贝尔格林(1801—1880)所编《民间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亚裔德国人奥古斯特?威廉?安布罗斯(1816—1876)所著的《音乐史》、1901年英国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编的《各国特性歌曲和舞曲》,都采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国民歌一百首》,他《茉莉花》写成了一首三部式卡农形式的钢琴伴奏”,“在美国年,1922年夫罗伦斯?赫德孙?博茨福德编的《各国歌曲集》都收进了《茉莉花》”,“日本学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寿四郎作词),也是根据这个曲调填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还把这个曲调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 四.《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传统音乐的各类体裁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这五种,关于《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主要的文章有:钱国桢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 比较研究》(1994/4《音乐学习与研究》)、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和冯光钰的《中国同宗民歌》。 1. 钱国桢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1)《茉》在歌舞体裁中的比较研究:a、以河北南皮的《茉》为例,叙述了其作为歌舞体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了作为舞蹈歌曲的《茉》在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结构、前奏、间奏等方面的特点;b、以冀中莲花落和东北的二人转《茉》为例,分析了《茉》在北方东北色彩区作为歌舞体裁的乐观雀跃的特点。 (2)在近代联曲体说唱音乐中,吸收了《茉》(或《鲜花调》)作曲牌:a、北京单弦牌子曲中的《鲜花调》由于说唱音乐化的要求,突出了快声快语、闪板夺字的节奏特征;b、广西文场中的《鲜花调》则充满了文雅气息,更接近于江苏《茉》,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点。 (3)在近现代联曲体的地方剧种中,也吸收了《茉》(或《鲜花调》)作为自己的唱腔:a、五十年代流行于津京地区的曲艺剧《新事新办》中剧中人张凤兰唱的一段《鲜花调》,曲调简洁明快、节奏疏密有致,腔词结合得当;b、广西彩调剧的调类唱腔中,《雪花飘》是《茉》的变体,整个唱腔简洁洗练,既保留了民歌《茉》的典型音调,又有地方特色音调的新鲜感。 (4)在民族器乐曲中,不管是合奏或独奏,都把《茉》纳入了自己的表现范围中。a、山西鼓吹乐八大套第三套《推辘轴》套中的第七支乐曲,为推向全套乐曲高潮,把优美抒情的《茉》变成快速火热的乐曲;b、梆笛演奏家刘管乐把《茉》改编成有四次变奏的笛子曲,乐曲由慢到快,有优美到火热,在高潮中结束。 (5)《茉》还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乐合奏等体裁形式,钱国桢没有再列举。 2.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主要论述的是《茉》在民族器乐曲中的运用。她以山西晋中的《茉》乐曲为例,说明《茉》在作为独立的曲牌加以演奏时,吸收了山西民歌中常出现的偏音“4”“7”,构成清乐徵调式,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同时晋中的《茉》乐曲还被吸收到整套乐曲中作为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茉》被安排在山西八大套的第三套中,运用添字加花的手法,显示了器乐不同于声乐的表现性能。同时,她还列举了一些以《茉》为主题改编的器乐独奏、合奏曲,说明《茉》的被吸收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丰富多彩。 3.冯光钰在他的《中国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鲜花调》为例说明《茉》被说唱曲种吸收,衍变成基本曲牌唱腔情况:从唱词、旋律走向、落音、乐句的发展来看,湖北小曲《鲜花调》曲调显然脱胎于民歌《茉》,但又按曲艺音乐的特点,把唱词加以“说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适应地方曲艺表现的需要。 五.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形态上的比较研究 主要的文章有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江明忄享 的《汉族民歌概论》、周青青的《中国民歌》、冯光钰的《中国同宗民歌》,另外钱国桢在他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中也论述。他们认为江苏苏北的《茉》是时调“鲜花调”的母体,都是以苏北的《茉》为最基本的形态,与其他地区的《茉》进行比较研究的。 1.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对苏北《茉》的分析: (1)易人认为:苏北的《茉》和《鲜花调》相比,无论从旋律、节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显得更委婉、秀丽、动听。 (2)江明忄享 认为:苏北《茉》的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几段,不唱《西厢记》故事,较早为人们所采集、介绍。 (3)周青青认为:在词曲的配置上,江苏的《茉》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速度上比河北、东北的《茉》略快,但在整体的风格气质上,更具抒情气质。 (4)冯光钰认为:苏北的《茉》用的是五声音阶,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如用吴语演唱,则更显深邃细腻、新颖亲切。 (5)钱国桢认为:苏北的《茉》最具江南小调特点,五声徵调式、旋律级进、四平均、二对一、切分节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畅而又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抢先切入的第四句表达了人们对茉莉花急切的爱恋之情。 2.接下来我们看他们对各地《茉》的比较: (1)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较了河南商城、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认为虽然四首曲调存在许多相同的乐汇,旋律线条的起伏比较相近,都是徵调式,但由于a、四首乐曲第一句的落音不尽相同;b、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都出现了“4”“7”偏音;c、各地有不同习惯的衬词;d、被收在赣南采茶戏和祁太花鼓中,与舞蹈动作进行了结合,使得四首曲调的形态和音乐形象的刻画变异比较大,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 接下来她又比较了辽宁长海、河北南皮、山东长山的《茉》,认为它们的风格都比较粗犷,都出现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联系的衬词。