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鹿线描

梅花鹿线描

发布时间: 2023-06-04 22:53:53

① 桂林有关的,作业,帮帮忙

桂林名胜古迹

甑皮岩洞穴遗址

【甑皮岩洞穴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独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9公里。洞口向西南,高于地面约5米,洞口高8米,宽13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66年试挖,1973年对遗址主洞进行正式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甚为丰富,经测定距今7500~9000年,为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遗址。在洞穴中出土人骨30余具,其中较完整的有14具,葬式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二次葬中有一例"妇婴合葬"。年龄一般在40~50岁之间,其中一具超过60岁。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有骨镞、骨?、骨鱼叉等,蚌器有蚌铲、蚌刀、蚌勺等,陶器有夹砂粗陶、泥质陶,器形有盆、钵、罐、碗等。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有陆栖和水生动物40余种,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哺乳动物有灵长目、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和长鼻目等5目12科25种。有水牛、猕猴、竹鼠、梅花鹿、苏门羚、椰子猫、板齿鼠和亚洲象等。在动物群鹿科中,发现新种属,定名为"秀丽漓江鹿"。遗址中出土的古植物是目前国内发现种属最多的古植物群落,以其用途归纳为食用、油料、药用、饲料四大类。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发现,对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1978年在洞口建馆陈列展出。�

秦城遗址

【秦城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地区兴安县境内,北距桂林约40余公里,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秦城遗址分"大营"和"小营"。大营北起马家渡,南至灵渠口,东濒灵渠,西临溶江,纵约6公里,横约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间尚存马家渡、七里圩、太和堡等城垣遗址。七里圩南有一处称为"王城"的长方形土城,被视为秦兵营地指挥部,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200米,城墙高2~4米,厚约6米。内城之外有外城,外城埂高、厚均约1米,尚有马厩。整个遗址,地势平坦,两边高山绵亘,四面江流环绕,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宿营屯兵的最佳选择。�

灵渠

【灵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兴安县境内。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初名秦凿渠,亦称零渠、?渠,又叫兴安运河。秦始皇进军岭南,因给养不继,命凿渠以通粮运。以此将长江水系的湘江同珠江水系的漓江沟通起来,不仅有航运之便,且有灌溉之利。灵渠由大小天平、铧嘴、泄水天平、南北渠、陡门、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可平衡水位,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大小天平之前的分水塘中,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入湘江,三分水经南渠入漓江。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江的通道,全长36.4公里,其中北渠长3.2公里,南渠长33.15公里,均宽10余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北渠一处,南渠二处,用于二次泄洪。南北渠共建36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以调节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全渠共设斗门36处。灵渠所经之处,大部分是岩溶地区,蜿蜒曲折,风光优美。灵渠设计灵巧,工艺精湛,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芦笛岩、大岩壁书

【芦笛岩、大岩壁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北光明山芦笛岩、大岩内。现存壁书总计170件,其中芦笛岩77件,计南朝1件、唐代5件、宋代10件、元代1件、明代4件、民国4件,年代无考者52件。最早1件署"永明"年号,是南朝齐武帝时(483~493)的留题。其他壁书有题名、题诗、题记、题榜等,全属纪游性质。唐元和十二年(817)题名为怀信、无等、元业、惟则、惟亮等高僧,记述其游踪。另一则周禧、郭宝、孟祥等人题记,记述了营建靖江王府和王陵,派人四处采山取石的经过。此外"一洞"、"二洞"、"三洞"、"洞腹"、"笋"、"龙池"、"塔"等题字,说明了对芦笛岩考察及对钟乳石形态的理解。大岩现存壁书93件,计宋代1件、明代69件、清代7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15件。年代最早是宋代元丰七年(1084)的题字。明代题记最多,内容多为反映民间疾苦和避难的纪实,其中9则反映桂林地区的天灾人祸和人民生活困苦,如"人民有难"、"田禾全不收"、"拖欠钱粮到此"等。另有15则壁书反映了当时桂林地区农民起义和明王朝镇压起义史实,如明景泰六年(1455)、七年(1456)、八年(1457)义宁等地响应侯大苟起义时,攻城夺池、杀死官吏、抢劫银库、没收官印等情况。壁书大多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片段,对研究广西历史弥足珍贵。�

木龙石塔

【木龙石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叠彩山东麓的木龙渡畔岩石上。唐代喇嘛式圆形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刹顶组成,通高4.34米。塔基须弥座由3层鼓形圆石叠成,鼓径1.4米,鼓壁有蝉翼纹和仰覆莲花纹浅浮雕。塔身形同宝瓶,四面有拱形浅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跏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塔刹为12重相轮,上覆六角伞盖,盖上冠以葫芦形宝珠刹顶。六角伞形盖均有穿孔,原为悬挂铜铁风铃之用。石塔古朴雅致,与山景、江景相映成趣。�

