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古画
Ⅰ 墨梅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名称】元王冕墨梅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上海博物馆
【简介】
纸本,墨笔,纵:68厘米,横:26厘米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元章,号老村,又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年轻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绝意仕途。后归隐九龙山,以卖画为生。擅长画梅花、竹石,墨梅师法扬无咎而另立新意,著有《竹齐集》行世。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著名的咏梅诗为元代画家王冕自题“墨梅图”上。王冕学画的故事曾写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为众人熟知。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一幅“墨梅图”即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图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扬无咎派。但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此幅则写繁花密枝,别开生面。
画幅中有作者题诗五首。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写于草堂”。时王冕年六十八岁。此图是他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杰作,深为后人珍重。诗塘及裱边四周,相继有明人祝允明、陆深、谢承举、文徵明、薛章宪、王宠、徐霖、王韦、唐寅、陈沂等人题诗。
Ⅱ 乐忆英梅花图中哪里有伏笔
梅花、雪闹册景。有人认为画中的梅花、枝条和雪景都液缓宏暗示着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到来;还有人认为画中的梅花和山石构成了一个“寿”字,象征着长寿和健康。总之,在欣赏乐忆英的《梅花图》时,可哪喊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发现其中的伏笔和意义。
Ⅲ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意思是说:中国画,重在写意,(分小写意与大写意),并非像西方画那样的一笔笔地一丝不苟地描摹,但中国画不是一笔就能画出来的,就像说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需要的是浑厚的基础。所能体现出来的是画的意境,不求工,与外形,而求意蕴。
第二句:说的是以梅花为代表的画作,一般情况下,在留白处填写诗词,以借画作抒情,咏物抒怀。借物抒情。
第三句:是指如果狂妄自大,反而使自己的缺点尽显无遗,从而使唤自己的浅薄无知暴露出来。
第四句:联系前三句,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画作来得更加有意蕴,而诗有时所表达的意蕴并非如画作那样意境深远。中国画给人的印象更加广阔。
不知是否正确?如正确,应该加分吧?呵呵。
Ⅳ 中国著名的十二古画有哪些
唐人宫乐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48.7 厘米横 69.5 厘米
本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宋/范宽/溪山行旅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206.3 厘米横 103.3 厘米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宋/郭熙/早春图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158.3 厘米横 108.1 厘米
郭熙(活动于西元十一世纪),河南温县人,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早先曾经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制大型的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制作了许多大型山水画。他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最着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在线,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着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黄居/山鹧棘雀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97 厘米横 53.6 厘米
黄居(西元933~993年以后),为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五代花鸟名家黄筌之子,继承其父双钩填彩的风格。黄筌父子之画且成为宋初图画院比较画艺优劣的标准。
此幅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另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是动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于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而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有着装饰的效果,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宋/崔白/双喜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93.7 厘米横 103.4 厘米
崔白(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濠梁人(今安徽凤阳东)。擅长道释、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尤精于花鸟。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性机灵,喜群聚,有卫护领域的习性。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似欲回应经此路过不行吗?三者动态与其唿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韵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泼生动的神韵。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笼槛中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此生动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再参考平时曾画过的相关画稿,或继续观察描绘,始能慢慢完成工谨详实的作品。画成于嘉佑辛丑(1061)年.
