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二首
㈠ 苏轼梅花二首的翻译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诗句侧重表现野梅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野梅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烧的意思,“烁”是光亮的样子。朵朵梅花像是缀在枝头的团团星火,开放得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娇艳;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黄白而枯败的。“棘”也自然是绿叶尽脱。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衬,梅花则更显得容丽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样的迷人,却又难以触摸,可远观,而不可近亵。这超群脱俗的“灼烁梅花”显现了幽谷的灵魂,构成了空山的绝唱。
“一夜东风吹石裂”“一夜”足见时间之长,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档,足见用心之险恶。“吹石裂”足见打击之猛烈。不难想象,“一夜”梅与风的博斗是怎样的惨烈:狂风将梅花恶狠狠地压在地上,梅却将铁般的腰肢不屈地伸挺起来。再压下去,再挺起来......但终因双方争斗力量悬殊,悲剧的结果是必然的——“半随飞雪度关山”。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你看,不是还有朵朵梅花“灼烁”在枝头吗?一旦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 句句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苏轼才高八斗,鹤立鸡群。然而,草木俊秀搜索,风必摧之。虽然悲剧的出现在所难免,但小人肮脏的嫉妒与邪恶的陷害,也并没使诗人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
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就像是词的下阕。第一首侧重梅花具体形象刻画与不幸遭遇的描绘。第二首则物我合一,更鲜明地坦露出诗人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读这两名诗,不禁使人想起了陆游的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其境相似,怨也相似。两诗几乎可以互释。所不同的是,苏诗对景物没作具体的工笔描绘,而是以反诘句直接喷发出郁郁于胸的愁的愁怨与不平。诗人仿佛凝神于梅花前,默默问:“梅花呀梅花,你这样娇艳可人,你这样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无奈地将娇容与泪水静静地留在这深深的幽谷里呀!”“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尝识呢?当诗人从“琼楼玉宇”重跌在地时,又有谁同情?诗句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川。曲曲弯弯的举水河直向黄州边的长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镇是个水码头,饱受爬涉之苦的苏轼再可直接乘船去黄州了。惆怅之余又有几分惬意。这两句,诗人将自已与花瓣二合为一了,因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境况也相似--随波逐流。诗人的“无聊”与“愁苦”的处境实有一些可叹、可悲,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悲观哀叹,而是从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这“幸”实从“不幸”中来,孤芳自赏,言打风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态炎凉,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笼而得珍贵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维过程。最后,诗人终于通达了,清醒了,他在长叹一声之后,无奈而且又不无希翼地敞开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迈去。
㈡ 梅花(二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梅花(二首)
[作者] 钱数举困澄之 [朝代] 清
何处花先放?向南三两村。
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
且喜昏鸦散,毋嫌翠羽喧。
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
离离压残雪,脉脉照溪滨。
一任夜五月,何妨天不春!
芳华凭俗赏,风味与谁亲?
只觉闭门后,徘徊似有人。
《梅花(二首)》作者钱澄之简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自小随父读书,十一岁能写文章,崇祯时中秀才。南明桂王时,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诗文尤负重名,与徐元文有书信往来,《与徐公肃司成书》曾披露顾炎武偏激的一面。王夫之推崇他“诗体整薯念健”。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
钱澄之的其它作品
○ 梅花(二首)答仿
○ 钱澄之更多作品
㈢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译文 | 注释 | 赏析
梅毁悉码花绝句二首·其一 [宋代] 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咏物,梅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 听说山上的纤哪梅花已经迎着春风绽放,远远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树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注释 闻道:听说。坼(chè)陆吵: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坼晓风:即在东风中开放。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梅花:一作梅前。
创作背景㈣ 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咏梅诗赏析
玉雪为骨冰为魂
——苏轼咏梅诗赏析
王传学
宋代文坛,咏梅诗词峰起,这与一些文学大家的创作影响分不开。一代文坛领袖苏轼,十分喜爱梅花,一生写有咏梅诗词三十多首,手颂对咏梅诗词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宋元丰三年正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去当团练副使,路过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风岭)时,看到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梅花,引发了他的诗情,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
其 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
