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病害图片大全
㈠ 杜鹃花病害及防治办法
杜鹃花褐斑病
杜鹃花发病时,叶面会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会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点,随之叶片脱落,影响当年开花,及来年的花蕾发育。褐斑病常发生于梅雨季节及湿度较大的天气。
日常养护中,注意增加环境湿度,但也要及时通风透光。及时增施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若发现植株染病,几十年摘除叶片,并喷洒波尔多液。
杜鹃花黄化病
杜鹃花黄化病主要是因为缺铁,尤其是在土壤偏碱的地区,会出现植株迟绿现象。严重时,叶片边缘焦黄。杜鹃花的黄化病在顶端的叶片表现最为明显,都是因为缺铁导致的。
定期喷洒硫酸亚铁溶液或矾肥水,当然家用食醋也可以。若植株黄化严重,可以在盆土中用筷子戳几个15厘米左右的孔,用1::30的硫酸亚铁溶液浇灌,可以大幅度增加土壤中的铁元素。
杜鹃花根腐病
发病时,杜鹃的根茎部分出现褐色的水渍状斑点,后期逐渐湿腐化,并逐渐向上蔓延。最终会导致植株萎蔫,顶芽不发,根系腐烂,发育不良。叶片也会脱落,部分的枝条或整个植株呈现黑色光杆状。
在日常养护中,正确浇水,最好选用雨水、河水、湖水或池塘水,井水或自来水要放置2~3天后浇灌。另外发病时及时喷洒杀菌药剂,严重时可将植株脱盆清洗根部。
㈡ 杜鹃花的叶子尖开始变红黑,像焦了一样,开始卷曲,是什么病
杜鹃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杜鹃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在园林上有广泛的用途,可培植于树丛林下、溪边、池畔以及草坪边缘,在建筑物的背阴处,可作花篱、花丛配置。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事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引种了大量的杜鹃新品种。由于人工栽培杜鹃不够注意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忽视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因而引起病虫害滋生蔓延,危害严重。本文将对杜鹃病虫害做一介绍,以供大家进行综合防治。一、 杜鹃褐斑病:也称黑斑病,是比较容易发生的叶斑病,可引起植株提早落叶,影响杜鹃生长及枝条扦插成活率,进而降低其观赏和应用价值。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植物下部老叶最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产生红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为近圆形,或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病斑直径2-5毫米。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变成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深褐色。2.发病特点:该病主要危害杜鹃的叶子,是由杜鹃尾孢真菌侵染造成的,病菌开始出现若干个褐色小点,随着小点的不断扩大,病斑相互连接成片,产生灰褐色霉菌丝,受害叶片从叶柄部开始,由绿色变为褐黄色提早脱落,严重时影响杜鹃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露地栽培的杜鹃一般从4-5月开始发病,至12月份病害才停止蔓延。温室栽培的杜鹃全年均可能发病。高温、潮湿、多雨的环境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一般雨季早,危害严重,故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多雨、多雾、露水重时,或一天内浇水太晚,入夜前叶片仍有积水时,都有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病菌在叶片或病株上越冬,孢子随风传播。该病的重发期一般多在高温多湿季节,温室中,冬季也有发病现象,一般生长较弱植株和西洋杜鹃(与毛鹃相比)发病较重。3.防治方法:(1)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栽培,如‘南极’、‘五宝珠’等。(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植株病虫害检疫工作,选用健康无病虫害苗木栽植。冬季和早春,彻底清除植株上的病叶及地面落叶枯枝(生长期内也可进行)并结合修剪去掉病枝。要注意通风透光,控制湿度,栽培时株(盆)行距不宜过密,夏季遮阴、防湿、防积水。每天浇水时间不宜太晚,不宜上方浇水,应采取根部浇灌。水的PH值以4.5-6.5为宜,要经常浇施腐熟稀薄的有机液肥,以促进植株健壮,叶片肥厚,提高抵抗力。