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篆楷

梅花篆楷

发布时间: 2023-05-29 03:54:08

A. 梅花篆字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B. 篆字种类都有哪些

,“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书。篆刻采用的字体除古代奎印上的古玺文、摹印篆、缪篆、小篆外,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采用入印。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两代使用的文字之一,清代未,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发现,文字写、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名甲骨文。因多为刀刻的缘故,也称“契(刻的意思)文”,又因甲骨用于占卜,也称“卜辞”文字。甲骨文笔画锐利、瘦硬遒劲,甲骨文资料可参阅《甲骨文编》和《甲骨文字集释》等书。

金文 金文旧称“钟鼎文”,是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款识文字。金文结体错综变化,笔画圆匀厚重。明清以来不少篆刻家喜用金文入印,收到古朴生动的效果。金文资料可参阅《三代吉金文存》和《金文编》等书。

籀文 籀文在春秋时期就已在秦国流行了,此后“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见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籀文据传是周宣文时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称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状与结构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趋于简化和线条化,形体齐整稳定。籀文可从《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见,《古籀汇编》等书收有籀文资料。

古文 古文是战国时期秦国之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使用的文字,也称为“六国古文”。古文形体比籀文更为简化,结构奇诡。古文中还有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美术字,如字中带有鸟虫形状、点饰、拖有长尾等特点,在六国的铜器、兵器、陶器、货币、简册、帛书和玉石盟书上都可见到这种文字。可参阅三国曹魏刻石《正始三体石经》、《中山

古玺文字 古玺文与六国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之一种。古玺文字形体富于变化,有些字颇难辨识。《古玺文编》专门收录这种文字。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这种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见《说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参阅秦代的《泰山刻石》和汉代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一书。

摹印篆 摹印篆是秦代用于玺印上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如把小篆垂足很长的笔画截短,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把小篆的纵势、变成方形。主要是为了适应玺印的形状。在秦代和西汉初期的玺印上采用的就是摹印篆,应与秦代的权量诏版文字也很相近。这种摹印篆在《金石大字典》、《汉印文字征》等书中均有收录。

缪篆 缪篆是汉代玺印使用的文字,一种为笔画平正方直,字形庄严雄浑,结构或增或损,变化多端,显然受到汉代隶书的影响,这种篆字多不合“六书”之旨,所以称为缪篆,“缪”字含有谬误之意。汉印中还有一种在篆书上加鸟、鱼、虫的形象,或笔画屈曲回绕,这种文字生动灵巧,富有图画性,也有人认为这种书体才是缪篆,因为它更有绸缪之意。《缪篆分韵》《汉印分韵》和《汉印文字征》等书收有这种文字。

除上述几种篆体之外,可供篆刻入印的金石文字还有很多,如陶文、货币文、镜铭文、瓦当文、篆书碑额等。篆刻艺术由于内容、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隶书、楷书、行草书也有入印的。

篆法上最重要的是不能出现错字,每个字都应有出处,最忌以楷书的结构来推想篆书结构,用拼凑偏旁部首的方法,生造出一些字。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方印中,不要采用几种不相同的字体,这样会显得杂乱无章,篆刻家陈师曾说

C. 梅花篆体的历史渊源

早在我国商代就曾出现过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汉代的梅花篆字成为了欣赏收藏佳品,著名书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识诫庞增抗极”名帖。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长安出现了“梅花大侠”闹京都的事件,皇宫玉玺被盗,留书梅花三朵,皇帝大怒下令将所有能写梅花篆字之人一律缉拿,直至元明时期,楷花篆字才重见天日。到了清末,这种艺术形式又渐渐失传了。
梅花篆字作为一种古代书法因其生涩难懂,一直充满了神秘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小说中,凡涉及到高深莫测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用梅花篆字写成,这便增加了梅花篆字的神秘色彩。袁洪伦说,历上有关梅花篆字的记载并不多,大部都是民间传说,唯一有历史可考的是明武宗时期,被人们认为是历史十大罪人之一的大宦官、大奸臣刘瑾能用双手书写梅花篆字,其他的记载要么出现在民间传说中,要么出现在小说故事中。评书杨家将中,夜审潘洪一段中曾提到寇准会写;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曾提到徐庶的老娘会写;而在关于王昭君的传奇故事中也有汉成帝的皇后许氏,能写一手漂亮的梅花篆字的记载;河南地方戏中的陈三两也能双手书写梅花篆字。如今,陕西省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留下的,由元代高文举书写的《道德经》碑可能是目前梅花篆字中的典型代表了。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只有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才能认识并写出梅花篆字。
现状
在我国,历史上的“梅花篆字”经历了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的风雨沉浮,如今,能写出梅花篆字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在河南郑州,就有一位专门研究梅花篆字的民间艺人——袁洪伦。
也正因为书字困难,且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在新加坡、日本、巴西、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越南等多个国家受到特殊的礼遇,只要有梅花篆字的收藏,均能被人抢购、收藏。