舍利塔

【舍利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开元寺遗址内。原塔建于唐显庆二年(657),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喇嘛式砖塔。1972年整修时,于内壁发现墨书《金刚经》全文。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三门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门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名号,东为赤声、火神,南为净水、持炎,西为紫贤、随求,北为除灾、辟毒。现塔由塔座、塔身、顶盖组成,通高13.22米。塔基底座为正方形,各边长7米,四面有门互通。塔身为宝瓶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上,每面有一佛龛,南面有一入口,内置有明、清时期盛舍利的陶罐10余件。塔刹似伞盖,相轮5重,上置铜质宝珠刹顶,铸60字铭文,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仅0.05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现保存完好,确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为毗卢舍那佛,佛坐高1.2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

相思埭

【相思埭】位于桂林市临桂县境内,又名桂柳运河、南陡河、临桂运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692)。主要工程有分水塘、滚水坝、东西渠、陡门等,全长约15公里。运河水源于临桂县泮塘村狮子岩,经分水塘分水,东经相思江汇入漓江,西经永福洛清河以达柳江。东渠全为人工开凿,西渠则以原有沟渠加以疏浚。为调节水位,减少落差,便于通航,设泥湖陡、磨盘陡等22处陡门。为便于行人往来,在渠上建良丰桥、庙门桥等10余座桥。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20余处。运河所经地段为岩溶峰林地带,峰环水绕,风光明媚,一派田园风光。�

普陀山石刻

【普陀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普陀山,主要分布在元风洞、普陀岩、玄武阁、七星岩、弹子岩、省春岩、留春岩、冷水岩(曾公岩)、栖霞寺旧址等处。共有石刻251件。现存最早石刻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大历五年(770)书刻的"逍遥楼"榜书。石刻主要内容为有关历史、园林、民族、科技、宗教、纪游诗文传说等。有关史籍的石刻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有关山水园林的有宋刘谊《曾公岩记》、梁安世《弹子岩题记》,有关科技的有梁安世《乳床赋》,记录了钟乳石的成因。宋李滋"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的楹联,是国内现存较早的楹联实物。宋燕肃的悬针篆书题名,俞献可等人的篆书题名,柯梦得的隶书《方公祠堂迎送神曲》,清黄国材的榜书"玉笋参天"等均是书法佳作。有关宗教石刻多集中在玄武阁和栖霞寺旧址。明代殷正茂的《怀远纪事碑》、杨芳的《思明府纪事碑》、刘继文的《东兰纪事碑》等,均为研究明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起义的重要文物。�

铁封山石刻

【铁封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东镇路北侧的铁封山上。现存摩崖石刻6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2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2件。石刻多为记事,并有图像、题榜等。最早为唐大历十二年(777)的《平蛮颂》,其颂由古文家韩云卿撰文,精于八分隶的韩秀实书写,大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有"三绝碑"之誉。《平蛮颂》记载了唐大历年间桂州刺史李昌郉持节招讨"西原蛮"首领潘长安的史实。孔延之撰《痤宜贼首级记》,记载了杜杞镇压宜州区希范、蒙赶等聚众反抗地方政权的经过。余靖的《大宋平蛮碑》,记载了狄青统兵20万,镇压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原委和斩首2000余级的经过。这些石刻对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虞山石刻

【虞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桂林市虞山公园内的虞山及韶音洞内。现存摩崖石刻65件。相传舜帝南巡曾游此山,东晋时在山南麓建虞帝庙。其摩崖石刻多为歌颂舜帝、赞美风景、修建亭阁、保护文物等方面内容。现存最早石刻为唐建中元年(780)的《舜庙碑》,由韩云卿撰文,韩秀实隶书,李阳冰篆额,是桂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宋淳熙三年(1176)由朱熹撰文、吕胜己隶书、方士繇篆额的《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俗称"四夫子碑"。元至正年间刘杰撰《帝舜庙碑》、清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庙记》等,均记载了有关虞帝庙的兴衰和教化作用。此外,宋代方信孺的《古相思曲》,明代周进隆、曹学?、谢少南,以及清代郝浴、查礼、张联桂、谢启昆、李秉绶的诗文绘画,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独秀峰石刻

【独秀峰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靖江王府内独秀峰东南麓读书岩周围。现存石刻136件。最早的是唐建中元年(780)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载了李昌郉在读书岩前修建宣尼庙和学府的经过。宋代王正功《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首次道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元代李震孙《广西道平蛮记》,是研究广西人民抗元斗争的重要资料。明代靖江王及宗室、僚属之间酬唱碑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藩王的历史生活。此外,黄国材的"南天一柱",张祥河的"紫袍金带",慈禧的"寿"字等均为桂林著名的石刻榜书。�

隐山石刻

【隐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山公园内隐山朝阳洞、北牖洞。现存石刻85件。年代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吴武陵刊刻的《李渤等隐山题记》,记载桂州刺史李渤开发隐山经过和岩穴探奇的情景。山中石刻内容多属纪游诗文和描绘隐山六洞的作品。如宋吕愿忠的《六洞》诗,李曾伯的《游隐山》,明周于德的《六洞》诗,均是写隐山六洞的诗作。李渤隐山六洞洞名榜书,理学家张?�"招隐"榜书均有史学和书法价值。清两广总督阮元65岁生日为避僚属祝寿,独游隐山,刻有《隐山铭》。此外还有清乾隆间摹刻唐吴道子"观音童子像",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溪山石刻