适当增施硫酸亚铁,多施用充分腐熟的豆饼、蹄甲、鱼腥等有机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的比例。盆栽种植者应注意将植株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浇水时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宜,忌积水。经常松土施用,确保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3)化学防治:在植株展叶时,每半个月喷洒波尔多液一次,连续喷洒3-4次。杜鹃开花前后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防治,每周一次,连续2-3次。32%的克菌1000倍液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保丽安加大生M45与可杀得交替施用也可取得良好效果。二、 杜鹃黄化病:也称褪绿病,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也是杜鹃栽培中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是加为植物缺乏铁元素引起的。1.症状:植株发生病变后,叶片变薄、褪绿、叶色苍白,故称为褪绿病。植株发闰凰,新叶缺绿明显,当新梢叶色变浅,叶肉变为黄色时,叶脉仍然呈现绿色,这时一般确诊为缺铁症状,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碱性土壤和使用偏碱性水浇花的地区。叶片出现症状后,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进行,轻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严重时随着病情加重,植株叶片全部变黄脱落,影响生长,甚至整株死亡。杜鹃在旺盛生长期间久旱无雨,以及长期浇PH值较高的水,都极易发生缺铁性黄化病,这在幼小植株上表现尤为突出。2.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选好栽培基质,以酸性土壤为宜,忌含石灰质的碱土或排水不良的粘质土壤,因此,栽培基质需要用山泥。注意水质,浇水忌用PH值高的水,最好用雨水。(2)浇黑矾水:将250克黑矾(硫酸亚铁)加入50千克水中调匀,经过5-7天日晒后浇灌。在施用前,先控制浇水,当植株叶子发皱时,再浇黑矾水,要干透浇透,干则再浇,不要中断,一直浇到长出的新叶变为浓绿色为止。病症较轻的植株一般1-2个月即可变成浓绿色,病症较重的植株3-4个月也可变成浓绿色。(3)浇矾肥水:将黑矾、粪干、饼肥(以芝麻饼为宜)和水四种材料按1:3:5:100的比例在缸内进行混合,搅拌均匀,置于阳光下暴晒(暴晒期间不要搅拌),经过20-30天腐熟发酵成黑色液体,取其清液兑水5-7倍即可使用。每次取出清液后再用等量清水补充,经多次使用直到矾肥水褪色时,再重新配制。(4)补充微量元素:春季盆花出房后,新枝萌发阶段,叶面喷洒硫酸亚铁一次,浓度以0.5%-1.0%为宜。夏季发病高峰期间,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浓度应为0.7%-1.0%,以后视植株叶色而定。喷洒时间要在晴天的下午或傍晚进行,最好在无雨的天气情况下进行。叶片正反两面都需要均匀喷洒。为增加黏着效果,可在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0.3%柠檬酸。要根据品种确定浓度,一般来讲,春鹃和夏鹃浓度可以大些,西洋杜鹃浓度可以相对小些。三、 杜鹃茎基腐病:1.症状:杜鹃茎基腐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尤以苗期为重。病害发生初期,茎基部皮层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呈湿腐状,并向上扩展至枝干部分,向内发展可深及木质部,进而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植株萎蔫,顶芽不发,病株根系变褐,发育不良,须根少且短。最后叶片脱落,部分枝条或整个植株呈黑色光杆枯死。2.发病诱因:影响杜鹃茎基腐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复利用基质:在苗圃中,栽培用基质常常未经消毒就被反复利用,导致基质中滋生了大量的病原菌,为植株发病提供了菌源。(2)机械伤口:病菌可通过根部伤口侵入植株,移栽时造成根部大量机械伤口,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3)土壤PH值:杜鹃喜欢偏酸的环境,生长适宜的PH值为4.5-5.52。当PH值为6.5-7.5时,即表现生长不良。在PH值高于7.5的碱性条件下,少则数月,多则一年,植株即死亡。偏碱性环境中的植株生长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易诱发病害。(4)湿度:高湿是导致植株发病的重要因素。浇水过频、过量造成湿度增加,有利于植株发病。浇水方式不当(大水冲浇)有助于水的飞溅作用和水流传播。