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原唱
『壹』 春节休息:练字、看歌剧——世界十大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
意大利歌剧诞生对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在这一过程当中涌现了很多优秀音乐家与作曲家,用他们精湛的技巧与富有吸引力的题材创作出大量经典歌剧作品。
威尔第好掘是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创作出的作品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而他也在意大利歌剧领域乃至于世界歌剧界都可称作里程碑式人物。
威尔第创作的歌剧《茶花女》是一部经典的歌剧作品,它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茶花女》就是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
威尔第在观赏这部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著名小说为蓝本的戏剧《茶花女》后,备受感动,立即邀请剧作家修改剧本,以短短6周时间谱曲完成,改编为歌剧。
中文名: 茶花女
首演时间: 1853年03月06日
作曲: 朱塞佩·威尔第【意】
类型: 三幕歌剧
编剧: 法兰契斯可·马利亚·皮亚夫
剧情简介:
一位游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交际花茶花女,一位来自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及世俗礼教,坠入了爱河,原以为从此可以白头偕老,无奈在作家的父亲秘密干涉下,作家误以为茶花女是一个嗜钱如命、用情不专的女子,这个误解,造成了两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当年,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在观赏这部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友塌核著名小说为本的戏剧《茶花女》后,备受感动,立即邀请剧作家修改剧本,以短短6周时间谱曲完成,改编为歌剧。
歌剧一上演立即造成轰动,至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常被演出的歌剧。剧中多首歌曲,如《饮酒歌》、咏叹调《啊!梦里情人》、《及时行乐》等,已变成许多声乐家必唱曲目,受欢迎的程度可称作歌剧界中的流行金曲。
角色介绍:
薇奥莉塔·瓦蕾莉(Violetta Valery) 女高音
阿弗列德·杰尔蒙(Alfredo Germont) 乡下富农之子 男高音
乔治·杰尔蒙(Giorgio Germont) 乡下富农 阿弗列德之父 男中音
弗洛拉(Flora Bervoix) 薇奥莉塔闺中密友 次女高音
卡斯东子爵(Gastone) 男高音
《茶花女》深层意义:
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艺术特色: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
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威尔第是有名的作曲家,在欧洲浪衫信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创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创作出诸多轰动世界的作品,而《茶花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茶花女》这部歌剧作品虽然经历岁月风霜,但是一直到今天都被作为歌剧界的典范作品广为传唱,成为永恒经典。
威尔第一生中创作了27部歌剧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意大利歌剧之王。正因为他,让世界人民了解并记住意大利歌剧。
《茶花女》是威尔第众多作品当中接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凄切婉约,跌宕起伏,把曲折的剧情和优美的音乐进行有效整合,是让威尔第声名鹊起的作品。
《茶花女》的艺术特色是:
1、题材选择独特:
威尔第在创作《茶花女》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把关注点放在社会小人物坎坷经历和人生境遇方面。
2、音乐旋律特色:
《茶花女》这部歌剧作品之所以在投入舞台表演之后获得观众青睐,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让观众对此产生了深刻印象。
威尔第为了让形象塑造更加生动有效,善于利用音乐渲染方法,也用音乐推动剧情发展,使得音乐当中闪耀人性光芒。在这部作品当中,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人都表现出个性特色。
3、合唱重唱渲染:
在《茶花女》的作品创作当中,作者运用了合唱与重唱的创作手法,也是因为这种手法的运用,让人物内在情感与性格表现入木三分,把人物性格特征和故事剧情密切联系,共同推动戏剧连贯有序向前发展。
《茶花女》的音乐特色:
该剧的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
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
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
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
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总之,威尔第的歌剧作品《茶花女》是他一生创作作品当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在当时与后世都获得了喜爱。这部作品的剧情和威尔第本人亲身经历存在不少相似之处,描绘的是悲惨爱情故事,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也把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进行了充分展现。
『贰』 求茶花女《饮酒歌》意大利文歌词
歌名:《茶花女》饮酒歌
歌手:Giuseppe Verdi
作曲 : Giuseppe Verdi
作词:Giuseppe Verdi
Libiamo, libiamo ne'lieti calici
干杯吧 请举起这敞口的酒器
che la bellezza infiora
饮尽快乐酿造的美酒
E la fuggevol, fuggevol ora
把短暂的时光挥霍于
s'inebrii a voluttà
美酒与美色上
Libiam ne'dolci fremiti
干杯吧 为内心的愉悦
che suscita l'amore
这是爱情原始的悸动
poiché quell'occhio al core onnipotente va.