【南溪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园内南溪山。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现存石刻145件。内容包括记事、题诗、题榜、题名,还有铭文、歌诀、楹联、图画等。最早的石刻为唐宝历二年(826)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记录了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宋代关杞《游白龙洞记》、朱?颜与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黄应武《玄岩词》、谢启昆《登刘仙岩泠然阁和元人韵》等均为描写南溪山白龙洞、元岩的应景诗。刘仙岩石刻均与郡人刘仲远修道成仙、寿118岁有关。此外明李开芳题"蜕岩"榜书,清代范承勋《大空亭铭》、张遴《刘仙岩形胜全图》,均记载道教在桂林发展的历史。宋代吕谓刻《养气汤方》是桂林唯一的石刻药方,此药方经验证鉴定,确有延年益寿作用。�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分布在桂林市叠彩公园的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仙鹤峰,以及木龙洞、临江上岩、临江下岩、瞻鹤洞等处,尤以风洞最为集中。造像主要分布在风洞两壁。现存摩崖石刻201件,其内容分别为记事、题诗、题名、题字、绘画等,现存最早的是唐会昌四年(844)元晦撰《叠彩山记》、《四望山记》和"叠彩山"、"四望山"篆书题榜。在石刻中,纪游诗占比重最大,有宋代朱?颜,明代周进隆、杨芳、刘台、傅伦,清代袁枚、张宝、女诗人严永华等声情并茂的诗篇。榜书有郭司经的"寿"、罗炳勋的"清风徐来"、刘心源的"来风",各具特色。另外,清广西巡抚谢启昆主持重修《广西通志》,暇日偕总纂胡虔、诗人朱依真同游叠彩山题名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来桂讲学题记碑,以及宣统三年(1911)由刘绍香、房?珊、吴仲复等人发起组织的"崇华医学会"的《崇华医学会碑记》等,极具史学价值。叠彩山摩崖造像,现存24龛98尊。据记载,唐代刻有佛像,唐武宗毁佛,佛像受到破坏,现存多属宋代作品,造型风格较为朴拙,面型削瘦,神志哀戚,衣饰厚重,莲座低矮,莲瓣肥厚,背光从唐代的莲瓣状演化为椭圆形。有明确记载最早的为宋治平元年(1064)邓山孚和志华造像。�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伏波公园内。现存摩崖造像45龛219尊,多为唐大中年间(847~859)复兴佛法后作品。有明确记载年代者为唐大中六年(852)宋伯康观音造像。观音头戴繁密的花冠和宝珠,胸前佩带悬铃,遍身挂缨珞,左手略举,掌心托珠,右臂下垂,手持净瓶。最具代表性的是卢舍那佛造像。造像为1龛7尊,即1佛、2弟子、2菩萨、2供养人。佛像高0.6米,面像浑圆,神态庄严,左手轻轻按膝,右手抬起作说法状,结跏趺坐仰覆莲台上,身后有火焰状背光。左右弟子迦叶、阿难,侧身合掌向佛。二胁侍菩萨戴冠佩环,一手下垂,一手抚胸。二供养人,身着俗服,双手合十。造像生动、自然,接近现实。伏波山石刻112件,其内容多为赏景题名、题记、题诗、题榜、填词、营缮记事之作,兼有绘画艺术作品。石刻主要集中在还珠洞中,少数在听涛阁一带。现存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863)赵格、刘虚白题名。较著名的石刻有李师中的《蒙亭记》、黄邦彦的《重修蒙亭记》、米芾与潘景纯题名,以及方信孺刻《米芾自画像》。另有大量的应景抒情诗,如章岘、崔静还珠洞唱和诗,任续、吕愿忠还珠洞唱和诗,朱?颜还珠洞诗,梁安世试剑石词,包裕等试剑石联句等。还有宋钟传的"桂州静江军"、杜易的"正夏堂"、清林绍年的"心迹双清"等榜书。�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龙隐洞与龙隐岩中。现存摩崖石刻205件,计唐代1件、宋代104件、元代1件、明代40件、清代24件、民国3件、年代无考者32件。这里摩崖石刻集中,有"壁无完石"之谓,又称"桂海碑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现存石刻最早的是唐代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有关政治历史事件的石刻有宋代蔡京书刻的《元?党籍》,狄青等平侬智高班师桂林所刻的平蛮三将题名,明代庄国桢的《右江北三平寇记》、汪道昆的《平蛮碑》、杨芳的《皮林纪事碑》等。尤以《元?党籍》著称。此碑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两党斗争史实,是目前全国反映此事件仅存完好的碑刻。有关军事的石刻有宋陈弥寿的《犒赏库记》,有关发展农业经济的石刻有李师中的《劝农事》。尤其是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该碑以岭南的瘴气比喻官场的五毒: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檄文。此外李师中、米芾、程节、章岘、方信孺、谢启昆的题诗,曾布、刘心源、康有为的题记,李世美、傅恩荣的题榜,以及清初阳刻线描《观音像》等,都是石刻中的精品佳作。�

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桂林象山公园象鼻山水月洞内外。现存石刻64件。最早为唐代元结题"水月洞"3字。石刻内容有诗词、铭文、传记、胜迹、纪游、营缮纪事等。著名的有宋张孝祥《朝阳亭记并序》和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分别刻在水月洞的南北两壁,对水月洞命名为"朝阳"、"水月"展开了未见面的文字之争。最后以"水月洞"更恰当,作为争论的终结。两件石刻,文辞书法俱佳。杜思恭的《陆游诗札》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石刻手迹。宋代张维、张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诗词均属佳作。清舒书的《象山记》写出了象山怪异奇特的特征。清倪文蔚的《皇清中兴圣德颂》是记载镇压太平天国的难得史料。张釜、范藻等5人水月洞题名,陈畴水月洞题记,卓樗、赵繇夫等21人水月洞题名,均为书法上乘之作。�

花桥

【花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灵剑溪与小东江汇流处。创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名"嘉熙桥",初为亭式5孔石桥,元末被洪水冲塌,为避洪水,升高桥基,建为3孔亭式石桥。后又被洪水冲垮,明景泰七年(1456)桂林知府何永全重建石基木面桥。每值春深,山花怒放,木桥映衬在花团锦簇之中,更名"花桥"。嘉靖十八年(1539)大水,木桥倾圮,靖江安肃王妃徐氏,发"内帑",倡修石桥,东段为4孔水桥,西段增修7孔旱桥。旱桥桥孔由东向西渐次缩小,汛期可增大泄洪容量。历经100余年风雨,西面复倾。康熙二十年(1681)巡抚龙嘉德选石购材、择其坚者以为基,浚深以缓 涫?筑堤以当其冲,重修此桥。因东崖有小山如柱础,更名"天柱桥"。此后多有修葺。1965年经城建局拆除复原重建,面貌焕然。现全桥长134.66米,其中水桥59米,旱桥73.66米。水桥宽6.9米,旱桥宽5.3米,桥上长亭覆以硫璃碧瓦。由月牙山伴月亭览眺,桥拱倒影,如明月浮水,极为雅致。�

靖江府城池图

【靖江府城池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城北鹦鹉山南山腰。为抵御蒙古军队南侵,广西制置使兼知静江府李曾伯,主修桂林宋代新城,此后由广西经略使朱郋孙、赵汝霖、胡颖继修,于宋咸淳八年(1272)竣工。修竣后刻《靖江府城池图》于鹦鹉山。图高3.2米,宽3米,分城图和图记两部分。城图以混合比例尺方法对原城池作了简略描绘,重点突出新建部分,并用30多种制图符号标示山川、城池、关隘、房屋、道路,以及军营官署分布状况。图记,记于城池图上方,详细记载了4位主持人所修筑的起始地段,高广尺寸,以及工时费用等,对桂林城建、军事防务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靖江王府及王陵

【靖江王府及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王陵位于桂林东北尧山山麓。明洪武五年(1372)建府邸,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堂有宝善、尊乐、日新,亭有清越、喜阳、望江、拱秀,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园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独秀峰矗立城中,峰顶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官庙、三神祠等,尚有乐山、探奇、瞻云3处,可备凭眺。清顺治七年(1650),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克桂林后,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自焚,历时280余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现仅存城墙、城门及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和云阶玉陛。靖江王府中曾居住过藩王14任,其中第一任朱守谦,因"好比群小"、"淫虐于市",被召还京师戒谕,死于南京,葬南京钟山之阴;第十三任朱亨嘉兵败被擒,押送福州幽死;第十四任朱亨?,在孔有德攻克桂林后,弃城而走,不知所终。其余朱赞仪、朱佐敬、朱相承、朱规裕、朱约麒、朱经扶、朱邦?、朱任昌、朱履焘、朱任晟等均在尧山建有陵墓,称"靖江王十一陵"。陵墓大小不等,布局均呈长方型,墓园有内外围墙。中轴线上依次有陵门、中门、享殿及地宫。神道对列华表、石人、石兽,多为11对,或有神道碑。墓园大的有21万平方米,小的仅占地4600平方米。除悼僖王墓坐东朝西外,其余均依山构筑,朝向各异。其中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及其妃合葬墓于1984年按明制复建陵门、中门、玉带桥、享殿和左右厢房。复建后的庄简王陵,红墙碧瓦,肃穆庄严,再现昔日王陵风貌,被辟为靖江王陵博物馆,陈列展出墓群出土文物。�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翊武路南段东侧。纪念碑为青石砌筑的塔式方锥柱形,底座为3级,高0.8米,碑身呈四方形锥柱体,高3.55米,碑顶为四角金字塔形,通高5米。碑正面阴刻孙中山楷书"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12字,其余3面按顺时针方向阴刻胡汉民所撰蒋翊武革命事略。蒋翊武追随孙中山革命,武昌起义时任总司令兼武昌防御使,后随孙中山参与讨伐袁世凯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由湘入桂,至全州黄沙河被巡防营统领秦步衢部所捕。同年9月1日解押至桂林,9日袁世凯电令处死,时年28岁。1921年孙中山来桂督师北伐,亲临就义处悼念,并立碑纪念。�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两江镇郌头村天马山北,占地50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9平方米。按照扩建顺序,先后建有安乐第、将军第、学馆和客厅等。故居有7个院落,13个天井,113个房间。尚有庭院、花园、果园、粮油仓、作坊、厨房、猪圈、牛栏、鱼塘、水井。各院落楼轩、廊庑、庭院相接并以月门贯通。安乐第为第一期工程,建于清末,为3开间,分上下宅。将军第为第二期扩建工程,约在20年代初,前后2进4开间。20年代后期进行第三期工程,修建了5开间学馆、3进5开间的客厅。整个大院建有高大围墙,对角设两处炮台,前院辟出花园,种有古杨、桂花、山茶、苏铁,并建有"推龙"门楼,后院水井作了细微调节。故居规模宏大,风格朴实,既有庄园气派,又有桂北民居特色。官邸位于桂林市文明路16号。坐落在杉湖之畔,为中西结合建筑。兴工于1942年,完工于1948年,历时6年。占地4321平方米,由主楼、副官楼、附楼、警卫室、花园等组成。主楼坐西向东,两层,建筑面积818平方米,内设会议厅、会客室、书房等。其拱形大门、半圆阳台、室内壁炉、浴盆是西洋风格,而歇山顶、屏风、大红窗户则是中国传统风格。完工之时,恰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一年后,李宗仁代理总统。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在此接收了李任仁等人的《和平建议书》,接见广西大学的请愿学生,与白崇禧、黄旭初等8人密商拟就了《李代总统同居正、阎锡山、李文范三委员谈话记录》。1965年李宗仁归国后,曾旧地重游。�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坐东朝西,3开间2进,长方形2层中式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原为黄旷达的"万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农率工作人员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办公用地。办事处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室及领导同志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来、叶剑英抵桂,中共中央南方局暂设于此,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庆建立后,在此设立南方局办事处。办事处机构设有机要室、秘书室、交际科、交通运输科、总务科、财务科、救亡室、电台室等。在郊外的路莫村、八里街、金家村、泗合别墅等地设有转运站和秘密联络点。办事处在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输送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联络海外爱国华侨募捐支援抗战,筹运抗日物资,护送中共领导过往人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被迫撤离;1944年桂林沦陷,旧址被毁;1967年复原旧址,1977年1月正式建成纪念馆;1987年增设辅助陈列室,叶剑英题写馆名。目前共展出办事处文物、照片、文献近400件(张)。�

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

【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穿山乡江东村122号。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为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旧址是一幢1进3开间木结构瓦房,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正中为堂屋,后有香火堂,左右有厢房。堂屋东边第一间房为工委书记陈光卧室兼办公室,第二间和西边第一间为工作人员住房和地下印刷室。桂林市城市工委以煮盐和磨豆腐作掩护,领导桂林人民和桂北革命武装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48年夏在此举办过干部轮训班,1949年1月在此召开桂林、柳州、南宁、梧州4市和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中共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讨论国内外形势,确定对敌斗争的方针,研究和部署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桂林的各项任务。�

漓江

【漓江】源自兴安、资源两县交界的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称溶江。在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长164公里,称漓江。漓江河床主要由砾石和砂石

② 描写桂林的文章片段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市现有总人口476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它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桂林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丽和文物古迹众多为主要特征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岩溶地貌最为发育,最为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大小湖塘数百个,其间河谷开阔平缓,山多平地拔起,孤峰、流泉、峰丛、峰林环布,漓江依山势流转,江中为洲,间有险滩、流泉、飞瀑,是桂林山水精华之所在,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芦笛岩、七星岩、莲花洞、冠岩等洞穴形态奇异,堪称“洞穴瑰宝”。市区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景中建城,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塔山等,城中见景,城景交融,世所罕见。

桂林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纳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村寨风光于一体,并与山水景观有机结合、相互交辉。甑皮岩洞穴遗址、兴安灵渠、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桂海碑林、花桥、八路军办事处、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全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桂林旅游资源数量多、景区广、地域组合好,整个桂林旅游区以桂林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呈圈层分布,方圆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根据景区特色,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景区:即桂林——漓江——阳朔山水景区、兴安灵渠景区、猫儿山高山景区、龙胜花坪原始森林景区、海洋——高尚银杏林景区、青狮潭水库景区。1979年桂林被国务院定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七·五”期间全国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桂林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每年4月至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

③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我家有一件做工十分精致,外观十分精美的艺术品,是前年我敬爱的五叔公送我的,我一直将它放在我家的电视机上。作为一件装饰品,它再合适不过了。它的名字叫做“福禄寿”像。
它的底座是一大块透明的玻璃,上面不知用什么方法,写了楷书的“福禄寿”三个字。
玻璃底座上面,是一块比玻璃小一点的银色垫块,手电筒照在上面闪闪发亮,十分抢眼。
而银色垫块上面呢,是许多个粘连在一起的银色硬币,硬币上面豁然用草书刻着“寿”字,“寿”字周边有着美丽的花纹,真是精美呀!
一只金光闪闪,栩栩如生的“金鹿”站立在银币上方,鹿头微扭,仿佛温和地注视着我们;鹿角上耸,在最顶端分出两杈,正是梅花鹿最明显的象征;两只鹿角,每只上都镶着四枚晶莹剔透、光耀四方的宝石,十分华贵;鹿头两端分别嵌着两颗大红色的宝石,哦,原来那是鹿的眼睛呀;鹿身基本与底座平行;鹿有三只蹄落在银币上,还有一只脚曲于腿前,好象就要跑走;鹿的尾巴短短的,十分乖巧。
鹿嘴里叼着一枚硬币,币上镌着草书“福”字,周围同样雕着似繁云一般的花边,十分精致。
大家一定会问,“福寿”二字却有,但“禄”字从何而来呢?原来“鹿”与“禄”谐音,同样也象征着财富。
“福禄寿”这三字早在以前就有记载,分别象征着幸福、财富与寿命,是人人都侍奉的仙人之中的几个。而且在人们的问候语中,也常有这三个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最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所以我为家里有这样一件艺术品而感到高兴和自豪。五叔公送我们这一件艺术品,原来是祝福我们家,希望“福禄寿” 三星多多光顾我们家。

