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不足道的康乃馨
1. 把母亲比喻晨康乃馨的作文开头怎么写
和久违的同学打电话,相互询问对方情况的时候,他突然问我道:“你做过什么最让你的母亲感动的事?”我一时被问住了,我似乎并不记得甚至也没想去记母亲是否曾因为我的什么而感动过,我哑口无言,曾那般自豪自己与母亲平等的朋友关系、那般夸耀自己如何让母亲欣慰的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心酸。母亲出差了,她经常出差,留我一个人在家自己料理生活,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我性格里充满了独立的东西,我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可以长大独立,精神,还有经济上的。我很少深切地想念她,而当我带有几分故意气她的口气,用否定的答案回答她永不变的问题“想我了吗”后,她总会半开玩笑地说我没良心。又是她的电话,聊了两句,我突然问她:“在你的印象中,我有没有做什么事特别让你感动?”她顿了一会,说:“当然有呀——”接着,她说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那件根本不曾在我脑子中存留过一丝印象的事。在我4岁时,母亲有一次带着我曾和父亲一起去事,事的人和父亲交谈的过程中,母亲建议性地说了一句话,不知为什么惹怒了事的人,开始对母亲大吼大叫的,而还未待父亲出面阻止,小小的我就冲到了母亲面前,挡在她前边,对着事的人嚷道:“不许骂我妈妈,不许骂她。”那人呆住了,一下子怒火就没了,伸手去摸我的头,可强硬的我却推开了他的手,硬要拉着妈妈走……母亲继续讲着故事,我听到电话那头有些哽咽了,而我的泪水也总在向外涌,母亲说,这是她所记得最让她感动的事了,她说小时候的我特别乖巧,特别可爱,不像现在。我不是一个乖孩子,起码现在不是,我跟她顶嘴,用些刻薄的词汇玩笑般地“损”她,拿些她不懂的新兴词汇来气她,我似乎一出生就这样,早已忘记自己曾经乖巧可爱。母亲常抱怨希望我长不大,那样她就不会老,我也不会气她了,我不知道小时候的我做过些什么,但却记得曾经的我愿意拉着母亲的手过马路,嘴里还在对母亲说“我领你过马路吧”,曾经的我还在睡觉前一定要拽着母亲的手,怕梦里的恶魔把我带走……我,长大了,母亲,也老了,大了的我学会了还嘴,学会了和母亲争些她总能让着我的鸡毛蒜皮。我还记得母亲把我的校服染得五彩缤纷后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向我道歉,我还记得母亲在看到她满意的作文时用那种玩笑式的悲哀语气说“哎,我的文章过期了”,我还记得母亲因为我不懂事的顶撞而气得哭了,我还记得母亲为我没良心的语言而感到心寒,虽然这生活点滴的插曲过后又是我们两个人的艳阳天,但我却担心着母亲真的感到痛苦悲伤,我怕她对我失望。而我,我又做过什么呢?我没有资格说我曾做的什么让母亲感动,我没拿过真的令她高兴的成绩,没有足以让她炫耀的一技之长,而当她生病的时候,我除了递杯水,拿点药,我连带母亲去看病的能力都没有。我清楚母亲肩上的担子很重,她得养活我这个不懂事却花消惊人只掏不赚的耗钱耗力耗时的主,我听到过她有时候在夜里哭,母亲不是一个绝对坚强的人,但她却从不把这种负担转给我,可我,又做过什么呢?我的泪又不听话的流了下来,母亲说过,她不喜欢总看到我哭,可我却依然那么的不听话。我,是悔恨?是内疚?是惭愧?是痛苦?是悲哀?是酸涩?是苦楚?是心痛?都是,也都不是……母亲并不慈祥,她打过我;母亲也不漂亮,她老了;母亲不罗嗦,却喜欢听别人说;母亲的事业很平凡,她依旧在辛苦工作……而母亲却用严格的宽松,换给了我一个令我自豪的性格;用她的青春,换给了我成长;用她的习惯倾听,换给了我一张总和她强词夺理的尖牙利嘴;用她一生的辛劳,换给了我周围的一切……电话的那头,母亲叫了我两声,让我停止了思索,她问道:“干吗问我这个,今天你们是不是要写什么作文,你到我这来找素材来了?”我笑了,我的作文很少写母亲,在我的思维中,那太俗了,而母亲却总说,一个这么好的活生生的典型素材你干吗不用呀?你要写那么一篇歌颂母亲的作文我肯定感动极了……我知道,母亲其实很容易满足,只要一篇作文,就可以感动她,只要一份关心,就可以感动她,只要一声爱她,就可以感动她,只要挡到她面前说一句“不许骂我妈妈,不许骂她”,就可以感动她……而长大的我却都未曾给过她……母亲,我写了这篇文章,我关心你现在的状况,出差在外的你不知正在做什么,我要告诉你,我爱你!母亲,我有资格说,有资格告诉你,告诉所有人——“我做的一切都令你感动,令你自豪”了吗?希望采纳
2. 发康乃馨朋友圈的说说
发康乃馨朋友圈的说说可以这样写:
“今天收到一束康乃馨,花香四溢,心情顿时明媚起来。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平静和美好,每一片花瓣都散发着温柔的力量。想把这份美好与朋友们分享,愿大家的生活都如这花儿一般,充满温馨与希望。”
康乃馨,作为一种优雅又富有情感的花卉,常常被用来传递爱意和祝福。每当我看到康乃馨那柔和的色调,闻到它散发出的淡淡香气,内心便感到无比的宁静与愉悦。它们不仅美丽,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寓意,每一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关怀的故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小确幸。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收到一束康乃馨,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康乃馨的绽放,不仅是对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温馨、平静的时刻。
