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研究
Ⅰ 田武是如何创造出梅花拳的
田武忽然抄发现,梅花有密有疏,有袭虚有实;枝干遒劲,重心扎实,整株梅树刚柔相济,互相为用,有轻有重,有动有静。动则如猛虎,势不可当;静则如淑女,柔中寓刚。田武想,这些多么像我们齐国的技击之术啊!技击是齐国人尊崇和擅长的一种搏击之术。齐国的技击阴阳结合,穿插更替,招式虚虚实实,明暗多变。齐人就是靠这种高超的技击之术,发挥短兵相接,单兵作战,以巧取胜的优势,在诸侯争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他决定根据齐人的技击之术,结合梅树、梅花的形态变化,创造一种用于强身健体、攻敌制胜的拳法套路。至于这套拳法的名字,就叫它梅花拳。从此,田武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终于创造出了一套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借力发力,变化多端的梅花拳法。
Ⅱ 梅花桩来源
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100根桩阵上锻炼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乱中公开传授并兴盛起来的。早在1988年之前,我国历史学家就从文献和历史传说中发现梅花拳在清末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是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奥秘,却是1988年年底以后。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花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花拳。这个拳派的弟子和许多著名拳师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造反者或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我们调查中就亲眼所见,各地许多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梅花拳组织严密,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如:不准称王称霸,仗势欺人;不准打拳卖艺,卖弄炫耀自己。虽然尊敬祖师,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为师,经常交流文理拳艺互通有无。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广大农民反对历代封建王朝斗争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义军的核心工具和主要力量。上述社会历史调查的成果已被人称为“近代史研究中的突破”,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哲学界、医学界、武术界许多人的密切关注,其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已写成专著,在1990年10月召开的“义和团运动国际学术会议”上披露。《梅拳秘谱》是继梅拳第五代祖师杨炳【清康熙1712年的武探花】所写的《习武序》【1742年】之后的又一梅花拳武功方面的重要文献,它的主导思想与精神是和《习武序》一文一脉相承的。由《秘谱》看出,梅花拳武功一开始就要炼神、炼气、炼形,要求形气合一、神气合一,内外兼练。梅花桩的拳法、器械中都要注意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梅花桩的步法是其武功的精华。无论其拳法器械皆有八方变化,对人进行易理八卦思维的训练。《秘谱》中所讲的内丹,实即梅花拳之文功。关于梅花拳文功与武功之关系,《秘谱》说:“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可见武功为文功之基础。武功锻炼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因此武功锻炼主要还是修身养心,先固根本。《秘谱》精辟论述了梅花桩的健身与技击、和与战的关系。《秘谱》说:“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又说:“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在梅花拳门内由武功锻炼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文理,被称为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梅花拳弟子们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秘谱》认为:“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人秉阴阳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拳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无不合阴阳造化之理,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梅花拳拳法“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底,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三光。”梅花桩之八方行步疾箭蹿跳,拗步斜身,横走竖撞,左右翻转。前后扫蹬,灵活多变,包罗万象,正如《秘谱》所说:“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以上所述拳法如此,阵法、兵法亦是如此。如此锻炼怎能不启迪人之深思,开发人之智慧?《梅拳秘谱》虽系民间手抄本拳书,却是本才华横溢的佳作,不但其文字精美,可顺口成章,且寓意深远意味无穷,足见作者不但武功高超,也精通梅花桩文理。否则,不可能有此过人的才智和坦荡的胸怀。《梅拳秘谱》虽以气论为主导思想,但在其主要篇章中,如《浑元论》、《聚气论》、《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等及其他篇章的某些论点中,其理论的深度早巳超出了以太极学说为基础的气论水平,成了今天指导练功者使拳法进入神化之境的理论基础。在《梅拳秘谱》的《收肉变色论》一文中说:“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问之同乡,皆云苌先生吸气则顷刻大瘦,故曰咽肉也。”可以知此秘谱是清乾隆年间,与当时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同乡之人所作。据近代历史学家考证,清乾隆年间梅花桩已传至第五至八代,其弟子及影响已遍布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广大农村。因此苌乃周之苌家拳也是梅花桩武场中之一支,因其没有文场共存,而渐不知梅拳之事。梅花拳在清代一直是被封建统治者镇压的,因此该派拳术也一直是在民间秘密流传的,这也是梅拳的理论一直不能与世人见面的重要原因。《梅花拳秘谱》是梅花桩武功的重要文献,我们正在学习它、研究它,望梅花拳弟子们对前辈师爷们留下的这一宝贵财富尽力珍惜、爱护。
Ⅲ 帮忙给我介绍下梅花拳!
