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工笔画
1. 王天胜工笔画作品市场价格如何
朱称俊工笔画作品近几年的拍卖价格如下:
王天胜作品郁内金香 ,拍卖时间容2013/6/19 ,拍卖价格135.60万。
王天胜作品工笔花卉 ,拍卖时间2013/5/9 ,拍卖价格134.40万。
王天胜作品郁金香 ,拍卖时间2014/5/24 ,拍卖价格126.50万。
王天胜作品花卉 ,拍卖时间2014/7/4 ,拍卖价格80.50万。
王天胜作品前程似锦 ,拍卖时间2012/12/16 ,拍卖价格57.50万。
王天胜作品工笔牡丹 ,拍卖时间2014/10/17 ,拍卖价格56.00万。
2. 最深刻的一件事作文,关于画画。
我爱画画
我有许多爱好,仿佛是金黄色沙滩上的五光十色的贝壳,其中我捡起一个红彤彤的贝壳里面装着是我最喜欢的爱好——画画。你们也许会问为什么,那是两年前的事了,一次在美术课上,孙老师拿出两支普通的白色粉笔、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几声,没等我们眨眼睛,那幅画早早的画在了黑板上,“哇!——真美啊……”我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老师笑了笑说:“这还是随意画画呢!”我心里嘀咕着:画的这么漂亮,还是随便画!黑板上水淋淋的画,里面是满地荷花,有的还含着花骨朵儿,有的已经绽香开放,雨后天晴,雨水在荷叶上滚动,天空出现了一道七彩虹……我痴迷地看着画,老师叫“李瑞……李瑞?”同桌用脚重重踩了我一脚,我这才反应过来……下课我问老师:“怎么画得这么好?”“只要画画多练,必有成就。”这时,我已爱上了画画。
画画是我一种“悠闲娱乐”“哟——作业写完了——”我开心得一蹦,拿出一张白纸画,妈妈说:“今天嘛!让你看一会儿电视。”这可是我梦昧已求的三个字“看电视”,可我爽快地说:“画画好了——”……“哇——”我拿着自己的画,陶醉起来,一个小红帽姑娘提着小篮子去采蘑菇……画画更是我的“游玩世界。”“出去玩喽!”妈妈带我出去旅行,我拿着画板和一支铅笔准备出发,“李瑞!你的其它东西不用带了吗?”我笑着说:“我只要有画板和笔不用愁,这是我的爱好啦!”我们乘着飞机,来到了香港,“这儿真美。”我感叹地说,挥笔画了一幅“高楼大厦”的画……我随时随刻都提着一只小包袱,人家问我:“你里面装着是什么呀?”我却笑眯眯地说:“是铅笔和纸。”
我爱画画,因为画画能使人快乐,这个爱这个不平凡的也是美丽的。
我爱画画
画画,我想大家都会吧?在我的课余生活里,大半是在画画度过的。
在小时侯,我就很喜欢画画。还报过几次美术班。在学校,常常一下课就拿出白纸来,叽叽喳喳地在上面画了起来。小时侯嘛,认为自己的画已经够水平了,可长大拿出来一看,真叫人捧腹大笑。画的是鼻子不对嘴巴,提供简直是一个“小丑”。我可没为这事而对画画失去了信心。画得不好,也许是因为年龄限度的关系吧!
