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碑居
Ⅰ 杭州历史上的会馆 请问杭州历史上有没有著名的同乡会馆或商人会馆,有没有保存下来的设施或博物馆
青云街鄞县会馆 所有考生免费吃住
以前的老青云街很窄,三四米宽,两边是一式板壁的二层楼房,街西的楼房临河,常常能见到住家端一只脸盆,水落河面。这样的人家,以前总与栈房、酒食和杂货店有关,店面朝东,揽财聚源;后门临河,货运如流。青云街的北头,在早通向科举考试的贡院(现杭州高级中学),“青云街”的得名,盼的就是出人头地,青云直上。
从明天顺三年(1459)到清“戊戌变法”,整整四百四十个春秋,除去战乱,每当农历子、卯、午、酉的秋天,省内秀才,纷纷来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乡试中榜,就是举人,才能去京城会试。三年一次的高考,可想这人生“独木桥”的拥挤。
“待到三年考市来,登云桥畔店齐开”,先不说“布袋油单红雨帽,竹篮铜罐紫砂盆”这些开考必须要拎进贡院去的物事。单说那几天的客栈,真的是人满为患。背行囊挑书篮的学子,在一条窄窄的街上踯躅来回,难求一眠。“板凳只嫌房主吝,客来多半坐床沿”,外乡秀才举目无亲,搂了书囊在屋檐下等天亮的比比皆是。一旦受了风寒,又名落孙山,幽忧寡欢,回到家乡呜呼的也有。
按照清廷的礼数,当时,只有京城才能建造各地举人会试时住宿的“会馆”。学子们赴省城乡试,只能居住在“坊”间。据方志记载,清朝年间,太平军撤后,青云街一带,自大营门往西,所有店面民宅,一把火烧得精光。那年应试的学子,“投止无门,炎暠暴雨之中,往往奔走道途,求一息肩憩足之地而不可得”。
同治十一年(1872),经过在杭的鄞县籍官吏范樾的多方努力、筹集,鄞县最早在省城建起了馆舍。当时的官府对此尚未规范,鄞县乡绅钻了“政策”的空子,取名“鄞县会馆”。浙江十一个府中,有钱的很多,但在杭城为应试生建馆舍,鄞县是第一个。后来省内各邑纷纷效仿鄞县在省城建馆舍,却不能称“会馆”,只能叫“试馆”了。
鄞县会馆建于贡院东桥下,文龙巷前凿石巷,坐南朝北房屋一所,四进,二十余间。其后,所有鄞县来“赴试者”,愿意住会馆的,不论贫富贵贱,按先后次序“派定床铺安顿。如已住满,后到者另觅寓处,不得强搀(抢先)”。这也是后来省城里各地试馆的规矩,本邑应试者前来投宿,不收分文。所有的贫寒之士,免费提供膳食,无论他们中举与否,返乡时都会得到“程议”(车马费)的赠与。
文龙巷象山会馆 一个乡村农妇的功绩
光绪年初,象山有一个读书人陈素涛从省城赴考归来,和妻子说起在省城的苦楚:公寓租不起,客房又没有,萧瑟秋风中只能躺在窄窄的道旁,妻子陈孔氏听了不免痛心。三年过后,陈素涛又作揖而去,踏上乡试之路。望眼欲穿的陈孔氏又一次迎回了男人,这一回,陈素涛不仅落榜,还在杭城露宿中受了风寒,不久病逝。
年轻丧夫的陈孔氏悲痛欲绝,下决心要在省城为象山考生造一个馆舍。这话现在说来也是难以想象,一个小脚乡村农妇,居然在鄞县与省城间颠簸了几个来回,终于在文龙巷造起“会馆一所,计屋六十三间”,“馆内器皿,一切具备”。所有经费由陈孔氏独力承担,供花费“五千九十六两”银子。当时的浙江巡抚嵩骏相当感动,特地给皇帝写了奏折,光绪帝阅此奏折后朱批:“着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象山会馆大约是杭城唯一得到光绪皇帝批文的会馆。