因为倾心爱慕的眼神早已装满你的心
Libiamo, amore, amor fra i calici
干杯吧 为爱情的魔力
più caldi baci avrà
用酒润湿我们的嘴唇
Ah! Libiam, amor, fra' calici
啊 干杯吧 歌颂这爱情的魔力
più caldi baci avrà
用酒润湿我们的嘴唇
Tra voi, tra voi saprò dividere
与大家共享
il tempo mio giocondo
快乐的时光
Tutto è follia, follia nel mondo
世上的一切
ciò che non è piacer
平凡又那么无趣
Godiam, fugace e rapido
让我们享受人生
è il gaudio dell'amore
享受爱的欢愉
è un fior che nasce e muore,
短暂的快乐如花开花谢花化泥
ne più si può goder
时光流去不再返回
Godiamo, c'invita, c'invita un fervido
享受吧 沉浸进去感受自我
accento lusinghier
声音引导着我们
Ah! godiamo, la tazza, la tazza e il cantico,
啊 干杯吧 伴随着歌声
la notte abbella e il riso
彻夜痛饮
in questo, in questo paradiso ne scopra il nuovo dì
让新的一天在天堂寻找我们
La vita è nel tripudio
生命在于享受
Quando non s'ami ancora
爱情让生活美满
Nol dite a chi l'ignora
情不知所起
è il mio destin così...
知情者只有我一人
Ah si, godiamo, la tazza, la tazza e il cantico
啊 干杯吧 伴随着歌声
la notte abbella e il riso
彻夜痛饮
in questo, in questo paradiso ne scopra il nuovo dì
直到赫墨拉照耀我们的天堂
(2)茶花女原唱扩展阅读:
《《茶花女》饮酒歌》这首歌曲是由歌手Giuseppe Verdi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总时长2分50秒,歌曲发行时间是2014年4月30日,歌曲发行之后,深受歌迷的喜欢,歌曲收录在专辑《辰山曲目》之中,专辑收纳了歌手的十七首歌曲。
歌曲《《茶花女》饮酒歌》的其他歌手演唱:
歌手瑞鸣唱片演唱的《《茶花女》饮酒歌》收录在专辑《琴迷歌剧夜》之中,专辑发行时间是2006年7月19日,专辑收纳了12首歌曲。
『叁』 谁能告诉我威尔第及其歌剧作品《茶花女》的资料
歌剧的老家在意大利,但是意大利歌剧缺乏音乐性内容,只是追求声音提效果。只有罗西尼创作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称得上意大利歌剧的精品。在他之后,出现了威尔第和普契尼两位歌剧大师,才使意大歌剧取得与法国歌剧同等的地位。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l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热爱音乐,但是却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18岁的时候,受一名富商的资助,到米兰投考音乐学院,却因年龄太大,又被考官们认为缺乏音乐才能而拒之门外。那些考官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被他们拒之门外的这个年轻人,日后会成为意大利最优秀的歌剧作曲大师。 威尔第26岁时写的歌剧《奥拜尔托》获得成功。此后,他又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三部不朽的歌剧杰作。据说《弄臣》首演排练的时候,扮演曼图亚公爵的演员发现他的分谱上有一段空白,就去问威尔第。威尔第答应在彩排的时候把它补上。
彩排的时候,他才把这一段曲谱交给演员,并且规定在公演之前任何人都不准把它泄露出去。这段咏叹调就是至今仍然非常有名的《女人善变》。威尔第知道,如果它事先流传出去,热爱音乐的威尼斯人很快就会把它传遍欧洲,到歌剧上演的时候,就没有新鲜感了。果然,当首演时演员刚一唱完《女人善变》,就引起了全场轰动。 此时,欧洲人对瓦格纳非常推崇,威尔第也受到他的影响而创作了蔚为奇观的大歌剧《阿依达》。他采用瓦格纳的音响极厚重的管弦乐,场面宏丽而盛大。这部歌剧使他的事业更上了一层楼。16年后,他根据莎上比亚的戏剧《奥赛罗》创作了同名歌剧。这部歌剧的连贯性是早年作品不可比拟的,它被认为是意大和歌剧中的最上乘之作。 威尔第80高龄的时候,还创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喜歌剧《福尔斯塔夫》,这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在他的音乐中,始终未抛弃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他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管弦乐的戏剧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是l9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http://www.msnqq.net/Article/Personal/Civility/2005-10-08/Article_29514.html
