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太极梅花螳螂拳实战

太极梅花螳螂拳实战

发布时间: 2023-06-30 13:27:39

1. 梅花螂螂拳的门派介绍

梅花螂螂拳是一项技击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武术拳种。它源于技击格斗,又博采诸拳绝招、妙手,几经相传、细研、创新,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在攻防技术上独具风格的武术流派。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梅花螂螂拳的门派介绍。

梅花螂螂拳的门派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于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 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 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于乾 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 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 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于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于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于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 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 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于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

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一) 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郝宏一脉流传概况)

郝宏,字莲茹,(1986-1914)烟台牟平莱山区初家庙后人。尽得梁学香真传,创办“螳螂郝宏”拳坊,是烟台近代极负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 术出色,人称“神枪郝”。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着有“精神”拳论,精辟地阐述了拳理技法,使之达至完美的极高境界。其子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郝家兄弟传人极广,桃李满天下,形成了现今山东省、东北各省和海外各国影响极大的“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

郝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郝宏第子.自幼随父习武 ,终生研究武学,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郝恒禄依据螳螂剑法,吸取各家剑法精华,创出饮誉武林的“螳螂达摩剑”,其剑法出神入化,技击性极强,风格独特。郝恒禄生平禅佛修道,悟性极高,文韬武略、博学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国术馆长,并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艺,传人多不胜数。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郝家兄弟各有传人。长子郝恒议(1815-1929),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武术教官。其传人主要有贾百胜、贾百龙、张玉成、杨典杰、贾世林、贾其云、贾玉坤、谭炳章等。三子郝恒常,主要传人有孙若康、杨学敏、贾世善、王化亭、毕树财、张瑞卿、邵明光、牟传清、阳玉等。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号「郝四彪子」,以气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练。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刘继须、王明儒、宋肇德、刘忠 齐、刘忠训、张思秀、刘吉田、刘封镜、纪忠德、张楷堂、姜沂等。五子郝恒坡,外号「五猴子」,功夫扎实,灵活如猴。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国术讲习所所长。主要传人有郝贡、姜炳祥、陈淑海、周凤岭、腾培熙、张万福、袁惠琴、葛殿升、陈炳超、孟宪云、孙振先等。六子郝恒祥,主要传人有郝永杰、贾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万景等。郝家兄弟一门六杰,由此而衍生的传人不计其数。郝斌,(又名郝宾)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亲、祖父习武, 十八岁时已获山东省国术决赛冠军,终生以授拳为业,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长“螳螂达摩剑”及“摘要”,精于技击,艺高功纯。生平与人较技无数,未尝 败绩。他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并传艺于牟平、烟台、青岛、东北三省等地。他为了发扬中华武学,不辞劳苦走南闯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是武林中的典范。回想 当年笔者往烟台拜郝斌为师学艺,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郝斌师父有感于笔者诚意,尽将武功传授,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师父对我可谓恩重如山!郝斌传人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连续四届的“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其承办者正是其门下“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在历届比赛中,其传人均能勇夺螳螂拳、械冠军。笔者有幸参与近两届赛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剑及传统拳三面金牌。因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是难得的高水平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为纪念郝斌,青岛孙德龙已开办“郝斌螳螂拳武馆”;烟台曲滋君成立了“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笔者身为郝斌弟子,先在广州传播,近年在香港发扬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南韩金寅来也成立了“韩国梅花螳 螂拳总会”。