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李瑞清梅花图

李瑞清梅花图

发布时间: 2023-06-18 23:36:47

Ⅰ 李瑞清的学堂监督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园北园两江路畔,有校碑“两江师范学堂”六个字,为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书写,属魏碑体,字体遒劲有力,笔画沉着厚重,现已历经风雨105年 。
李瑞清出身于书香门第,1894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6-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他上任后,提高师资水准,广延名师;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开办“公共科”、“分类科”;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声誉卓著,学生成绩为江南各高校之冠。名师汇集,著名学者如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并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等 。
李瑞清的办学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两江师范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
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见有些学生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李瑞清晚年寓沪,1920年病逝,因对南京感情深厚,遵其“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抗战后几经战乱,李墓已非常破败,墓碑也散落在外。后来,江宁区一生产队长程吉富发现后,将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的香炉拾回家,为了防止别人将其拿走,细心的他还把墓碑字朝下地摆放。
2002年初,程吉富将原碑无偿地捐献给南京大学档案馆,原碑已根据文物维修的惯例放置在了墓区内。
同时,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倡议重新修复李瑞清墓。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之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简陋后也致信媒体,呼吁江宁区借建设之契机将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缮,再现南京城外“春游牛首”之盛景。后在南京市文物局局的指导和江宁区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学投资和设计,经江宁区文化局具体组织施工,焕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终于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达对李瑞清先生等前辈先贤奠定、拓展学校基业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南大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的坚定信念。
2002年4月29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墓修竣揭碑仪式在南京江宁牛首山举行。

Ⅱ 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导游词

张大千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圆顶山,为纪念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而建。纪念馆东临西林开发区;西与内江师范学院等高、中等学校相邻;南俯沱江;北为浅丘田园风光。地貌为一狭长之小山丘陵。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75米。占地面积20973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内江尽收眼底。 纪念馆的五个展区,以数百件照片、实物、诗笺、书信、画稿、画集、书籍及书画作品,分别展示了张大千的生平事迹、艺术进程、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及在世界艺坛的影响和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用。

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导游词

非常欢迎各位(女士、先生、领导、同学......)参观张大千纪念馆!

前院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敬仰的艺术大师。为了纪念张大千,他的故乡内江专门修建了这座纪念馆。

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位于内江市东兴区东桐路圆顶山,东临古刹西林寺及西林开发区;西与10余所高、中等学校相邻;南俯沱江,北为浅丘田园风光。地貌为一狭长小山丘陵。东西长约 400米,南北宽约75米,占地面积20973平方米,是台北张大千纪念馆的10倍,也是迄今为止全国19家近当代书画名家纪念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群建筑是张大千纪念馆的一期工程,也叫主体工程或"大风堂"工程,它是根据张大千的故居特点和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建设而成。看上去亲切自然,乡土气息浓厚,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感觉,是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

现已开放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包括三个陈列展览厅,一个接待室,一个展销厅及行政业务用房等。之外,尚建有一座长36 米高2米的镌刻有大千先生及胞兄张善子先生书画作品的艺术墙,一个360平方米的荷花池,一个约800平方米的芭蕉园和 "大风堂味苑"餐厅。

一般说来,为名人塑像往往选择大理石、铜、汉白玉等材料,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张大千雕像却是青石制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张大千一生特别重亲情、乡情、友情。他晚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为此,纪念馆就特别选择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地道的内江青石作为雕像材料。不少大千先生亲朋好友、门人看了这充满乡情、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后勾起许多回忆和思念,以至于驻足留恋,不忍离去。

在前院的南侧,各位所看到的是"大千艺术墙"。原本这里是准备修围墙的,但纪念馆的管理者们却独具匠心把它修成了艺术墙。在全长36米的艺术墙上,我们看到了用空花窗间隔的21 面大理石碑,碑上镌刻的是张大千和其胞兄张善子的作品,可以说,大千艺术墙是融安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为一体的一座展台。