(5)青苔:有时,发病植株茎部表面会有一层厚实的青苔,不仅消耗了寄主的营养,而且使茎部维持较高的湿度,也是病害的诱发因素之一。3.防治方法:(1)浇水:浇水是杜鹃栽培管理中最频繁的农事活动之一。宜用雨水、河水、湖水、和塘水等软水来浇灌,深井水和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浇灌。深井水含有钙离子和镁离子,中等偏碱性,使用前应做适当处理。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氯离子,要用容器贮存一段时间后再使用。浇水应适量勤浇,只要维持基质湿润即可。最好采用细孔莲蓬头浇水,这样可减少病菌的飞溅传播。(2)药剂消毒:对于新基质来说,每吨可用0.5千克浸种灵100-400倍液消毒,有较好的杀菌和杀线虫效果。而对于反复使用的基质来说,则应采取加压蒸汽消毒。另外,使用浸种灵100倍液浇灌苗床,还可明显抑制病害的发生和青苔的生长。(3)调节基质PH值:调节基质PH值呈弱酸性,有利于植株生长,增强抗病力。值得注意的是,用浸种灵处理过的基质和苗床的PH值略有升高。(4)减少植株伤口数量:移栽时,宜轻拔轻插,尽量减少根部的伤口,以降低发病几率。(5)生物防治:经试验发现,木霉对疫霉和腐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利用木霉生物防治剂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四、 杜鹃红蜘蛛:1.特性:红蜘蛛的雌成虫体长0.3毫米左右,暗红色,近椭圆形,体背隆起,足4对,暗红色。雄成虫体长0.25毫米,楔形,扁平,鲜红色。一年发生多代,成虫在植株根部越冬,主要在叶背面近叶柄部的主脉附近危害。每年的6-7月高温、少雨、干旱天气繁殖快,发生数量较多。危害严重时,被害叶片焦枯脱落。2.防治方法:可进行人工防治,4月份以后应经常检查,发现个别叶片上有红蜘蛛时,应及时摘除虫叶并烧掉。有条件的可人工释放天敌,如瓢虫、草青蛉、蓟马等,进行生物防治。若发现较多叶片有红蜘蛛时,可进行药剂防治,如喷施40%三氯杀螨醇800-1000倍液,对成虫、若虫、幼虫和卵均有较强的杀伤力,只要喷洒均匀,效果较好。五、 杜鹃网蝽:1.特性:杜鹃网蝽,又名臭大姐。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黑褐色,翅上布满网须,前翅略呈长方形,静止时,翅上的黑褐色斑纹构成“X”状。若虫形似成虫,只是虫体嫩小无翅,长约2毫米左右,卵长0.6毫米,椭圆形,乳白色,产于中脉和较大叶脉处,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淡黄色。2.发病规律:该虫一年发生3-4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在树皮和土地缝隙等处越冬,第二年的4-5月份开始活动,在叶背取食危害。7-8月危害最重,成虫、若虫喜欢成群聚集在叶背面主脉附近,刺吸叶片汁液,其分泌物形成较大的黄褐色锈斑,严重时叶片苍白,引起早落,影响杜鹃的生长及开花。杜鹃网蝽是杜鹃类花卉的主要害虫, 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寄主植物的叶背吸食汁液危害,从而在叶面上出现密集的苍白色小斑点。同时,在叶背上还可见很多黑褐色虫粪和脱皮壳。严重的影响了杜鹃的生长,造成提早落叶并影响开花。3.防治方法:入科后,清除花木附近的落叶、杂草,深埋或焚烧,消灭越冬成虫。药剂防治,4月底至5月初在越冬成虫出现后和第一代若虫发生期,喷洒80%的敌敌畏乳油或50%螟松乳剂10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也可用3%呋喃丹,每盆埋5克左右,效果不错,盆栽杜鹃应选择置于阴暗凉爽处,可减少虫害的发生。六、 杜鹃蚯蚓、蛞蝓:蚯蚓、蛞蝓主要危害杜鹃根部,蛞蝓有时也危害植株叶片。栽培所用介质需要高温消毒,以便杀死虫卵。发现虫害,可用呋喃丹、铁灭克等盆栽防治。
㈢ ‖杜鹃花‖一般会得哪些病虫,又应该怎样治呢
杜鹃黑斑病杜鹃黑斑病也叫褐斑病,是杜鹃常见的多发叶斑病害。发病后叶片形成黑斑,渐渐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该病主要危害杜鹃的叶子,是由杜鹃尾孢真菌侵染受害,病菌开始出现若干个褐色小点,随着小点的不断扩大,病斑相互连接成片,产生灰褐色霉菌丝,受害叶片从叶柄部开始,由绿变褐黄色提早脱落,严重时影响杜鹃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病菌在叶片或病株上越冬,孢子随风传播。 该病的重发期一般多在高温多湿季节,温室中冬季也有发病现象,一般生长较弱植株、小苗、下部叶片、通风条件较差植株和西洋鹃(与毛鹃相比)发病较重,根据发病规律,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杜鹃栽培盆土要选用腐叶土,浇水pH值要在4.5至6.5之间,浇水基质要见干见湿,要经常浇施些腐熟的稀薄有机液肥,以促进植株健壮,叶片肥厚提高抵抗力,盆鹃要放于通风处,夏季要遮荫、防湿、防积水。病叶要及时摘除烧掉,并注意选择抗病品种,同时加强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 (2)药剂防治:花后及时喷洒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或50 %的多菌灵300倍液。