宋/李唐/万壑松风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88.7 厘米横 139.8 厘米
李唐(约1049~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河阳三城人,字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建炎年间(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画院又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噼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元/吴镇/双松图
轴/绢本/水墨画
纵 180 厘米横 111.4 厘米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魏塘镇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尝自署梅沙弥。吴镇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和墨竹。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吴镇早年常临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画,五十岁以后,画风逐渐成熟。幅左款题:「泰定五年(1328)春二月清明节,为雷所尊师。吴镇。」知此画为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
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树后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后推延,几户房舍座落在岸边,空间深邃。虽然这件画轴的画题是「双松图」,可是从画上两棵树的枝干看来,吴镇画的应该是桧树才对。画中桧树的枝纠结,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画树的风貌。树皮以长披麻皴来表现,笔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矾头,也是董巨山水画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笔力雄劲,墨气沈厚,有一种平淡天真的韵致。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97.5 厘米横 108.7 厘米
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征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
宋/刘松年/画罗汉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17 厘米横 55.8 厘米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1174~1189)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190~1194)成为画院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于其师。宁宗时(1195~122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
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着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后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宋/马远/雪滩双鹭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59 厘米横 337.6 厘米
马远(活动于西元1190~1224年),字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圭齐名,人称马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扩展,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宋/马麟/秉烛夜游
册/绢本/设色画
纵 24.8 厘米横 25.2 厘米
<纨扇画册>第二幅
马麟(约西元13世纪),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济县),后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 曾任职南宋宁、理宗(1194~1264)两朝画院,位至只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题诗。
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
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良辰美景。马麟对自然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抒情小景工致细腻,表现宫廷园苑亭廊建筑和园林布局,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致的特点,极富有情致。
宋人人物册/绢本/设色画
纵 29 厘米横 27.8 厘米
历代画幅集册第一幅
本幅画士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四事,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着士人之写真画轴。画中主人公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表现出闲适雅逸之生活。关于画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实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烧香、点茶、褂画、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可见其端倪。一般「画中画」的屏风,多填饰以山水,本幅则以花鸟为饰,相当难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鸟的风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鸟画特别兴盛的时代性。