为大千纪念馆题词题名的名流不少,如启功先生、刘海粟先生、胡绳先生、谢稚柳先生等等。这是张学良将军为本馆题写的馆名。当然也是张学良将军在大陆极有限的墨宝之一。

棠棣联辉厅

(展厅外)张大千在他的故居曾撰书对联一福"细注虫鱼笺尔雅,广收草木续离骚"。这体现了张大千的一个重要艺术思想。著名作家李准十分敬仰大千先生,故而重新将这幅对联"拜书" 于此。此外,启功先生对张大千也十分推崇,亲自撰书一�"山川自逊神工笔,魂梦长悬故宅心。"

(展厅内)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自幼随母习画,后得兄姊教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苦学力行,精进不懈。二十年代,因临摹石涛作品而声名大震,被艺苑誉为"百涛专家"。30年代,被徐悲鸿推崇为中国画坛 "五百年来第一人"。敦煌行之后有"南张北溥"(溥心禽)之说。 50年代世界艺坛又有"东张西毕"(毕加索)之赞,1958年被国际艺术学会公推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其实,他一生不仅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包括山水、人物、走兽、花卉等题材的中国画,而且还是书法家、金石家、收藏鉴赏家、诗人、摄影家,可谓全才通才,多方面发挥着他的才能,为弘扬并传播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大千胞兄张善子一生饲虎,画虎,以虎寄信,以画言志。他精山水、走兽。抗日战争中,他与张大千共同举办义卖画展并变卖家产赈济灾民,继而远渡欧美举办《张善子、张大千兄弟画展》等,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并将所得10余万美元全数寄回祖国。1940年归国后仅十余天,由于劳累和疾病,长辞人世。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一代艺术大师。大千故里内江市位于川中腹地,素以商贸兴旺、交通发达、文化昌盛著称。这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又誉为甜城、书画之乡。据史载,内江在古代"人文荟萃、多产英才"如"孔子之师"苌弘,文章天下第一"的范崇凯,数学家秦九韶,"理学鼻祖"高道陈抟等。近现代,她又养育了喻培伦、公孙长子、范长江、陈毅等杰出人物,也哺育了张大千、张善子这样的文化名人。这是大千故居的照片,这是他父亲张怀忠、母亲曾友贞、二哥张善子、三哥张丽诚、四哥张文修等。张大千排行"老八"。

大千先生21岁自日本学习染织技术归国后,正式拜师学艺,先后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书法,并以书法通画法,从石涛起步,旁及八大、石溪、渐江、老莲、唐寅诸家;上追隋、唐、宋、元各代,从中长薰三沐,探求古代名家书画艺术真谛。他遵循石�"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从祖国名山大川中吸取养料;他居青城,攀峨嵋,三上黄山,游履西康,泛舟长江,从生活中采集创作素材。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认识到"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要善学善变"。同时大千先生还注意从戏剧、摄影、园林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

四十年代初,张大千为了进一步"师古",赴敦煌临摹壁画长达三年之久,直接吸取了我国古代绘画鼎盛时期的成果,导致他画风巨变。同时,关于敦煌,张大千又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一是为敦煌石窟编号。他是第一位为敦煌编号的中国人。二是宣传敦煌。张大千在兰州、重庆、成都等地举�"临摹敦煌壁画展",使国人提前了几十年了解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同时,展览的举办也影响了不少人的一生,如原敦煌艺术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即是在重庆参观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之后,前往敦煌并立志献身敦煌。三是保护敦煌。由于张大千对敦煌研究深透,因而他认识到政府必须赶紧成立专门机构对敦煌进行保护,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于1943年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使得这一民族的艺术宝藏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吸取西方艺术之长,大千先生于1949年离国,开始萍踪海外的艺术生涯。他先后暂居香港、阿根廷,置宅巴西(八德园),购屋美国(怀毕庵),1978 年定居我国台湾省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50至60年代,是他痛苦探索,奋力挣脱世俗羁绊的时期,然而其艺术成就、名声却达到鼎盛,从"师古。到"师自然",最后闯进了"以心为师" 的自由王国,独立于世界现代艺术之林。他独创的大泼墨、大泼彩和墨彩合泼法,画面瑰丽幻化,构图气势雄浑,作品更加博大精深,使中国画技艺技法跃上了一个划时代的新台阶,为中国绘画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张大千生性豪爽,洒脱。对人、对事、对自然都重一个 "情"字,特别是亲情、友情和乡情。就连无生命的工具毛笔,他也十分重情。所用过的残笔他从不扔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时候,他就选择一个"风水特别好" 的地方,将笔埋了,并亲自立碑刻上"笔冢"二字,所以有"大千葬笔"之说。他一生广交善交,结识不了少各界朋友,如张学良、徐悲鸿、梅兰芳、林语堂及毕加索等。他自己常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友情,而不是金钱"。这与他虚怀若谷,热情旷达,重情重义的性格分不开。张大千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在进行艰苦的艺术创作时又不忘生活的乐趣,且涉猎广泛,风彩动人,与毕加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曾被迫作过土匪百日师爷,出家当过百日和尚。生活中,对烹饪、花草园林、音乐戏剧、饲养动物等也十分有兴趣。徐悲鸿称他有三健——健吃、健谈、健步,"与斯人往来,能忘此世为二十世纪"。

