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苏东坡梅花

苏东坡梅花

发布时间: 2021-01-15 15:19:30

Ⅰ 宋.苏轼《梅花》的原文及解释

苏轼过大安山《梅花》诗赏读 宋元丰二年,苏轼写讽诗入狱。执政者欲置之于死地,后因其北竭力营救,才幸免于死。元丰三年正月,苏轼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小镇去当团练副使。当他顶着风雪艰难地攀登过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风岭)的百丈街时,一座古寺出现在眼前。只见山谷里寺宇差参错落,宝塔巍然耸立,松竹小径迂回伸展,漫山的松柏,在风打雪压下更见其下屈的风骨,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红梅,引发了他的诗情,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尉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划棘间。”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诗句侧重表现野梅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野梅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烧的意思,“烁”是光亮的样子。朵朵梅花像是缀在枝头的团团星火,开放得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娇艳;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黄白而枯败的。“棘”也自然是绿叶尽脱。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衬,梅花则更显得容丽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样的迷人,却又难以触摸,可远观,而不可近亵。这超群脱俗的“灼烁梅花”显现了幽谷的灵魂,构成了空山的绝唱。 “一夜东风吹石裂”“一夜”足见时间之长,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档,足见用心之险恶。“吹石裂”足见打击之猛烈。不难想象,“一夜”梅与风的博斗是怎样的惨烈:狂风将梅花恶狠狠地压在地上,梅却将铁般的腰肢不屈地伸挺起来。再压下去,再挺起来......但终因双方争斗力量悬殊,悲剧的结果是必然的--“半随飞雪度关山”。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届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你看,不是还有朵朵梅花“灼烁”在枝头吗?一旦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 句句景语皆情语。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苏轼才高八斗,鹤立鸡群。然而,草木俊秀,风必摧之。虽然悲剧的出现在所难免,但小人肮脏的嫉妒与邪恶的陷害,也并没使诗人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 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就像是词的下阕。第一首侧重梅花具体形象刻画与不幸遭遇的描绘。第二首则物我合一,更鲜明地坦露出诗人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读这两名诗,不禁使人想起了陆游的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其境相似,怨也相似。两诗几乎可以互释。所不同的是,苏诗对景物没作具体的工笔描绘,而是以反诘句直接喷发出郁郁于胸的愁的愁怨与不平。诗人仿佛凝神于梅花前,默默问:“梅花呀梅花,你这样娇艳可人,你这样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无奈地将娇容与泪水静静地留在这深深的幽谷里呀!”“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尝识呢?当诗人从“琼楼玉宇”重跌在地时,又有谁同情?诗句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川。曲曲弯弯的举水河直向黄州边的长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镇是个水码头,饱受爬涉之苦的苏轼再可直接乘船去黄州了。惆怅之余又有几分惬意。这两句,诗人将自已与花瓣二合为一了,因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境况也相似--随波逐流。诗人的“无聊”与“愁苦”的处境实有一些可叹、可悲,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悲观哀叹,而是从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这“幸”实从“不幸”中来,孤芳自赏,言打风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态炎凉,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笼而得珍贵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维过程。最后,诗人终于通达了,清醒了,他在长叹一声之后,无奈而且又不无希翼地敞开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迈去。(刘宏《麻城名胜遗产》)

Ⅱ 宋.苏轼《梅花》原文及解释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 、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 ,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 、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 ,引起了海仙的羡爱 ,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 ”,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那是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九了

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就是感叹柳絮为什么只出现在清明时分

Ⅲ 苏轼的《梅花》翻译…急求!!