梅花拳中国古老拳术,最早见于明朝云南及四川南部之少数民族德昂族。
德昂族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其他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使用德昂语方言。大多数人通晓傣语、汉语。德昂族因为没有的文字,所以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之传统武术为:梅花拳、左拳等。梅花拳最早见于明末,是在七根三、四吋粗、高于地面的梅花竹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世代相传。对敌时,往往出其不意以左手连环出击。
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同时它也是清代在北方地区具有非常影响力的一个民间拳会组织。作为一个拳种,梅花拳有自己的拳理功法以及技术特点,作为一个拳会组织,它烙有鲜明的教门文化印记,并且在1900年那一场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梅花拳也成为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梅花拳的各种功法练习,按照它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硬功和气功两大类,所谓硬功是什么?就是采用被动抗打或主动击打,以及用抓、擦、点等方式而进行的活动形式。
Ⅳ 求梅花桩大师韩其昌的资料
笔者素喜武术,当然谈不上内行。早年居京华时认识的一些武林名家中,有一位是“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桩”在北京的传人韩其昌。
韩其昌籍贯河北省深县,因其早年功夫闻名乡里,又在滹沱河南,所以曾有绰号“沱南侠”。其所练之梅花桩起源于明代,原是栽100根桩,在桩上练。拳法按天干地支分作五式,五式宛如梅花盛开,故称干支五式梅花桩。后因栽桩费钱且麻烦,便改在地上练,因此在名称上加了“落地”二字,就叫“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桩”了。据说,梅花桩是从山东传到河北的。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当年河北武强县牛家庄村头庙前有个大拳场,一个过路的李老头落脚在这里卖油条和火烧度日,晚上时常看练拳。
一日晚上,两个小贩的布匹被强盗抢劫,跑来哀求练拳的人帮忙。李老头也随人流追去,当人们走到半路时,却见李老头挑着布匹已经往回走了。原来这老头叫李庭吉,山东威县翟家庄人,他深得“梅花桩”真传,因抱打不平,打死富家护院,便逃亡至此。此后他开始收徒授拳。后来,其弟亦来此授拳。诸徒中,以任俊杰(其重孙任耀勋仍健在,现任武强县梅花拳协会会长)功夫最佳,任又传授给尹墨池和赵应廉。尹和赵即是韩其昌的授业老师。
1917年,韩其昌经李存义介绍到天津,会见了师叔张兆东,并与师兄弟尚云祥、韩慕侠等名家相识。后又经张兆东推荐到保定曹锟的武术营做了一段教官。在此期间,参加了全国14省、有2000多名武林高手齐聚杭州的“国考”擂台赛,他充分发挥了梅花桩腿法好的特长,连败数人,最后荣获银樽一座,上刻“赛孟贲”(孟是战国时齐国英雄,力大无穷,能生拔牛角)。从此,韩其昌的威名,传遍武林;而“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桩”也始为人所识。
1932年,韩其昌到了北京。先在志诚中学、师大女附中、贝满女中教武术。后又成立“北京健族国术研究社”,亲任社长,正式教授此拳。从此,京都武林中才开始有“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桩”的拳式。
近闻韩其昌已于去岁仙逝,享年九十有六,其子韩建忠和诸徒皆能承继衣钵,有的还到日本表演,深得日本武术界的称赞。
Ⅳ 啥是梅花桩
网络转载:应是韩师爷在北京弟子所写。
“梅花拳”简称“梅拳”,因过去练功技击在桩上练习,所以又叫“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后来由于时代变革,栽桩百根以上,造价高,又费事,改为以砖代桩,再后来干脆在地上演练,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师徒关系密切,重于尊师爱徒,师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称。
梅花桩拳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老师讲:梅花拳创拳于西域昆仑山,系昆仑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种,留有百字圣语为传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过去,梅花桩是以家传方法在民间沿袭。到了明、清时代才在我国冀、鲁、豫一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它有丰富多彩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并且步法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据梅花桩拳师祖祖辈辈师承,梅花拳的一种独特练功方法,即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随着功夫增长,桩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桩步五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静止的拳势,是训练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气的主要手段;左右对称的拳势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摆法又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灵活多变的步法。它是能使敌人如坠人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树干支,行步三法把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间,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
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在木桩上改在地上练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套路风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桩”之称。后来又由后百代第八代的祖师张从富由大架练法改为小架练法,人们讲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势的动作姿势),所以目前民间流传的梅花桩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一年四季春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意思是梅花拳历史悠久,经过了风风雨雨,战严寒傲风霜,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因而又用梅花的五个梅瓣象征梅花的五个基本拳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故得名五势梅花拳。