从小时候到现在,我的画画水平可有极大的提高哦!在这些日子里,我一有空就在那儿画画,(当然也会干些别的,但大多数还是在于画画。)还了解了许多关于美术的知识。
记得上学期,我还特意找了一本小本子,当美术本。还在上面画了许多卡通图按。还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画和以前的画有什么差异,好的保持,差的改正。在我身边,还有许多同学热爱美术,我可以吸取一下他们的经验,美术也和语文数学一样,是要一点一滴学起来的。
寒假的时候,姐姐来我家玩,我就让她帮我画画。我特爱看她画画,因为她画的画特别逼真,好像会从画里蹦出来似的。我正在努力得超过她,我想离那天一定不会太远的。
如果画出一副好作品,我就像做出了一道难题一样高兴。画画即长见识,又丰富了课余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3. 有诗意的诗句有那些
赠汪伦抄
年代:【唐】袭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4. 列举几个当代画家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国画家:晏济元、张仃、程十发、陈佩秋、黄永玉、方增先、刘文西、崔振宽、曾宓范、曾石齐、杨延文、张桂铭、吴山明、林墉、贾又福、何水法、龙瑞、何家英、卢禹舜。
新京津画派:崔子范、孙其峰、孙克纲、张凭、张步、刘伯舒、张立辰、徐希杜、滋龄、王迎春、杨力舟、刘大为、王镛聂、鸥勇力、冯远、王明明、田黎明、史国良、陈平新。
海上水墨画派:贺友直、林曦明、颜梅华、韩敏、刘旦宅、韩伍、陈家泠、戴敦邦、胡振郎、龚继先、韩天衡、杨正新、毛国伦、萧海春、韩硕、卢辅圣、施大畏、马小娟、边平、山何曦。
新浙派:王伯敏、顾生岳、洪世清、舒传曦、孔仲起、卢坤峰、吴永良、童中焘、刘国辉、姜宝林、卓鹤君、张卫民、叶文夫、陈向迅、池沙鸿、尉晓榕、王赞、何加林、张捷、郑力。
新金陵画派:吴养木、张继馨、喻继、高卢星、堂孙君、良刘、懋善、杨明义、方骏、赵绪成、贺成、朱道平、刘二刚、宋玉麟、吴冠南、常进、杨春华、朱新建、徐乐乐、范扬、江宏伟。
岭东画派:杨之光、林墉、方楚雄、林丰俗、许钦松、 李东伟、刘昌潮、王兰若、陈望、谢种松、杜应强、陈政明、陈延、蔡宝烈、詹伟明、许川如、王璜生、陈孝能、 李达人、杨培江。
岭南画派: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卢传远、陈金章、伍嘉陵、何永祥、黄桢祥。
5. 画家张素芳荷花作品有哪些
1993年2月 国画《嫦娥》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山西省美术书法作品展。版
1993年10月 国画《为奥权林匹克争光》在“北京2
000.奥林匹克.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中获中青年组优秀奖。
1997年10月 国画《牡丹》《秋韵》入选省美协举办的“山西省写生作品展”。
1998年4月 国画《牡丹》《人物》在太原市首届校园文化节活动中,荣获 美术类比赛一等奖。
1999年1月 国画《人物》《花鸟》获山西省妇女儿童首届书画成人组金奖,银奖。
1999年1月 国画《花鸟》入选省美协举办的山西省首届花鸟画展。
2002年5月 国画《牡丹》入选由中国美协山西分会举办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2年11月 国画《秋韵》《国色天香》入选山西省第六届工笔花鸟画作品展。
2005年3月 国画《郁金香》入选全国“向新杯”国画展,并被收藏。(省美协主办)
6. 陈慧敏的艺术生平
1994年 作品《柱顶红》、《仙客来》、《石畔花开》发表于《中国画》第56 期;
1995年 为庆祝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创作《鸡冠花》并入选《当代中国女画家作品集》;作品《马蹄莲》入选《美术》第9 期;
1996年 作品《初雪》、《龟背竹》入选《美术》第9 期;
作品《窗前金菊》入选《美术观察》第8 期;
作品《金钟在鸣》发表在《诗刊》第12 期封底;
作品连续刊载于《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旅游报》刊登了陈慧敏作品专题评论:《丝丝入情展胸怀》;
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播出陈慧敏作品专题片《翰墨情缘》;
1997年 作品《红月季》应邀参加“97 北京工笔重彩画精品展”并入选同名画集;
