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梅花诗
『壹』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明代杰出书画家。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授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画学沈周,兼有李唐、吴仲圭、赵孟頫、黄公望笔法。画山水、人物、花卉都极出色。画风细致温雅,笔墨精锐,气韵神采,独步一时。他的子女都善于书画,门人杰出的也多,形成了“吴门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齐名,并称“明四家”。其画特点粗暴,粗笔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又有细腻工整之趣;细笔取法于王蒙,取其苍润浑厚的构调,又有高雅的风采。长于用细笔创造出幽雅间静的意境,也能用潇洒、酣畅的笔墨表现宽阔的气势。画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练,风格秀丽。画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叶离披,备天然之妙。书法亦丰富多彩,造诣很高,他的字宽宽展舒和,具有温和雅尊遒的丰富。又善刻印,雅而不俗,清而有神,书画、印章均为名手。
『贰』 急求文徵明《梅花》翻译~
咏花诗·梅花
【明】文徵明
林下仙姿缟袂轻,水边高韵玉盈盈。细香撩鬓内风无赖,瘦容影涵窗月有情。
梦断罗浮春信远,雪消姑射晓寒清。飘零自避芳菲节,不为高楼笛里声。
【诗意】
山林下的梅花如仙人般美妙的身姿,白色的裙袂轻轻飘起,
清水边的梅花如高人般超然的韵致,如玉的梅枝盈盈欲泪。
细细的清香缓缓侵入鬓角的发丝,这善解人意的风儿真是可爱,
梅树清瘦的身影探入残夜的纱窗,这皎洁明亮的月光确实有情。
一场思乡怀人的春梦在这罗浮山下被无情地打断,故乡春来的讯息太远无法传递,
那传说中的美丽飘渺的姑射山上的积雪已经消融了吧,难怪这清晨让人觉得了寒意。
在远方不断漂泊流离的人啊不敢在万花开放的节令流连,
不敢为了远处那高楼上吹笛人笛声里的缠绵情思而远足楼下啊。
『叁』 文征明《千叶梅与方山人同赋》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千叶梅与方山人同赋》咏梅花诗鉴赏
文征明
湘梅奕叶照琼枝,不是横斜旧日姿。
繁雪吹香春剪剪,冷云团树玉差差。
罗浮梦断情稠叠,瑶圃风生佩陆离。
一任阶前明月碎,清真不负岁寒期。
这首诗作于嘉靖八年(1529),文征明退居故里的第三年,那一年他恰好六十岁。
“千叶梅”言其花瓣重迭,皮日休《惠山听松庵》中有“千叶莲花旧有香”的诗句。“缃梅”言其心瓣微黄,《释名·释采帛》中说:“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由此看,文征明所咏的梅花是“千叶缃梅”。这首诗通篇言“千叶缃梅”的独异之美。
首联“缃梅奕叶照琼枝,不是横斜旧日姿”,把缃梅与一般梅花相比较,写缃梅已不再是“疏影横斜”的旧日姿态了,它正以浅黄的花色、重迭的花瓣映照着美观如玉的枝条。
颈联“繁雪吹香春剪剪,冷云团树玉差差”,把缃梅与它身处的早春时节、早春风光相联系,写缃梅犹如一片“香雪海”,那浓郁的叫人心荡神浮的香味频频吹来,传递了春的消息,也裹挟着一些寒意。那一朵朵花儿又如冷云浮动,环绕于树干周围,状似玉石,参差不齐。
颈联连用“罗浮之梦”、“瑶圃之境”两典,将地上的实实在在的缃梅虚拟为神幻境界中的仙子,那仙子又分明带了缃梅的性格,带了缃梅的影子。“罗浮之梦”,指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时,夜梦与一素妆女子共饮,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欢舞。赵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天空已是月落参横,他心中唯惆怅而已。唐代殷尧藩在《友人山中梅花》中写道:“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瑶圃之境”,指神仙居住的美丽园地,屈原在《九章 ·涉江》中有“驾青虬兮骖向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诗句。文征明将所咏的千叶缃梅置于罗浮梦境,瑶圃仙界,平添了它的飘逸之美。“罗浮梦断情稠叠”,言作为梅花化身的素妆女子已随“罗浮梦断”而消逝,但她的情意犹在,缃梅树上的重重花瓣便是她的绵绵情意叠加而成。“瑶圃风生佩陆离”,言置身于“瑶圃”的“缃梅仙子”因微风乍起而摇得佩环陆离。
颈联把千叶缃梅升华于天,隐现于梦境仙界;尾联又把它着实于地,显现于可视空间:“一任阶前明月碎,清真不负岁寒期。”月光明明,花瓣重迭的缃梅在阶前筛下了细碎的月影。影儿细碎无损它的“清真”之质,而“清真”之质恰与“岁寒期”的气候景观相协相衬。
这首诗和平蕴藉,用语精美,很耐寻味。通篇以缃梅的“花瓣重迭”为线,或联类比照,或以境衬托,或涂抹于缥缈,或直摄于月下,平和之中情趣迭出,“雅润之中不失法度”。
『肆』 文徵明书梅花诗白话文
该卷行书巨迹为文徵明所书《梅花》、《桃花》、《梨花》咏花诗三首,以花作寄情,歌咏梅花独傲寒霜、桃花妩媚动人、梨花素洁飘逸。全文如下:
梅花
林下仙姿缟袂轻,水边高韵玉盈盈。
细香撩鬓风无赖,瘦影涵窗月有情。
梦断罗浮春信远,雪消姑射晓寒清。
飘零自避芳菲节,不为高楼笛里声。
桃花
温情腻质可怜生, 轻韶入粉匀?
新暖透肌红沁玉,晚风吹酒淡生春。
窥墙有态如含笑,背面无言古恼人。
莫作寻常轻薄看,杨家姊妹是前身。
梨花
剪水凝霜蝶裙,曲阑风味玉清温。
粉痕露春含泪,夜色笼烟月断魂。
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
一樽不负清明约,洗却残妆绿满村。
末署款“嘉靖乙卯二月八日书,徵明为子际江茂学”,钤白文印“文徵明”及朱文印“衡山”和“停云”。“嘉靖乙卯”为公元1555年,时年文氏86岁。