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1813年生于在意大利北部布塞托(Busseto)附近的龙科(Le Roncole)的小乡村。当他还小时,就显出对音乐的兴趣。村庄教堂里的一位风琴演奏家教导他音乐课,稍后还请他做其助手。十二岁那年,他搬至布塞托的一位富商巴雷齐(Antonio Barezzi)家中去住 ,并跟普罗维西(Ferdinando Provesi)学音乐。在普氏的指导下,他在布塞托的市立音乐学校攻读了四年之久(1825一29)。一八二九年起他做普氏的助手,在该校教书、演奏风琴、替音乐协会抄写乐曲、指导试唱或演奏钢琴。他也写了许多乐曲。巴雷齐虽是商人,却酷爱音乐,巴氏的家中经常有一大群当地的音乐家们聚在那儿。受到这些人的影向,威尔第开始为这些音乐家写短曲或帮他们抄谱。他想进一步去米兰深造,巴氏的大女儿玛格丽特也与威尔第双双坠入爱河,彼此相恋,因此巴氏同意在金钱上资助他前往米兰深造。
于是他向米兰的音乐学校申请入学。那时他已十八岁。这所学校通常仅招收十四岁以下的学生,十八岁的他太大了些。但是这所学校仍然勉为其难的破例为他举行考试,看看他能否以「天赋特优」的身份通过。很不幸,他的钢琴和乐理两关都未能通过。钢琴的主考认为他的指法可能需要改一改,他的对位法也被主考认为不行。但是他是一位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年青人,他并未轻易地接受失败。靠着巴氏的支持,他仍然定下心来住在米兰,跟米兰有名的剧院「史卡拉(La Scala)」的乐师拉威那(Vicenzo Lavigna)学对位怯。他一方面尽可能的多听歌剧 ,另一面分析钻研意大利早期作曲家们的作品,特别是帕勒斯替那(G.P. da Palestrina)的音乐。
一八三六年,他与玛格丽特结婚。不久,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贝尔托(Oberto)」为史卡拉剧院所接纳。经过数月的耽搁,这部歌剧终于在一八三九年制作出来,而且非常成功。意大利的音乐出版商黎科迪(Giovanni Ricordi)的公司购得此歌剧出版权。就靠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再加上稍后浦契尼(Puccini)的作品,这家出版公司发了大财。
史卡拉剧院委托他再写两部歌剧。第一部是喜歌剧「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他立刻着手写他的歌剧剧本。但是悲剧接踵而来。一八四O年,他的幼儿、幼女以及太太先后在两个月之内死去。同时,他还得挣扎着把他的喜歌剧写完。同年演出,不料却不卖座,失败得很。听众粗鲁、残忍地对演员和这位不幸的作曲家予以嘘声和嗤斥。
从这次事件以后,他对喜欢歌剧的大众感到十分愤慨;直到他暮年时,他才再写了「法斯塔夫(Falstaff)」这部喜歌剧。由于沮丧和对人生价值的怀疑,他有点想放弃歌剧。但是史卡拉剧院的经理说服他,叫他看一本以圣经里尼布加尼撒王的故事为纲的剧本,他对这个故事很有兴趣。于是他埋首致力写音乐,一八四二年完成,叫「那布果(Nabucco)」。「那布果 」立刻造成轰动,极为成功。
在一八四二年以后的八年中,他又写了十三部以上的歌剧。在这些歌剧中,「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伦巴底人(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o 1843)」;「艾尔纳尼(Ernani 1844)」;「圣女贞德(Giovanna d'Arco 1845)」;和「麦克白(Macbeth 1847)」比较受欢迎。其余的歌剧则起码可以说有中等地成功。
一八五一年,他开始写令他举世皆知的一些歌剧。他先完成「弄臣(Rigoletto)」;一八五三年,完成「游唱诗人(IlTrovatore)」和「茶花女(La Traviata)」。其后几乎每隔一年即有杰作:「西西里岛之晚祷(Les Vepres Siciliennes)」在巴黎演出(1855);「西蒙波卡奈格拉(Simone Boccanegra),在威尼斯上演(1857);假面舞会(Un ballo in maschera)」,在罗马公演(1859)。继这些歌剧之后,是他最强有力的两部作品「命运的力量(La forza di destino 1862)」和「唐.卡罗(Don Carlo 1867)」。
威尔第对题材的选择-经常含有激烈而有革命思想的-在他的意大利同胞的心灵中引起了共鸣。一千多年以来,意大利被弄得四分五裂。因此,国家的统一成为意大利人的愿望。复兴运动,或统一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反抗奥国的铁蹄。对千万意大利爱国志士而言,威尔第的名字就足以鼓舞人心,因为他的名字意味着「光荣与意大利同在」。当意大利得到独立时,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来还当了参议员。不过他只到参议院一次而已 当他就职的时候。做为一个民主的斗士,他深知他的奋斗方向与其摆在辩论上还不如放在音乐上的好。