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
半随飞雪渡关山。
其 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
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
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是深山幽谷,溪水之畔,侧重表现梅花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染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梅花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的皪,光亮、鲜明的样子。朵朵梅花在衰草瘦棘中开得那样明艳、光亮,显得那样超凡脱俗。
“一夜东风吹石裂”写梅花生存环境之险恶,遭受的摧残之猛烈。“吹石裂”,足见风力之猛,打击之烈。“半随飞雪度关山”,被风吹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一旦风平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
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他虽然遭受小人陷害,但并没有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
第一首侧重梅花具体形象的刻画与不幸遭遇的描绘,第二首则物我合一,更鲜明地坦露出诗人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以反诘句直接喷发出郁郁于胸的愁怨与不平。诗人仿佛凝神于梅花前,默默问:“梅花呀梅花,你这样娇艳可人,你这样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无奈地将娇容与泪水静静地留在这深深的幽谷里呀!”“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 愁情,喻指诗人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尝识呢?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川,曲曲弯弯的举水河直向毕信郑黄州边的长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镇是个水码头,饱受跋涉之苦的诗人在此可直接乘船去黄州了,惆怅之余又有几分惬意。这两句,诗人将自已与花瓣二合为一了,因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境况也相似——随波逐流。诗人的“无聊”与“愁苦”的处境实有一些可叹、可悲,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悲观哀叹,而是从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这“幸”实从“不幸”中来,孤芳自赏,雪打风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态炎凉,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淖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笼而得珍贵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维过程。最后,诗人终于通达了,清醒了,他在长叹一声之后,无奈而且又不无希冀地敞开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迈去。
诗人被贬黄州后,写有《红梅三首》,表现了他的理想追求与审美情趣:
其 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
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
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 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
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
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
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坦旦,
半点微酸已著枝。
其 三
幽人自恨探春迟,
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
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
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
竹间璀璨出斜枝
这三首诗,从红梅的颜色、形态、香味几个方面,用拟人手法,对红梅的外形美与品格美作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下面重点分析第一首。
诗的开头,以拟人手法描写梅花的形态: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 “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画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的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 “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来品评。这就强调了红梅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质特点。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这首诗既描写了红梅迟开、花色浅红的自然特征,又赋予红梅以少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诗人于1094年(绍圣元年)六十岁时被贬惠州。诗人昔日贬谪黄州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开于草棘间,感而赋诗。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风亭下荆棘里盛开梅花,对梅花的冷艳幽独心领神会,无限感慨,于是写了这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
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
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
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
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
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
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
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
幸有落月窥清樽。