文徵明以书画著称于世。他的书法早年师从李应桢,小楷深得智永、王羲之、王献之笔法,行书出于《圣教序》,大字则仿黄庭坚,并参以苏轼、米芾笔意。该卷乃其行书大字杰作,从结体、运笔与纵笔取势看,颇多黄庭坚遗意。字疏行宽,气韵联贯,很多字的走势、笔法及其力度,均给人老辣、遒劲之感。前人论其大字行书“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观此作,则此言不虚。
尤为难得的是,这件文徵明的晚年佳作是书写在当时高丽国(现今朝鲜)向明政府进献的贡纸上。原纸上有三方硕大的朱文方印,印文为“朝鲜国王之印”。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秘殿珠林》等文献记载,在这一年,文徵明还分别用“朝鲜墨笺”和“朝鲜磁青笺”书写小楷《金刚经》轴,说明在他的晚年用朝鲜的贡纸来创作书法是较为常见的。但用钤有朝鲜国王之印的大幅贡纸来写大字行书的作品,则仅此一件而已。
『伍』 文徵明书梅花诗的内容简介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明代画家王榖祥,字禄之,号酉室,系嘉靖八年进士,曾为吏部员外郎,后辞官返里,屡召不出。他性敏好学,善作古文词,雅好绘事,拜文征明为师,习书作画。嘉靖三十一年初冬,文征明挥毫书自作七言梅花诗三首,并在诗后题跋中写道:“右咏梅花三首,因见禄之作图,遂书其后,时壬子冬十一月望。”前有弟子画作,后有师长书诗,这一书画合璧,足见师弟之间情谊深长。
『陆』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书法赏析
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该诗卷为一般行书手稿,写得清新俊逸。文徵明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所以这幅《梅花诗》卷仍带有很浓的小楷笔意。此卷行书熔晋、唐大家于一炉,而又不同于他们那种笔意连绵、体势险绝、极度夸张之作。在文徵明的笔下,明显洋溢着他自己那种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卷运笔悠然老到,意气平和,牵来曳往,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全卷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书家具有很强的驾驭中锋用笔的能力,故而整体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开合有度、收放适宜。其笔墨流畅而不飘浮,点画纤细处而不显弱,骨气深沉,血肉丰润。偶作牵连萦带之笔,亦无拖沓之嫌。
文徵明此诗卷的结字似欹反正,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方圆肥瘦,疏密长短,各具姿态,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在用笔上,此卷以中锋为主,笔画起止有断有连、有虚有实,清爽利索,虽然变化多端,然而最终能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其章法疏空简阔,用墨浓淡相间,造成了黑白平衡的视觉效果。总之,此卷书法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用墨浓淡不拘而神韵反出,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这也是文徵明行书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情致。
『柒』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作品介绍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梅花诗》卷是文徵明遗留下来的较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此卷为行书,纵47.2厘米,横470厘米,共13行,每行五字。内容为文徵明自己所创作的《梅花诗》七律三首。作者署“壬子款”,为嘉靖三十一年,此时文徵明83岁。卷后钤“文徵明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引首印钤“傍云”圆朱文。
『捌』 关于梅花诗句书法作品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书法字体字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楷体书法如下:楷书书法字体的特点: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8)文徵明梅花诗扩展阅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此句不是古语,而是当今俗语时谚,最初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俗语》权威著录。同时收录在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编写的《警世贤文·勤奋篇》,用以表达一个人如果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准备好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不断在历练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不经过一次次磨练甚至失败,一帆风顺的只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时运气好,但也不会坚持长久。
2.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书法赏析