在「唐,卡罗」之后的歌剧是「阿依达(Aida)」。「阿依达」被授权在开罗演出,用以庆祝苏伊士运河的开航。在这部歌剧中,他开始舍弃旧式的短歌独唱曲(set arias)和各种器乐合奏。这些短曲虽然仍在,但是它们是由戏剧的本身发出,因此情节直接由景中出来,不必被弄得中断。他仍旧喜欢壮观。「阿依达」充满了凯旋行列、合唱队和舞蹈。这部歌剧使许多听众大吃一惊。这些人抱怨他想学华格纳般的去写歌剧。他们指出「阿依达」的主题(themes)的特性和华格纳的主导动机(Leitmotifs)一样。对这种批评,他一笑置之。他说他是一位写意大利歌剧的意大利人,而华格纳则是一位写德国歌剧的德国人,岂能相提并论 到这个时候,他已名利双收,生活优裕。他与第二任太太史特瑞波妮(一位女高音,名字为Giuseppina Strepponi)在一八五九年结婚,并过着美好的生活。
一八六八年罗西尼的死导致一群意大利作曲家想合力写一首「追思弥撒」,每人各写一小部分,威尔第所分配到的部分是「解救我」,但是这个合作计划最后没有成功。后来意大利诗人曼左尼(Manzoni)于一八七三年逝世,他(威尔第)独自为了一首「追思弥撒曲」夹追念曼左尼。他的这首追思弥撒(或安魂弥撒)已经被公认为伟大的圣咏-管弦乐杰作之一,可以与莫差尔特的安魂曲和布拉姆斯的日耳曼安魂曲(German Requiem)互相媲美。当它首次演奏时,有人攻击它说它矫饰,但是很少人怀疑它的美感或效力。当像布拉姆斯如此有名望的作曲家挺身为这首追思弥撒的优美做辩护时,绝大多数的批评者就不再吭气了。
他老而弥坚,勤奋不懈。以莎翁戏剧「奥泰罗(Otello)」为蓝本,他在一八八七年完成歌剧「奥泰罗」,并在是年一月在史卡拉剧院首次公演,相当成功。「奥泰罗」是他的第二部不朽之作。他仍然采用他一贯的歌剧手法,即把歌剧精炼和强化。他的管弦乐的运用充分显示他有办法把乐器所能发挥的明暗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管弦乐从未干扰歌声(voice),因此每句话都清晰可闻。「奥泰罗」歌剧中的和声比他以前歌剧中的和声更为巧妙和具有召唤力。至于旋律,就如通常的状况,旋律是为声音而写。
在「奥泰罗」之后,他一直想把莎翁的温莎的快乐妻子(Merry Wives of Windsor)」变成歌剧。但是由他过去有喜歌剧失败的惨痛经验,他踌躇不前,直到有个年青的剧作家朋友包益多(Arrigo Boito)说服并鼓舞了他,他才着手工作,结果产生了所有喜歌剧中最伟大的「法斯塔夫(Falstaff)」,也是他向世界的歌剧告别之作。他那典型的讽嘲个性把世人幽了一默。这部歌剧是以复格(或遁走)曲式谱写音乐的一句话「世界原是个笑话(Tuttonel mondo e'burla)」做为该剧的终结。
他并未就此不再创作。他仍然利用他最后的有生之年作了一组四首的圣咏曲,一八九八年在巴黎演出。这些圣咏曲都是难解的变化音的曲子。四首中的一首『圣母颂(Ava Maria)就是以他自己所谓的「像谜一般的音阶(enigmatic scale)」:c、 d flat、e、f sharp、g sharp、a sharp、b、c为主。这些圣咏曲说明他虽老,但仍旧试着在新的音乐领域上去钻研、试验。
他的第二任太太在一八九七年先他而逝世。为了纪念他的亡妻,他在米兰设立了一个专为退休的音乐家们所设立的休憩之所,由他自己花钱去支持。这个音乐家休憩之所维持了卅年之久。一九0一年,他逝世。按照他自己的遗嘱,他被葬在这个休憩之所(义文为:Casa di Riposo per Musicisti),仪式简单,没有任何哀歌伴奏,与他的亡妻比邻长眠。
他是个能言善道而又机敏的人。他虽然没有像华格纳一样着文阐释他自己的理论,但是他深知其留下的作品本身,当能使后人听了以后就知道其伟大。他常以讽嘲来看社会大众,因为当他元配夫人去世,他亟需听众的同情时,听众们竟揶愉他。因此他的作品主要的是写来满足他自己,其次才是听众。他是十九世纪的一个伟人,也是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弄臣」中的「善变的女人(La donna e'mobile)」在初次演出以后,被全意大利人在哼着。有一段时间,他的伟大的某些部分被弥漫全欧洲的华格纳主义(Wagnerianism)的歌剧浪潮弄得暗然无光。再加上他的后起之秀浦契尼的声望也遮掩了他。只有他的少数最有名的歌剧,在世界上的歌剧院依旧上演。然而逐渐地,一部又一部,他的歌剧被人们重新所热爱,他的天才也被世人所确认。
『肆』 请问歌剧《茶花女》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分别是什么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创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
1847年小仲马回归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
一年后,当小仲马24岁时,写下了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和小仲马母亲卡特琳娜·拉贝被大仲马抛弃,同时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