“春风岭上”四句,从“昔年梅花”说起,引到后来的流放生活。苏轼自注说:“余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作两绝。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他所称两绝句,指1080年(元丰三年)正月赴黄州贬所,路过麻城县春风岭时所作《梅花二首》。诗中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又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说落梅随水远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细雨”之句。这些在黄州谪迁生活中的往事,此时因面对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而涌上心来。 “岂知”句极沉痛,诗人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却再次流落,再次见到这个贬谪生活中的旧侣——梅花,而且是在“蛮风蜑雨”的边荒之地,比起黄州,每况愈下,令他生愁。“蛮风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岭南风土之异。惠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区,古时轻视少数民族,泛称为“蛮”。“蜑”即所谓“蜑子獠”,也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以下转入流落中再次相见的梅花。“长条”四句,在写松风亭下的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园中所见作为陪衬。那些半落的长条,独秀的卧树,虽非盛开,但已深深地触拨着诗人的心灵,他为它们的“幽光”、“冷艳”而心醉。“留夜色”极写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温”极写花的冰雪姿质。“冬温”是岭南季节的特点,着“直恐”二字,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关注,意思是:在这温暖的南国,你该不会过于冰冷,不合时宜吧!诗人选择了“荔支浦”、“桄榔园”,给全诗的描写笼上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
“松风亭下”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长条,桄榔园中独秀的卧树,已经唤起诗人的深情,松风亭下“玉雪为骨冰为魂”的盛开的两株梅花,又引起诗人的兴致。清晨,他来到松风亭下,发现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诗中描写了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他眼前已经看不见梅花,他仿佛觉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诗人书窗外的阶前,轻移莲步,来叩诗人寂寞深闭的房门。这里的实际内容只不过是说盛开的花枝在召唤诗人,使他不能不破门而出,但他却用“缟衣叩门”这一优美联想进一步加以比拟,在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艺术氛围中,不言情而情韵无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这里没有致力于梅花形态的具体描绘,而是采取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手法,抓住审美对象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和渲染,达到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结尾“酒醒梦觉”四句,又从梦幻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绕树无言”,其思绪是深沉的。从诗的内在感情脉络看,这和前面“岂知流落复相见”句所隐含着的情思一脉相连。他如有所悟,但终于无言。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享受这短暂的欢愉。
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郁,想象飞越。每四句自成一个片段,一个层次,由春风岭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长条、桄榔园的独秀卧树,逐步引出松风亭下玉雪般的两株梅花,而以“岂知流落复相见”句为全篇眼目。声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苏轼晚年得意之作。
苏轼采用同一韵脚,一口气写了《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称之为“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遯斋闲览》)。
再看他的《再用前韵》:
罗浮山下梅花村,
玉雪为骨冰为魂。
纷纷初疑月挂树,
耿耿独与参横昏。
先生索居江海上,
悄如病鹤栖荒园。
天香国艳肯相顾,
知我酒熟诗清温。
蓬莱宫中花鸟使,
绿衣倒挂扶桑暾。
抱丛窥我方醉卧,
故遣啄木先敲门。
麻姑过君急洒扫,
鸟能歌舞花能言。
酒醒人散山寂寂,
惟有落蕊黏空樽。
(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
宋绍圣元年诗人因上书哲宗皇帝,再次贬谪惠州。一日,来到罗浮山中,想到隋开皇年间贬官赵师雄在荒郊松林间月下巧遇梅仙的故事,不觉神思恍惚,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梅诗,诗中用优美的词句赞美了梅花的冰晶玉洁、清丽温婉的品格,也道出了诗人日暮天寒独对参星时的落寞与凄凉。其中诗句“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成为千古名句。
㈤ 林逋的诗作《梅花》
《山园小梅二首》是宋代诗人林逋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咏物诗,其中第一首专历来极为读属者称道赞赏。此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二句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在这一联诗中,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全诗着意写意传神,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极富神韵。
山园小梅二首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二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祇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㈥ 王初《梅花二首》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梅花二首》咏梅花诗鉴赏
王初
应为阳春信未传,固将青艳属残年。早宴
东君欲待寻佳约,剩寄衣香与粉绵。
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
欲托清香传远信,一枝无计奈愁何。
梅花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梅花二首》在同题材的诗歌中不算佼佼者,但也有独到之处。
阳春指温暖的春天。信是音讯。残年即岁暮。春天的消息还没有传来,梅将其青青的枝,艳丽的花展现在人们面前。