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该诗卷为一般行书手稿,写得清新俊逸。文徵明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所以这幅《梅花诗》卷仍带有很浓的小楷笔意。此卷行书熔晋、唐大家于一炉,而又不同于他们那种笔意连绵、体势险绝、极度夸张之作。在文徵明的笔下,明显洋溢着他自己那种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卷运笔悠然老到,意气平和,牵来曳往,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全卷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书家具有很强的驾驭中锋用笔的能力,故而整体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开合有度、收放适宜。其笔墨流畅而不飘浮,点画纤细处而不显弱,骨气深沉,血肉丰润。偶作牵连萦带之笔,亦无拖沓之嫌。
文徵明此诗卷的结字似欹反正,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方圆肥瘦,疏密长短,各具姿态,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在用笔上,此卷以中锋为主,笔画起止有断有连、有虚有实,清爽利索,虽然变化多端,然而最终能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其章法疏空简阔,用墨浓淡相间,造成了黑白平衡的视觉效果。总之,此卷书法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用墨浓淡不拘而神韵反出,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这也是文徵明行书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情致。
3.《梅花》王安石的作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4.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作品介绍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梅花诗》卷是文徵明遗留下来的较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此卷为行书,纵47.2厘米,横470厘米,共13行,每行五字。内容为文徵明自己所创作的《梅花诗》七律三首。作者署“壬子款”,为嘉靖三十一年,此时文徵明83岁。卷后钤“文徵明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引首印钤“傍云”圆朱文。
5.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基本信息
行书《梅花诗》卷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书咏梅花诗三首,时年已八十有三。
此书卷纵四十七点二厘米,横四百七十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文徵明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所以这幅《梅花诗》卷仍带有很浓的小楷笔意。
此卷行书熔晋、唐大家于一炉,而又不同于他们那种笔意连绵、体势险绝、极度夸张之作。在文徵明的笔下,明显洋溢着他自己那种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
此卷运笔悠然老到,意气平和,牵来曳往,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全卷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书家具有很强的驾驭中锋用笔的能力,故而整体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开合有度、收放适宜。
其笔墨流畅而不飘浮,点画纤细处而不显弱,骨气深沉,血肉丰润。偶作牵连萦带之笔,亦无拖沓之嫌。
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情致。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颜体书法图片
颜体书法如下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是出自明代佚名《警世贤文·勤奋篇》。
白话文释义: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8)文徵明梅花诗扩展阅读
颜体的书法特点:
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早期作品以《郭虚己碑》、《多宝塔碑》等为其代表作,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结体谨严,清丽俊秀,成熟作品首推《颜勤礼碑 》为其代表作,此时外拓开张,刚劲雄强的个人风格已然形成,晚年作品则以《麻姑山仙坛记》等为代表,用笔结体多古拙之趣。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颜体
『玖』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介绍
行书来《梅花诗》卷是明代书画家源文征明书咏梅花诗三首,时年已八十有三。此书卷纵四十七点二厘米,横四百七十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有方家评说此作,“结构宽展舒和,骨肉停匀,通篇气息畅通,浑成一体。”这件大字行书,在书家传世墨迹中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