(4)茶花女原唱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法。全书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亚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书信作结。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充分展露在读者面前,很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众人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了出来;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小说动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身死,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作者“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从而引出题赠者亚芒对死者的动人回忆。
作者简介
小仲马,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
『伍』 《茶花女》是怎样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基本特点的(四)
在欧洲,威尔第的名字家喻户晓,以他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享有盛誉。1813年10月10日,威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镇里,他的父亲是位农民,开了个小客栈。威尔第曾被米兰音乐学院拒之门外,但他没有灰心丧气。他拜著名指挥家拉威尼阿为师,日以继夜地努力学习,很快就绽放出天才的光芒。威尔第所处的年代正是意大利最为动荡的时代。他的成名作《纳布科》影射了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残酷统治,因此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极度欢迎,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从《纳布科》开始,威尔第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的歌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飞遍了意大利的山山水水。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威尔第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相继问世,他又陆续写出一批很受欢迎的歌剧:《西西里晚祷》、《西蒙·波卡涅格尔》、《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达》。
1847年,威尔第在巴黎与他8年前相识的女友、女高音歌唱家斯特拉波妮再度相聚。同居两年之后,他在一度祖居的意大利的一座小城圣阿加塔买下了一所大宅院。他们俩在小城里的同居生活招惹了当地不少流言飞语,也招来了威尔第前岳父的一封谴责信。威尔第回了一封短信:“我的行为准则是,未被邀请就决不干涉他人的事,所以希望他人也别干涉我的事。”《茶花女》的情节与威尔第这段生活经历大体一致,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即由此促成。与《茶花女》的悲剧结局不同的是,威尔第与斯特拉波妮于1859年结婚。婚礼规模不大,但是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地又生活了约40年,直至她去世。
在个人生活上,威尔第自己是位想要付出父亲的爱,却被剥夺了机会的悲剧人物。就在威尔第的第二部歌剧上演前不久,他的两个幼子相继死亡,紧接着他的太太也暴亡。终其一生,威尔第再也没有机会真正付出父亲的爱。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威尔第是在歌剧作曲家中,少数能将父亲的爱深刻地描绘出来的原因,因为他想借以抒发其丰富的情感。
威尔第仅用了4周时间就写出了《茶花女》这部歌剧的总谱,但当时威尔第正在为另一部歌剧《游吟诗人》的首演做准备。他一面忙于指导排练,一面埋头创作《茶花女》。终于在同年,这部歌剧在威尼斯芬尼司大剧院首次上演,可当时演出情况十分糟糕,就像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816年在罗马的首演一样,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当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是角色选择不合适。如剧中女主角薇奥列塔的扮演者健壮如牛,形象不适合。还有这部歌剧对当时的观众来讲还是一部现代剧,巴黎的沙龙与别墅代替了通常歌剧中出现的中世纪宫廷与城堡,穿现代服装的男女代替了披袍挂剑的王公贵族,一时不太适合观众的口味。尽管观众反应不佳,但威尔第本人对自己的音乐却充满信心,他在首演次日给一位朋友和学生的信中写道:“昨夜《茶花女》惨败,是我的错还是演员的错?时间将会做出结论。”果然,一年后《茶花女》在同一剧场再度上演时获得成功。两年后的1856年,《茶花女》在伦敦、圣彼得堡、纽约上演,并在巴黎再一次上演。从此,《茶花女》站稳了歌剧舞台,并成为最受世人欢迎的意大利歌剧传统节目。
