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南京
『壹』 南京的梅花山在古时候叫什么名字
梅花山原是三国吴大帝孙权的葬地。孙权18岁掌握东吴政权后,为对付曹魏,他听取了张纮等人建都秣陵的建议,并改秣陵为建业。孙权对古代南京城市的发展贡献很大,他大大拓建了南京城,从当时建业的规模来看,“东凭钟山,北倚后湖(玄武湖),南近秦淮,西临石头。”孙权还疏浚和拓宽了秦淮河,开凿了青溪、运渎和破岗渎等运河,同秦淮河沟通在一起,解决了南京的排水和用水问题。根据文献记载,孙权死后葬在朝阳门外第三个山岗,这个山岗因而被称为孙陵岗。孙陵岗葬有孙权和他的夫人步氏及后妻潘夫人,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相传朱元璋修建地宫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奉命把附近所有建筑迁往别处,孙陵也在这一范围内。李新为慎重起见,就迁移孙陵的问题专门请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说,孙权是一位好汉,把他的墓留下来,给我看大门吧。这样,孙陵得到完整保存。
梅花山因梅花闻名,山上植梅数千株,品种繁多。春天梅花盛开时,遍山梅花争芬斗艳,游人如织。1982年山上新建一组清新淡雅的仿古建筑,名“暗香阁”,取自北宋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此阁造型优美,独具特色,把梅花山点缀得更加丰姿多彩。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孙陵岗建中山陵纪念性花木区,栽培了大片梅花,后来梅园面积不断扩大,品种逐年增多,成为广大游人赏梅胜地。孙陵岗一名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湮没,代之而起的名称是梅花山。今日梅花山上的“观梅轩”所在地,原是汪精卫的坟墓。1946年1月,何应钦派74军工兵炸墓开棺,平掉墓地。1947年春,陵园在此建亭,名日“观梅轩”,上有一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啁望伏龙眠”。
中山陵园管理处在梅花山再1958年以后,开辟了一百多亩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跳枝、千叶红、长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贵品种,其中“别角晚水”全国独此一株,尤为珍贵。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香飘数里。来此赏梅的游人摩肩接踵,高潮时节每天都在十万以上。为了方便游人,1982年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北新建了一座旅游餐厅,以宋代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命名为“暗香阁。”餐厅为二层建筑,用餐时可凭窗欣赏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楼下还有咏梅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阁之间有曲折、跌落的回廊相接,整个建筑面积约1540余平方米。
1992年以来,中山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侧开辟了一座新梅园。新梅园是梅花山的延续,又是自成一体的自然山水型梅花专类园。全园面积72309平方米,新植梅树2500余株,与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亩园万株梅。同时,新梅园还配植了樱花、合欢、池杉等观赏植物,并铺设草坪,弥补了季节变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园四季有景。园内还开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独特的水景。临池还筑有一座香无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饰以彩绘,亭顶覆盖黄色琉璃瓦。
史料记载,梅花山原为三国东吴孙权墓所在地。为了纪念这一史迹,1993年,陵园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孙权故事园。同时在孙权故事园中还引种了一百多种日本的梅品种,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梅花山占地420亩,拥有梅花品种200余种,梅花1.3万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春季都举办国际梅花节。通过一系列大型旅游、商贸、文化、娱乐活动,向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南京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1944年,汪精卫病死日本后葬于梅花山。1946年,国民政府即将迁回南京,何应钦下令将汪墓炸毁,汪氏尸骸在清凉山火葬场火化扬灰。汪墓原址上建起一座廊亭,北面横额上有孙科手书的“放鹤”二字,此处又名“观梅轩”。
1993年,海峡两岸商务协调会会长张平沼发起捐建位于山顶观梅轩北侧的博爱阁
『贰』 南京梅花山的梅花种类都有什么
世界上现已发现和培育的三百种梅花中,这里拥有二百多种共三万余株,而且有些是梅中极品。根据花色,这里的梅花可分为白梅、绿梅、朱砂(红梅)、宫粉(粉红)、黄梅等几种。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
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2)梅花山南京扩展阅读;
梅花的养殖条件
1、土壤。虽说梅花对土质的严苛程度不是很高,但也要选用土壤疏松质地肥沃的,而且不要经常灌水在盆景中,多余的水根很难吸取,排水又不方便,根很容易烂掉。市场上有专门培育梅花的土壤可以去购买。
2、温度。梅花是冬天开花,这是它成长最旺盛的季节,虽说它不惧严寒,但是并不代表它不需要光照,如果光照不充足的话,它会减慢光合作用,将会发育不好,开花量也会变少。它喜欢湿润,如果你把它安放在屋内的话,要保持通风。
3、湿度。如果梅花还在生长,要适当的给它浇浇水,如果是夏天天气炎热,可以给它的周围喷洒水雾,保证它需要的湿度。夏天一般需要一天浇水两三次,春天和秋天相对较少,只要一两次。冬天只要在盆中干燥的情况下再浇。
『叁』 南京梅花山的梅花品种有哪些
中山陵园管理复处在梅花山再制1958年以后,开辟了一百多亩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跳枝、千叶红、长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贵品种。
其中别角晚水全国独此一株,尤为珍贵。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香飘数里。来此赏梅的游人摩肩接踵,高潮时节每天都在十万以上。
(3)梅花山南京扩展阅读:
南京梅花山最为珍贵的就是别角晚水品种的梅花。别角晚水是真梅系直枝梅类宫粉型的优良品种,花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花淡玫瑰红色,浅碗状,花瓣层层叠叠,多达45瓣。
