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画梅花
A. 历史上,什么画家擅长画什么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陆探微(?-约485),吴(苏州)人。他的画被南齐的谢赫评为当代之冠。但是他的画现在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归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家。
张僧繇,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萧绎(508-554),称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已无传世作品。
杨子华,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隋唐】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和《明皇幸蜀图》。
王维(699-759),字摩诘,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以书法名世,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绘画作品已无存。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五代两宋】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
顾闳中,江南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现存真迹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和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工山水,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传世作品中,《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被认定是他的亲笔。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系仿本。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工界画,尤擅舟车、市桥,自成家数。故宫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
苏汉臣,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画儿童。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
李嵩,钱塘(杭州)人。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观潮图》及表现节令花卉的《花篮图》。另有《骷髅幻戏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画山水自娱。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秋江渔艇图》卷。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燕文贵,吴兴(今属浙江)人。现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楼观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所藏的《溪风图》亦是真迹。
王诜,字晋卿,居开封。代表作为故宫博物院藏的《渔村小雪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传世画迹较多,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两卷,上海博物馆藏有《潇湘白云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云山图》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作品传世极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雪霁江行图》可资研究。
王希孟,画史无传。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
【辽金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房山(今属北京)人。他能诗善画,工山水、墨竹等。主要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和《春山晴雨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横山晴霭图》卷、《墨竹坡石图》轴等。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属上海)人。传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卷等。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详。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水月观音图》轴、《李仙图》,河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轴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著有《写像秘诀》一文。其存世作品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倪瓒的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
B. 我有一副杨家将卷轴画,表面好像是丝绸的,是原济的作品不知道是真假。
石涛属清四大名家,鉴定很简单,做假除复印就是人工描画,从画面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动态、表情,神态,是一般大作家所不能仿的,历史上只有《张大千》能仿的出来部分石涛50岁以前的画,50岁以后的画连张大千也无法仿到以假论真。
石涛(清代画家)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削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约1718年)诸说。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 1岁
石涛生。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 4岁
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石涛由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岁
粤西战事频仍,石涛最迟不晚于此时离开全州,辗转到武昌。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岁
《双钩兰竹》题跋:“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岁
写于武昌之《山水花卉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为目前所知最早纪年作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岁
是时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带“居久之”。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岁
是年前后,由武昌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作《山水人物图》卷。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岁
由庐山东下江浙。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原济。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岁
至宣城先后驻锡于敬亭山麓之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岁
在宣城,写《十六罗汉应真图》卷。作《山水册》第八开。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岁
曾至歙县作画,在《山水人物图》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题云:“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岁
春日,作《山水册》第九开,题:“酉春得此,图之记乐。”夏日在歙县紫阳书院作《金竺朝霞图》。作《山水册》第七开。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岁
在宣城,曾携侣游黄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岁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图》。款云:“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岁