我想,无论是送给亲朋好友,还是用作自我犒赏,康乃馨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束花,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一种生活的态度。愿我们都能像康乃馨一样,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美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以上内容既表达了对康乃馨的喜爱,又深入描述了康乃馨所代表的情感寓意和生活态度,适用于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场合,与朋友们分享生活的点滴感悟。
3. 最美的康乃馨随笔散文
推开房门,见茶几上放着一捧鲜美的康乃馨。约高半米,直径约半米。浅蓝色的柔纱作成的波状外衣,束着纤纤细腰,在镀膜作沿的的圆花花束里,灵秀的小野菊俏皮地抖擞着,素雅的白花装饰在最外圈,密密匝匝的紫红色的花瓣,像炯炯的火。粉红色的柔嫩的纤花绕成一匝,似少女娇羞的面颊。接近花盘中心,是深红和紫罗兰的相间的簇簇花瓣,又装饰了像松树新吐的嫩黄针叶,做成花蕊状。俯下身子嗅过去,一股清香悠悠漾起,沁人心脾。康乃馨在保鲜水的滋润下,焕发着盎然的生机,传递着温馨的情谊……
1.
昨天晚上打开QQ,一个闪烁的图标提醒我,有新的消息。打开,是徐则臣发过来的。他说国庆节回老家,4号准备在县城和一些故旧聚聚,问我是否有时间参加,并把他的手机号再次发给了我,让我和他联系,最后祝我节日快乐。
则臣是我半生所教的上千学生中最有出息的一位了。北大的文学硕士,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札记,还有若干的译著,著作颇丰,各种高级别的奖项入囊不少,是7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了。在去年春节前,我和则臣联系上了,他亲笔写信给我,寄来他的最新作品集,并说以后有机会要来拜访我。作为他初中阶段的一位老师,我对于他成才,我的作用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如今,他功成名就,还如此的尊崇我,真的让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看了则臣的一些作品,我有种深深的震撼,撇开师生感情,纯粹出于对文学的兴趣。对当代中国文坛的关注,我觉得则臣是无愧于“70后作家的光荣”这一美誉的。他文字中踊跃青春热血的躁动,张扬着热诚与正义。他植根于生机无限的民间,满怀对底层大众的悲悯,对人生信仰的深度思考,对人性美丑善恶的深层挖掘。还有他滋滋不倦的追求艺术手法的创新,对题材的拓展,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探究,都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赤诚的童心,一份永不言弃的对文学的至爱,一股默默前行的甘于寂寞的倔强。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的分内事,作家都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当下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作者能能保持这样纯净的心态,耐住性子去广泛涉猎,潜心于纯文学?又有多少所谓的作家能把持住自己的职业操守,不降人格文品,不粗制滥造,而是耐住寂寞,不失诚恳和热情,耗尽心血出上品,创新品,不断的精益求精?在手法上力求突破既往,在题材上力求高屋建瓴,挖掘出浮表所虚饰的内核,让文学重新焕发出魅力,成为人们甘之如饴的精神食粮?这些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对高尚纯正文学的复兴,正是像徐则臣这样的严肃作家们所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承载的脊梁。
除了编稿,创作之外,徐则臣还积极从事着国际文化的交流。他不辞辛苦到欧美等国办书展,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国文字,他到不同的国度去展示自己作品,促进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同时也在不断地和国外的同行交流创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在国内,他也不断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往来奔走,经常在文学展馆,国内高校进行签名,演讲,宣扬文学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为纯文学的普及不遗余力地鼓与呼。
看到则臣如此的繁忙,我真的不忍心打扰他。每逢节日,看到他发来的问候,我心中有暖暖的感动。他的朋友们都说,则臣是个念旧的人。他重情重义,有着细腻的情感,有着仁厚的胸怀,甚至连我这样的老师,也都挂怀不忘。闲暇上网时,经常看看则臣的创造动向和他文学活动的行踪,我为他的每一个成就而激动欢欣,也在心里默默为他祝福,希望他永葆这份创作的激情,写出更多传世的佳作。
2.