内有碎瓣婆娑飞舞,十分漂亮。本品种是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上世纪90年代在梅花山调查时发现,并命名。
因其开放时常有花瓣开得不完全周正,花瓣边缘常有凹陷,称之为蹩脚,取其谐音为别角,花期较晚,花色水红,碎瓣流动而得此名。花浓香,鲜艳,性状优良又因其稀少而更显珍贵,是梅花山的镇山之宝。
『肆』 南京梅花山的介绍
梅花山是中国南京东郊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于中山陵西南,明孝版陵正南。山上遍植梅权花,因此得名。梅花山以及山下的“万株梅园”占地400余亩,有230个品种,13000余株梅树,以品种奇特著称,为四大梅园之一,每年春季举办有“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
梅花山因东吴大帝孙权葬于此处,原名孙陵岗、吴王坟。山下的孙权故事园建于1994年,内有孙权雕像和孙权故事浮雕碑廊。2006年,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利用精密磁测技术在山顶博爱阁南侧地下发现大型地下建筑,极有可能即是孙权墓葬。
『伍』 什么时候去南京梅花山最好
往年差不多3月份.就像现在.梅花山的美化已经开了.几年的冬天比较漫长.我哥哥今天就去了梅花山.还拍了照片.梅花已经渐渐开放了.过些天.差不多三月下旬的时候.您就可以前去游览了。
『陆』 南京梅花山简介
地址:南京梅花山
公交:游2、游、20路明孝陵下。
门票:15元
开放时间:7:00-17:30
梅花山有有一扇,陵门又称文武坊门,是陵寝的第一道门。该门原为5门,正门3洞,侧门各一,俱毁。清同治年曾作修整,仅有一门洞通行。修复后坊门开辟5门,加顶覆瓦,修缮红墙,铺设月台。门顶所用的琉璃构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窑,重砌门券和填补墙面所用的均选用明代遗留的城砖。修复后的文武坊门整体高8.90,宽27.65米。整座建筑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正门东墙下至今还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牌,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的告示。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四方城,即为明孝陵碑亭,是一座正方形建筑,四面各有一券门,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顶,现无存。碑亭内有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该碑通高8.78米,体积为南京地区之首。
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门朝南,有拱门三券,明代装有朱红漆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玻璃瓦,现在大门和屋顶早已无存。在明朝时这座大金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般人不得擅自进入,违者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孝陵殿又称享殿,原建筑规模宏伟,惜毁于战火。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推断出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与北京的长陵享殿相近。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为主,现存有碑亭、神道、碑殿、文武方门、明楼和宝城。附近建有万株梅园、博爱阁、暗香阁樱花园、以及新建成的红楼艺文苑、海底世界,还有名人墓葬:孙权墓遗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整个景区面积156.7万平方米,是春季览胜的佳地。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1999年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东陵位于孝陵东约60米处,两座陵寝之间地下埋藏着大片建筑基址,护陵御河从东陵以东流经孝陵宫前的五龙桥。东陵陵寝总体布局与孝陵相似,由陵园、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及地宫等建筑构成,享殿前门与享殿体量宏大,用材华美。陵寝围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
明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东西向,现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24只。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对,武将和文臣各两对。石柱名望柱,高6.52米,六棱形,柱帽为圆形,雕云龙花纹。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朱元璋,字国瑞,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钟离乡(今凤阳县东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孤苦无依,进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1352年,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去世后,他成了这支起义军的领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41岁时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改都城集庆为应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开始为自己筹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将其葬入正在营建中的陵墓,大约因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的缘故,这座明代第一陵被称为"孝陵"。
孝陵从洪武九年(1376)开始筹建,十二年拆迁宝公塔、蒋山孝,十五年葬入马皇后,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葬入朱元璋,最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
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几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马坊至后部的方城,纵深达2.62公里,围绕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京城城垣长度的2/3,可见规模之庞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自下马坊迄棂星门,是作为导引的神道设施;后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