另有一种带有神奇色彩的说法。据说梅花拳创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仑山上,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辉煌的灵光宝殿掩映于梅林之中,一派梅园仙境。传说收元老祖下山传授拳法时,漫山间梅花忽铺大道,树上的朵朵梅花对应着世间的每个弟子,故称梅花拳。目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带有功法特点、纪念特点、地域特点的梅花拳名称的由来就十几种之多。
梅花桩技击分为:上、中、下三盘。上盘:刁、拿、锁、带、勾、搂、抱、打、崩、挑、劈、砸。中盘:沾、粘、连、随、吸、卸、柔、化、推、托、领、带、辗、转、扭、蹭、挨、膀、挤、靠、偎、身,靠、打。下盘:踢、点、截、撞、勾、挂、踩、蹁、跌、扑、滚、翻、前后扫趟,左右撑拨,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体的每个部位在技击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桩技击术中之奥妙莫过于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何方来以何方应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为乱点。八方步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若鹄鹰搏兔,静如处女守身,脚随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内外兼练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练形,内要练气,以达到形气合一、内外一体,练至浑元一气的程度才算武功养成。练形,梅花拳称为练“表”,也就是指人体表皮的,有形的、形态的修炼,即俗话讲的“筋、皮、骨”,并把练表称为“外丹”。“外丹”练成,若继续不间断地演练,至练到“心与意心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能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刚柔并济,一气贯穿而达到“气化”的程度,则可谓“内丹”养成,也就是俗话讲的“内练一口气”。梅花拳理认为“内丹”没有不借助于练“外丹”而养成的,梅花拳练“外丹”称作武练,练“内丹”称为文练。“外丹”与“内丹”练成而后与敌人搏斗时便可“行气,与人交手之时,触人肌肤,坚刚莫敌者为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于气”。
五势梅花桩的器械很多,而且多为左右两面相称使用,动作与拳术一样朴实大方,招无空去,艺无空回,进退腾挪,潇洒自如。五虎神钩、膛耙、虎平拐、九环锡仗、棋盘大枪、落子枪、两杆仗、梅花双刀、提戟、文棒、拦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桩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术家、梅花拳后百代第十六代传人韩其昌先师由河北省将梅花拳传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严谨的制度,而且注重习武人的天分和习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师学艺须人三道门。何为三道门呢?三道门乃是根据习武人的品格、为人以及习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进境,经门派长者考察,分三次拜师入门。人第一道师门有引师引荐,此前尚须苦练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经过这个过程的考验,认为习武者为人厚朴、正直、练功,认直刻苦,不畏艰辛,确系可造之材,方允许正式拜师,此为第二道门。其后师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数及其变化,包括各种兵器、暗器的使用。这时师傅再进一步考察,根据习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长进的程度,确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门。一旦进此门,便可得窥堂奥,斯时师傅将授以梅花拳之精华。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盘打法精奥。入第三道门而后习武者的功夫便可达到上乘。习武者不独研习梅花拳拳法中的气功、技击秘诀,出师前还得通过“打赢拳”和“打攻拳”的实践考验,如能力战过关,始可出师,所以梅花门中有“梅花拳门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师长,不认真练功是不可能学艺上身,成为梅花拳真正门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运转机制也颇值得称道,其特别重视武德的培养自不待言,习武一旦入门后,便可遍师门派中各位身怀绝学的高人,非独经事一师而足,又派中流传有“,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父传”之言是指如某人习艺有创见、存建树或悟出秘诀、绝技,门派中人不论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讨教,共同切磋,绝不会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这种齐心协力,互相提携的敬艺品格和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桩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终于成为武林瞩目的一个拳派。
武术作为文化的—部分,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政治上、经济上疯狂地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领农民起义。如白莲教首领之一冯克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均为梅花拳的传人,而赵三多所领导的一支义和团多为梅花拳的门人。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革命**,这次伟大的运动,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见义和团与梅花拳的爱国主义斗争是值得自豪的。义和拳和梅花挚的历史渊源,也应该被广大群众所了解。