现山东省、东北三省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传人均以郝家门太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禄的得意弟子。于一九一五年由烟台到哈尔滨授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创有“德坤武术馆”。东北三省螳螂拳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发源地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所谓“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可见东北三省螳螂拳盛况。曹德坤在东北传播数十年,传人多不胜数,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熙、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径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等。曹德坤的徒孙即张炳熙之子张同滨,在哈尔滨创办“梅花太极螳螂拳武术馆”;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刘长功在东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极螳螂拳委员会”。至今,俄罗斯、东欧各国相继邀请其传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称“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非常庞大的体系,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螳螂拳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 姜化龙一脉流传概况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统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间,世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生于一八五五年,与姜化龙同龄,卒于姜化龙之后 。因家境富裕,人称宋二爷。宋子德原习猴拳与长拳,后拜姜化龙门下研习螳螂拳,与姜化龙和李丹伯结义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继承了姜化龙武学,并遍阅各派武典,访友论武,吸取各派武学精华,对姜化龙所传“梅花螳螂拳”进行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其传人亦确定为“太极螳螂拳”始于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对姜化龙所传梁学香的拳谱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论体系更为完整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的发展贡献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盛况空前,其开设的武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宋子德武功超卓,相传与人过招,对方鲜有能挡其锋者。宋子德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其主要传人都是名震一时之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昆山,字进玉,(1890-1982)莱阳县沽汇乡由各庄人。十二岁时随伯父李丹伯习长拳,至十七岁时李丹伯感染沉疴,弥留前将其托咐结义兄弟姜化龙。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苦练六年,将“梅花螳螂拳”中精华“摘要”六段、“八肘”、“拦截”、“梅花路”等尽得真传,而姜化龙所精擅之气功,如《达摩易筋经》、《气功八段锦》及《三回九转内功》等,均能承继衣钵。一九三三年春天,先与同门王玉山、刘祖远、宋举龙共四人往 济南参加山东省国术考试,李昆山获长兵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参加国考,连战连胜,最终获得长兵组冠军。李昆山先在李景林于济南所创办的山东国术馆任教,后返莱阳,筹组莱阳县国术馆。当时李昆山曾任黄县警察队长,认识了黄县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后武馆就设于丁子成所开但已歇业的北当铺内。不久,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随军到了台湾,成了台湾“梅花螳螂拳”的开山始祖。李昆山在台湾的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孙鹤丰、李鸿杰、于峨一、李纯德、崔维国等。在莱阳传人有张寿山、张继先等。张寿山再传张炳斗,张炳斗是李昆山外孙,得到真传,后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着有《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及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一九八二年担任山东电视台《武松》电视剧武打设计;一九九二年开办“青岛市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 嘌 霾簧偃瞬摹崔寿山,彭年,(1890-1969) 莱阳诸陆人。师承宋子德,传烟台一脉。其对螳螂 拳造诣颇深,他的最大贡献在于重新编写《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是螳螂门的武学 经典。崔寿山曾任教于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传播,三十年代初到烟台设馆授徒,晚年回 家乡莱阳。其主要传人有张楷堂、孙相庭、曲伸、徐凤岐等。张楷堂,烟台所城里人,曾 师承烟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禄、郝恒信兄弟习“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师崔 寿山学“太极螳螂拳”,苦练六年尽得真传。张楷堂卒于一九九三年,终年八十三岁。继 承其衣钵者有周振东,现在烟台发扬光大,是崔寿山一脉“太极螳螂拳”的嫡系传人。另 徐凤岐有传人孙德等,也在烟台传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极螳螂」的影碟,对发展螳螂 拳作出了贡献。曲伸,辽宁大连人,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原师承赵培起、王子章习秘宗拳 ,一九三四年拜崔寿山门下习太极螳螂拳,主传东北吉林省一脉。