深秋,在宣城之闲云庵跋画,云:“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岁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图》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双塔寺,写《观音图》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岁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视旅庵。作《松阁临泉图》,款云:
“时乙卯秋日,粤西济山僧石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岁
《山水图》轴题云:“丙辰客赏疗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岁
夏日。在广教寺。《诗画合璧图》卷题:“丁巳夏日。”深秋,游苏州虎丘,作《山水图》册之第四开。此年曾游泾县水西,作《山水人物图》卷之“铁脚道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岁
夏,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到南京。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岁
在南京。于秦淮之怀谢楼作《山居图》,题跋中有“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之语。冬,在宣城,准备赴南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岁
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作《书画》卷,题云:“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与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来。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岁
作《荷花图》赠梅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岁
冬日,在一枝阁中画《山水册》,跋云:“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岁
在南京。作《书画册》,题云:“我且作离亭之赠,集癸亥近稿一卷,复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岁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驻跸南京,并巡幸长干寺,石涛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是年写有《山水册》,在其中一页《奇山突兀图》题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岁
在南京。二月,雪霁,乘兴策杖探梅,抵青龙、天印、东山、钟陵、灵谷诸地。新夏,过五云精舍,为苍公作《万点恶墨》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岁
冬月,为智企写《山水图》卷志别,跋中有“余亦私计踏草幽蓟”之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岁
春天,到扬州,参与孔尚任秘园雅集。冬,准备赴京,作《生平行》长诗留题一枝阁,兼别金陵诸友。冬天到扬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岁
在扬州,“北游不果”,于是客大树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岁
在扬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涛在平山堂接驾,作纪事诗二首。约于是年秋冬前往北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岁
抵京,客且憨斋,发“诗中画”、“画中诗”高论。是年写有“诸方乞食苦瓜僧”诗。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岁
二月,为博尔都写墨竹,王原祁为补坡石。客且憨斋为主人慎庵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语。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册,题跋出现:“我用我法”四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岁
三月,于海潮寺为伯昌先生作画,跋云:“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秋,买舟南下,从北京回扬州。沿运河南下情形,具见《清湘书画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岁
在扬州。是年,为黄山惊远先生作山水轴。自跋《余杭看山图》卷云:“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携此卷游余杭,归来云与大涤不异。”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岁
八月,为鸣六先生作《山水册》,并题跋评论画坛诸大家特点,称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馆藏《花卉册》十二开始以“大涤子”署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岁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图》轴。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学道处”为黄砚旅作画,仍在仪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岁
夏六月,离扬州,至歙县,避暑于程浚松风堂。完成《清湘书画稿》。《淳化阁帖》卷款署:“时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临于清莲阁下。”秋九月,于扬州作《春江垂钓图》轴(唐云旧藏)寄赠八大,称八大为“长兄”。是时前后营建大涤草堂,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画《大涤草堂图》。出现“大涤堂”、“大涤子极”等印,大量使用大涤子为号署款,直至逝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岁
二月,石涛题八大《水仙图》卷,称八大为“金枝玉叶老遗民”。始见署“若极”之名。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岁
夏日,八大山人寄赠《大涤堂图》,石涛题诗于其上。是年,始识李鱴,一见如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岁
《为拱北作山水图》轴题“己卯有建宁之游”。为咸翁作山水册十二帧,题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奥,何有元气磅礴”语。浴佛日,八大山人为岱老年翁作古树苔石,石涛为补水滩红叶,并题诗一首于上。秋日作《太白诗意图轴》题署:“己卯秋日,青连阁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岁
在扬州。上元前二日,为吴与桥作《溪南八景图》册,第三开题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莲阁。”上元后二日,作《山水花卉图》册。九月,石涛为其门人洪正治作《写兰册》,内有染庵居士跋《写兰册》涉及八大。约于此年前后,石涛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画《大涤草堂图》。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已年石涛60岁,三月在扬州,此时的石涛置身寺内,心感愧疚,那个时代以连环故事画作品而受世人追捧,石涛开始专心画《杨家将》为自己开脱,让以前反清复明的义士得于安抚,自己也得于解脱。加上《清四画僧》已经名扬四海,此时的作品改名原济,画的风格完全按他自己喜欢的画,画的题材结合当时需求,深受反清复明的后裔追捧,后因康熙下旨清查反清复明后裔,因此现代市场以原济提名的画非常稀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岁,在南京。在乌龙潭观桃花,作《云山图》轴,跋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秋八月,作画,题跋中有“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语。因诗中带有反意,被贬后多病,生活流浪。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岁,夏日,有论画之语,云:“笔墨当随时代”。秋,为刘石头作画,畅论用点,结语云:“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岁七月,作《赭墨山水图》,题诗云:“半空半壑远山村,疑是风烟势欲吞。险到无边堪绝倒,凭天不尽画云门。”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岁
重九,画山水以赠道先生,题跋中有体力不支之叹。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岁
春,作《梅花吟》,有“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之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岁
秋冬,病情恶化,卒后葬在扬州蜀岗之麓。
四画僧
朱耷
石涛
髡残
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