义和拳(义和团)即梅花拳的别称,这一点已得到史学家的一致认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梅花拳和义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关系,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在印证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梅花拳即义和拳的同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被当今武术界推为对戳脚拳的形成创立有过杰出作为的近代武术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冯克善原来出自梅花拳门派。
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钧一份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炳学的,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宰机处,录副奏折农**动》卷2392第2号,转引自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劫史论文选》162页)‘这段材料应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清廷总督会把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的讹伪不实的口供呈皇上御览,以此观之,杨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杨炳出生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个农民家庭,父杨达,祖父杨士兴。杨炳先于“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举人”。当他回到家乡时,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儒学教谕石日瑞和儒学训导王希尧亲送刻“剑奇鞭蓉”贺匾,后又被授为武探花“二等侍卫”。他七十一岁时撰写的《习武序》成为梅花拳经典之作之一,显见功力非凡。有些学者。以为杨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辈,并以为梅花拳术是由他编排研制的,实为不确。因为他们从研究义和拳角度出发而旁及梅花拳,对梅花拳自身的渊源却鲜于论证探究。事实上,梅花拳历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辈梅花拳高人以及传衍于梅花拳门人中的系谱足证此点;至少杨炳不是梅花拳的开山祖师,恐怕当列为一百余辈的人物。梅花拳之显露于世,名闻于世;实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这个契机。梅花拳历代收徒传艺十分严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贞洁者不授以精深课业;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悄悄传衍,故它的名声也不如其他门派那么显赫。然而它特有的艺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内涵却使此门愈演愈进而长盛不衰,及至杨炳时候已达相当高境界。杨炳后来将拳艺传给齐大壮,齐大壮又传给唐恒乐,唐恒乐又将拳艺传给了冯克善。
唐恒乐传徒甚多,门下弟子武功精绝。据唐恒乐本人讲:“我是滑县东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岁,长子唐会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开药铺为生练习梅花拳;嘉庆五年正月内,同县的冯克善来要学拳,就拜我为师。……我并末入过教,我是冯克善教拳的师傅不是传教的师傅。”唐恒乐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官府所执,时年62岁,以岁序推之,冯克善当已出师;尽管杨炳只是作为同时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传人已说明梅花拳于斯时斯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以杨炳作为他传衍的梅花拳一脉公开流行于世以后的第十辈高人,那么齐大壮该为第二辈,唐恒乐为第三辈,冯克善则为第四辈。以后门众一直不减,拳风尤炽,代有高人出之,现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记认。
至于冯克善后来的行踪下落,据刘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脚》一书中第二编“戳脚介绍”称;“1813年冀、鲁、豫接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成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阳一带,经段老绪接待,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几个村庄授艺达二十余年。”
冯克善为何在河北省饶阳、深县、蠡县一带传授的是戳脚拳而不是梅花拳,因为学识尚浅,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识之士撰文论证之。
Ⅵ 梅花拳的在国外的传播
自从1984年山东大学梅花桩协会成立之后,此后每学年都招收新生,不断地培养训练弟子。1990年10月燕子杰和路遥教授同时参加了在济南召开的,【现代中国社会与义和团运动起源】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发表了有燕子杰教授参与合编的《论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一书及论文“论梅花拳的武场与文场”,大会在燕子杰和路遥的带引下40多名各国的历史学家,奔赴河北省威县、广宗等地参观了农民群众的梅花拳表演。燕子杰教授大会发言及现场表演引起了史学界的震动,梅花拳的美名迅速传遍了国内外。
此后若干年内,燕子杰和路遥及山东大学的梅拳弟子们,陆续不断地到梅花桩聚居的农村调查、武功交流、支持农民们成立梅花拳协会或进行大规模的表演聚会等。增强了与农村梅花拳的联系,也更加扩大了我们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山东大学欧美、日本等国的留学生众多,他们也有不少人参加了大学里的梅花桩武功训练。其中有几个突出的例子介绍如下:
第一是丹麦人尼古拉(Nikolaj Stage Jensen),他原是山东大学学汉语的留学生,除汉语流畅外,还精通法语、英语等。尼古拉在山大学习了梅花桩武功后,趁回欧洲去法国的机会,将梅花桩武功与文理的情况介绍给了当时法国“东方医疗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雷瑞松。随后,尼古拉与雷瑞松专程来济南对我访,当时燕子杰也带他俩去广宗农村访问梅花拳。