象山会馆位于后来的文龙巷34号。2008年春天,在此出生长大的楼茗杰先生为我画了一张草图,30多年前文龙巷34号的格局:一个大墙门,坐南朝北。进门一个天井,迎面一排庑房,庑房中间是开阔的通道。过通道,是一个更大的天井,迎面一排是早年的议事正堂。正堂两面有通道,通道的东西两侧各有十间客房,客房内左右两排床,约10张,供考试者居住。客房的后院,是一片菜地与一口池塘。图中所画,规模似远远小于孔陈氏的六十三间,或许,那菜地以前也是馆舍。
象山会馆和其他试馆一样,科举废除后,依然充当本县人来杭时的招待所。楼茗杰听老人说,上世纪二十年代,殷夫曾在此馆住过。殷夫,原名徐孝杰,象山人,著名左联五烈士之一,1931年2月7日牺牲,时年21岁。
文龙巷,在现在的三角荡巷与新华路中部,东西向,拐南。和文星巷一样,这些科举时代的应试者寄予美好愿望的地名,如今都已消失,代之的,是一个“十五家园”的笼统地名。
新华路奉化会馆 蒋介石爬墙
奉化会馆的出资人孙锵,是蒋介石的舅父。孙锵的妹妹是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的原配夫人。
俞平伯的曾祖父,晚清著名国学大师俞樾,曾应孙锵的要求,写过碑文《奉化试馆记》。《记》称:“两浙文风,必首宁波。”那些宁波学子到省城赶考,先过曹娥江,再过钱塘江,这在150年前,都是要人性命的险事。路途艰难,来到省城,却“无所栖息,旁皇(彷徨)道左(道边)”,直到孙锵做了主要出资人,在“仁和县平安三图”买地八亩,用三年时间,建起了奉化试馆。
“仁和县平安三图”,就是现在新华路222号一带,早年称“大营前30号”。周时高老人在回忆录中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奉化会馆:“进门有大厅,东西两侧各有平房五幢,东房在窑瓶巷8号,有房两幢;西房坐落在大营前30号,有平房三幢。后进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大竹园,靠墙筑有梅树一株,范围也不小”。周时高老人说,1916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浙江都督朱瑞大捕革命党人。当时,蒋介石在陈其美手下,陈其美被害后,蒋一度躲进了奉化试馆。有一天,试馆突遭搜捕,军警从前门进来,蒋介石闻讯进了后竹园,爬上了老梅树,翻墙外逃。
奉化试馆后来一直作为奉化籍人的招待所,1932年,奉化旅杭同乡会在“奉化试馆”成立,改称“奉化会馆”。周时高的父亲周正民,曾任会馆管事。1946年3月,蒋介石抗战胜利后第一次重返杭州。他先到梅花碑的省政府,言谈中,突然提出次日要去奉化会馆。当时的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科长立即通知周正民,布置会馆的卫生打扫。没料到,第二天清晨,蒋介石轻车便服来了。当时馆内只有工役陈彭其和王渭清两人,迎候接待。蒋介石一进门就站立大厅中,向正墙上的孙锵遗像一鞠躬,然后在馆内四处走看。蒋问两位工役:“此地管事人是否仍是周正民?”王渭清答:“是的,现在周管事住在薛衙前11号,是否要把他叫来?”蒋说:“好的,把他叫来。”说完,蒋来到竹园的大梅树下,伫立良久,不发一言。等周正民赶到奉化会馆,蒋介石已经走了。
周时高在回忆录中还说到奉化会馆每年的清明活动:“只要在杭的奉化同乡,都可以参加。会馆在湖滨包了船只,乘船到里西湖放鹤亭上岸,在林和靖处士墓地,设立祭坛,进行祭祀大典。由会长宣读祭文,祭毕游览一周,中午在楼外楼会餐,并摄影留念,一切费用均由会馆负担。”林和靖出生奉化,这也是奉化会馆“清明祭拜”活动的由来。
粪桶送走巡抚
开元路八旗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