应中国集邮总公司邀请设计“中澳建交首日封和纪念封”《玫瑰与月季》两枚;
作品选编入《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选集》;
作品《水仙》发表于《诗刊》第4 期封面;
1998年 作品《龟背竹》发表于《诗刊》第3 期封面;
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20 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
1999年 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陈慧敏工笔重彩画》专集;
《艺术家》杂志连载《荷瓶》、《马蹄莲》、《玉兰》、《幽香》、《花之梦》、《荷花掌》、《迎春》、《仙客来》、《雪地情》、《翠带玉蓉》、《水仙》、《石畔花开》等作品并由李魁正先生为画作评:《走向新历程》;
作品《格扇系列—春》、《格扇系列—夏》、《向日葵—现在》、《龟背竹- 2》被《连环画报》刊载;
《江苏画刊》刊载系列作品:《鸡冠花》、《向日葵—未来》、《格扇系列—春》、
《格扇系列—冬》、《窗系列—迎春》、《荷瓶》、《龟背竹- 2》;
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陈慧敏花鸟作品图录》;
应邀为北京市会议中心创作《向日葵》、《郁金香》、《金钟在鸣喜迎新世纪》,作品被永久收藏;
2000年 应《国画家》邀请刊登作品:《格扇系列—秋》、《鸡冠花》、《龟背竹- 2》、《幽香》、《窗前金菊》,夏硕琦先生作评《创新思维与文化利用—〈读陈慧敏重彩画集〉有感》;
作品《向日葵—未来》刊登于《美术》;
作品《龟背竹-2》、《格扇系列—春》、《格扇系列—夏》、《格扇系列—秋》,刊登于《美术向导》;
作品《窗系列—蜀葵》刊登于《中国文化报》,夏硕琦先生作评:《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
作品编入《中国当代线描艺术—花鸟编》画集;
应邀参加“中、日、韩国际书画交流展”,作品《春陈慧敏赴香港师范学院艺术系进行艺术交流意》被藏家收藏;
2009年 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作品编入同名画集;
2010年 应邀参加“当代水墨空间书画展”;
作品编入《当代中国工笔画集》;
作品编入《当代中国画新技法—工笔牡丹》卷;
作品编入《当代中国画新技法—工笔花鸟》卷;
应中国集邮总公司邀请设计特种邮票首日封《君子兰》两枚,并获得最佳首日封设计奖;
作品《古韵》、《秋韵》、《蝶舞翩翩》及关红作评《心有灵犀物有感应》发表于《中国美术》;
作品编入《工笔花鸟画要诀》(艺术院校参考丛书);
《大公报》发表题为《陈慧敏花鸟画—传统中见新意》专访报道;
《文汇报》刊载《向日葵》、《荷花掌》、《花之梦》、《山丹丹》、《格扇系列—冬》、《荷》等作品;香港翡翠电视台专访播报;
《澳门日报》刊登题为《画家高士尊陈慧敏伉俪昨访本报》的报道;
2003年 作品《室雅幽幽》、《格扇系列—秋》编入《中国工笔画全集》下卷;应邀参加“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作品编入同名画集;
2004年 作品编入《中国艺术》水墨名家专辑;
2005年 作品编入《中国画牡丹画库丛书》;
作品《秋艳》、《秋浓》、《红虞美人》、《向日葵系列—未来》、《格扇系列—春》、《格扇系列—夏》、《格扇系列—秋》、《格扇系列—冬》、《老来少》、《山丹丹—园光》、《水仙》及夏硕琦先生为画作评《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同时刊载于《中国画收藏》第19 期;
应邀参加“2005 —北京工笔重彩画年度艺术作品展”;
作品《山丹丹》、《夏荷》刊载于《名人亚洲》;
应邀参加山东艺术博览会(联展),作品《幽香》被藏家收藏;
作品《向日葵系列—现在》、《香色袭人》、《满庭芳菲》、《幽香》、《雅室秀色》、《秋浓》、《浴出百合》、《郁金飘香》刊载于《天虹艺苑》;
作品《锦绣家园》、《窗系列—山菊》、《格扇系列—秋》、《荷瓶》、《柱顶红》发表于《画坛》并由夏硕琦先生作评;
2006年 作品《秋情》、《幽室茶香》、《纯真之情》、《秋浓系列- 2》、《幽室藏金》、《窗前秋韵》发表于《美术博览》并由夏硕琦先生作评;
2007年 应山东美协邀请参加“与悲鸿同行—当代现实主义画家作品邀请展”,作品《芙蓉出水》被美协收藏;2008年 应邀为祝贺北京广播电台成立60 周年创作《菊石图》、《红百合》,作品被北京广播电台收藏;
应北京市工笔画会邀请创作《百合》,作品被收藏,拍卖善款捐献汶川灾区;
7. 急切求助!!!!!!!