东君指的是春神。欲待,是说春天还没有到来。寻,有重温的意思。粉,白色。绵,延续。待到春意盎然的时刻,梅花要和春神重温美好的盟约。仿佛她曾经对东君说:你到来之前,我装点这世界。春天来临了,她还要奉献出余香,把不算色彩的白色融入万紫千红的春光中。
由此可见,梅花的品质可谓高贵矣。她只在大自然没有花儿香,没有柳丝绿的隆冬时节现其青艳。她并非要与百花争妍,争占春光,只是让人们赏心悦目,向人们传送春天来临的消息。
飘零,坠落之意。夕即祀月(农历十二月)。蟾为月之代称。蟾华也就是月华。如: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枝即一枝春,代指梅花。刘宋时陆凯寄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见《荆州记》)迎春之飞雪落尽了,梅更显其艳。月光映照下的梅又显其朦胧美。她还托付清香把春之信息传向远方,让万物都知道陆冲银:春天就要来了,春天就要判拆来了。一枝还兼有数量词的作用。作数量词解,就有嫌其少的意思,所以她产生了愁。梅花大概希望有更多的姊妹吧,使隆冬时节胜似春光。
由此又可见梅花的美好心愿:把人间装扮得更美丽。
本篇中的梅花,谦和,无意惹人喜爱,而人甚爱之。
㈦ 梅花二首寄呈彭吏部原文_翻译及赏析
冰玉丰姿不可双,霜前雪后想凄凉。绝怜夜气浑如水,而况笛声堪断肠。祥乱以月照之偏自瘦,无人知处忽然香。从今桃李皆门士,谁道花中有孟尝。——宋代·白玉蟾《梅花二首寄呈彭吏部》 梅花二首寄呈彭吏部 冰玉丰姿不可双,霜前雪后想凄凉。绝怜夜气浑如水,而况笛声堪断肠。
以月照之偏自瘦,无人知处忽然香。
从今桃李皆门士,谁道花中有孟尝。一毛头上一如来,一一如来鼻孔开。把得这般刀在手,剪教断了唤教回。——宋代·白玉蟾《为禅悟剪发偈》
为禅悟剪发偈
一毛头上一如来,一一如来鼻孔开。把得这般刀在手,剪教断了唤教回。蔓尽瓜稀泪暗吞,须臾忍死可堪论。谁明黄雀螳螂意,频见朱门主仆喧。生世何堪当五浊,问天毕竟阻重阍。身经波浪翻回在,待抉双眸挂国门。——近代·宁调元《癸丑狱中作》
癸丑狱中作
蔓尽瓜稀泪暗吞,须臾忍死可堪论。谁明黄雀螳螂意,频见朱门主仆喧。
生世何堪当五浊,问天毕竟阻重阍。
身经波浪翻回在,待抉双眸挂国门。醉携七尺霜前行,云锦山前湾几曲。溪头秋雨添族棚寒绿,蛟龙冷浸一壶玉。蓼花锦岸红欲流,稻田高下铺棋局。碧岩耸出碧天半,鸟不敢飞缩双足。古洞无人石酒酢,峭壁仙仓积天粟。老稍指顾犹惊呼,神刓鬼划出岩谷。捣药声干人已仙,万丈丹井一泓泉。风击古松飞翠盖,日射苍苔铸绿钱。藤萝拽树擘轻烟,黄鹤一去今何年。天欲夕阳空鸣蝉,夜深岭月向谁圆。古寺老屋留数椽,残僧一二掩柴门。铁像面壁萧萧然,瓦炉无火古殿前。寒鸦到窗檐息溜,暮云衰草觉山瘦。楮衾不暖不成眠,虎声入耳猿声又。几点疎星落梧桐,丹峦紫壑高相斗。何当汗漫跨青牛,晓露泠泠白玉楼。——宋代·白玉蟾《仙岩行》
仙岩行
宋代白玉蟾
展开阅读全文∨ 醉携七尺霜前行,云锦山前湾几曲。溪头秋雨添寒绿,蛟龙冷浸一壶玉。
蓼花锦岸红欲流,稻田高下铺棋局。
碧岩耸出碧天半,鸟不敢飞缩双足。
古洞无人石酒酢,峭壁仙仓积天粟。
老稍指顾犹惊呼,神刓鬼划出岩谷。
捣药声干人已仙,兆宴则万丈丹井一泓泉。
风击古松飞翠盖,日射苍苔铸绿钱。
藤萝拽树擘轻烟,黄鹤一去今何年。
天欲夕阳空鸣蝉,夜深岭月向谁圆。
古寺老屋留数椽,残僧一二掩柴门。
铁像面壁萧萧然,瓦炉无火古殿前。
寒鸦到窗檐息溜,暮云衰草觉山瘦。
楮衾不暖不成眠,虎声入耳猿声又。
几点疎星落梧桐,丹峦紫壑高相斗。
何当汗漫跨青牛,晓露泠泠白玉楼。 ▲
㈧ 《梅花二首》 翻译的意思是什么
《梅花二首》 翻译的意思是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 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档, 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
㈨ 钱澄之《梅花(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梅花(二首)巧漏原文:孝烂烂
何处花先放?向南三两村。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且喜昏鸦散,毋嫌翠羽喧。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
离离压残雪,脉脉照溪滨。一任夜五月,何妨天不春!芳华凭俗赏,风味与谁亲?只觉闭门后,徘徊似有人。
诗词作品: 梅花(二首) 诗词作者:【 清代 】 钱澄之 诗词归类: 【黄河】历察、【行舟】、【写景】
㈩ 梅花二首 苏轼 赏析
梅花二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作品,这组诗主要描写梅花的品质,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梅花二首
作者: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梅花二首阅读答案:
(1)简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写梅花的。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
(2)《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衬托手法。以“草”“棘”的枯败衬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梅花的坚强。特点: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
(2)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愁情,喻指作者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
(3)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梅花二首拼音:
其一
chūn lái yōu gǔ shuǐ chán chán ,zhuó shuò méi huā cǎo jí jiān 。
yī yè dōng fēng chuī shí liè ,bàn suí fēi xuě dù guān shān 。
其二
hé rén bǎ jiǔ wèi shēn yōu ?kāi zì wú liáo luò gèng chóu 。
xìng yǒu qīng xī sān bǎi qǔ ,bú cí xiàng sòng dào huáng zhōu 。
梅花二首翻译:无
梅花二首背景:
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读之,催人泪下。
梅花二首赏析:
其一云:“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的皪(lì)(鲜明的样子)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何况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呢?其二云:“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而又为“东风”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自然更令人愁苦。所谓“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现在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止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真是“含蕴无穷”。(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王文诰说得好:“末句暗藏‘路上行人’四字,结住道中。读者徒知赞叹,未见其夺胎之巧也。”(《苏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一)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