另外可以定期喷洒药剂预防,可用保护性杀菌剂及杀菌剂混合施用,如保丽安加M大生45与可杀得交替施用可取得良好效果,或用1∶1∶150波尔多液每周一次连续喷2次。进入雨季每10 天喷一次1∶1∶100波尔多液,连续喷施3至4次。 杜鹃黄化病 杜鹃黄化病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也是杜鹃栽培中一种常见病害。植株发生病变后,叶片变薄、褪绿、叶色苍白,因此也称此病为褪绿病,新叶缺绿明显,当新梢叶色变浅,叶肉变为黄色时,叶脉仍然呈绿色,这时一般确诊为缺铁症状,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碱性土壤和使用偏碱性水浇花的地区。叶片出现病状后,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进行,轻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严重者会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措施:要加强栽培管理,可结合灌水,浇灌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可喷洒0.5%的硫酸亚铁溶液,即可使植株叶面逐步恢复绿色。 杜鹃红蜘蛛 该雌成虫体长0.3毫米左右,暗红色,近椭圆形,体背隆起,足4 对暗红色;雄成虫体长0.25毫米,楔形,扁平鲜红色。一年发生多代,成虫在植株根部越冬,主要在叶背面近叶柄部的主脉附近危害,逢6至 7月份高温、少雨、干旱天气繁殖快,发生数量较多,危害严重时,被害叶焦枯脱落。 防治方法:人工防治,4月份以后经常检查,发现个别叶片有红蜘蛛时,可及时摘除虫叶烧掉。有条件的可人工释放天敌如瓢虫,草青蛉、蓟马等,进行生物防治。若发现较多叶片有红蜘蛛时,可进行药剂防治,如喷洒40%三氯杀螨醇800至1000倍液,对成虫、若虫、幼虫和卵均有较强的杀伤力,只要喷洒均匀效果良好。 杜鹃网蝽 杜鹃网蝽,也叫杜鹃军配虫,小臭大姐。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黑褐色,翅上布满网状须前翅略呈长方形,静止时,翅上的黑褐色斑纹构成“X”状。若虫形似成虫,只是虫体嫩小无翅,长约2毫米左右,卵长0.6毫米,椭圆形,乳白色,产于中脉和较大的叶脉处,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淡黄色。 该虫一年发生3至4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在树皮和土地缝隙等处越冬,第二年4至5月份开始活动,在叶背面取食为害,7至8月份为害最重,成、若虫喜群聚集在叶背面主脉附近,剌吸叶片的汁液,其分泌物形成较大的黄褐色锈斑,严重时叶片苍白,引起早落,影响杜鹃的生长、开花。 防治方法:(1)入冬后清除花木附近的落叶、杂草,深埋或焚烧,消灭越冬成虫。(2)药剂防治,5月份在越冬成虫出现后和第一代若虫发生期,喷80%敌敌畏乳油或50%螟松乳剂1000倍液,7至10天喷一次,连续喷洒2至3次。也可用3%呋喃丹每盆埋5克左右,效果也很好。 杜鹃蚯蚓、蛞蝓主要危害根部。有时蛞蝓也危害叶片,栽培所用介质要高温消毒,杀死虫卵,发现虫害,可用呋喃丹,铁灭克盆施防治。 杜鹃花灰霉病 症状:灰霉病发生于杜鹃的叶和花部。冻害常是叶部发病的诱因。春季,在室内外栽培的杜鹃的花部常感染灰霉病。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坏死斑点,扩展委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层,灰霉病因此而得名。
㈣ 杜鹃花,为什么会叶片枯萎,落叶,花蕾枯萎掉落,图片中的情况
杜鹃属南方花,在北方尤其是室内不好养,养成这样很不错了。从叶子看,内感染了叶枯病。
叶枯病多容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病健界限明显。
该病在7-10月份均可发生。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高温多湿、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防治:
①彻底清除病、落叶,减少翌年的侵染来源。
②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花盆要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增施有机肥料及磷、钾肥。控制栽植密度,使其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侵染机会。
下面可能家庭不太好达到:做到第一、二点很重要。
③生长季节从6月下旬发病初期到10月间,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药,连喷几次可有效的予以防治。常用药剂有1:1:100倍的波尔多液、50%托布津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40%胶悬剂600-800倍)、50%苯莱特1000-1500倍、65%代森锌500倍液等,可供选用或交替使用。