下马坊是孝陵的起点,位于卫岗的东面,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造牌坊,额坊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由下马坊西北行约755米,是孝陵陵园的大门,叫大金门。大金门屋顶已毁,面阔26.6米,进深8米,尚存券门三洞。过大金门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作正方形,边长26.8米,四面开券门。亭顶部已毁,内望通天。亭内有一块6.7米高的石碑,下承龟趺,这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全文长达2746字,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从碑亭西北行,过御河桥,便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即为现在的石象路,长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共24只。石兽尽处,折向正北,至一对高大的白石望柱前即是第二段神道,也叫翁仲路,长250米,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帝王陵墓的神道通常都成直线修造,而孝陵神道沿梅花山西侧呈"之"字形伸展,极为少见。据说建陵时有人曾欲铲平这座昔日叫孙陵岗的梅花山,筑条直道,但朱元璋看重葬于孙陵岗的孙权是条好汉,要孙权为他看大门,因此,记自己的神道绕了个弯,这当然只是一个不尽可信的传说而已。
神道尽头为棂星门,现仅存石柱础六个。由棂星门往东北行275米,便抵金水桥。自金水桥往北到方城宝顶,沿途的建筑物均按南北中轴线对称配置。
由金水桥北行200米,就到了明孝陵的正门,明代叫做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为五门,三大两小,黄瓦单檐,正中的大门仅供后代皇帝谒陵时通行。现仅剩一门,为清同治年间重修,门上有一方青石门额,阴刻"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红墙下和门内碑殿的东墙下,各立有"特别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刻保护孝陵的告示,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
过文武方门北行34米,原为孝陵殿殿前中门,即孝陵门,门已毁,现仅存宽40米,进深15米的须弥座台基。清代时在此建立了碑殿,殿中竖立五块高大的石碑,中间一块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谒明孝陵时所题,意为明太祖的功业胜过了唐宗宋祖。"治隆唐宋"碑的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殿内靠后两边是两块卧碑,东边一块刻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出碑殿再北行,便至孝陵亭殿。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筑之一,原来规模宏大,建于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上,极其巍峨壮观,惜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兵火。现存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废墟上重修的三间堂屋,规模已很小。殿壁上有朱元璋纸本画像,大约是清末重建时挂上的。现在这里被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陈列面积约80平方米,展出约100张图片资料,分成四个部分,向观众介绍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兴建与现状、南京的明代遗址和孝陵的保护规划等。
孝陵殿后即是方城,方城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宽75米,进深31米,下部为雕花的须弥座基,东西两侧有八字墙,墙面四角有纹饰精美的砖雕。方城中部是圆拱形的遂道,由54级石阶组成,人行其间,阴暗清冷,颇有神秘幽邃之感。
出遂道沿墙拾级而上,便达明楼。明楼建于方城之上,宽39.25米,进深18.40米,四周有过道,南面有拱门三洞,东、西、北各有拱门一洞,原有重檐黄瓦的楼顶已毁,仅存砖墙四壁。
方城的后面是宝城,又称宝顶,是一个直径约325-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绕以条石作基础的砖墙,正面石壁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宝城上树木参天,其下即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墓室,应建有和北京定陵类似的整套地宫建筑。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
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长期战争,使孝陵遭到严重破坏。同治三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奉命修复孝陵,估算需银20万两。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按原样修复,结果仅花740两银子局部维修了一下。我们今天所见的明孝陵,基本上保持了同治年间修理后的面貌。明孝陵的进一步整修和开发正在规划中。
南京明孝陵四方城内巨大的神功圣德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两侧相对而立的石象
南京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历史。这座地位尊崇的陵园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据说是朱元璋自选的“寿宅之所”。
陵园当初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22.5公里。当时陵垣封山锢水,内则遍植松柏,放养驯鹿达数千头。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
『柒』 中国四大梅园之首,漂亮的南京梅花山,是南京人必去的景点吗