4号上午,我拨通了则臣的手机,听到他的浑厚略带磁性的男中音,我感觉既陌生又熟悉,二十多年前的记忆仿佛又活了起来,在脑子里有声有色的涌动:纯朴而谦逊的少年,带着甜甜的羞涩的笑意,课堂上专注的眼神,自修课上勤奋不辍的矮小的身影……从话语中我也能感受到他洋溢的兴奋。他告诉我中午十二点到县城的优仙美地见面。整个一上午,我极力压抑着心中的波澜,徐则臣,二十多年的夙愿即将在中午得偿。于我,能一睹得意弟子的尊容,也足以安慰余生。
十月的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格外的晴好,宽敞的街面打扫得一尘不染,行道树在微拂的清风中显得格外的抖擞。本来单调的十字路口,摆上了庆贺节日的大花坛,衬出一片暖洋洋的喜气来。县城这家最豪华的大酒店,正好也有人家在办结婚酒宴,震耳的鞭炮声,映照着人们的笑颜,一切都在渲染着一份幸福祥和。
我提前来到酒店,进入饭厅。先是看到一对母子,年轻的妈妈看来很面熟,应该是则臣的夫人吧,因为在他的作品集《通往乌托邦的旅程》中我见过照片,白白净净的,戴着眼镜,斯文秀气。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白嫩脸上有着盈盈稚气的孩子,感觉有点则臣少年时的神态,应该是则臣的公子了,感觉亲切,可是也不好贸贸然去招呼,后来则臣介绍,果然是他的夫人,也是研究生学历,在人大附中做教师。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就是则臣两岁的宝贝,有个别具特色的名字---巴顿。则臣是在一干人的陪同下走进来,我是一眼就认出了他的,照片上的作家和现实中的学生合二为一了,只是比之照片和网络视频上,显得更加的亲切温和敦厚热情,他的神态和二十多年前仿佛,只是多了些沧桑和成熟睿智,他也马上疾走到我面前,彼此热烈的握手,则臣说我还没变,一如当年,我心中苦笑,知道自己的衰老憔悴,绝非当年的年轻气盛了。
另一个高大潇洒的中年人,是我的老同事刘老师,现在早已改行,是县书法家协会的会长,文化馆的馆长。当年同在一个单位时,他年轻英俊热情,现在只是发际线往上退了不少,更显出中年男人的神采,特别是他两颊荡满笑意的酒窝,一如当年的充满魅力。
陪在则臣旁边的是一个帅哥,泛着光泽的白净微胖的脸,镜片后是黑白分明清澈而满蕴活力的眼睛,看到我时,他眼睛一亮,脱口喊出“李老师!”,我疑惑地看着他,做着猜测,则臣过来说,老师不认识他了,也是你学生,朱孔浩呀!我的记忆信息库里马上出现了相关联的画面,2000年左右吧,我在家乡中学,任教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精明干练的女班主任,精神抖擞,雷厉风行的小班长,就是当年的朱孔浩,眉清目秀的少年,大方开朗,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孔浩见了我,意外之中,更多的也是激动,他说自己和徐则臣是同校的.校友,平时就读了很多则臣的作品,很喜欢这位前辈的小说,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选了研究徐则臣的小说作为论文的专题,花了很多功夫来搜集整理资料,并认真阐发了自己独到的鉴赏理念,最后,他的论文在院论文评比中获得优秀,孔浩总想找机会见见这位久慕的大作家,今天终于才有了机会。
今天的酒宴,做东的是县党史办公室和县文联,县党史办的王主任,老家和则臣都是一块的,自然就多了份亲热。他举止稳重得体,不失身份,也没有什么架子。王主任说自己虽然出生在县城,但祖辈都是青湖街上的,和老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老家能出则臣这样的大才子非常的骄傲。
县文联的张主任,也是县城小有名气的作家,热情豪爽,口若悬河,对则臣的事情了解颇多,他认为,不光要写的好,还要善于对外宣传,能把自己优秀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这样受众面更大些,知名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像张艺谋改编的几个作家的小说,《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把莫言,余华,苏童都捧火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不能说全部归功于张艺谋,但是张艺谋关注纯文学,努力推广纯文学的功劳也是不可抹杀的。