1901年,处在世纪之初的音乐天才威尔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世界音乐长河中又少了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而多了一位令人怀念的人物。
《麦克白》是威尔第34岁时所写的第十部歌剧,由皮亚威撰写剧本,经由马菲的润饰,于1847年在佛罗伦萨歌剧院首演。后来,威尔第在法国出版商兼经纪人爱斯库狄尔的建议下将原剧内容做了部分修改,并于1865年在巴黎抒情歌剧院重新推出。威尔第一向很喜欢在文学领域内研究探讨,而他最崇敬的大师就是被人尊称为“西方戏剧之父”的莎士比亚。他为了尽全力使《麦克白》重现莎翁笔下所描述的戏剧效果,在人物性格上做了更深入的音乐描绘,展现一种舞台语言的新风貌。因此,本剧就当时的歌剧而言,是空前的尝试与体验,而对作曲家本人,更是由通俗歌剧走向威尔第式的乐剧的新里程碑。
歌剧《阿依达》是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庆祝苏伊士运河通航而创作的。100多年来,该剧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是举世公认的十大经典歌剧之一。《阿依达》描写的是交战国双方国王的女儿在她们同时深爱着的一位恋人之间所做的生死选择的故事:古埃及法老王时代,东非大陆的埃及和努比亚战事又起,埃及王手下战将拉达默斯率部出征,迎战努比亚国王阿蒙纳撒罗。此时,埃及王女儿阿姆尼丽斯公主正在犯“单相思”病,她爱恋着拉达默斯,而拉达默斯的心上人却是阿姆尼丽斯的女奴阿依达,这位女奴不是别人,正是努比亚国王阿蒙纳撒罗的女儿——原来阿依达也是一位公主。这部歌剧是应埃及总督之约而写的。1871年12月24日,该剧在开罗首演大获成功。一个半月后,威尔第亲自指挥这部歌剧在米兰斯卡拉剧院上演,意大利国王莅临观看,剧场内外盛况空前。《阿依达》使这位大师登上了艺术创作的顶峰。
『陆』 茶花女的原创是谁
茶花女
(La
Traviata)歌剧「茶花女」的原作是法国文豪小仲马(
Alexandre
D
1824.1895.以「
三剑客
」、「山
恩仇记
」着称于世的大仲马之子)的着名小说。这本小说出版于1848年,翌年作者自身将其改编成戏剧,但迟至1852午纔在舞台上演出。据说当时旅居巴黎的
威尔第
观赏此出戏剧之后甚受感动.乃决意将其歌剧化,而委托编写「
弄臣
」歌剧剧本的毕亚维(F.M.Piave)着手编写剧本。当时威尔威尔第(Verdi,
Giuseppe
1813-1901)第正在谱作「游唱诗人」该歌剧完成之后.立刻着手新作的谱写,而于短短的四周内完或了全曲。「茶花女」的首演,较「游唱诗入」仅晚了七个星期.于1853年8月6日在威尼斯的
菲尼
奇剧院演出,结果完全归于失败。其原因是饰唱女主角的
女高音
过于肥胖,根本不像患
肺痨
的薇娥丽塔.而
男高音
也因感冒声音沙哑,同时剧情是当代的现实故事,使用同时代的服装与布景,引不起看惯了
金璧
辉煌古装歌剧的观众之兴趣。因此,第二年在威尼斯培内烈特剧院再演时,改换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为
路易十三
时代,并使用了华丽辉煌的古装道具,结果获得了大成功。
『柒』 《茶花女》"再见,往日美丽的梦"歌词
剧本: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同名戏剧改写而成(该戏剧为作者本人据自己的小说改编)
作曲:〔意〕威尔第
首演:1853年3月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费尼切歌剧院
出场人物:
薇奥列塔(茶花女,女高音)
阿尔弗莱德(薇奥列塔的情人,男高音)
亚芒(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弗洛拉(薇奥列塔的女友,女高音)
加斯东子爵(阿尔弗莱德的好友,男高音)
杜弗男爵(阿尔弗莱德的情敌,男低音)
阿尼娜(薇奥列塔的女仆,女高音)
格伦威尔医生(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巴黎。
这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梦想。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在灯火辉煌的宅子里,流动着的是美酒、音乐和欢笑,而在阴暗的、阳光和灯火照不到的地方,流淌的却是眼泪和失望。
让我们走进巴黎最著名的一处豪宅。这里的主人不是王公贵族,也不是富豪商贾,而只是一名妓女——人称“茶花女”的巴黎名妓薇奥列塔,上流社会的“宠儿”。许多高贵的绅士和妇女是薇奥列塔的常客,假如你在晚上走过这条大街,一定会老远就听到里面传来的笑声、歌声,酒杯碰撞的清脆响声。稍稍走近些,那高大窗门里浮动的身影便会让你有如看一场热闹的戏剧表演一般。
不错,这里几乎每天都在游戏。主角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茶花女”薇奥列塔。
她出身卑贱。尽管她决不肯透露半点有关她的身世,但人人都可以猜得出。否则谁会将如花似玉的青春抛掷在这样的生活里呢?