本幅画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对画中人物甚感兴趣,曾命姚文瀚也画张相似构图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着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Ⅳ 范广畴:情系苏裱 德行天下
文/敏娜 图/朱宏
此文已发表于《东方文化周刊》2019年
与苏州博物馆门口长年排成长龙的队伍和馆内川流不息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位于潘儒巷31号敦睦园主楼二楼的苏博“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仿佛与世隔绝,异常安静。工作室所在的王氏惇裕义庄旧址,初为王鏊后人所建。从堂前的砖雕门楼落款可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踩着涂着醇红漆的木地板走上二楼,82岁的范广畴老先生正趴在装裱台上,专心修复一幅古画。这是一幅苏博馆藏明清绢本花卉,范广畴正在补绢,眼前一小缕一小缕的,是范广畴老师多年搜集的明清时期的古绢,他经常把自己家里所藏的材料拿来修复。懂书画修复的人,懂的这样的修复材料何其珍贵。正是有了像范广畴这样的书画修复师,世人才得以看到古代书画万劫不毁之美。在这里还延续着最传统的师徒传承关系,有个40岁的小师弟,就喊着一个30岁左右但是先行拜师学艺的同门叫师姐。范广畴从1953年进入马荷荪先生装池迎文斋算起,到今天,时间已整整过去65年。
实用为本
中国的工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其最大的属性,是实用。为实用服务,是工艺的根本。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工艺,书画也离不开装裱,中国书画的材料主要是绫绢及宣纸,质地又薄又软,一旦着墨上色后往往褶皱不平,为便于收藏,必须进行加厚加固,书画装裱最初起源于古人观赏、收藏绘画的要求,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画,书画装裱有了很大发展。史书记载,日本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唐太宗亲命张彦远面授技艺,装裱由此流传日本。“宋式裱”是宋徽宗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是装裱史上的最高峰,历唐至宋,书画装裱进入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书画装裱达到最高峰,装裱技艺也从宫廷扩展至民间,“苏裱”开始兴起。明清,吴地经济发达,出现大批文人鉴藏家,他们对作品的装潢十分讲究,与装裱师的交流探讨频繁,苏裱逐渐定型,形成了卷轴平挺柔软,装制妥贴,整体格调清雅洁净,讲究色彩搭配,图案花纹力求与书画作品协调的特色。周嘉胄《装潢志》载,“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乾隆中,高宗深于赏鉴,凡海内得宋、元、明人书画者,必使苏工装潢。”(清钱泳著,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十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3页)2011年,苏裱被纳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是我国宝贵的艺术遗产。
情定嘉余
苏裱技艺博大精深,范广畴能悠游其中,离不开他几十载痴迷热爱和艰辛努力。谈起和苏裱结缘,范广畴永远难忘放学路上的惊鸿一瞥。嘉余坊,是苏州一条古街巷,系宋前古坊,范广畴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次,他发现有家裱画店里一位先生在摆弄一张残缺的仕女画。过了几天,范广畴再次路过,发现残破的人物画已经完整无缺,熠熠生辉,范广畴暗暗惊叹,佩服不已。后来,他才知道,他遇见的就是苏裱大家谢根宝。学艺之初,范广畴从给谢师傅端茶倒水,打扫店铺,采买东西等粗活干起。三年学徒,三年学艺,三年谢师,范广畴肯吃苦,人勤奋,待人诚恳。谢根宝倾囊相授。范广畴也难以忘记曹颂清、唐文兵、纪国钧、王良生等名家的耐心指点。曹颂清合扇面一流,名家之扇,一两黄金合一扇面。他也不曾忘记为张大千装裱书画的连海泉和马秉辉老师,这两位是名家夏品山高足。李永桢先生修复古画有绝技。南方冬天,又湿又冷,范广畴一个人打6个人的浆糊,主动帮其他师傅做零活,深夜还在装裱室,细细品味老师白天的工作,观察进度,不断反思,细心揣摩。学手艺最好的办法是操作,为了有更多的机会配合老师,范广畴苦练左手,这样他就可以帮助老师在裱台对面同步协助,老师傅非常满意,经常叫他帮忙。慢慢的,范广畴做的多,老师傅们也教的多。他善于钻研,举一反三,提高效率,学艺越来越精了。(参见《治画记忆——苏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范广畴谈艺录》,苏州博物馆编,文汇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20页)
398片拼成石涛《梅花图》
上世纪60年代,南京军区副政委张加洛将军为了修复家传古画来苏寻访名家。在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谢孝思陪同下找到谢根宝。见多识广的谢根宝小心翼翼的打开包着古画的报纸,众人围上来一看,沉吟半晌,不出一语……原来,由于时间久远,保管不善,古画已经碎成了398片,稍顷,有几位高手轻轻地走开了。来苏之前,张将军寻访全国名家都被打了回票,抱着最后再试一试的念头,来到苏州。见没有人回应,在角落里一直没有吭声的范广畴轻轻说:“师傅,我看此画多花点功夫是可以修复的。”谢根宝拉起爱徒,走到一边,“这幅画碎成这样,你有把握吗?修不好怎么向两位领导交代啊。”范广畴胸有成竹的点点头,“我既然敢接,就一定能修好。”见徒弟如此笃定,谢根宝答应了张将军。只提了两个要求,一是时间上不能急。二是请名师接笔和题跋。谢根宝将画全部交给范广畴。范广畴接了任务,细细观察,循迹而行,经过半年多的反复细排,揭洗、配比,形制逐步显现。吴湖帆入室弟子徐绍青接笔,又经施仁补好题诗落款,八个月后,水墨淋漓的《梅花图》宛若重生,那一年范广畴还不满30岁。