众人就此话题议论纷纷,徐则臣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也有两部《活着爱着乐着》改编自《西夏》,《北京你好》改编自《我们相遇在北京》,则臣自己补充说,他参与编剧的《我坚强的小船》获好莱坞AOF最佳外语片奖,因为是儿童片,所以轰动不太大。谈到和影视的因缘,他提到一部红得发紫的谍战连续剧《潜伏》里面的主人公名字叫余则成,为什么叫余则成呢?原来这部连续剧的原著初稿中的主人公并不叫余则成,小说在杂志上发表时,是徐则臣责任编辑,原作者龙一,就把主人公改成了和则臣发音相近的则成,那位作家,三十年默默无闻,经由徐则臣编发这部小说后,一举名震全国了,则臣对于龙一,慧眼识才的伯乐了,这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在座的还有两位女士,一位版画家曹老师,留着艺术家都有的长长的头发,眼眸里都是那种浪漫不羁的潇洒神情。她的作品是我县画家中获奖名次最高的,是我们县文艺界的骄傲。他们夫妻都是搞美术的,东海自彦涵先生起,就兴起了创作版画的热潮,是著名的版画之乡,曹老师的版画屡有创新,色彩上追求多样化,不再是黑白套印。曹老师的丈夫在北京搞创作,和徐则臣也都是相熟的老乡加朋友。
另一位是残联的主席王老师,一个文静沉着略微发福的中年女性,她的文笔据刘老师说是相当的精彩,也是我们县城的一个女秀才了。她在酒宴前和我聊了会,对徐则臣的骄人成就非常佩服,她认为必须具备高屋建瓴的目光架构才能写出那样传世佳作,需要甘于寂寞,也需要超人的才华,要有丰富的阅历,而我们这些日常作息交际仅仅拘于小县城的土作家,是永远也达不到那个境界的。
刘老师和我邻座,他还像当年,性格活泼开朗,谈吐风趣幽默,知识面宽泛,是饭桌上的活跃人物,他精通音乐美术书法,是个艺术界的全才了,则臣在书法方面造诣也颇深,他们师徒自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刘老师时不时的逗逗则臣的儿子巴顿,时而又不失幽默地和曹老师他们交流一些艺术创作的感悟,对王主任和张主任的工作做些恰到好处的夸赞,张主任是我们的县志的主编,他感慨找不到文笔较好的人来写稿,并力邀王老师加入。谈到县志,我们就提到了咱们县的名人,文艺方面的,如果具体到咱县的文学泰斗,除了朱自清先生(他的籍贯也是颇具争议的),应该就数到徐则臣了,我们两个老师当然力赞自己的弟子,张主任也也基本首肯。
我们也关心到则臣的创作近况,张主任连连夸赞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说则臣的小说把一些小人物都写活了,文笔流畅,故事讲得很有吸引力。我们谈到则臣的最新长篇《耶路撒冷》刚举行了盛大的版权签约仪式,我问他这部小说创作了几年,他平静地说是写了六年。六年,人生最辉煌的日子,能有多少个六年呢,而则臣耐住性子,磨破椅子,居然就能为一部巨著倾注了六个春秋的心血,这将又是一部怎样撼动人心的力作呀。我和刘老师都谆谆叮嘱则臣,中年是作家出长篇的最佳时期,人生阅历渐深,精力充沛,技艺纯属,正是创作的黄金期,一定要好好抓住机会,辞掉不必要的应酬,多些潜心的深研精磨,创作出几部中国当代文学的巅峰作品来。
席间,则臣恭敬地过来向我敬酒,他心细如发,还记得我们以前网上聊天中我的视力很差,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就是身体虚弱,脑供血不足,容易眩晕,眼睛也就容易疲劳,他关切地让我多注意修养,再三地叮嘱我少喝酒多吃菜。我除了祝福,就是有点感动,于他而言,一步步走向到今天的骄人成就,授业的老师数不胜数,其中名气鼎盛的也很多,对他成才起到关键作用的也不只一二,而我,只不过是在他人生起步的初初台阶上稍微推了他一把,力量微不足道,况且早我已不在教书育人之列,庸庸碌碌籍籍无名一小民。可是,则臣竟然如此对我感念恭敬有加,让我感觉汗颜之余,对则臣的厚道仁义不浸势利更多了一层敬重。毕竟,在这个酒席间,年长者之中,别人都是县城里相关联的文化界的同仁,只有我一个局外的闲人,而我是则臣特邀来的,并且他还再三把我推让到主位!