D. 凝香对联:小篆梅花香透纸

上联:小篆梅花香透纸
下联:大楷韭叶锋似刃

E. 梅花篆字体出于是哪个朝代

梅花篆体的发展历经了七朝的风雨沉浮。早在秦朝时期残存的古陶器上,就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梅花象形文字;汉代的梅花篆字成为了欣赏收藏佳品,著名书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识诫庞增抗极”名帖;到了唐王李世民即位,京城出现了“梅花大侠”闹京都之事,皇宫玉玺被盗,留书梅花三朵,皇帝大怒下令将所有能写梅花篆字之人一律缉拿;直至元明两代才重见天日,可是到了清末,这种艺术形式又渐渐失传了。历史上“梅花篆字”经历了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的风雨沉浮。早在商朝时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以“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为一体,字体刚劲有力”为特点。古人爱梅、赏字的习惯,赋予了“梅花篆字”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也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一块活化石。从清代起,梅花篆体逐渐失传。清朝以后很多专家都认为“梅花篆体”失传。全国会“梅花篆体”的不超过10个人,“梅花篆体”是书法中的熊猫

F. 我国古代的四君子是谁

古代四君子
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我国古代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我国初唐文坛坦物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世闹
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 我国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我国楷书四大家: 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代-赵孟俯 我国清代山水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 我国京剧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湖南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 我国古代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我国古代四大书亭: 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我国古代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秀才四艺: 琴、棋、书、画 我国古代贵族四术: 诗、书、礼、乐
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 我国古代四美: 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我国汉字书法四体: 真、草、隶、让返液篆 我国四大古典戏剧: 《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我国四大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我国古代四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我国古代儒家评人物分类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我国国画四君子: 梅、兰、竹、菊
我国四大石窟寺: 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我国四大美人图: 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龙山 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 我国花草四雅: 兰花、菊花、水仙花、唐菖浦
我国盆树四大家: 黄杨木、金雀梅、迎春花、绒针柏 我国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我国现代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我国四大名扇: 杭州的檀香扇、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新会的葵扇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 兰,孤芳幽沁; 竹,操节高洁; 菊,隐逸傲霜。
国人赞四君子--梅兰竹菊由来已久。
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远、风骨逸致、荡污涤垢、亮节不阿;使人襟阔、风逸、格高、趣雅,深博国人千秋爱戴、普天共识.

G. 梅花是四君之一,那其他三君子是什么

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

“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他们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 ,世外隐士。他们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创作出“梅花篆字”。

释义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梅者,处士也。具有高洁坚贞之品德,且有玉骨冰肌之姿质。其形态,苍老而矍铄。为有暗香,非凡花可比。


菊有傲骨嶙峋之态,能一枝独秀,挺立于秋风中,不畏严霜。又喻晚节。菊,花之隐逸者也,令人忘虑消愁,怡然自得。菊之主要部分,为花、叶、茎。花易画,叶最难;茎须得其势,则生动有致。花之画法:用淡墨先画出五瓣,依次排列,作半弧形;此五瓣可别方向。再在两瓣之间画出第二层,如是继续画出三层四层,即成。着色者,有用淡墨画成,赋以色彩;有直接用色,画出花瓣。然后用浓墨,或色彩在半弧形处,点花心。叶者,花类之主要也。叶叶生于茎,与花有衬托之功。有钩勒,有点丢二种:钩勒者,以淡墨将叶之形态,钩出外形,或赋以色彩。点丢者,将墨色浓淡调配妥当,以偏锋之笔画出:第一笔主叶,宜长;其余二三四诸笔,在主叶左右分开,宜短。三笔集中处,作半圆形。再以浓墨视叶势,钩出叶脉。叶脉要有正侧之分。叶之用色者,以花青,或青绿配墨,如法画出有色之叶。花之茎,乃花朵之支架,使花能生动自然。花茎当画于花朵之中下,不宜太直,直则呆板失势,微弯曲以示迎风而舞。菊花种类繁多,故以普通菊花代表之,余则多作实物写生,以助其成。以上引自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四君子篇。

H. 梅花篆字的介绍

在中华五袭猛升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廊中记载了辉煌灿烂的文字载体,行、草、隶、篆、楷可谓是层现叠出、百花齐放。唯独知孙“梅花篆字”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现已列入世界吉尼斯拍老纪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热点内容
盆栽桃花病虫 发布:2025-02-13 22:39:11 浏览:747
广场舞杜鹃花 发布:2025-02-13 22:02:16 浏览:623
插花声音 发布:2025-02-13 21:59:43 浏览:705
为荷花而来 发布:2025-02-13 21:49:41 浏览:52
盆景书中文版 发布:2025-02-13 21:44:23 浏览:691
紫玫瑰马铃薯 发布:2025-02-13 21:43:29 浏览:776
祭逝鲜花 发布:2025-02-13 21:28:29 浏览:399
种兰花的土能种康乃馨吗 发布:2025-02-13 21:05:43 浏览:275
大栀子花一年开几次花 发布:2025-02-13 20:53:15 浏览:747
梅花台戏曲 发布:2025-02-13 20:52:34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