大风堂厅

(展厅外)横匾《大风堂》取自张大千手书,《大风堂》是张大千和张善子的画室斋名,因而所收弟子叫大风堂弟子,所藏古字画珍品出版物叫《大风堂名绩》,以及有今天的"大风堂画派" 之说。外面这幅对联是张大千撰书的"学业日唯不足,精神养则有余",以此勉励自己,也常以此来告诫弟子。第二幅对联为张善子�"四面云山谁作主,一声长啸振雄风",以"虎翁"的独有特点,体现了他在抗战时期的民族意识和政治态度。

(展厅内)现在,让我们在了解了张大千的基本情况之后,来欣赏一下张大千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艺术进程,艺术思想与特色。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他的艺术进程体现了循序渐进,不断扬弃,不断创新,进取不息的原则。

张大千的艺术思想主要有以下七点:一、人品高,画品才能高。正如大千先生自己常说的:"艺术,是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二、七分人事三分天。按张大干的说法是"以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自己下功夫最重要,尤其是在基础上下功夫最重要!"。三、博采古今,力求创新。无论是向古人学还是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张大千都特别注重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所以美术界对他的评价是"大千多变,每变必新"。四、遗貌取神,表现真美。究竟怎样才能遗貌取神呢?张大千道出了绘画的真缔:"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太像,但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么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以便达到"画以表现美为主"的目的。五、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张大千主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是格调太低,则为人所不取"。就是文房四宝,张大千也总是追求"上乘"。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是这句话的具体体现,而且他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提高艺术修养的途径,不可偏废"。七、学无止境,各种画都要学好,才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张大千告诫弟子们说:"你们不能只学一间,应该广泛地学习,要山水、人物、花鸟等都能画,只能说长于什么,不能算是大画家"。

从拜师学艺到面壁敦煌这一阶段,他的作品由粗犷走向清丽雅逸,喜用积墨、积色之法,其青绿山水、荷花是这时的主要代表。四十年代初的敦煌之行,使张大千的画风巨变,山水画采用大面积破墨、积墨、积色之后画面宏大广阔,水墨五色六彩与金碧青绿的融合更使画面丰富浓重,金碧辉煌。同时,仕女画达到了顶峰,行笔稳健敦厚,所画仕女高华明丽,丰艳窈窕,各具其态。五十年代,他仍然重视笔法。在与毕加索会晤之后,更加坚定了张大千继承传统前提下的创新理念,经过长期的实践,首创了泼墨泼彩法,在极度发挥水、墨、彩功能之下,山水画深厚凝重,浪漫奔放、气势撼人、幻亿无穷、苍浑雄深,色彩浓艳深邃、美如仙境,技法流畅自由,灵巧新颖。其艺术特色与早期作品的清新俊逸形成较大对比。

张大千的书法主要来自北魏碑,并融行、草、隶、篆各体,自成一家。书法追求险峻、流畅、刚劲、笔断意连、独具特色。被当今书法界推崇为"大千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法张大千各类作品情况。这是《南极寿星图》、《供养天女》,书法作品《喻培伦传》等,《荷花图》、《梅花图》,临摹敦煌和古人作品《飞天》等,《文荟图》,著名的《庐山图》、《长江万里图》、《泼墨泼彩山水》等(导游时,对作品的解读可根据观众对象分别对待、或重艺术或重逸闻趣事,或者也可将艺术进程、思想、特色分别到各作品解说。)