④ 有关于石家庄的资料

城市标志
石家庄市市花——月季

月季属蔷薇科、蔷薇属,系木本落叶灌木。
月季原产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中皇后”,花色艳丽,千姿百态,香味馥郁,品种繁多,露地栽培从春到秋处处可见其绰约丰姿,是美好、友谊、和平的象征。
月季适应性强,抗寒抗旱,对土壤要求不高,栽培繁殖容易,管理技术易掌握,易于推广普及。近年来,石家庄市的月季栽培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引种、繁殖、培育,使月季花广泛用于街道、公园、庭院、广场的绿化、美化,宏观效果甚佳。月季花成为石家庄市大环境绿化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之一,同时也是插花、切花、盆景制作的理想植物材料,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月季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且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月季的花、花蕾、叶、根皆可入药,并能制作高级香精、香料。月季还能代表石家庄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庄人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所以石家庄市将其定为市花。

石家庄市市树——国槐

国槐属豆科槐属,系落叶乔木。
国槐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抗逆性强,寿命长,石家庄市有百年以上的古槐多达71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槐就达58株,且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国槐树干端直,树冠宽广,展叶早落叶晚,是优良的庭荫树和街道树,其花芳香,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国槐性强健,具有很强的萌芽力,耐强修剪,更新能力强,耐寒、耐旱、耐瘠薄,并对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等到有毒气体抗性较强,是良好的抗污、滞尘、耐烟毒树种。据不完全统计,石家庄市国槐用作行道树的街道达121条,占全市街道的41.87%,是街道的主要骨干树种之一。
国槐的经济价值高,木材坚硬,耐水湿,材质优良,可供建筑、家具、造船、雕刻等用,全株可入药,花蕾可作黄色染料,种子可榨油、制皂。
国槐在民间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把它作为吉祥树、幸福树,它能代表石家庄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庄人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故石家庄市将其定为市树。

历史

石家庄市所辖区域,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市区白佛口文化遗址是目前全市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平原地区人类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新乐古代遗址“伏羲台”证明了6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动于此地;战国中山国文化,是石家庄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继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后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文化。

两汉时期,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区一直是制造兵器、铠甲和生产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道教复兴并走向鼎盛的时期,恒、赵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绚丽篇章。赵州柏林寺,相传创建于东汉,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庄隋唐文化中最为光辉的历史成就是赵州安济桥,它是世界公认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桥的鼻祖,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隋唐时期石家庄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征和李吉甫;北宋时期,富弼、韩琦、欧阳修、沈括、苏轼等名宦贤宦先后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迹,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金元时期石家庄建筑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桥与殿浑然一体,凌空飞架于千丈深涧之间,状如飞虹,设计形式奇巧,建筑雄伟险峻,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美学造诣。在艺术创作领域,著名的有上京毗卢寺壁画。这些壁画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技法,在构图、线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此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也非常丰硕。著名数学家、学者李冶在数学天元学术方面的研究,对中国的初等代数起到了奠基作用,标志着13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

20世纪初期,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和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相继修建,并在此交汇,石家庄就是伴随着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25年,这座城市始称石家庄市(后曾改名为石门市)。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市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较大城市之一。当时,全市人口19万,有大小工厂27家,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1948年5月-1949年3月间,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毛主席、党中央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68年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市。

改革开放给石家庄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建成现代化大都市的机遇。石家庄以其环京津、环渤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几年来,石家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形成了三横、六纵、二环、十二放射的城市道路网络格局,一在批造型别致的现代化建筑和居民生活小区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石家庄市区内,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民心河”像玉带一样环城绕市,沿河20多个公园,像朵朵鲜花把这座城市装点的无比美丽。

城市的由来

一、近代城市化的起点——偶然的机遇 历史的选择
据有关史料分析,石家庄村创于明初,原是真定卫的军屯和官庄。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真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据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 余口人。
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芦汉(京汉)铁路修到了石家庄,并在石家庄设立了车站,因石家庄名气不大,以相距不远的振头镇命名,叫振头站。1903年正太(今石太)铁路动工兴建,为了减少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振头站。历史的事变如万花筒,让世人应接不暇。由于偶然的因素,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而由此带来了一个区域在世纪之初的重大变故,一个乡野小村被隆隆的车轮托起,使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后取代保定,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