然而她的举止十分高雅,并不亚于那些出身豪门的小姐。她身材窈窕,面庞秀美,性格开朗,聪颖风趣,还有一副婉转的歌喉,她家宴会的高潮常常是在她动人的歌声中达到的。您想听听她的歌声吗?且慢,让我们先来听一听作曲家威尔第为她的故事所写的一首序曲。
序曲分为两个部分,尽管第二个主题有舞曲式的节奏,旋律也很优美流畅,但它们同样是暗淡无光,凄惨悲凉。威尔第预示给我们,这是一个悲剧故事。美丽的茶花女并没有用她的种种可爱换来幸福。等待她的将是什么呢?
让我们拉开大幕,看看这所宅子里的生活吧。
多么快活的音乐!客厅的大餐桌旁坐满了人,他们个个打扮得光彩照人,四壁的灯火都因之失色了。晶莹的酒杯里斟满了美酒,银餐具闪闪发亮,托着发出诱人香味的美食。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主人茶花女了。
她终于来了。天,她可真会打扮——一身可体的白裙,发际和衣裙上还点缀着洁白的茶花。她眼睛明亮,嘴唇娇艳欲滴,满座华丽的衣饰此时都成了她的陪衬,而男士的目光更是令她显得容光焕发。看不出来她曾大病过一场,倒像是在刚刚哪儿疗养过了似的。
薇奥列塔以迷人的微笑感谢大家的光临:
“朋友们,今夜属于我们, 今宵给我们无限欢乐, 让我们高举起快乐的酒杯!”
不,等一等,门外走来的是谁?从来没见过的一位高个子青年,由老朋友、子爵加斯东引着,朝茶花女走来。他是那么高贵潇洒,尽管年轻的脸上略带几分激动不安的神情。加斯东向茶花女介绍说:
“这是阿尔弗莱德?亚芒,走遍世界你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热爱钟情……”
薇奥列塔打断了加斯东:
“谢谢你们的光临,我这里对任何人都一样热情。”
人们再也不愿等待:高举酒杯,开始狂欢吧!他们唱起来,歌声充满了整个大厅。
加斯东再一次低声拾起话题:
“阿尔弗莱德非常爱你,你在医院里养病的时候,他每天都来看你。”
“为什么?他并不认识我。”
“他认得你。”
“我不明白……这真是奇怪,让人难以相信。”
“我说的都是真情。”
茶花女望望正在凝视自己的阿尔弗莱德。而此时另一边也有人在议论,那是男爵杜弗:
“我不喜欢这青年。”
答话者是弗洛拉,薇奥列塔的女友:
“说老实话,我倒很欣赏他。”
只听加斯东催促道:
“阿尔弗莱德,亲爱的男爵,你为何沉默不语? 请为大家唱一首快乐的歌吧!”
众人附和道:
“阿尔弗莱德,请你唱吧!”
“可是,我没有唱歌的心情。”
“这是大家的期望!”
阿尔弗莱德转身向薇奥列塔:
“你这样期望吗?”
“哦,那还用说!”
阿尔弗莱德站起身,举起满满的酒杯,在圆舞曲节奏的音乐声中唱起来:
“让我们高举起欢乐的酒杯,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 这样的欢乐时刻虽然美好,但真实的爱情更宝贵。 眼前的幸福且莫错过,大家为爱情干一杯。”
他转身对着薇奥列塔:
“青春好象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 请看那香槟酒在杯中翻腾,就像人们心中的爱情。”
阿尔弗莱德嘹亮的歌声使得众人更加兴奋,他们同声唱道:
“好啊,让我们为爱情干杯,再一干杯!”
茶花女站起身来:
“在他的歌声里充满了真情,它让我深深地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快乐,我为快乐而生活。 好花若凋谢不会再开,青春若逝去不会再来; 在人们的心中,爱情不会永远存在, 今夜好时光大家不要放过,举杯吧,庆祝欢乐!”
众人再次合唱:
“啊!今夜在一起使我们多么欢畅,一切都使人流连难忘! 让地方美丽的朝霞透过花窗,照在狂欢的宴席上!”
在另一间大厅里,悠扬的舞曲响起来了。薇奥列塔招呼客人们去舞厅跳舞,大家高兴地站起身来。忽然,薇奥列塔感到一阵头晕,她赶紧扶住椅子。有人注意到她的脸色苍白,问她是不是又病了。薇奥列塔强打起精神:“不要因为我,妨碍了大家的快乐”
人们纷纷离开,涌向舞厅去了。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这就是阿尔弗莱德。他恳切地对薇奥列塔说:
“我求你改变这样的生活,不然它会毁了你的健康。”
“难道我能够改变?”
“假若你和我生活在一起,我愿真心诚意永远温柔地守护着你!”
“你说什么?有谁会需要我这样的人?”
“难道没有人真心爱过你?”
“没有。”
“我非常爱你!”