㈤ 杜鹃花的瓣疫病有哪些症状
(1)症状:瓣疫病或称杜鹃花花瓣枯损病,原仅在山茶中发现,现在杜鹃花中亦发现此种病害。首先在色彩鲜艳的花瓣上出现小的灰色或淡白色斑点,而后病斑渐渐地扩大至整个花瓣。斑点有时单个发生,有时数量很多,通常出现于花瓣中央或基部,结果使花瓣组织干燥变硬,在较潮湿区花瓣组织会软化,另一病症是组织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开白色花的杜鹃花,受害植株叶脉的色彩也比健康植株的叶脉颜色深(见彩图)。
(2)病原:此病由真菌Ovulinia:azalea所感染引起的。Ovulinia在花疫病中产生硬而黑色的菌核体,这些菌核为小的黄褐色,杯状结构,单独或群体叠复存在,具有阻挡构造,因此在开花的春季可在无株感染时生存于土壤的表面,孢子在扁平物上生出子囊盘,从有许多狭窄的子囊盘上孢子扩散到空气中,再掉落到花芽上。这些孢子在花芽上迅速扩散,进而为害花的组织。尤以春季开花季节,真菌活性最高,产生孢子使花期受害最严重。特别是栽培于园林中的落叶类杜鹃花,受影响最大。它不仅会使花失去鲜艳的颜色,被破坏的花很快在2~4天内变枯。一般为害期在4~5月,尤以盛花期最为严重。非花期时孢子潜伏于杜鹃花植株旁的土壤表层或覆盖物及厩肥中。
(3)防治方法:当病害发生时,可先去除10厘米左右的表土然后再加上无病害的土壤。此病害只为害花,因此嫁接的接穗就不会有引入此病的危险,如在开花期进行嫁接,务必去除花蕾,这样可抑制此病的发生。苗圃生产可将花蕾全部摘除或换土后再进行销售。一旦患病便较难防治,不过,可清除土壤表皮的覆盖物进行烧毁。
最好的防治方法是保持栽培场所的环境卫生,包括所有患病植株花朵的摘除及烧毁。菌核不会在同一季节为害,故当花瓣掉落时不必马上清扫,但务必在蜕变前加以清除或烧毁。摘芽也是一个方法,但需连续5年,因菌核生命期长达5年。另一种方法是,开花前,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并用金属钉钉牢于地面,覆盖物可避免孢子散播于空气中,进而感染植株。开花后再将覆盖物去掉。
还有就是使用化学药剂,如酵素、土霉素、陶斯松粒剂、克菌丹等喷施在地面上。喷施时不要连续使用同一药剂,最好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㈥ 杜鹃花主要有哪些病虫害
1.病害:(1)褐斑病:是杜鹃的主要病害。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成暗褐色大型斑块,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或灰褐色小点。受害叶片变黄,极易脱落,不仅影响当年开花,而且对来年花蕾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梅雨季节发病较重。发病后应及时清除病叶,并喷洒50%托布津800倍液防治。
(2)杜鹃饼病:主要发生在嫩叶、嫩芽和嫩茎上。嫩叶受害后病部明显肿大,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半球形,所以又叫叶肿病。初期病斑呈淡红色,后变成黄褐色,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变成褐色,严重时全叶肿大,或者畸形卷曲,最后枯萎脱落。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一年有2次发病,一次为春末夏初,另一次是秋末冬初,以春季发病最重。在病部产生白色粉末物之前摘除病叶,并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防治。
此外尚有花腐病、叶枯病、煤烟病等。
2.虫害:(1)军配虫:成虫体小而扁平,长3.5~4.0毫米,黑褐色。前翅折叠时形成“X”形花纹,翅面密布网状纹。若虫体暗褐色,身上有明显的刺状物。成虫、若虫群集于寄主叶背主、侧脉附近吸食为害。被害叶面上出现黄白色斑点,同时在叶背还可见到很多黑褐色虫粪和(脱)皮壳。可喷洒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辛硫磷或50%杀螟松乳剂1000~1500倍液防治。
(2)短须螨:主要在叶背主脉附近刺吸汁液,7~9月为发生盛期,常引起杜鹃大量落叶,严重影响生育和观赏。
此外还有叶蜂、介壳虫和蓑蛾等。
3.生理病害:杜鹃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土壤碱性;杜鹃喜酸性土壤,若栽植在碱性土中会使杜鹃叶片发黄,甚至枯死。缺铁;培养土中铁元素不足,叶绿素合成受到影响,叶片变小,呈黄白色,尤以幼叶表现最为明显。二者有连带关系,碱性往往导致缺铁。养护不当;光照过强或不足、浇水过多、施肥过量或不足、土壤黏重等,都会引起生理障碍,使杜鹃生长不良,叶片出现黄化、脱落等现象。对黄化病应针对上述原因,对症下药。如因缺铁引起的黄化,可喷洒或浇灌0.2%硫酸亚铁水溶液,每隔7天浇1次,连续浇3~4次,叶片即由黄转绿;对因土壤碱性引起的黄化,要对土质进行酸化处理,可以换用以腐叶土为主的酸性培养土;如因养护不当引起的黄化,则需采取综合性养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