正太路起点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诱因,真正起基础作用的因素,还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伴随铁路线的通车,一批近代工业相继兴办,其中包括:在石家庄村东创建的正太总机厂(今石家庄车辆厂前身);大兴纱厂即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井陉矿和正丰矿等。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中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920年在铁路以东建造石沧路场子,同时,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等企业也在铁路东兴起。随之,大批农村人口向石家庄集中。到1930年,仅产业工人就达1.6万人,大大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20世纪初叶,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那时的获鹿就是通燕赵、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素有“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之称,但是,随着正太铁路的兴建通车,日进斗金的旱码头东移,石家庄逐渐取代了获鹿的地位,日渐繁荣的商业、服务业,成为石家庄向近代化城市迈进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石门市自治——从乡野小村到城镇的跨越

这一决策的实施,导致了石家庄交通地位的变化,也成为新城市崛起的先导因素。光绪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使石家庄村东一举成为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交汇处。在当时公路交通十分落后的背景),铁路交通在物资集散、商品流通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石家庄铁路交通地位的迅速提高,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兴起,使石家庄的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到1925年仅铁路以西的石家庄村街区面积已经达到1.8平方公里,开始形成了小城镇的雏形,成为与获鹿县城。正定县城规模相当的新兴城镇。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近代城市建制酝酿创立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之下。当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令,批准直隶省属11个城镇自7月1日起实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但是,由于石家庄村及周围工商业人口还不足一万,所以,获鹿县决定把铁路以东的休门、栗村合并在内,使这个新市镇的人口达33077人。经过多方协商,以石家庄与休门两个村村名中各取一个字,称为“石门市”。同年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指令第12713号,批准“将直隶省石家庄、休门两市合并,更名为石门市,以符名实。”从当时民国政府的文件可以看出,“市”这个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乱,与小城镇、市镇有许多类似之处,根本不是建制市的一种标准概念,也不是一级行政区划。所以,这时的“石门市”,与“获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实行市自治制的城镇一样,不过是一种小城镇的管理模式。1928年,中国开始将“市”作为一种行政建制。南京民国政府颁发了《普通市组织法大纲》和《特别市组织法大纲》,规定了设立普通市和特别市的条件。审批程序,开创了中国市级建制的先河。而此前直隶省实施“市自治制”的11个所谓的“市”,显然不符合建制市的条件,所以一律取消。虽然石门设市未成,但并未阻挡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向石门集中,或充实产业工人队伍,或从事商业,服务业,或经营小作坊手工业。
到1930年,石门产业工人总数已达16000多人。1933年7月,石门总工商户约230余家(包括银行,钱庄、工商企业)。随着交通地位的提高,电信、邮政事业也不断发展。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工商业,石门的社会管理机关也不断增加,政法方面有石门地方法院,石门地方检察院、石门特种公安局;税务方面有石家庄统税管理所、石门区税务征收专局、石门屠宰检验税局,西南区矿产税务局,河北第九区烟酒稽征分局、获鹿县汕饼花籽牙税征收所等等。与此同时,驻石门的军队、宪兵及各类行政机关、军政、商税各界官员、随员不断扩充,人口不断增长,到1937年6月石门总人口已达72100多人。从当时的城市规模和交通地位来看,石家庄已经取代了获鹿城作为晋冀两省之间物资集散地的地位,并且正在取代正定城逐步成为这一地区内交通、邮政、通讯中心。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石门。他们十分看重石门的交通地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门培植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的军事地位。另一方面在这里扶植傀儡政权,1938年1月15日扶植设立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给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地当冲要,居京汉路中枢,正大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荟萃,人口虽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秘字第1027号)》,批准石门设市。
1941年,石家庄至德州的铁路建成通车,将京汉铁路与津浦铁路连接起来,使石家庄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事实上,日伪时期的石门市,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正定城,而成为这一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活动在正定、获鹿等周围各县,不断地对石门日伪政权进行打击,所以,石门市只是一个侵略者控制下的军事重镇,在行政,区域管理、经济辐射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还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属性。1947年l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在石门市建立了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同年12月26 日,石门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同时,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标志着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石家庄专区所在地,管辖正定,获鹿等17个县,从此,真正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同时在经济辐射、文化影响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彻底取代了正定城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石家庄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自然地理
【区域位置】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位于北纬37°27′~38°47′(误差±1′),东经113°30′~115°20′(误差±1′)之间,东与衡水接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为邻,北与保定为界。南北最长处约148.018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75.383公里(以上数据由市规划局提供),周边界长760公里。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新兴城市石家庄市为河北省省会,在首都北京的西南方向,距北京283公里。

【地势地貌】
石家庄市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包括井陉县、井陉矿区全部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的山区部分,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东部为滹沱河冲洪积平原,包括新乐、无极、深泽、辛集、晋州、藁城、高邑、赵县、栾城、正定、石家庄市区、郊区的全部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的平原部分。西部平山到石家庄市区坡度为1/1400-1/1200,石家庄到东部辛集坡度为1/1200-1/1400。辖区内大地构造,属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间的接壤地带,地势东低西高差距大,地貌复杂。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峦重叠,地势高耸,京广铁路以东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貌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地处平山的最高山峰驼梁海拔2281米,为河北省境内的第五峰,是石家庄的制高点。东部平原,按其成因属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庞村海拔28米,为辖区内的最低点。(以下数据由市规划局提供)市区二环路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西北角81.5米,东南角64.3米。