事后尼古拉与雷瑞松又带了他们以色列的朋友,以色列“整体论研究中心”主席毛根斯坦(Yossi Morgenstern)多次来中国访问。1994年燕子杰和其女儿燕雁受雷瑞松、毛根斯坦、尼古拉等的邀请,第一次赴丹麦、比利时、德国、法国、以色列等五国教拳访问。此后,我们之间又经过了多次交往,遂定下了燕雁、任军民到法国教授传播梅花桩文化和武功的决定。自从燕雁、任军民1988年到法国传授梅花拳以来,他俩历尽了千辛万苦,眨眼间十几年过去了。人世沧桑法国的梅花拳组织也历经变化,时至今日在燕雁、任军民和法国梅花拳朋友们长期的共同努力下,为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梅花桩文化的传播做过了许多许多的事情。时至今日,梅花桩武功在欧洲的传播已经打下了基础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回忆梅花拳事业在欧洲的发展和生根,最初介绍它来的尼古拉、雷瑞松和毛根斯坦等老朋友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第二是加拿大人安瑞德(Raymond Ambrosi),他原来也是山东大学学汉语的留学生,除汉语流畅外,也通晓日语。他对中国梅花桩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多次来往于中国-加拿大之间,经常深入农村调查访问。对中国农村的风土民情、梅花拳的组织与活动等有深刻的 了解,安瑞德至今还在北京大学读着民俗学博士。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陆续翻译了许多梅花桩文理与武功的文章。1995年安瑞德与其朋友们李婉茹(Alice Lee)等成立了加拿大梅花桩协会,此后曾两次邀请燕子杰去加拿大的黎嘉纳和温哥华教拳访问。
此外,历年来和我们经常来往并帮助我们传播梅花桩文化的外国朋友,还有:以色列的奥戴德(Oded Ben-dov);法国的沙伟(Xavier);美国的卡门(Carmen Farruggia)、蕾蒂雅(Lydia Thompson);(瑞士)卡特琳娜和(奥地利)奥利维(Katharina Schneider and Olivier);(德)德尓克和(美)珍芝尓(Dirk vom Felde &Virginia Robson);日本的石川瞳;加拿大的诺娃(Nova Scheidt);……等等。从2004年开始与台湾的梅花拳弟子翁正茂、张箐峰、魏芝圃等经常来往,不断地进行友好交流。
梅花桩武功历年在各国朋友的帮助下不断向全世界传播,弟子移民、游学或旅居国外的越来越多,国内弟子出国旅游、访问等也更加方便了。因此,梅花桩文化想全世界传播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博大精深的梅花桩文化是汉族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向世界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壮丽辉煌的梅花桩事业,正像旭日东升前途无量。能在法国召开梅花桩文化的研讨会,也标志着梅花桩的事业一开始走向全世界。
Ⅶ 武术流派之河北平乡梅花桩的历史介绍
梅花拳 自河北平乡来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时中华武术中古老拳种之一。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直隶顺德人,幼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
明朝崇祯末年,邹宏义拜武林高人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历经数载风霜雨雪,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术——梅花拳。
梅花拳分作桩步五势,宛如梅花怒放;而行步三法,又恰似梅花枝干穿插交错;相传最初多在梅花树下练习,故冠以“梅花拳”之名。
此外梅花拳还有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蕴含先知先觉之意,暗合先备先用之理,达成先发制胜之功。
梅花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舒筋壮骨、祛病延年之效,加之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历来深受民众的喜爱,实是中华武术库中绚丽的瑰宝。
梅花拳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部分,文物双场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内外结合,形神合一。
从文理层面看,梅花拳强调“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求修身养性,炼神炼气,身心并练,文物兼备;
从武功层面看,练习梅花拳要从基本功开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内容,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个部分。
在文理、武功的.关系上,梅花拳强调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指导思想和具体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的哲学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平乡县十分重视十分重视梅花拳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
先后成立了“中国梅花拳研究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乡县保护传承协会”等组织,为梅花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中华武术精神的弘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平乡县作为梅花拳之乡,习练梅花拳蔚然成风,有十万人之多。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乡梅花拳”赫然在目,足见梅花拳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印证平乡县作为梅花拳之乡,拥有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平乡梅花拳,伴随着河北历史的发展绵延不断,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好、紧密相连,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独逞暄妍,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与米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