薇奥列塔笑了:
“真可惜!这样的爱情我只好把它忘记!”
阿尔弗莱德严肃地问道:
“你在嘲笑我?难道你没有心吗?”
“你问这个干什么?”
“你若有心,为什么还会嘲笑我的一片真情!”
望着阿尔弗莱德的眼睛,薇奥列塔有点受震动:
“你真的爱我?”
“绝对真诚!”
“有很久了吗?”
“啊,一年多了!”
阿尔弗莱德唱起了深情的咏叹调:
“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当你闪过我身旁, 美丽的倩影就深深印在我心上。 那时候我就感到了爱情, 光辉,热烈而纯洁的爱情, 它使我的心灵感到美妙的幸福。 啊,这幸福久久停留在我的心中。”
薇奥列塔此时不再笑了,她认真地回答道:
“请你不要这样想,还是把一切都遗忘; 不然这会使你心伤,因为你的爱我配不上。 啊……请对他人去诉衷肠。”
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阿尔弗莱德不顾薇奥列塔的婉言拒绝,仍然恳切地表白爱情,两人的对话形成了优美的二重唱。正在这时,有人闯进客厅,这是加斯东男爵:
“你们在这里作什么?……哈哈,打扰打扰。”
薇奥列塔感到不好意思:
“没什么,说说笑话。”
加斯东走了。薇奥列塔转过身来,示意阿尔弗莱德离开这里。可当他准备走时,薇奥列塔却又拦住了他,并把插在胸前的那朵白色茶花摘下:
“请把这朵花带去。”
“作什么?”
“将来再还我。”
“什么时候?”
“当它快要枯萎时。”
“上帝啊!是明天?”
“是的,明天!”
阿尔弗莱德一阵狂喜,他亲吻着花朵:
“你给了我无限的幸福!”
他匆匆离去了。
此时,天已近黎明,客人们也都尽了舞兴,他们回到大厅来,向茶花女道别,感谢她的热情款待,给了他们一夜的欢愉。
送走了客人,这座大宅子里顿时安静了下来,静得令人感到空荡荡的。望着满眼的杯盘狼籍,依然闪烁着的灯火,形只影单的茶花女觉得非常疲倦。可是,阿尔弗莱德的一番话,使她的心不能平静。她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真奇怪。为什么他的话让我这样感动? 莫非我的心里产生了爱情? 从来没有谁使我感到如此亲切…… 我的心为什么跳得这么激烈? 哦,我多么幸福,能够和一个人彼此相爱! 我不应放弃爱情,再去过这种狂欢作乐的生活。”
接着,她唱起了一段非常优美动人的咏叹调,这是作曲家威尔第为这部歌剧写的最著名的段落:
“在深夜,狂欢的宴会上,你那亲切的形影出现在我的身旁。 你的目光多么明亮,话语温柔热情,使我心情激荡。 你那纯洁的情感侵入我的心房,使我感到新生的力量。 那一刻我被爱情点燃,这光辉热烈而又纯洁的爱情,像火焰燃烧在胸膛。”
薇奥列塔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曾多次幻想过的一切此刻就在眼前。可是,仿佛有什么声音在提醒她似的,她一下子惊醒过来:
“不可能,不可能,这一切全是梦想! 我是这样可怜,孤独,在苦海里漂荡。 和我来往的人们个个冷酷无情,我的结局只能是被歧视,被遗忘! 狂欢吧,永远地狂欢,这就是我的下场!”
威尔第让乐队奏起圆舞曲的节奏,它把我们带回到宴会的气氛之中。薇奥列塔带点疯狂地唱道:
“啊!我要生活在欢乐里,把痛苦的岁月消磨, 我的命运早已注定,它会像清风微弱的吹过。 就是太阳升起在西边,我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光阴不会停留,一年又是一年, 这空虚无望的生活,丝毫不会改变!”
威尔第在这里为薇奥列塔写了许多用花腔技巧演唱的句子,来刻划她心中绝望和自暴自弃的情绪。可是,他笔锋一转,又带出一条深情真挚的旋律,这是我们在前面听到过的、阿尔弗莱德表白爱情时的旋律(见谱例4b)。原来他并未随着客人们离去,而是停留在窗外凝视着薇奥列塔的身影,歌唱他心中的爱情:
“我的心中充满了光辉热烈而又纯洁的爱情, 这爱的火焰在我的心中柔和地荡漾!”
薇奥列塔倾听着,仿佛有所触动。但是,她又回到了悲观的情绪中:
“光阴不会停留,一年又是一年, 这空虚无望的生活,丝毫不会改变!”
就在她绝望的悲叹和窗外深情的爱情颂赞声中,大幕合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