翻译:

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

忽然一夜的东风袭来,风起石落,伴随着满天的飞雪渡过关山。

苏轼《梅花》原文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3)苏东坡梅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由北宋文学家诗人苏轼创作。这首诗既有对暴虐的狂风飞雪的揭露与控诉,有对不幸而坚强的梅花同情与尊敬,同时借此抒发了遭受迫害后的痛苦以及坚守自我不肯低头的情感。托物抒情,将个人遭际及复杂情怀都是寄寓梅花这个形象之中。

梅花生长在远离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傲立荒谷,顽强生长;尽管遭到打击,枝损花飞,但仍然半守残枝,坚强不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苏轼古诗词作品: 《书戴嵩画牛》 《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 《乌说》 《书上元夜游》 《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 《游白水书付过》 《记游松风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 《又答王庠书》。

Ⅳ 苏轼《梅花》一句词,求!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Ⅳ 苏轼写梅花的诗

关于苏轼梅花的古诗句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 苏轼《西江月•梅花》
高情已逐晓云空。 —— 苏轼《西江月•梅花》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 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笑时犹带岭梅香。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 苏轼《西江月•梅花》
争抱寒柯看玉蕤。 ——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一点微酸已著枝。 ——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好睡慵开莫厌迟。 —— 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 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 苏轼《洞仙歌•咏柳》
海仙时遣探芳丛。 —— 苏轼《西江月•梅花》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 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
坐客无毡醉不知。 ——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 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蹋散芳英落酒卮。 ——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自怜冰脸不时宜。 —— 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Ⅵ 苏轼的《梅花诗词

《梅花》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南行渡关山,沙水清练练。
行人已愁绝,日暮集微霰。
殷勤小梅花,仿佛吴姬面。
暗香随我去,回首惊千片。
至今开画图,老眼凄欲泫。
幽怀不可写,归梦君家倩。

Ⅶ 苏东坡是怎么用梅花比喻爱人的

在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东坡对梅花也特别喜爱。在他看来,并不是梅如人,而是人似梅,梅花是他心中另外一个人的化身。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一天,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一个歌舞班助兴。歌舞班中有位名叫王朝云的歌伎引起了苏轼的注意。王朝云因自幼家境清寒而沦落在歌舞班中,当时已经是西湖有名的歌伎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在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尤其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恰转到苏东坡身边。

这时的王朝云,已经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妆,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枝凌寒的梅花般娇嫩别致。

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变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为这位如梅花一般的歌伎挥毫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诗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时的王朝云刚刚12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而且受到苏轼夫妇的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分,决意追随苏东坡先生终身。

后来,王朝云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0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这两段艰难的岁月,但一直没有享受到苏轼夫人或妻子的名分,一直等他们到了黄州后,她的身份才由侍女改为侍妾。但是,她一向从容淡泊,之前从未争过名分。

苏东坡先后出任颍州和扬州知府。后来,他续娶的王夫人已逝,宋哲宗也已亲政,并任用章惇为宰相,因此又有一大批持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苏东坡也在其中。

在当时,苏轼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这时的他已经年近花甲了。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复起之望,苏轼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了,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对苏轼来说,朝云就是花丛中的梅花。出身于贫寒之下的她不争艳,不扭捏,却自有清香迷人之处。处在胜景之下的人想赏遍万山红花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在困境之中还能为他绽放芬芳的也只有梅花一般的王朝云了。

可惜好景不长,王朝云在惠州时遇上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苏东坡只好四处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但从小生长在山水胜地杭州的王朝云是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对苏轼的不舍与依恋溘然长逝了,年仅34岁。

为了怀念王朝云,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经营,建塔、筑堤、植梅,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唤回那已远逝的时日。但是佳人已逝,音容不再,苏轼在彻骨的悲伤中,从盛开的梅花中寻找到了王朝云的踪影,因此他作了《西江月·梅花》一词: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惠州的梅花虽然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这是因为她有冰雪般的肌体和神仙般的风致,玉洁冰清的她怎么会在意这些瘴雾呢?