无文不远
好的装裱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艺术鉴赏和书画水平。范广畴深知,在文化基础知识上有所欠缺。他订阅《中国文物报》《故宫院刊》《书法》《收藏家》一有空就看书学习。家里一半的空间堆满了多年来订阅的报刊杂志。另一方面,学习绘画,提升涵养。当时很多书画家会请范广畴裱画,其中,有张继馨、吴养木等大家,他抓住机会当面请教。范广畴还经常去看张大壮画画,一边看,一边领悟和感受。此外,范广畴报名夜校,学习画画。当时,著名人物画家刘振夏在夜校教素描,书画家施仁教国画,班主任是张继馨。范广畴还来到苏州工美学院进修,学习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沉下心来的努力学习让他眼界开阔,审美提升,对书画的精妙更有领悟。
为王季迁修复书画
苏州人王季迁集收藏家、画家及学者于一身,旅居纽约,收藏之富,为华人魁首。书画市场上有“一入王门,价格三倍”的说法。上世纪90年代,王季迁有一批古书画需要重裱修复,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经友人介绍,认识了范广畴。看了一些资料后,王季迁认定这批珍贵书画的装裱,非范广畴莫属。于是,寄了不少画作的照片,包括宋元册页、明朝山水扇面、明四家唐寅、八大山人、倪瓒等作品。范广畴心动了,可以修复这么多文物,范广畴受邀赴美。一年间,范广畴修复了大量的珍贵字画。王季迁的收藏,俨然一部中国美术史的缩影,像唐寅、陆治、蔡羽这些人为王鏊所画的画,在王家代代相传。修复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正式操作前,王季迁会与范广畴反复探讨交流。装裱过程书画鉴赏的知识也大增,从纸张,从绘画语言、审美和经营布局上,能分辨出古今区别,把握真伪。
享誉海外
所谓“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长年接触古书画作品,范广畴在实践中逐渐炼就了不凡的书画鉴别本领,对各个朝代的古纸、古绢颇有研究。在美期间,鉴定了一幅刘定之的装裱作品。刘定之是书画装裱大家,一直以来,吴湖帆的重要收藏装裱多出自刘定之之手,起初在苏州开装池,后搬到上海,闻名沪上,有“装潢圣手”之誉。谢根宝就曾经在刘定之的工作室工作过。因为这样的情结,范广畴特别想看看刘定之的作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黄山谷》的手卷,一直传说是刘定之所装裱,但就是找不到实据。凭着多年经验,范广畴在手卷上找到了一枚刻着“刘定之”的朱文小印。见多识广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人员,投来钦佩的目光。赴美一年,范广畴以精湛的技艺,得到美国学者、艺术家的称赞,给予“高超艺术人才”的称誉。其高超的修复理念与技术,征服了世界知名博物馆的当家人,当时大都会博物馆和波士顿博物馆纷纷抛来橄榄枝,均被范广畴一一婉拒。
人品高于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汪亮委托范广畴合一幅山水扇面。作品完成了,汪亮却杳无音信。扇面作者张大壮,是章太炎之外甥,作品精雅秀丽。半个世纪过去了,找不到汪亮,还不了作品,成了范广畴一桩心病,他多方打听,终于见到了拄着拐杖的旧友,完美而用心的完成了托付,把扇面交给了他。当得知,汪亮身边没有师父唐云的画了,范广畴当即拿出唐云荷花图相赠。物欲横流的今天,归还50年前所托作品已是仁义至极,还把珍藏的花鸟画送人,身边的人说他傻,“唐云的画标价已经到了六位数,您就这么送人了?”“扇面是托付我装裱的,归还理所应当,汪亮所藏老师唐云的画丢失了,我给他一张正好可以让他遂了心愿,他是唐云的学生,学生怎能没有老师的画呢。”不熟悉范老的人肯定想,范老肯定富裕的不得了,否则怎会如此大方。事实上范广畴家境普通,工资的一大半用在了买书订阅报刊上,一套80多个平方的老公房里,装裱工作室占了一个最大的房间,家里连一个像样的书柜都没有,目光所及,全部是各种书画方面的报刊书籍,为了送心爱的小孙女出国深造,范广畴卖掉了自己的老宅。台北凤甲美术馆创始人邱再兴是范广畴好友,知其要去美国,托人捎给他一千美金备用。一年后范广畴回国,把钱从银行里提取,连本带息还给了邱再兴。范广畴,以高超技艺,谦虚之心,至诚之德,在苏裱领域被称为大家。
钟情苏博
掌握“苏裱”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像范广畴这样造诣精深,人格高尚的大师更是凤毛麟角。深知苏裱对于名画修复的重要,苏博两任掌门人张欣、陈瑞近邀请退休在家的范广畴主持苏博的书画修复工作。拒绝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的聘请,谢绝了日本轻工局的相邀,范广畴被年轻的苏博掌门人打动了。2008年,范广畴来到苏博,十年间,他和弟子一起累计为苏博装裱修复了400多件馆藏书画。2018年,在“吴装妙技一脉传承”苏裱修复技艺展上,82岁的范广畴和徒弟,姚瑶、王嫣妮、张华等展示了修复的作品。自古以来,装裱修复师是幕后英雄,籍籍无名,但凡留下来的,都是汲古开今,成就卓越的大家。长年累月的埋头工作,范广畴没被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搅动,外界对他评价很高,他还不适应,常对学生说,“再冷门的技术,专心做,也肯定能走出一条路来。”老人现在最大的牵挂,就是苏裱技艺的传承,年岁的增大,老先生腿脚也大不如以往,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宝贵的赤子之心,不为利益,仅为传承,“万一哪一天我走了,我手里的技术,可不能消失啊。”在命运辗转浮沉的岁月里,老先生对生活和艺术的双重担当,让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Ⅵ 宋扬无咎四梅花图的介绍
扬无咎(杨补之)的墨梅,祖述北宋华光和尚(释仲仁)。这幅古画原故宫馆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卷,纸本,水墨,纵:37.2 cm,横:358 .8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