很多人都知道,南京梅花山梅园、武汉东湖磨山梅园、无锡梅园和上海淀山湖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今天小旅带大家走进四大梅园之首的南京梅花山,梅花开的时候有集市和节庆活动,里面还有红楼景区,各种纪念馆,梅花山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南部边缘,山顶的梅花面积很大,数量繁多,因此而得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梅山”。一进梅花山,可以说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种梅花竞相开放,梅花山的梅花傲骨一身,是南京人踏青必去的景点。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近几年常来常往南京,大小景点差不多都看过了,心心念念的梅花山却没能在花开的季节相见。这个春季,梅花盛开的时候,我来了。住的地方离梅花山很近,早晨醒的挺早,索性起来直奔梅花山了,从下马坊遗址公园一路走过去,差不多20多分钟的样子,就到了梅花山(从明孝陵景区五号门入口处进入),梅花山果然不负第一梅园的盛名,令人惊艳。
根据花色,这里的梅花可分为白梅、绿梅、朱砂(红梅)、宫粉(粉红)、黄梅等几种。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最中我意的当属朱砂梅,还有玉蝶和黄香(红、黄、绿)。而我怎么也弄不懂的是,为什么花苞带着淡淡的绿,却能盛开出各色的梅花来。也许是还未到盛开期,梅花的暗香,实在是嗅闻不出。
南京是个有风景,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尽管来过,但仍有很多空白。随着景点指示牌的指引,一些过去未曾留意的景点让你怦然心动,于是一路狂奔,从早7点,直到下午4点多,才大致兜了一圈,各色梅花如霞如绵,含苞待放的绿萼梅。萼片色绿如翡翠,花纯白色或近白色,清透干净,沁人心脾。火红热情的朱砂梅,一树红花,兀自开得热热闹闹,亦无需绿叶衬托。梅花的枝干也是千姿百态,或婀娜,或舒展,如盘虬卧龙,如龙爪低垂。
『捌』 南京梅花山
地址:南京梅花山
公交:游2、游3、20路明孝陵下。
门票:15元
开放时间:7:00-17:30
陵门又称文武坊门,是陵寝的第一道门。该门原为5门,正门3洞,侧门各一,俱毁。清同治年曾作修整,仅有一门洞通行。修复后坊门开辟5门,加顶覆瓦,修缮红墙,铺设月台。门顶所用的琉璃构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窑,重砌门券和填补墙面所用的均选用明代遗留的城砖。修复后的文武坊门整体高8.90,宽27.65米。整座建筑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正门东墙下至今还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牌,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的告示。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四方城,即为明孝陵碑亭,是一座正方形建筑,四面各有一券门,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顶,现无存。碑亭内有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该碑通高8.78米,体积为南京地区之首。
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门朝南,有拱门三券,明代装有朱红漆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玻璃瓦,现在大门和屋顶早已无存。在明朝时这座大金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般人不得擅自进入,违者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孝陵殿又称享殿,原建筑规模宏伟,惜毁于战火。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推断出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与北京的长陵享殿相近。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为主,现存有碑亭、神道、碑殿、文武方门、明楼和宝城。附近建有万株梅园、博爱阁、暗香阁樱花园、以及新建成的红楼艺文苑、海底世界,还有名人墓葬:孙权墓遗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整个景区面积156.7万平方米,是春季览胜的佳地。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1999年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东陵位于孝陵东约60米处,两座陵寝之间地下埋藏着大片建筑基址,护陵御河从东陵以东流经孝陵宫前的五龙桥。东陵陵寝总体布局与孝陵相似,由陵园、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及地宫等建筑构成,享殿前门与享殿体量宏大,用材华美。陵寝围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
明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东西向,现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24只。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对,武将和文臣各两对。石柱名望柱,高6.52米,六棱形,柱帽为圆形,雕云龙花纹。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朱元璋,字国瑞,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钟离乡(今凤阳县东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孤苦无依,进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1352年,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去世后,他成了这支起义军的领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41岁时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改都城集庆为应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开始为自己筹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将其葬入正在营建中的陵墓,大约因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的缘故,这座明代第一陵被称为"孝陵"。
孝陵从洪武九年(1376)开始筹建,十二年拆迁宝公塔、蒋山孝,十五年葬入马皇后,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葬入朱元璋,最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
