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与樱花
Ⅰ 求一张以樱花为背景的日本武士图片
Ⅱ "花推樱花,人数武士"的意思
"花推樱花,人数武士"的意思是最美的花当数樱花,最厉害的人当数武士。
樱花在日本被当作了武士的象征,因此有“花推樱花,人数武士”的说法。每年的樱花季末,千千石公园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观樱火宴”。
日落之后,200多名古装武士手持火把在落樱缤纷的公园巡游,以400多年前的历史为蓝本,再现那段勇状且幽玄的历史画卷,传统感十足。武士们表演的初衷已经不再是宣扬武士道精神,而是增强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2)武士与樱花扩展阅读
樱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成了主角。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
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花会,以其豪侈华丽而名标史册。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
现代,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4月15日定为“樱花节(祭)”。日本人喜爱樱花,认为它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日本人尊为日本精神。
Ⅲ 在日本 樱花与武士的关系
在中国,倘若提起日本的武士道,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残忍、血腥、野蛮和杀戮。而提起樱花,人们则往往会想到美丽,圣洁与纯真。人们往往把他们看作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而事实上,在日本,人们却常常用樱花来比喻武士。而且武士道精神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与樱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众所周知,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樱花盛开时曼妙多姿,圣洁美好,漫山遍野一片生机盎然,总能让人们心中荡起无限激情的涟漪,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璀璨和光辉;而她的花期仅仅是四五天,如此的短暂,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就能全部凋谢,没有一朵流连枝头,只剩下漫天飞舞的樱花,像一场樱花雨,悄悄的润湿心田,带给人心灵的洗礼与震撼。
樱花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毅然决然地走过,不带有一丝的踟蹰。留给人们的,唯有那全樱盛开的壮丽和落樱缤纷的凄美。日本人爱樱花,既爱她短暂而唯美的盛开,也爱她毫无留恋的凋落。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欣赏她凋落得一尘不染,欣赏她的毅然决然。因此,樱花的精神也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樱花的这种凋谢之美,更深深的镌刻于日本国民的心中,并对武士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受樱花精神的影响,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更应生若樱花,他们恪守着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美的极致,即使死,也应该果断离去,正如落花一瞬,凄美壮观,一生无败。
樱花最美的一刻是凋谢,而武士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即是武士生命之花凋谢时的死亡。
武士道曾吸取过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因此在武士文化中,宇宙被认为是虚无的,而人的生命亦是有限而且短暂的,终究会死去。基于此,武士们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它的高度,正如《日本道徳思想史》(注1)中所言:“武士が命を惜しまない(武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人生的重点应该是在于如何能够像樱花一样,活得绚丽,死得凄美。他们追求的境界,不是生命之花绚烂后的慢慢凋零,而是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为主尽忠,然后就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日本道徳思想史》(注2)中所云“みな奉公の无代提供、自然の时、粉骨を至して主の感を见よ(大意:(武士们)都不计代价的为主效力,在适当的时刻,为主人粉身碎骨在所不辞)”。另外,日本的一首军歌《歩兵の本领》中也曾唱到:“万朶の桜か襟の色花は吉野に岚吹く大和男子と生まれなば散兵线の花と散れ”(作词:加藤明胜作曲:栗林宇一歌词大意:队伍中那些红色的领章就像千万朵花枝繁茂的樱花,花儿在吉野吹起风暴(吉野:樱花名地)生为大和男儿就该像散兵战线上散落的花儿一样战死在沙场)。这首军歌恰如其分的将樱花与武士道精神联系在了一起。
另外,武士切腹自杀,也是樱花精神典型的一个例证。在中国人眼中往往这样认为,武士自杀是要以死来洗刷耻辱,或者是感觉输不起了,已无路可走。而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过了最大的努力,自己的心愿也已经了结,在自己的一生中,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而此时,就应该象樱花一样,在自己到达人生的巅峰时毫无留恋的凋谢。武士的死,在更多意义上,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觉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断,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一种满足,更是对神圣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以上是樱花的凋零之美对武士道的影响。当然樱花对武士道的影响不仅限于此。樱花一同开放一同凋落的品性也曾深深的影响着武士的集团精神,使之注重共性的唯美,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喜好,也会渐渐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美好的樱花走过,给武士道精神,留下一抹淡淡的芳香……
Ⅳ “花属樱花,人属武士”出自何处。
在日本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完美的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就我所知.貌似没有出处.