刘老师对我的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我当年到他的住处借阅了很多音乐的书籍,当时,我对流行歌曲很有兴趣,刘老师夸张地说,他有些歌曲还得到我那儿找谱子呢。多少年没见,刘老师和我之间还显得很熟谙,他夸我是个尽职敬业的好教书先生,对学生友善和蔼,倾心教导,激发学生的理想和志气。
其实,我也知道他的话语里有些只是表面的感觉,当年的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但是局限于性格和能力,并不显得怎么突出和优秀,我曾经为班级管理搞的焦头烂额,沮丧中写信向原来师范的班主任讨教。我也曾急躁粗鲁地对待过一些违纪者,没有成熟育人者的耐心和宽容。但是有一点,我对孩子的真诚坦率和声气相通还是有的,毕竟,我自己就成长于普通的农家,自己奋斗的艰辛历史犹如昨天,我深知农村娃娃的唯一出路就是考学,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为孩子们的每个进步而高兴,竭尽所能为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尽浑身解数来改善教学方法,我逐个的轮番和每个孩子谈心,给他们描绘人生的美好前景,并且告诉他们这种脱离愚昧和贫困的理想生活完全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当然,作为人文学科的施教者,我倾尽所能地向学生们渲染文学的优美意境,竭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并且从最实在的基础做起,让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初初实践,督促他们认认真真地写作观察日记,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品咂生活,感知社会,描摹自然和心路,并逐步练好文笔,打好基本功,养成一种高尚的精神情趣。因为,我也刚刚走过同样的青春期,我也有着朦胧的文学梦,虽然我的梦已然醒来,但是,我希望把这浪漫的种子一代代的传下去,让每个少年都生活在一种美丽而优雅的期冀中,不至于在蒙昧无知和盲目猎奇及愚氓暴戾中逐渐的陷落,重蹈他们祖辈悲哀的覆辙……
孔浩是我们桌上的生力军了,他一如当年一样的大方自如,恭敬地跑到我面前敬酒,很热情地和同桌的客人应酬,认真介绍自己从事的金融行业,张主任问他酒量,他坦率地说,自己若是为了纯粹的陪业务上的客人,为了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也能喝个半斤八两的,但是平时尽量少喝,毕竟酒精不是好东西。他把自己购买和图书馆借阅复印的徐则臣小说集抱了过来,虔诚地让则臣签名,则臣翻开一本本书的扉页,认真地写着祝福话语和署名日期,坐在他一侧的王主任提醒他日期签成9月4日了,我们都笑说,那就权当一个月前就和偶像见面了。则臣豪爽地说,他以后有新作出来,在座的各位每人寄一本。谈到我们师徒三个的长幼,我们序了一下,我是68年的,则臣是78年的,而孔浩是88年,正好各差10岁,像人生的三个等距的台阶。
则臣的小公子巴顿,开始很有精神地在爸妈中间坐着,看着席间纷纭的觥筹交错,听着大人们莫名其妙的谈笑风生,好奇地各处张望,小家伙的注意力还是挺专注的,过了会儿,他被妈妈带出去转了会儿,回来后,感觉有点憋闷,就透过饭厅西侧的的落地窗户,欣赏大街上热闹的风景,玩的兴趣盎然,自得其乐。小巴顿看到则臣在孔浩的书上签名,就不停地询问,爸爸,爸爸,你在干吗?一侧的王主任耐心地回答:你爸爸在写字,等你长大了,也这样往书上写自己的名字。
渐渐到了尾声,孔浩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拿着笔,恭敬地走到各位长辈面前,仔细询问各位的联络方式,有的给了他名片,没名片的就登记手机号,从这个小伙子做事滴水不漏的风格,可以预料他的前途不会差的。王主任让大家一起举杯干了最后一杯酒,然后起席。