王玉人,莱阳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传 青岛一脉,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其武馆设于青岛,传人遍布胶东。他两个儿子王元亮 、王元干尽得真传,在青岛、莱阳设馆授徒,桃李满门,主要传人有吕国堂、刘美杰、李 飞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传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问 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讲述现今山东省太极螳螂拳系统的代表作,内容丰富精彩,可见其日 本传人研究螳螂拳已达至登峰造极之境界。

袁子(址),字绍周,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 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东青岛 国际武术锦标赛,笔者亲眼目睹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 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 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蓬勃的 。教授螳螂拳的武馆遍布山东,名声远播,流传极广,成为山东省第一拳种。经历几代名 师的努力,写下了螳螂拳发展的光辉历史!

(三) 赵竹溪太极螳螂

赵竹溪,字长青,(1900-1991)山东掖县沙河镇路旺村赵家庄人。少年时在平度县大 泽山智藏寺随清泉和觉东大师习太祖门武艺。至十八岁时回沙河镇德胜镳局任镳师,期间 遇青峰观道士张万秋学得太极“摩云掌”。后离开镳局返乡,先后跟任丰瑞、迟守进习“太极螳螂拳”。任、迟两人师承孙元昌,而孙元昌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梁树香,梁 树香师承侠盗马强,马强师承侯杰,侯杰师承其兄候智远,而侯智远则师承王郎)赵竹溪 年约三十岁时南下广州、香港、澳门经商,后闯荡江湖卖艺,四海为家,期间历尽沧桑, 一言难尽!终凭其高强武功打出江山,在南方、海外竖起「太极螳螂」旗号。赵竹溪先后 在澳门、越南、香港等地传播,至九十年代已是桃李满天下,号称传人七万之众。其主要 传人有烟台一同南下的姜密龄,德高望重的邝群威及其子赵汉麟以及「竹溪太极螳螂同学 会」历届主席及干事计有:王秀英、陈国燊、许拱辰、邓成安、叶德滋、邓成宁、陈启基 、黄添、黄清标、袁乃照、曹柏铿、邱添、卢俊文、余定邦、麦福馨、黄亮群、畲绍福、 谢永铭等。流传于海外的美国有:邓通治、吴秋、李火烟、方国梁、王林陵、蒋耀辉、郑 华秋等,澳洲有谢赐荣、林子强等,加拿大有霍伟乐、黄杰汉、李智伟等。 邝群威,广东人,卒于二零零三年二月,享年九十一岁。三十年代在澳门学艺,是赵竹溪的得意弟子。一九四四年获派到「赵竹溪国术馆」新桥分馆执教。一九四五年赵竹溪 远赴越南后,邝群威便承担起发扬“太极螳螂”的重任,在澳门、香港传播数十年,桃李 满门,是发展“竹溪太极螳螂”的主要功臣。在香港设有“群威太极螳螂国术会”,积极 参与各地的武术活动,在港、澳及海外的传统武术界,建立了受人尊敬的地位!在二零零 二年元旦,笔者有幸与邝师傅到广州参加广东省武协精武会武术表演,邝师傅以年近九旬 高龄,还身体力行参与武术交流活动,这种难能可贵的尚武精神,永为武林人士所敬仰。 其主要传人有:郭耀华、黄锦波、黄权、梁汉华、梁汉明、樊天华、吴国祥、谢延虎等。

赵竹溪的“太极螳螂”是糅合了少林太祖门的精华及太极摩云掌,已形成了自己的风 格和体系。尤其在器械方面,与现今山东省的“太极螳螂”已有很大区别。赵竹溪将许多 奇门兵器融合自己的体系,而拳术套路却相对较山东同门为少。他在澳门期间,吸取了南 派咏春的优点,创编了“少林佛桩”一百零八式,丰富发展了本身的体系,故其传人改称 “竹溪太极螳螂”,以兹识别。而亦有称作“山东少林太极螳螂门”。

(四) 鲍光英梅花螳螂

鲍光英,烟台人。原习太祖长拳,后学梅花螳螂拳。先在烟台当镖师,九一八事件后南下香港,在荷李活道设馆授徒与行医,传授“梅花螳螂”。其馆颇有北路英雄气慨,门前挂 有大帅旗上绣“教斗山东螳螂武艺”几个大字。鲍光英名望虽高,但择徒甚严,故传人不 多,主要有刘谈峰、陈锦昌、霍耀池几人。

刘谈峰学成于三十年代,后参加国内革命工作,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直至解放后往北京 任职,主要传人有孟正源等人。据孟正源所称,其师承武学为“梅花摔手螳螂”。刘谈峰 留有鲍光英所传《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论》七篇;《秘传梅花螳螂手法图谱》一卷;《秘传双手连环单手回旋起点落点拍位图谱》一卷;《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等珍贵资料。这些资料据讲为鲍光英前辈师叔所传,是谁所 写并无说明。刘谈峰一脉主要流传于北京。

霍耀池,广东顺德人,其父在港经商,因此出生于香港。十余岁时便师承鲍光英习武学医 ,文武双修。在香港沦陷后,以行走江湖卖艺为生,因实战功夫了得,名冠省、港、澳, 人称“江湖状元霍耀池”。其后在广州定居,设馆于长寿西路,名叫“霍耀池中医师螳螂 国术健身学院”,行医授武,是“梅花螳螂”早期在南方的主要传播人。其授武多年,传 人无数,早年有所谓“十虎”之徒者如欧潜云、萧锦添、罗牛,黄梓芬等,至今能继承衣 钵发扬光大者有其儿子霍明森、霍明彬、霍明刚、霍明东等霍家兄弟,徒弟有潘礼滔、黄 广泉、严孝良等。一九八四年广州成立“螳螂拳学会”,其传人均积极参与,近几年亦参 加“广东省武协精武会”活动。潘礼滔、黄广泉及霍家兄弟传人多不胜数,流传于广东、 香港一带。

