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断琴

梅花断琴

发布时间: 2023-07-13 00:08:53

⑴ 现代四大古琴斫制师是

古琴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目录[隐藏]

简介
古琴结构
古琴的定弦
古琴造型
古琴演化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
弹奏方法
古琴断纹
古琴鉴藏要领
古琴名曲
古琴考级曲目
传世名琴
古琴流派
古琴名家
古琴——七弦论考
古琴的保养和护理知识
古琴的文化内涵
对古琴的理解
古琴的弹奏技法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简介
古琴结构
古琴的定弦
古琴造型
古琴演化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
弹奏方法
古琴断纹
古琴鉴藏要领古琴名曲古琴考级曲目传世名琴古琴流派古琴名家古琴——七弦论考古琴的保养和护理知识古琴的文化内涵对古琴的理解古琴的弹奏技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图书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编辑本段]古琴的定弦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编辑本段]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九霄环佩
[编辑本段]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编辑本段]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编辑本段]弹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编辑本段]古琴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编辑本段]古琴鉴藏要领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是一种误解,断纹成因复杂,多与制作过程中的漆胎处理和后期保存环境有关,断纹的出现是递增的过程,不可能精确到一百年那一天突然出现,随着时间不断递增才是科学客观的说法。从历史传世实物来看民国制作的古琴也有断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古琴更是在制作未完成时就已出现断纹,分析漆胎断纹鉴定文物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古代的传世古琴由于年代久远木质疏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现代新制古琴则不用一定挂起,质量合格的琴平放几十年也不会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编辑本段]古琴名曲
十大古琴名曲
1、广陵散
2、高山流水
3、平沙落雁
4、酒狂
5、关山月
6、潇湘水云
7、阳关三叠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兰
其他著名古琴曲

普庵咒
长门怨
阳春
白雪
长清
离骚
龙翔操
梧叶舞秋风
墨子悲丝
孔子读易
秋塞吟
雉朝飞
孤馆遇神
凤求凰
秋江夜泊
捣衣
鸥鹭忘机
乌夜啼
玉楼春晓
[编辑本段]古琴考级曲目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古琴考级曲集所列2009最新考级曲目如下:
(部分曲目级别较原先有调整,有重名的为不同风格演奏版本)
第一级:
1.古琴吟2.凤求凰3.慨古吟4.兰花花5.小白菜6.秋风词7.秋风词
第二级
1.极乐吟2.良宵引3.清夜吟4.湘妃怨5.双鹤听泉6.拉纤歌7.满江红8.泣颜回
第三级
1.春晓吟2.风雷引3.精忠词4.秋江夜泊5.玉楼春晓6.映山红7.小草
第四级
1.石上流泉2.神人畅3.酒狂4.韦编三绝5.孔子读易6.阳关三叠7.归去来辞8.秋夜长9.渴望10.信天游
第五级
1.鸥鹭忘机2.楚歌3.关山月4.高山5.洞庭秋思6.碧涧流泉7.岳阻三醉8.采茶调9.茉莉花
第六级
1.梧叶舞秋风2.长清3.平沙落雁4.平沙落雁5.获麟操6、山居吟。7、醉渔唱晚。8、双乙反调。9、沧海龙吟。10、普庵咒。11、忆故人。
古琴曲集(2):
第七级
1.长门怨2.龙朔操3.佩兰4.天风环佩5.风云际会6.春江花月夜7.山水情
第八级
1.高山流水2.渔樵问答3.渔樵问答4.梅花三弄5.梅花三弄6.唉乃(节本)7.雉朝飞8.渔歌9.渔歌10.孤馆遇神
古琴曲集(3):
第九级
1.离骚(节本)2.捣衣3.捣衣4.龙翔操5.乌夜啼6.秋塞吟7.墨子悲丝8.阳春9.大胡笳10.大胡笳11.楼兰散
第十级
1.潇湘水云2.樵歌3.广陵散4.胡笳十八拍5.幽兰6.梅园吟7.三峡船歌8.风雪筑路9.春风
[编辑本段]传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连珠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独幽琴·灵机式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龙吟琴·响泉式
一池波琴·神农式
飞泉琴·连珠式
宋 代
玉壶冰琴·神农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万壑松琴·仲尼式
铁客琴·凤势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叶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编辑本段]古琴流派
一、关于琴派的概念
(一)什么是琴派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二)琴派是怎么形成的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蜀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三)古琴流派有哪些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
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自远堂琴谱》,也是很有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还陆续出版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及于当代。
川派: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蜀山派(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汉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据悉,为保护蜀山派(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将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专门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养古琴人才。
闽派:近代琴派。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岭南派: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诸诚派:近代琴派。山东诸诚王溥长、王作祯、王露,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诚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⑵ 琴有多少种类。

西方琴的种类,主要分为:钢琴、竖琴、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口琴、凤凰琴、电子琴、木琴、钢片琴、颤音琴、竖琴、还有小提琴的前身“维奥尔琴”。

中国的琴的种类,主要根据琴的外形进行分类: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肆斗码、神农式、仲尼式、列子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2)梅花断琴扩展阅读:

乐器分类法是乐器学中的重要课题,大体分为两种:

一、是民族的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

二、是以声销宽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

1、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2、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

3、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裂哪以及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这些分类法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分类的依据。

现代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⑶ 古琴分几种类型

常见的为:

1、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

2、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

3、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3)梅花断琴扩展阅读:

古琴的外形结构: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1、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

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2、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3、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

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4、琴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5、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

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

6、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7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8、龙池、凤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凤沼。龙池凤沼,谓之上山下泽,象征天地万象。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9、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象征七星。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10、断纹

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前阔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⑷ 古琴的琴尾呈什么形状

古琴的琴尾是月牙形的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配清制作的徽,标记音位。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铅灶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槐卖扮观,所以更为名贵。

⑸ 古琴的外形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5)梅花断琴扩展阅读

中国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

“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

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⑹ 福健龙人古琴的断纹是怎样制做的

采用高级大来漆漆胎处理工源艺制作而成,附着力强并且能令古琴音色通透。

断纹简介:断纹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热点内容
非主流茉莉花 发布:2025-02-07 14:22:49 浏览:29
希腊的绿植 发布:2025-02-07 14:22:36 浏览:250
南通盆景欣赏 发布:2025-02-07 14:21:01 浏览:623
玫瑰洁面皂 发布:2025-02-07 14:20:23 浏览:239
梅花洲的羊 发布:2025-02-07 14:20:12 浏览:331
花店投资预算 发布:2025-02-07 14:08:11 浏览:490
千树花一朵 发布:2025-02-07 14:00:54 浏览:486
盆栽百合好养吗 发布:2025-02-07 13:43:58 浏览:162
芭比经营花店 发布:2025-02-07 13:42:54 浏览:801
七色牡丹 发布:2025-02-07 13:29:43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