人群纷纷站起,往门口聚拢。这时,孔浩提议,要和则臣合影,马上的,王老师就拿出了包里的相机,她做过记者之类的工作,是个有心人,知道今天这种场合非常难得,肯定少不了合影留念的。
这时孔浩跑到饭厅的东南角的沙发旁,捧来了一束鲜花,张主任很兴奋地说,还真是铁杆粉丝呢,献花给偶像了!孔浩恭敬地把花献给则臣,则臣马上拿着花转向我,认真而动情说:“李老师,我也没准备什么,这花,算我们两个弟子献给你的”。我连忙摆手:受不起,受不起,孔浩献花是出于对你的一片敬仰,你在他心目中的有如此的位置,才真正配上这献花。我是不能喧宾夺主的。则臣说,李老师,你不要客气,这是我们的一片真诚,您作为我们授业传道的恩师,任何的恭敬和荣誉都是配享的。你抓紧收下花,我们师徒好合影,再说我坐飞机也不方便带这样的花束的。孔浩也说,老师,既然徐老师让您收下,就是他的一番心意,如果您再推拒,我们倒过意不去了。
事情居然变成了这样的一个结局:我站在中间的主位,抱着那簇鲜艳欲滴的康乃馨花,我的两个学生一边一个,在镜头前摆出表情,被数码相机定格。内心想来真的有点尴尬,弟子们的一片热诚,让我一颗麻木干涸的心灵,仿佛瞬间有了甘露的滋润,一个已经落魄的曾经的乡村教师,只是略微做了些自己的份内事,却换来了弟子们如此的厚待,真教我惶恐惭愧。我也陡然间明白,世间事因果相辅相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有丝毫的轻忽和怠慢,更不要心怀侥幸和虚伪,做事要时刻勤谨,如履薄冰,能力有大小,但要尽职尽责,充满热情,播撒爱心,努力善待周围的一切,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尤其,为人师表者,更要以满腔的赤诚,公允公正地关爱那些无辜的青少年,要对得起孩子那双纯真的眼睛,不要有意无意地玷污他们纯净无暇的心灵,因为,那些娇嫩的枝干一旦受伤,会留下永生的疤痕和伤痛。
3.
则臣由张主任陪同驱车前往飞机场,他这次行程安排得比较紧凑,如此仓促之中,他还不忘约我见上一面,这份情义,又怎不让人感动!感动之余,我只有默默地祝福,希望因着他高尚的人品,还有感应时代脉搏的激情,对人性世态的深谙,炉火纯青的创作手法,能够创作出拔得头筹的惊世巨著。
目送走则臣,告别了刘老师等人,我捧着康乃馨和孔浩一起往回走,孔浩叫来出租车,我问他要去哪,他说要找个咖啡厅,师徒俩难得相逢,一起聊聊天。我问他的住处在哪,他指着眼前的小区,我说,何必舍近求远,就到你的房间去坐坐就行了,整什么咖啡厅呀,又不是别人,老乡加师徒的,搞那些虚的,老师心里不安呢。争执了半天,我还是让出租车师傅走了,然后,七拐八拐的来到孔浩住的单元。他有点难为情,说这是他一个亲戚的房子,没有装修,他临时借来用的。我连忙安慰他,都是自己人,哪用什么讲究,能到一块聊聊,就是我们师徒的缘分,老师心里就很欣慰了。
孔浩烧了两碗水,我们师徒两人对坐,促膝谈心,他讲起了对则臣的认识过程。原来孔浩也考上了南方的那所大学,和则臣算是隔的较远的师兄弟了,则臣又在那里教过书,也算是沾上些师徒缘了。孔浩学的也是中文,他喜欢钻研,读了很多的当代作家的作品,余华的,毕飞宇的,莫言的,王安忆的,阎连科的,等等。但是感觉总是不太对自己的胃口,直到看到了徐则臣的小说,一口气读下来,才真正地感到了久觅的共鸣,无论是徐则臣写的混在大城市的小人物,还是运河边的花街,石码头,都让孔浩有踪可寻,他心里很久就朦胧着的一些形象,一些渴望,都跃然呈现在徐则臣的笔下。我们谈到了徐则臣的《居延》中探究的虚幻的爱情与成熟持久爱情的辩证;《夜火车》里年轻学子的迷惘与不断的出走、求索,《人间烟火》里那对为了续接烟火饱经沧桑的悲情夫妇;《九年》里嫉恶如仇的侠义恩仇,《苍声》里邪恶蹂躏善良柔弱的恐怖氛围。还有《拉下脸来》中知识分子在惨淡现实面前的无奈而脆弱的自尊……
孔浩说,他常常在阅读则臣小说的时候,被其中涌动的青春思绪所感染,仿佛自己就化身成了文中的一些力图冲破阻挠,追求梦想的少年;那些对爱情的细腻描述,往往又让他的心跟着颤动,飞翔九天。而且则臣小说的结尾,往往又都意味深长,不落俗套,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启发我们去反省人生,思索社会,憧憬未来。他流畅叙述中洋溢着正气,处处暗含对真善美的讴歌,对丑恶卑鄙行径的无情鞭挞,还有青春情怀的浪漫抒发,对小人物的深刻同情和悲悯,这也是则臣小说能够拥有众多青年读者的魅力所在。