艺坛宗师厅

(展厅外)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得知内江修建张大千纪念馆后非常高兴,这就是他手书的"艺坛宗师"和撰书的对联"毫穿铁卷,丹青幻化惊海域;江开石壁,云帆鼓荡梦神州"穆青先生对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和大千先生的思乡之情描绘得入木三分。而著名学者、书法家王学仲却换了一个角度评价大千:"大千世界归禅眼,精舍摩耶酹髯翁"。

(展厅内)非常不幸的是,张大千回到宝岛台湾才几年,却因病医治无效,于1983年4月2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85岁。

这是去世后的一组照片。海峡两岸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世界各大报和各大通讯社纷纷发表消息。这是大千故居发往的唁电,后登载于香港《大公报》。

张大千一生举办的画展甚多,仅在欧美等国家的20年内,就举办展览近30次,而这里若干照片反映的展览却是海内外为了纪念张大千而举办的一些展览的场面。

中间这幅大千的作品却是很多人过去都不知道的,这就是 1948年张大千先生为毛泽东主席精心绘制的《墨荷》,上款"润之先生法家雅正"。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组图片,是内江举办首届大千文化经贸节的情况。

张大千是位大收藏家,然而他自己的作品却遍布全球,一直厂为各界争相收藏,这是徐悲鸿先生收藏的张大千的部分作品。

中间的卧式展柜,陈列着张大千、张善子生前出版的书籍、画册以及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专著等。而实际上这些仅仅是沧海一粟。

张大千虽然已离开了这个生他养他的世界,但他的艺术生命永存。张大千先生博大精深的艺术,令人敬仰的成就,赢得了世界艺术界、评论界的尊重。张大千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创新上,在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保护发掘敦煌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建树,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他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及其思想将会得以发扬光大。

谢谢各位参观!

Ⅲ 李瑞清的代表作品

遗著有《围城记》;经门人整理遗稿,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清道人遗卷》,共计文、诗、跋、书论四卷。 辛亥革命时,瑞清一度代布政使职。南京光复之日,不仅不潜遁,且“封藩库,积金数十万”,由南京政府接收。嗣后,弃官寓居上海,家境贫寒,老弱数十口仰其供食,经常断炊,乃卖书画以自给,以免口腹累人。海内外闻知,求其书画者,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日本书道界人士竞渡海东来,争相购置。就是在今天,他的书法作品也印成字贴出版。
李瑞清还善诗能文,他的诗词古直苍凉,大有曹孟德遗风,尤以绝句为胜,写得凄艳动人。《清史稿》称:“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谢。”在清光绪、宣统年间的古典诗坛上,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诗人,曾被汪国垣在《光(绪)宣(统)诗坛点将录》中封为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陈可毅曾作诗称赞他道:“来往金陵又几时,久闻人说李梅痴。过江名士知多少,争诵临川古体诗。”可见他的诗词影响不小。其为文,学庄子及太史公司马迁,记事状物,简洁生动,并能“发抒胸臆,有所刺讽狎侮,颇以寄奇恢诡之趣相合”,亦有大家风度。此外,李瑞清亦精文字学、金石考据、书画鉴别。他提出的“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辨析金文书法流派的方法,颇具科学道理,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艺术大师。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学者秉忠、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以及抚州书法家李仲乾、何砚青、黄鸿图等,均出其门下。
李瑞清在政治上,思想保守,愚忠清室。辛亥革命后,不当民国官,不写“民国”二字,不剪辫子,自号“清道人”。1917年张勋复辟时,又一度出任学部左侍郎,但这些与其在书法、绘画、教育等方面成就以及清廉自持、一介不取的清高品格相比,瑕不掩瑜。1920年,李瑞清卒于南京。挚友曾熙,学生胡小石等葬其于金陵牛首山,并在雪梅岭之罗汉泉旁边筑一梅花庵以纪念他。南京大学为表彰其在两江师范学堂办学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奄”。其门人并将他的诗文收集,编成《清道人遗集》、《清道人遗集轶稿》等书行世。至今在抚州市城区北面,仍有一绿树成荫、幽雅宁静的街道,原名府前街,李瑞清曾居住于此。民国21年(1932年),为纪念李瑞清在教育、书画上的贡献,将此街扩宽后改名“梅庵路”。1980年地名普查后,始改名“羊城路”。但至今很多人仍记得“梅庵路”路名。