鲍光英的“梅花螳螂”主要由刘谈峰、霍耀池传播。刘谈峰主传北京,故至今未见其风格 。而观霍耀池一脉的“梅花螳螂拳”,其风格类似长拳,其理论基础“四击、八法、十二”型等也是出于长拳、与刘谈峰所传理论颇不同。与现今山东之“梅花螳螂拳”风格区别 较大,套路亦各有不同。故虽然同名而其实质有别。另有关师承关系亦未能明确,刘谈峰 、霍耀池二脉均无提到鲍光英师承何人?承传体系如何?笔者在八四年曾请教当时出国访 问路经广州的中国武术团团长即原山东武术队教练周永福,他分析讲烟台鲍光英、鲍光发 二兄弟原习长拳,其梅花螳螂拳应是出于姜化龙一脉的,至于是否属实?有待鲍光英传人考证。

2. 梅花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梅花太极螳螂拳 象形螳螂拳之一,属北派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东莱县拳师赵起禄向一道人学得。赵后又有几代传人,徒众颇多,能承其拳技者以郝恒禄、曹德坤、郝宾等人较著名。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梅花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梅花太极螳螂拳的历史来源

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东莱县拳师赵起禄向一道人学得。赵后又有几代传人,徒众颇多,能承其拳技者以郝恒禄、曹德坤、郝宾等人较著名。

梅花太极螳螂拳以硬、崩、实、砸、粘、拈、帮、贴、采、叫、顺、送、提、拿、封、闭十六字为基础,讲求以大制小,着法精密,恰似梅花五瓣,瓣瓣相连,环环相绕,清晰壮观。在技法风格上,既有太极拳以柔克 刚的精巧,又有少林长拳长驱直入的泼辣。讲求虚中伏实,实中寓虚,刚柔相济,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浮,散而不乱。在运动形式上要体现出螳螂勾、太极手、寒鸡步、猴形势之功法。

梅花太极螳螂拳的特点

梅花太极螳螂拳,除了它的技击技术和锻炼体魄功能外,还是一门艺术,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原汁原味的螳螂拳手法清晰灵巧,不旷不佝,落落大方;步法矫健,婀娜多姿,进退自如;身法活跃,挺胸含腹,腰活如轴.练将起来行如疾风,静如止水,偶如蛟龙出水,偶如白鹤晾翅.每着每式哺以美妙形象的美称,实是一部蕴涵着中华武术、艺术底蕴之武林杰作。

郝家梅花太极螳螂拳入门

初学入门之初,法有千万规之站步,立势,合步,闪转腾挪进退,此六者是母中贯通之要,千理万殊不出此区,大凡入门之初,宜加三省之功,朝夕熟练.千变万化之妙艺,即从此而得矣.至于动手,拍手,采手,顺风扫叶,二郎担山,天分,地分,一肘遮半身.名为施法,综而论之,腿为艺中之妙,六有可般之巧.手为虚,脚为实,脚为虚,手为实,类如拳为艺中之母,锋为艺中之王,败中取胜,虚实莫当.昔此王郎祖师,做为 分身八肘乱接秘手,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不外阴阳二理,学此玩索而得,可谓全才之人矣。

总决:单论阴阳,刚柔,虚实六字。

螳螂手之主宰,阴阳要转,两手要曲,前腿要直,后腰要弯,一打一探,回来边身着力,步步前进,中直刚柔,上剃下滚左右分,动手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3. 梅花螳螂拳的特点

螳螂拳在演练时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在学习时,要求以空气为最佳练功器械,在汉族武术各拳类中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
崔寿山前辈所著《太极螳螂拳谱》之《叙言》中写道“公(李秉霄)得异人传,能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集内家的跌法和外家的短打于一身,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一类优秀拳术。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其它拳术的一些优点加以改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独立拳派。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钮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市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上,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的劲造。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爆发力,但不是完全没有。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辅助劲有长劲、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4.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属于象形拳之一。其拳功系依据《周易》之太极阴阳学说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讲究阴阳、刚柔、进退、虚实。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分支。

七长八短:

七长:顺步倩长、摇步入手、缠封双掌、迎面通捶、剿手砍掌、翻身疾入、韩通通背。八短:迎面头捶、靠身臂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双膝双肘。十六字拳法纲要:硬崩实砸、提拿封闭、黏粘帮贴、来叫顺送。其劲路与众不同,讲究以硬劲为基础的囫囵劲,俗有传拳不传劲之说

太极螳螂拳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演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重演诸家之手法。"摘要"是该门拳法之精华,由"八肘"拳批手中推演出。