在苏北这样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县城,连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纯文学的杂志了,书店里也基本都卖的是古典名著,课外读物,想要找到一个新锐作家的相关信息,只能到网络上搜寻,想要找个文学知己,也只能到网上海搜。孔浩怀着对则臣小说的一片倾慕和热爱,却难得有淋漓尽致倾吐的机会,和则臣这次难得的见面,也寒暄居多,现在,他和我算是则臣小说的知音了,两人相谈甚欢。孔浩告诉我,他曾按着则臣小说的描写,去到那个水乡小镇,实地考察了石码头,切身体验了一番则臣笔下的花街风情。对则臣的文字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钦佩。
对则臣的话题,我们好像总也谈不完。除此而外,我也关心地询问了孔浩这些年的近况,他先是考上了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然后,又以不太理想的成绩进了南方的那所大学,毕业后,他本想去考研的,但是父母不赞成,因为他们家目前在县城还有点人脉关系,可以用来帮助孔浩进入金融系统,如果再上几年研究生,经济上负担不说,到那时可用的关系不一定还在,即使在,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的工作还是没有大区别。所以,他就进入了和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干的银行系统,整天和那些枯燥的数字报表打交道,整个人都变得有点麻木了。当年所有的理想抱负,也都在这个小县城划上了句号。他目前有了自己供按揭的房子,有了女朋友,就差买辆车,举行婚礼了。他感觉活得也不轻松,年纪轻轻的,就背上了沉重的房子按揭的包袱,连带父母也拿出了多年积蓄的老本,目前还有弟弟正上高中,未来的路上责任还是很重的。
我赞许孔浩作的选择,作为普通人,首先要务实,要解决谋生糊口问题,有了经济基础,才能活得更从容些,才能有机会去进一步开拓自己人生的空间。像徐则臣那样,能够背水一战,成就盛名,需要勇气,需要大智慧,也需要机遇。不是我们凡夫俗子能够效仿得来的。当然,不论干哪一行,我们都需要一点精神寄托,不要过于沉溺于金钱贪欲的陷阱,人生匆匆百年,带不走任何东西,能够留下的也不多,没有必要过分的狗苟蝇营的算计,有时,需要从平庸中超脱一些,有点比较雅的爱好,略微高尚点的追求,就不至于沉沦为一个醉生梦死的酒徒,不会堕落为恣睢暴虐的狂徒,或者行尸走肉一样的充满动物本能的非人。
孔浩还和我谈到了当年班级里的一些同学,时学鹏,李党等比较聪明的,都考上研究生,到大都市工作了,但是他也有高中同学,在大都市活得很累,房子也买不起,落拓之余很想回归到小县城。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同学,他提到了和他同村的张贝同学,她的爸爸很早就遭遇车祸去世了,家庭的厄难,让她早早的懂事,人生不该有的曲折经历使得她写的文字很有深度,也得到我的多次表扬,我主办的校报上刊登了很多张贝的日记,那些文字孔浩至今还留有深刻的印象,觉得如果张贝能够继续深造,前途不可限量的。可惜,在初二的暑假,张贝到她在南方打工的妈妈那儿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彻底的厌学,很快就收拾行囊,也到南方加入了打工大军。环境,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正面负面影响,有时真的无法逃避的。我们师徒俩唏嘘半晌,也为则臣和孔浩有那样充满人文气息温馨和美的家境庆幸,但是,我们又一致的认为,个人的悟性和情商,更是其他任何外在条件无法替代的,它决定着你上升的高度,徐则臣能在首都轰轰烈烈地站稳脚跟,那是他苦心孤诣地上下求索,以及不懈拼搏加上传奇经历的必然。
4.