而且应该是"花属樱花.人惟武士"
Ⅳ 日本武士崇拜樱花还是菊花啊
应该都会崇尚
樱花代表集体主义
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代表瞬间的灿烂
菊花是皇室的家徴
表示一种忠诚
Ⅵ 找一部日本电影,古装片,关于樱花 爱情 武士
哈哈,你真幸运,我刚看了,是日本的藤泽的小说改的叫《山樱》。
《黄昏的清兵回卫》 《花痕》 《武士的一答分》 《隐剑鬼爪》都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的,我建议你看《隐剑鬼爪》,一个真正敢爱敢恨的武士,而且内容惊险刺激。
山樱太淡了。另外,他俩最后是在一起的。因为武士不会被处死。藤泽的小说,基本都是圆满的。
Ⅶ 日本的樱花,为什么会成为日本武士的象征
说起日本旅游,人们不得不去观赏的就是富士山脚下的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的象征与标志,它在这个民族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樱花的盛开不但让日本上层阶级十分喜爱,也经常被认为是日本武士的象征。那么,日本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其实是精神品质相符。
尽管日本樱花盛开时美得不可方物,但是樱花花期十分短暂,在盛开之后全部尽数凋谢。这一方面也恰恰符合了日本武士在遭遇失败后的自我了断,毫无留恋的精神品质。赏花如赏人,不同民族所欣赏的花,也代表了这个民族中人们的性格特征。
Ⅷ 樱花与武士精神
有意思。
鲁思・本尼迪克特写了“菊与刀”。
新渡戸稲造写了“武士道”。
(part from BUSHIDO)
“We cannot share the admiration of the Europeans for their
roses. which lack the simplicity of our flower. Then, too, the thorns
that are hidden beneath the sweetness of the rose, the tenacity with which
she clings to life, as though loth or afraid to die rather than drop untimely,
preferring to rot on her stem ;her showy colours and heavy odours-- all these
are traits so unlike our flower…………….”
”Is , then, this flower, so sweet and evanescent, blown whithersoever the wind
listeth, and, shedding a puff of perfume, ready to vanish forever, is this flower
the type of the Yamato spirit ? Is the soul of Japan so frailly mortal ?”
Ⅸ 「花が桜、人は武士」出自哪里
整句是【花は桜木、人は武士、柱は桧、鱼は鲷、小袖はもみぢ、花はみ版よしの权 -- 竹田出云ら『仮名手本忠臣蔵』】
仮名手本忠臣蔵不过是平民(1756前后)
不过,其实存在另外两种看法。
一种说是源自一休禅师(1394~1481)作的曲。不过据说那个时候这句话已经都成惯用句了。
另一种说是楠木正成说的话,后人写在「太平记」里了。
说了半天,总之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已经没有史料可以考证了。
意思是「花の中で桜が最もすぐれているように、人の中では武士がすぐれている意。」
【花里最美的话是樱花,人群里最优秀的是武士】
说花,没问题……说武士,似乎当初侵略战争时期这句话激励了不少好战日本鬼子啊
一休宗纯禅师の言叶とされていて、花だったら人だったらと1位と思っているものをあげていった言叶のようです。
他の方も书かれていますが、桜は散り际が美しいもの、武士もまた洁く死に际が洁いもの、つまりは散り际が洁く美しいものが良いということを书いているそうです。
ちなみに、最後の花は吉野の桜をさしています。(雑学ですが、花札の桜にあるみよしのもそうです。)
最初と最後を桜で固めてあるわけですね。
Ⅹ 花是樱花 人是武士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日本人的骨子里认为樱花是其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为樱花在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将要凋谢的时候。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零,就如同武士最光彩的时候,也就是他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
将武士比做樱花,也有寓意人生的悲观无常和凄美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悲情心结之意,所以说,日本人可以把死亡看作是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的一种景观,而这种超越生死的超然心态从日本人与佛教的关系中也能找到根据,日本人出生的时候去神社洗礼,结婚时又大都采用教会式,而当吹灯拔蜡时又毫无例外的都用佛教仪式做最后的生命告别,外人对日本人的宗教观百思不解而日本人自己却乐在其中。但在日本的所有宗教中,佛教,无疑是对日本人影响最深的,究其原因,就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轻生、出世、信仰命运等人生观教义与日本人的悲观主义心态极为契合,是佛教,使武士对于命运有一种镇静之信托,对于前途所不能避免之死,有一种安之若素安之如归的自然心态。从日本人的审美倾向亦能看出日本人的悲观主义思想,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百十年来热映不衰的演绎日本古代“47浪人”为主复仇的悲情剧《忠臣藏》是之,前几年风靡一时的小说及根据小说改编的悲情剧《失乐园》亦是之。其实,这些小说、戏剧、电影的故事情节都很老套,但却都蕴含着人生短暂世事难料,美好的东西必将付之流水的悲情意识,因此,他们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是因为戏里同样体现着日本人的悲情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