在苏东坡看来,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还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就是倒挂在树上的绿羽小鸟。

苏东坡看出了,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她的天生丽质。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像是用了胭脂的少女一样,即使她洗去妆饰,唇红还是未褪,素面之下仍然是绚丽多姿。

苏东坡心心念念最爱的梅花已经随着她去往了天空,想必自己是不是会像王昌龄那样,会做个窥见梨花云那样的梦了。

苏东坡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则是王朝云美丽姿容和高洁人品的化身。在苏轼眼中,王朝云是梅,梅也是王朝云,而无论是哪一个,梅花都是他眼中独一无二的美景。

Ⅷ 苏东坡梅花诗句经典

天教桃李作舆台,复故遣寒梅第一开制。——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红梅三首·其一》
江头千树春欲闇,竹外一枝斜更好。——苏轼《和秦太虚梅花》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再用前韵》

Ⅸ 苏轼的梅花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苏轼《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释义: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忽然一夜的东风袭来,风起石落,半数(摧落的)梅花随着满天的飞雪渡过关山。 这首诗运用衬托手法,以“草棘”的枯败衬托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托梅花的坚强。突出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该诗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的生长环境,侧重表现野梅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染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野梅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烧的意思,“烁”是光亮的样子。朵朵梅花像是缀在枝头的团团星火,开放的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娇艳。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黄白而枯败的,“棘”也自然是绿叶尽脱,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衬,梅花更显得容丽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样的迷人,却又难以触摸,可远观不可近亵。这超群脱俗的“灼烁梅花”显现了幽谷的灵魂,构成了空山的绝唱。第三句中“一夜”足见时间之长,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挡,足见用心之险恶。“吹石裂”可见打击之猛烈,不难想象“一夜”梅与风的搏斗是怎样的惨烈:狂风将梅花恶狠狠地压在地上,梅却将铁般的腰肢不屈的伸挺起来;再压下去,再挺起来,但终因双方争斗力量悬殊,悲剧的结果是必然的。第四句中,“度关山”有一种收复失地的豪情。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你看,不是还有朵朵梅花“灼烁”在枝头吗?一旦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 俗话说“句句景语皆情语”,下面联系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宋元丰二年,苏轼写讽诗入狱,执政者欲置之于死地,后因其北竭力营救才幸免于死;元丰三年正月,苏轼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小镇去当团练副使,这首诗就是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所以说,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苏轼才高八斗,鹤立鸡群,然而草木俊秀、风必摧之。虽然悲剧的出现在所难免,但小人肮脏的嫉妒与邪恶的陷害,也并没有使诗人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的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着春天的来临。 【所以】这首诗既有对暴虐的狂风飞雪的揭露与控诉,也有对不幸而坚强的梅花的同情与尊敬,同时借此抒发了遭受迫害后的痛苦以及坚守自我、不肯低头的情感。(托物抒情,将个人遭际及复杂情怀都寄寓在梅花这个形象中)

Ⅹ 梅花二首 苏轼翻译

梅花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专飞雪度关山属.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 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档, 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
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苏轼才高八斗,鹤立鸡群。然而,草木俊秀搜索,风必摧之。虽然悲剧的出现在所难免,但小人肮脏的嫉妒与邪恶的陷害,也并没使诗人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

热点内容
梅花表宇宙系列 发布:2025-02-04 09:32:40 浏览:251
臼色兰花 发布:2025-02-04 09:27:47 浏览:92
盆景型形 发布:2025-02-04 09:23:00 浏览:575
动漫中樱花 发布:2025-02-04 09:09:18 浏览:259
蒙顶兰花香 发布:2025-02-04 09:03:40 浏览:524
花卉单图文 发布:2025-02-04 08:58:50 浏览:452
火影之黄泉樱花祭 发布:2025-02-04 08:58:47 浏览:138
意大利歌曲紫罗兰赏析 发布:2025-02-04 08:24:35 浏览:596
玫瑰花的做法视频大全 发布:2025-02-04 08:18:59 浏览:848
天津赏樱花 发布:2025-02-04 08:18:17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