告别了孔浩,我怀着未消的兴奋和欣悦回到家,把那捧康乃馨仔细端正地摆放到茶几上,得意地告诉妻子和儿女,这是我学生则臣敬送给我的,女儿展开康乃馨一侧挂的一个粉红色的对折卡片,上面用潇洒钢笔字书写着“祝徐则臣老师:最新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完成,大卖!!――朱桥13.10.4”孩子们好像一下子戳穿了我的把戏似的,都呵呵地笑,我说,那个朱桥是谁,你们知道吗?他是徐则臣的超级粉丝,也是我的学生,叫朱孔浩。接着,我就讲了今天的巧遇。然后,趁机对儿子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不要贪玩浪费大好时光,,要学好功课,像这些师兄们那样有出息。妻子指着卡片上的字对儿子说,你看看,人家写的字多上体,你现在也高二了,写的那字,能提上把吗?儿子很难为情,羞得跑到自己房间去上网了。
妻子端详着这捧美丽的康乃馨,嗔怪道,这花做工精致,数量又多,相当值钱的,人家明明是送给自己偶像的,你怎么就好意思横刀夺爱。我解释,则臣要赶着坐飞机,飞机上不允许带这个,所以,他硬要转赠给我的。妻子这才释然。
阳台上灿烂的阳光照进客厅,康乃馨密匝的花瓣闪着微光,恍惚间,我看到这庞大的花束在徐徐舒展,绽放成万紫千红的一簇簇,一株株,仿佛幻化成了春天里桃李争艳的花园。我像一个殷殷守望的园丁,眼含喜悦,心怀祝福,凝视着花儿骄傲的姿容,看他们用美丽和芬芳装点这个可爱的人间……
附记:此文作于2013年10月,现在,则臣呕心沥血的力作《耶路撒冷》已获得老舍文学奖,凤凰读书大奖,亚洲周刊2014中文十大小说桂冠。欣慰之余,谨以此文作文对他的祝贺和美好的祈愿,愿这位文坛的新锐作家,能走得更远更高,给家乡,给文坛,给我们整个民族带来新的感动和震撼!
4. 作文《我送出的最特别的礼物》
一份特殊礼物
今天是母亲节,我一大早就起床,约堂姐一起去买礼物给内妈妈,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送给容妈妈—一束康乃馨.
康乃馨代表着祝福,代表着难忘的养育之恩,代表着……小小的康乃馨竟代表着那么多的祝福,还代表着亲人的祝福。
我到花店为妈妈挑选了一束康乃馨.有红的,白的,粉的,黄的……
这束花表达了我对妈妈的意义多着呢!红色的表达了我祝愿妈妈永远健康长寿,粉色的代表我祝妈妈永远年轻 、漂亮!
我把花藏在背后,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按了门铃,妈妈刚好来开门,我把花拿出来说:"妈,母亲节快乐!"妈妈很惊讶,抚摸我的头说:"婷,你长大了!以后不用再给我买礼物了,只要你快乐,妈妈就会很快乐……."
这时,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原来妈妈并不在乎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在乎我.
我不想让妈妈知道我落泪,就低声问:"妈,你喜欢这束花吗?"妈妈说:"不管送什么,只要是儿女送的,妈妈怎么能不喜欢呢?"说着,我搂住了妈妈.
一束康乃馨,让我更了解妈妈,更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
以前,妈妈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就骂我,如果妈妈当初不教育我,我也不会有今天那么孝顺了.谢谢你,纯洁的康乃馨,谢谢你让我更了解妈妈对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