Ⅳ 谁知道李瑞清有一幅梅花是用金文书法画的,那幅作品叫什么,谢谢

玉梅花庵临古

Ⅳ 李瑞清的人物简介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书画界名声显赫,书法自称北宗,与曾熙的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与吴昌硕、曾熙、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李瑞清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莲,号益生,又称荣禄公,在湖南为官三十年,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李瑞清从小在长沙生活,“少治《公羊》学,为文学司马迁、范蔚宗,诗宗汉魏古直苍凉……”;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时期著名书法家、鉴赏家兼收藏家,其叔祖李联琇(李宗瀚之子)是清咸丰年间进士、国子祭酒、国史总纂,钟山山长。
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1894年中进士(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学 )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 并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沪。去世后,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并悬柳诒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葬于牛首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表彰其办校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庵”。后来,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书画家、教育家,将其生前住过的“府前街”改名“梅庵路”( 今抚州区羊城路)。
1915年秋,曾熙到上海探望老友李瑞清,为其挽留,从此曾定居上海鬻画。曾熙能诗、工书、善画,与李瑞清并称“南曾北李”[5],名噪一时。著述有《左氏问难》、《春秋大事表》、《历代帝王年表》、《和陶诗》、及书画录多卷。晚年喜作泼墨山水、墨梅,倡“书画同源”之说,与黄宾虹、吴昌硕、曾熙齐名[5]。
1919年,张大千从日本回到上海,拜曾熙为师,为张大千一生中得益最多的恩师[5]。据张母生张时梦意给张取名爰,号季爰,潜心教授。中途张因未婚妻病逝,万念俱灰,到宁波皈依佛门。曾熙细心开导,带到黄山看枕石云烟[6]。后经曾熙介绍,又拜李瑞清为师[5]。

Ⅵ 现代书法家谁的作品最值钱

当代书法名家排名不分先后:启功、刘炳森、沙孟海、王遐举、溥杰、蒋之、沈鹏、李铎、欧阳中石、夏湘平、权希军、刘艺、佟伟、林凡、钟明善、张飙、张书范、林岫、周慧君、张瑞玲、米南阳、庞中华、田英章、田蕴章、田伯平、孟令芳、李力生、卢中南、张永明、刘洪彪、王学仲、唐双宁、侯双亭、孟繁禧、张旭光、张旭、洪厚甜、王厚祥、刘俊京、杨广馨、杨明臣、龙开胜、沈一丹、陈湛华、苏适、彭利明、幺喜龙、王祥之、张荣庆、熊伯齐、曾翔、张海、陈洪武、段成桂、宋华平、申万胜、旭宇、李刚田、白煦、张虎、苏士澍、张改琴、唐云来、方放、赵勇、邹德忠、张铜彦、张业法、王友谊、颜振卿、丁嘉耕、吴震启、倪进祥、沃兴华、戴楠发、王学岭、高军法、田蕴章、李力生、卢中南、张永明、刘洪彪、当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启功。中国当代书法家排行还有:周慧;何应辉;孙晓云;田树苌;罗杨;赵熊贾起家;刘颜涛

热点内容
葱球花语 发布:2025-02-09 01:12:22 浏览:990
声乐七级茉莉花伴奏 发布:2025-02-09 01:08:39 浏览:63
金屋藏一朵美少狐 发布:2025-02-09 01:08:06 浏览:637
饭桌上放啥绿植好 发布:2025-02-09 01:03:01 浏览:41
七夕红包少了 发布:2025-02-09 00:55:35 浏览:374
玫瑰岛浴屏 发布:2025-02-09 00:51:07 浏览:283
樱花开诗句 发布:2025-02-09 00:50:30 浏览:955
太原迎泽区花店送花 发布:2025-02-09 00:49:32 浏览:756
出紫罗兰最多的场口 发布:2025-02-09 00:38:45 浏览:187
天津南开区桂发祥麻花店 发布:2025-02-09 00:31:16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