太极螳螂拳的传人

太极螳螂拳的主体传承

主体传承为: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莱阳三山"(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这一枝传承下来的梁学香螳螂拳法称为太极螳螂拳,在烟台、青岛皆有嫡派传人。如《精武》中所介绍的螳螂拳名家李飞林先生即是"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再传弟子。在烟台有烟台市十大拳师的周振东先生为崔寿山弟子张楷堂老先生的高徒。

太极螳螂拳的大师级人物-周振东

现为中国 武术 六段,任山东省武协会员、烟台传统功夫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武术协会螳螂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参与国际国内演武比赛,获各类奖项百余个,同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螳螂拳故乡行活动,获优秀螳螂拳师奖;当年代表太极螳螂拳门获烟台市十大拳师称号。

周师振东,山东福山人氏。师生长于老烟台街,幼时住所周围设拳坊多处,足踢拳扑之声遥可相闻。师每每有闲即往,自窗棂空处观摩,心向往之。及稍长,遇螳螂拳老拳师于枝如(化龙)先生,悉心请教,刻苦参学,得偷桃、窥园等三套拳法。于老拳师观师品行卓越,于武学一门尤有悟性,亦全意传授,两年未竟而艺已传罄。后于老拳师鹤驾西归,师行长子礼为师主殡,极尽弟子之事,为人称道。

及师长,得大机缘,遇太极螳螂拳第八代嫡系传人所城张楷堂祖师。张祖所嗣之所城张氏,为烟台邑最早之城市居民,祖上于明朝即为朝廷重臣,于烟台建所,世代抵御倭寇,守卫疆土。至张祖,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张祖受祖上蒙荫,家学渊源,自幼好武,先后师从多人,均得大成就。后延请莱阳太极螳螂拳七祖崔寿山先生至家,厚禄款待,六年而得太极螳螂拳精粹。张祖惜拳如命,授徒尤严,然遇师一见如故,视为己之大弟子。后师之姐嫁入张家,张祖更为倾囊相授。师亦倍惜机缘,极意参究,日殝化境。张祖尝叹:使崔祖再生,亦当称汝艺之精。及张祖年老,则令师代为授徒,故张祖末期弟子,与师名为兄弟,实为师徒。师于张祖处先后一十六年,学得大小摔捋、八方、中路翻车、乱接、崩补、梅花路、五段分身八肘、六段摘要等近二十段太极螳螂拳套路,并罗汉拳、太极劈(梅花劈)二节、白猿偷桃、穿技四节等八段郝家梅花螳螂拳套路,梁敬川先生所传之螳螂手一套,及引龙出水刀、螳螂剑、螳螂大枪等器械套路,为螳螂拳一门之集大成者。

师之武艺得自张祖,全盘继承内家拳术以内御外之精髓,而又经广泛切磋、实战研讨,纳入现当代技击之术,遂使螳螂手法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古今贯通形成全新风格,甫一出山即名震胶东。海阳陈氏,自幼研习八卦掌,为掌门大弟子。其师逝后,五日不食不饮为其守孝,之后遍出江湖,未尝败绩,至烟台不久即震动全邑。烟台武林邀师出面,与约毓璜顶。师有弟子梁氏名宏伟者,替师出手。陈氏递招辄仆,凡三次,莫名其妙。师念其至孝,悉心为之批解,陈氏心悦诚服而去。李氏,生有异相,高出师一头有余,拳如酒坛,尝于海边捕捞鱼蛎为生,手掌到处,岩崩石裂,蛎壳纷飞,后经高人指点,为烟台武术名家。一日,李氏参与聚会,与师之友口角至于动手,一招即将师之友压于掌下,而睨视师,意在挑衅。师不得已而演手,崩拳一出,李氏直跌出丈余,耳上血流如注,拜倒宾服。