⑤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小学六年级)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条工艺品—游艇。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黄色,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黄色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

一件工艺品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只“唐老鸭”工艺品。这只唐老鸭是我爸爸在锡惠公园玩套圈圈的游戏时套到的,它是用石膏做成的。它有二个功能,一是用来当摆设,二是用来储蓄。
唐老鸭歪着头,二手叉腰, 张着八字腿站立着。它的整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它的头上戴着一只绿色的海军帽,二只眼晴睁得大大的,嘴巴噘得扁扁的,好像在生气,又好像在点头致意。身上穿着一件陶红背心,胸前还系着一个绿色的领结,显得很神气。脚和底板连接着。它的背上有一个扁扁的洞,钱币就从这个洞里放进去。每当我得到了钱币,总会往它的背上放。
每当我做作业时,我都看看它,它好像在监督我,也好像在问我:“今天的作业做好了没有?”这时,我会低下头“苦干”。等我做完了作业,我又会去观赏它,这时,它好像在对我微笑,好像在说:“嗯,干得不错。”它天天陪伴着我,所以它成了我的知心朋友,亲密伙伴。
这只唐老鸭又可以储蓄,又可以做工艺品,我喜欢它!更喜欢它那幽默、滑稽的神态。

工艺品

我家有好几件工艺品,但我最喜欢的是套娃。套娃是一个装一个的,它们的形状一样,而大小不一。 今天听老师说了,套娃有五个的、七个的、十个的、十二个的,最多的还有十五个的。我的套娃只有五个。
制作套娃要在春天的时候,把树砍下,把皮剥掉,然后放好长时间,有的甚至要放一两年,把水分蒸发掉才能做。如果要做十五个的,必须需要非常薄的木料。
我的套娃外形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色樱桃小嘴,笑得合不拢。她头戴着一个沙巾,穿着一条金黄色的裙子,里面还有一条粉色的小纱裙,上面有紫色的小花,好看极了。套娃就像妈妈和她的孩子,她们一个套一个,所以叫套娃。
套娃象征着快乐,幸福,所以我很喜欢套娃。套娃是一个装着记忆的小娃娃,只要一打开这个套娃,我就会想起一些美好的事情。我的套娃是一个小公主,又像一个小天使。
我喜爱我的套娃。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我家有一件做工十分精致,外观十分精美的艺术品,是前年我敬爱的五叔公送我的,我一直将它放在我家的电视机上。作为一件装饰品,它再合适不过了。它的名字叫做“福禄寿”像。
它的底座是一大块透明的玻璃,上面不知用什么方法,写了楷书的“福禄寿”三个字。
玻璃底座上面,是一块比玻璃小一点的银色垫块,手电筒照在上面闪闪发亮,十分抢眼。
而银色垫块上面呢,是许多个粘连在一起的银色硬币,硬币上面豁然用草书刻着“寿”字,“寿”字周边有着美丽的花纹,真是精美呀!
一只金光闪闪,栩栩如生的“金鹿”站立在银币上方,鹿头微扭,仿佛温和地注视着我们;鹿角上耸,在最顶端分出两杈,正是梅花鹿最明显的象征;两只鹿角,每只上都镶着四枚晶莹剔透、光耀四方的宝石,十分华贵;鹿头两端分别嵌着两颗大红色的宝石,哦,原来那是鹿的眼睛呀;鹿身基本与底座平行;鹿有三只蹄落在银币上,还有一只脚曲于腿前,好象就要跑走;鹿的尾巴短短的,十分乖巧。
鹿嘴里叼着一枚硬币,币上镌着草书“福”字,周围同样雕着似繁云一般的花边,十分精致。
大家一定会问,“福寿”二字却有,但“禄”字从何而来呢?原来“鹿”与“禄”谐音,同样也象征着财富。
“福禄寿”这三字早在以前就有记载,分别象征着幸福、财富与寿命,是人人都侍奉的仙人之中的几个。而且在人们的问候语中,也常有这三个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最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所以我为家里有这样一件艺术品而感到高兴和自豪。五叔公送我们这一件艺术品,原来是祝福我们家,希望“福禄寿” 三星多多光顾我们家。

热点内容
七彩海棠花 发布:2025-02-12 21:21:18 浏览:223
郁金香雏菊 发布:2025-02-12 21:09:30 浏览:488
花卉邮寄 发布:2025-02-12 21:05:45 浏览:130
鲜花飨逝者 发布:2025-02-12 20:58:02 浏览:849
剑网3七夕任务 发布:2025-02-12 20:39:44 浏览:678
于正是鬓边不是海棠红的 发布:2025-02-12 20:39:08 浏览:897
七夕女生没送男生礼物 发布:2025-02-12 20:33:17 浏览:470
好一朵女人花曲谱 发布:2025-02-12 20:33:12 浏览:337
小鸡盆栽 发布:2025-02-12 20:09:24 浏览:549
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 发布:2025-02-12 20:07:56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