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几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马坊至后部的方城,纵深达2.62公里,围绕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京城城垣长度的2/3,可见规模之庞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自下马坊迄棂星门,是作为导引的神道设施;后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
下马坊是孝陵的起点,位于卫岗的东面,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造牌坊,额坊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由下马坊西北行约755米,是孝陵陵园的大门,叫大金门。大金门屋顶已毁,面阔26.6米,进深8米,尚存券门三洞。过大金门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作正方形,边长26.8米,四面开券门。亭顶部已毁,内望通天。亭内有一块6.7米高的石碑,下承龟趺,这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全文长达2746字,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从碑亭西北行,过御河桥,便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即为现在的石象路,长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共24只。石兽尽处,折向正北,至一对高大的白石望柱前即是第二段神道,也叫翁仲路,长250米,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帝王陵墓的神道通常都成直线修造,而孝陵神道沿梅花山西侧呈"之"字形伸展,极为少见。据说建陵时有人曾欲铲平这座昔日叫孙陵岗的梅花山,筑条直道,但朱元璋看重葬于孙陵岗的孙权是条好汉,要孙权为他看大门,因此,记自己的神道绕了个弯,这当然只是一个不尽可信的传说而已。
神道尽头为棂星门,现仅存石柱础六个。由棂星门往东北行275米,便抵金水桥。自金水桥往北到方城宝顶,沿途的建筑物均按南北中轴线对称配置。
由金水桥北行200米,就到了明孝陵的正门,明代叫做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为五门,三大两小,黄瓦单檐,正中的大门仅供后代皇帝谒陵时通行。现仅剩一门,为清同治年间重修,门上有一方青石门额,阴刻"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红墙下和门内碑殿的东墙下,各立有"特别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刻保护孝陵的告示,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
过文武方门北行34米,原为孝陵殿殿前中门,即孝陵门,门已毁,现仅存宽40米,进深15米的须弥座台基。清代时在此建立了碑殿,殿中竖立五块高大的石碑,中间一块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谒明孝陵时所题,意为明太祖的功业胜过了唐宗宋祖。"治隆唐宋"碑的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殿内靠后两边是两块卧碑,东边一块刻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出碑殿再北行,便至孝陵亭殿。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筑之一,原来规模宏大,建于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上,极其巍峨壮观,惜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兵火。现存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废墟上重修的三间堂屋,规模已很小。殿壁上有朱元璋纸本画像,大约是清末重建时挂上的。现在这里被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陈列面积约80平方米,展出约100张图片资料,分成四个部分,向观众介绍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兴建与现状、南京的明代遗址和孝陵的保护规划等。
孝陵殿后即是方城,方城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宽75米,进深31米,下部为雕花的须弥座基,东西两侧有八字墙,墙面四角有纹饰精美的砖雕。方城中部是圆拱形的遂道,由54级石阶组成,人行其间,阴暗清冷,颇有神秘幽邃之感。
出遂道沿墙拾级而上,便达明楼。明楼建于方城之上,宽39.25米,进深18.40米,四周有过道,南面有拱门三洞,东、西、北各有拱门一洞,原有重檐黄瓦的楼顶已毁,仅存砖墙四壁。
方城的后面是宝城,又称宝顶,是一个直径约325-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绕以条石作基础的砖墙,正面石壁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宝城上树木参天,其下即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墓室,应建有和北京定陵类似的整套地宫建筑。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
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长期战争,使孝陵遭到严重破坏。同治三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奉命修复孝陵,估算需银20万两。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按原样修复,结果仅花740两银子局部维修了一下。我们今天所见的明孝陵,基本上保持了同治年间修理后的面貌。明孝陵的进一步整修和开发正在规划中。
南京明孝陵四方城内巨大的神功圣德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两侧相对而立的石象
南京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历史。这座地位尊崇的陵园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据说是朱元璋自选的“寿宅之所”。
陵园当初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22.5公里。当时陵垣封山锢水,内则遍植松柏,放养驯鹿达数千头。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
『玖』 南京梅花山哪个是正门
南京梅花谷南门(3号门)是正门。南侧600米是2号地铁苜蓿园站。
梅花谷北门(1号门)在石象路中段孙权墓南。
梅花谷东门(4号门)在陵园路中段。
梅花谷西门(2号门)在梅花谷路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