师性情豪放,任侠仗义,路见不平即出 手相 助,虽年轻时即义名远播。烟台街高氏,自幼习拳,艺高而德寡,每有心得,或寻人打斗,或踢人武馆,武林人士既怒且畏。后与部分人士相聚,口无遮拦,遍评烟台名家宿辈,且欲与论及长短。师顾及友长名誉,昂然而出,交手三招,高氏跌扑三次,骨折衣破,颜面尽损,从此销声匿迹。师德馨而识广,向不囿于门户之见,每有诚心向学者,均悉心教授,毫无保留。昔者随师习艺者,如梁氏宏伟、赵氏德安,均为一时豪杰。七星螳螂拳门凌老先生,逾七十而遇师,得闻"玉环步"、"鸳鸯脚"、"蹬踢"之妙;梅花螳螂拳师张氏曾师从螳螂拳郝家,后经师点拨,习得郝家"穿技"绝技。太极螳螂拳师李氏,乃崔寿山先生之师弟王玉山先生一枝后人,闻师之名,事师甚恭,请教多年,受益良多,始振王师威名。如此种种,数不胜数。现师所教授者,大多经历数位拳师,其中不乏名家宿辈,及见师,如久渴而遇甘霖,欣服而入门下。目前,师所教授者遍布海内,远涉欧美,有桃李满天下之誉。

师以武为寄,淡泊名利,向不与人追逐。后因同道友徒之所求,宏扬太极螳螂一门之所需,始参与部分活动,然一出动,即为天下所重。师现为中国武术六段,任山东省武协会员、烟台传统功夫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武术协会螳螂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参与国际国内演武比赛,获各类奖项百余个,其中冠军、一等奖、第一名、优胜等荣誉近半数。1998年率团参加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师获男子螳螂拳优胜奖;199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获男子螳螂拳优秀表演奖;2002年参加山东省"宝源杯"螳螂拳锦标赛,获个人全能一等奖;2003年参加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获一等奖;200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获一等奖;同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螳螂拳故乡行活动,获优秀螳螂拳师奖;当年代表太极螳螂拳门获烟台市十大拳师称号。其女周蕾自幼与师习武,艺殝成熟,1999年于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夺得螳螂拳女子甲组第一名,2000年于第三届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获螳螂剑第一名。丁亥年四月,师应危凤池先生之邀,率团赴香港参加首届国际螳螂拳群英大会,太极螳螂拳必因此而进一步播布天下,发扬光大。

李飞林

小登山式后脚跟贴地

李飞林先生在演练太极螳螂拳时,其小登山式后脚跟是贴地的,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上就可以看出名家的风范。小登山式后脚跟贴地,其技击内涵丰富,这样的步型灵活多变,使得李飞林先生实战时身法、步法犹如蝴蝶穿花,又似蜻蜒点水,而且劲力均整囫囵,六面浑圆一体。另外,2004年第七期《精武》中的《太极螳螂摘要拳一段(二)》中的插肘与转身崩捶变玉环之间,与李飞林先生的拳法演示及拳谱相比,漏了一招"崩点变玉环",完整的拳谱及演势应为"……回身翻车至底、起身朝天一柱香、插肘、崩点变玉环、转身崩捶变玉环……",两个"崩点变玉环"动作基本相同,照片也相同,惟"转身崩捶变玉环"加艺飞天下,桃李满林。之中,螳螂拳派作为山东四大名拳之首、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其以技击实战闻名于世,在国内外拥有着众多的练习者。在螳螂拳发源地的山东本土,则以"莱阳三山"最为著名,他们代表了山东螳螂拳法一脉的正统传承。本文所述的李飞林先生即是莱阳三山王玉山一脉太极螳螂拳法的嫡系继承人。

师承明家得真传,苦练绝技得真功

山东螳螂最初发源于胶东半岛的莱阳、海阳一带。莱阳,古有"螳螂窝"之称,这里孕育了众多名垂青史的螳螂门宗师及螳螂拳流派。如闻名海内外的螳螂拳派宗师"莱阳三山"王玉山即是莱阳崔疃人。而李飞林先生能够得到山东螳螂拳法真传,也与这种特殊的 文化 氛围不无关系。李飞林先生即与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同村,并且是王玉山之子王元亮先生的义子。而李飞林先生自幼便师从王元亮先生习王家嫡传的太极螳螂拳法。