河北南皮的《茉》由于出现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种新鲜的色彩感。而黑龙江的《茉》由于演唱者郭颂的处理,即在结尾时把高音加以延长,注入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而显得别具风味。 另外她还比较了河北深泽县正调(当地把结束在徵音上的《茉》习惯称为正调)和反调(把结束在商音上的《茉》习惯称为反调)两首不同调式的《茉》,虽然它们的第一乐句中的两个乐句都进行了重复,但音乐的进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乐句两者的乐汇和音区位置不一样,“反调”在句尾加进了“哎哟哎哟”的衬词,使乐句延伸为五小节半,从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现力,之后“反调”第三乐句又进行紧缩,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较短小,最后落在商音上。 (2)江明忄享 先后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和山东日照的《述罗》。他认为河北南皮的《茉》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调,旋法起伏较大,跳进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较大,跳进教南方多,因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绰注及上下三连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于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后较长的拖腔,旋律材料来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江明忄享 认为山东日照的《述罗》(鲁南五大调“四盼”之四)用了“鲜花调”来抒唱四到六月间盼郎归来的思念之情,旋律跳进较少,曲折细腻,第三第四乐句连接较紧,使唱词也合成一个较长的句式。 (3)周青青采用对比谱来综合比较苏北、河北南皮和黑龙江的《茉》。与江苏的《茉》相比,南皮的《茉》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调更具叙述性质。但从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因速度缓慢,大调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曲调中五次出现的小二度音程而显得相当柔媚和细腻。东北的《茉》在旋律上与河北的《茉》关系比江苏的《茉》更接近,但曲调比南皮的《茉》平直、朴实、跳进多、幅度大,因而显得棱角也大些,没那么细致;最后拖腔的旋律骨干音与南皮《茉》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风格不同,有东北人豪迈、直爽、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 (4)冯光钰前后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临汾、宁夏固原县回族和黑龙江的《茉》。他认为南皮的《茉》是带变音的六声音阶,音域比苏北《茉》宽广,旋律起伏较大,明亮、具北方小调的特点;由于唱词为张生与莺莺的故事,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风味有动听,节奏既从容舒展又轻盈跳动,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现,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临汾的《茉》是一首七声音阶的民歌,旋律中特别强调偏音“4”“7”,调性色彩比较自然,使旋律更为婉转优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浓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着重于内在感情的表达。 宁夏固原县的《茉》与苏北的《茉》相比,唱词内容及旋律进行产生了许多变异,原位“4”音与徵“#4”音的交替出现,使得“4”音的运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变化,句末“牧童哥”的衬腔突出了地方特点,但其音乐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与苏北的《茉》大致相似。 黑龙江的《茉》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与女歌手的演唱相比,显得别致而干净利落,富有层次感,纯朴稳重中含有轻巧优美、含蓄中洋溢着热情。歌曲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起句的衬词与结束句的衬腔首尾呼应对答,颇有特色;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把人们热爱茉莉花的喜悦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 综上所述,《茉莉花》流传到各地后产生了许多的变体,多姿多彩,各具一格,为适应各地各阶层广大人民的需要,已主要成为汉族民族音乐各种体裁中的一个共同的音乐主题。再一次肯定回答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用的《茉莉花》曲调,就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 )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带给我们骄傲,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艺术享受,衷心祝愿我们的茉莉花能常开不败,能越开越美!

热点内容
七夕节零食 发布:2024-11-16 01:27:38 浏览:374
值20万元的茶花树图片 发布:2024-11-16 01:21:11 浏览:849
梓树花语是 发布:2024-11-16 01:21:10 浏览:306
盆景致辞 发布:2024-11-16 01:20:31 浏览:744
绿植鼻炎 发布:2024-11-16 01:20:16 浏览:447
售樱花小苗 发布:2024-11-16 01:15:57 浏览:698
一朵野蘑菇 发布:2024-11-16 01:15:55 浏览:307
鲜花漫画素描 发布:2024-11-16 00:56:06 浏览:347
七夕的朋友圈内容 发布:2024-11-16 00:35:42 浏览:284
兰花崔梅价格 发布:2024-11-16 00:34:51 浏览: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