美与善的统一--读《诗经·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文欣赏说《诗·关雎》
--------------------------------------------------------------------------------
^^1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2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3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曹丕《秋胡行》
--------------------------------------------------------------------------------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诗人以古题写新事,表现怀人之思。朱乾《乐府正义》以为是“魏文思贤之诗”。笔势舒缓、缠绵而婉约。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此至,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光从字面看,这种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从早晨与佳人相约开始,到日夕佳人未至这段时间。其实,朝——夕,仅仅是一种光阴的比喻,时间的象征,即以一天象征一生。由朝至夕,乃指从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个人生。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始终有一种不能实现的追求,和由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巨大而又无法弥补的缺憾感。明白了这一点,“佳人”是男是女,为何失约未至这些问题,也许确实就无关紧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诗人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让我们欣赏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此化用屈原《离骚》和《九歌》中“结幽兰而延伫”,“结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贮芬芳而待远人。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四是
8. 素描名言名句
素描名言名句
1、我曾用铅笔素描了所有相遇的光景。是谁给我一句春暖花的借口。从此我折叠好的心情,被吹乱。可是终究,我的世界你不在里面,你的断弦我不会弹。我也不知道你的真心给了谁,你最美的年华陪了谁。这次我终于连等待都变黯然。只是我始终不明白,是瞬间烟火还是不甘寂寞,那些曾经说的爱我。出处:蝴蝶飞不过沧海
2、画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作者: 博巴
3、全部都是灰色的,深深的灰色。深深的灰色的天空,深深的灰色的学校建筑,深深的灰色的教师连廊,深深的灰色的铅笔素描,深深的灰色的我的毛衣。
4、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但是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作者:塞尚
5、冬天的黄昏会将裸露的枝桠映照在地上,似一幅粗略的素描,不那么认真的笔触只留下一抹痕迹。春天的黄昏伴着刚抽出的新芽与湖面的游船荡漾在碧波上。夏天的黄昏会悄然地合拢满池的荷花,菡萏的蓬头在晚风中摇曳,招引那夜晚光临的萤火虫。秋天的黄昏将枫叶投射到红砖砌成的墙壁上,几只蚂蚁爬上那面墙,驻足又散去。
6、世事多变,几番缠绵。爱也无怨,错也无怨,似乎总是有一张素描失彩而望不到天涯咫尺的秋水。原来,我明了,面对更多的未知彷徨,只是在自我安慰孤寂的罢了。
7、在那个七月的午后
在新雨的荷前 如果
如果你没有回头
我本来可以取任何一种题材
本来可以画成 一张
完全不同的素描或是水彩
我的一生 本来可以有
不同的遭逢 如果
在新雨的荷前
你只是静静地走过
在那个七月的午后 如果
如果你没有 回头作者:席慕蓉 出处:无怨的青春
8、秋渐黄 人渐伤
回忆不堪思量
愁恍怅 心微凉
那夏日美丽的慌
叶铺江 流水长
秋雨淡写离伤
树枝晃 寞悠长
愁霜素描沧桑
9、父亲从小一直大红灯笼高高挂,玩啊闹啊竟也摸爬上了高中。依旧的,父亲总是逃课出外玩;不同的,他背上画板着了迷。父亲喜爱绘画,素描油画样样行,常为学校画板报,给剧团绘布景。正是少年有梦的热血时候,却因文化科不及格阻挡了美院的去路。父亲的失望和沮丧,是我不能了解的。
10、想象一下,十位最有名望的画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一张圆桌坐下,一起对摆在圆桌当中的一个苹果进行素描,结果会如何?一定是每一个人画出来的苹果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看苹果的角度都不相同,固执的认为自己对待事物的看法是正确的,对他人的看法采取封闭态度,只能局限自己,因此多听比多说重要。
十
11、这世界是非曲直永远是纠结的,素描里光和暗泾渭分明却不可分割,对与错也因角度而存在差异。有意思是小的时候爸爸会对我讲:有理走遍天下。大了一些却又告诉我:无钱寸步难行。当时我很矛盾,因为不懂矛盾。懂了之后,还是会迷惑。路很长,或许每个人都为了自己心底的迷惑而活着。
12、素描时光
作者:席慕蓉
在等待中 岁月顺流而来
在开满了野花的河岸上
总会有人继续着我们的足迹
走我们没走完的路
写我们没写完的故事
甚至 互相呼唤着的
依旧是我们彼此曾经呼唤过的名字作者:席慕蓉 出处:席慕蓉经典作品
13、我上火车时他在我的手里塞了一张纸条。现在我刚刚打开。 “提供精神援助,收费五毛。”在一幅自画像旁边,他写道。这幅素描里他穿着“露茜”的靴子,戴一顶贝雷帽,抽着小雪茄烟。 “随时打电话给我。”他还写道,“我会想你,丫头。” 不要哭,我严厉地告诫自己。我最后看了一眼曼特。他的身影越来越小,我们之间的距离慢慢拉长。我真希望他能笑一笑,失去了明亮的笑容,他的脸看起来是这么悲伤。 再过一年吧,我会回来探望曼特,我起誓。或者可以邀请他去看我。到那个时候,我会回复到原来的我。我会给他看我的办公室和新公寓--因为那个时候我是绝对不会再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了--他会发现我只用了一点点时间就把生活再次复原。 一年,我答应自己。12个月。365天。我会把每一秒都用工作作者:萨拉·帕坎南 出处:世上另一个我
14、没有人比她的睡姿更优雅,一只手搭在前额上,像一幅舞蹈的素描。作者:马尔克斯 出处:霍乱时期的爱情
15、深秋时节,叶子落尽,只剩下一树的枝条,在月光下形成阴影,平铺在地面上,横斜交错,光影斑驳,像是一幅明暗分明的素描,简单而深切,略显几分苍凉,看得我渐渐地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