李飞林习武

可能是北方武林豪杰的通性,王元亮先生极喜饮酒,且酒量颇大。由于当时的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对于平常人来说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能弄到酒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飞林先生出于对义父的深情及对太极螳螂绝技的向往,除每月从固定工资中拿出半数供王老使用外,更想尽办法为王老弄好酒。对于自己干儿的真心付出,王老深为感动,常常是酒喝到兴处,便开始指点李飞林习武。这时的指点,多数是私房功夫。如李飞林先生当时学习的"三捶"。学过王家太极螳螂拳的都知道"三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功夫。同是"三捶",有的人练着能打人,有的人练着就不管用。其实是不知这"三捶"里面的学问。王老在李飞林先生练习时,特意作了指点:三捶的打法,除了要一步连三捶、步到拳到,两肩前后对拉争力,发劲要在尽头时突然旋转成拳打出外,更重要的是两拳在胸前相错,中间不要有空隙。这一个要点就是在实战时的要求,因为打三捶时的两拳不在胸前相错,中间就会有漏洞,对手的拳可以顺着打进。王老在给李飞林先生指点的同时,作了演示、拆讲,力求练出拳之真意。就这样,经过明师的心传口授,李飞林先生一步步的夯实了基本功夫,并逐渐掌握了王家太极螳螂门的武功。

李昆山素以大枪闻名于世

在"莱阳三山"所传的嫡派太极螳螂拳中,李昆山素以大枪闻名于世,崔寿山是以螳螂拳功标准闻名。而王玉山先生则以螳螂拳之打闻名于莱阳国术馆及武术界。王老先生见自己的干儿已经掌握了王家太极螳螂拳法,有了坚实的基本功,无论三回九转罗汉功、乱接、分身八肘、崩补、摘要、梅花路等等拳械功法均已娴熟。为了使李飞林能够继承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正宗衣钵,再显王家太极螳螂拳法的辉煌,王元亮专门传授李飞林先生螳螂拳的打法要窍。这不仅仅是螳螂拳法的简单批讲,而是王老将李飞林先生带入螳螂门武功实战的天地。在最初的螳螂拳实战练习时,王老对李飞林说:"我就用咱螳螂拳的一个崩捶,你可以用任何招法进攻"。结果,王老先生的崩捶就像一堵墙,任打不进。无论李飞林使用何种招法,均无法叫开王老先生的门户。而先生在防护的同时,崩捶随势一打,则任你如何防守,总会被其崩捶打上放出,真是奥妙无穷。经过王老先生的拆讲及以身喂招,李飞林深感打法中大有学问,需要深研。于是王元亮老先生将古传的螳螂门打法绝技,如分身十二盘肘贴身藏、打法十三门等等细心传授给了李飞林先生。此后李飞林先生又经王维一先生及王元乾先生等进指点螳螂门武术窍要,经众多名明师的栽培,李飞林先生最终完整的继承了螳螂门的武功心法。

身经百战演绝技,螳螂雄风显武林

有一次,李飞林先生来到素有"王家太极螳螂大本营"之称的青岛,一位螳螂门前辈听闻李飞林先生是王元亮先生的衣钵传人,想验证一下李飞林先生的功夫是否达到了太极螳螂拳继承人的水平,于是便提出与李飞林先生试手。李先生初生牛犊不畏虎,也不客气,与前辈双臂一搭,前辈身发囫囵劲,手臂有如千斤一般压向李先生,其势之猛,不亚于泰山压顶,而李先生则见势接势,出单臂发囫囵劲相抗,犹如泰山一般稳定。就在这一瞬间,两人双臂谁也无法问动对方。说时迟那时快,李先生腰身微转,手已打出,停在了前辈面前,胜负立分。老前辈也不禁为李先生这一动作叫好。

所谓即得艺必试艺。有太极螳螂同门,对李先生的功夫颇为不服,总想找机会一试。一天两人相遇,李先生对他说:"我师爷王玉山以螳螂拳之'阴阳叠手掌'打法闻名,我就以这一招打你。"结果两人一交手,被李飞林先生阴阳叠手掌前半势放出一丈左右。另有螳螂名师,对李飞林先生讲螳螂之缠封管用。而先生则讲,拳打变化,无论任何手法均可以在变中解除。名师不信,两人相试,名师以"缠封"封李先生前手,李先生则以分身八肘之黏肘迎之,身步略转,一肘打出,名师随之倒地。李飞林先生的一位朋友对先生的功夫颇为好奇,非要与先生动手试验,李飞林先生笑着说:不能试,螳螂拳手法狠毒,一交手必然会腿断臂折。苦求之下,李飞林先生没法,只好说:这样吧,我们磕一下胳膊,就磕三下,如果你能坚持住,我们就试试。两人双臂相磕,前两下,李飞林先生并没有发劲,所以对方也没有觉出螳螂拳的臂功有什么厉害之处。第三下,在磕的同时,李先生猛然发劲,只发到五成左右,猛然间,对方一个高跳出,伸着手臂惊呼:"手臂断了。"李飞林先生说:"不可能!"结果掀开袖一看,一个大泡赫然出现在眼前。

2003年"凤祥杯"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在辽宁阜新举行,一时间全国传统武术高手云集阜新。在比赛中,李先生将自己的太极螳螂拳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该拳雄浑的气势、精妙的手法及深厚的武功根底。李先生的精彩表演,不但赢得了全场喝彩,裁判也打出了全场最高分,取得了此次比赛的第一名。

2004年2月李飞林先生受山东省烟台市体育局委派,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功夫群英会"。作为太极螳螂名师的李飞林先生与同去的梅花螳螂名师曲滋君、六合螳螂名师张道锦、七星螳螂名师钟连宝先生一起大显身手,展示了烟台一脉相传的螳螂拳真髓,四位名师均荣获金牌和表演奖,并与世界各地近二百名武林同仁进行了交流,为山东螳螂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被誉为"山东螳螂拳四大名师"。

2004年10月,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征调,李飞林先生作为山东太极螳螂拳唯一代表人物进入了首界世界传统武术节国家队,并在首界世界传统武术节中取得了数个第一的佳绩,又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太极螳螂拳的影响

李飞林先生作为山东螳螂门正统传人,先后受到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精武》、《中华武术》等媒体的专题采访,向世人展示了原原本本的山东螳螂拳。

传承国术一名师,心系螳螂精武魂

虽然李飞林先生工作较忙,但他仍热衷于太极螳螂拳的研习及教授。作为国家武术位七段高手,他是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的理事长、烟台市国际螳螂拳联谊会的常务理事长、烟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香港山东螳螂拳联合会荣誉主席、也是驻烟高校鲁东大学的客座武术教授,是烟台将传统武术引入高等学府第一人。为山东螳螂拳的在高校的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

笔者作为太极螳螂拳传人,在从师李飞林先生之前曾陆续学习过家传的精手螳螂、少林派梅花枝系(太祖门)、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接触过招远派六合螳螂及七星螳螂等众多烟台太极螳螂拳流派。对于太极螳螂拳颇为自负,素以自己在拳史、拳理、拳法、拳功等方面很有研究,然而从师李飞林先生后,方知自己所知所学颇为肤浅,通过先生的讲授,常令笔者有醍醐灌顶之感。李飞林先生不仅掌握着太极螳螂的真传绝技,且对形意、太极、八卦、八极、通背均多有研究。为笔者讲解拳法时,常博通诸家。通过李飞林先生的身传口授,使笔者深深感到螳螂拳学的精深博大,也深深体悟到,武术界那句老话: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

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

为了研究和推广太极螳螂拳,打造烟台太极螳螂拳这一传统武术品牌及国际太极螳螂拳交流平台,李飞林先生着手成立"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这一烟台传统螳螂拳研究推广机构。中心联合山东古传王朗螳螂门四大流派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及其他各枝螳螂门精英,以系统研究螳螂门武功技术和理论,全面继承烟台螳螂门武功技艺,发展推广山东螳螂门为己任。不久,烟台螳螂拳将以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的面前。上了右回身动作,这里作一说明。

太极螳螂拳的招式动作

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

太极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搂、采、挂、刁、缠、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虚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顶头、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灵活,臀以下要稳固,即所谓"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

劲法讲究柔缠、刚发,脆快抖弹

一般都是缠圈与抖发结合为用。发劲多通过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运动特点取螳螂挡车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势连环。讲究随其势打,寻其隙打,见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为守,实劈硬砸。拳法有砸、弹、劈、挑、蹦、勾等。套路结构严谨,衔接巧妙。

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

发劲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

热点内容
洪荒之梅花 发布:2025-02-08 15:17:06 浏览:29
诚信是一朵兰花是谁写的 发布:2025-02-08 15:16:32 浏览:776
梅花骑士 发布:2025-02-08 15:10:45 浏览:762
鲜花富贵叶 发布:2025-02-08 15:08:17 浏览:627
康乃馨送多少支给妈妈合适 发布:2025-02-08 14:40:38 浏览:429
干羊粪养兰花 发布:2025-02-08 14:40:35 浏览:159
蛋糕图片康乃馨 发布:2025-02-08 14:32:31 浏览:99
七夕墨宝 发布:2025-02-08 14:31:06 浏览:783
七夕物象 发布:2025-02-08 14:26:10 浏览:373
情人节折纸礼物 发布:2025-02-08 14:24:13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