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梅花
A. 梅花九首其一高启运用了什么修辞
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一),运用了比喻、对偶、用典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高贵雅洁、超凡脱俗、怀才不遇、寂寞愁苦的情感。
首联以梅自喻,写梅花本应住在天宫之中,却落到人间江南,来表现自己出身高贵却被贱待。颔联以 “高士”“美人”为喻,也是自比,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与高超的才华。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上下两联平仄协调,读来琅琅上口;词性相同,恰如彩线贯珠。特别是颈联的“萧萧竹”对“漠漠苔”,一动一静,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可谓妙绝。
尾联借用何逊的典故,说自从南朝诗人何逊写了大量的梅花好诗以后,就很少有人再写出梅花诗了。然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的寂寞与愁苦之情。
B. 高启《咏梅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梅九首原文: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咏梅九首其一赏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像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咏梅九首赏析
梅,据考证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植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的果品。但是上古的诗歌里却吟咏得不多,诗经里『摽有梅』一诗曾提到梅实,也只是作为起兴的由头,没有把它作为吟咏的主体。 南北朝 时代陆凯折梅赠驿使所赋的诗,也仅仅是把梅花当作一种表达友情的道具。真正在诗歌中给梅花赋予人格化的形象,那还是唐以后的事。因为梅花是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凌霜冒雪而开,不与众芳为伍,所以人们赋予了它清高、孤峭、顽强、坚贞的品格;又因为梅花开在冬末早春,相比于三春光景那种桃李芳菲,百花烂漫的盛季,它算是占得了春先,所以人们又赋予了它报春使者的声名,成了先知先觉的先驱者或酿时造势的的英雄豪杰的形象。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这首歌,就是梅花品格的一幅恰如其分的写照。
唐宋以后,诗歌中提到梅花的,何止千首,就是专以梅花作为吟咏对象的诗词也非常多。各个诗人吟咏的角度,各人的风格各有不同,韵味各异,这样也就有着不同的欣赏点。
高启的这九首诗,大概是受到杜甫秋兴八首的启发专门为梅花而精心写就的组诗。对这组诗评析的文章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赘述。我觉得这组诗描写梅花,不仅状其影,更传其神!我特别欣赏其中状写出的那种清灵空澈有时又朦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词佳句。比如『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
曹雪芹《红楼梦》里有几组诗,多从高启这组诗借鉴或脱胎。以前读《红楼梦》,大观园姐妹起诗社,先是咏白海棠,接着咏菊,后来又在芦雪亭聚会咏红梅花,特别欣赏薛宝琴『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后来方知脱胎于『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其它一些丽句,如『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也似乎有着这组梅花诗的影子。
后来 清代 张问陶复作梅花八首,足可以与高启这梅花九首并称双璧。
诗词作品: 咏梅九首 诗词作者:【 明代 】 高启 诗词归类: 【梅花】、【组诗】
C. 赞美梅花的诗词及翻译
【篇一】赞美梅花的诗词及翻译
《墨梅》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冕。其全文诗句如下: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翻译】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核搭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梅花落》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鲍照。其全文诗句如下: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塞上听吹笛》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诗句如下: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黄鹤楼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一为缺棚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译】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鹧鸪天·西都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朱敦儒。其全文诗句如下: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伏氏则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翻译】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篇二】赞美梅花的诗词及翻译
《菩萨蛮·江南未雪梅花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几道。其全文诗句如下:
江南未雪梅花白。忆梅人是江南客。犹记旧相逢。淡烟微月中。
玉容长有信。一笑归来近。忆远上楼时。晚云和雁低。
《梅花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照邻。其全文诗句如下: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翻译】
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还未开始下雪。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还无从知晓。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翻译】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梅花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其全文诗句如下: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清平乐·年年雪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全文诗句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翻译】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篇三】赞美梅花的诗词及翻译
《梅花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方平。其全文诗句如下: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梅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亮。其全文诗句如下: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翻译】
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来的信息传递出去,又怎么会害怕被厚厚的积雪所深深埋藏呢!请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伤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神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让开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伤曲调而过早地凋谢。
《山路梅花》作者为清代文学家冯山。其全文诗句如下: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翻译】
听人说山下有几株梅花,途中路过忍不住把车旁的帷帐打开去观赏。试着亲手去折林梢上开的梅花,早早感到春天已经接近了。若能在路上不时见到,能让东风将它们逐枝吹开。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
《西江月·梅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旭。其全文诗句如下: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梅花》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其全文诗句如下: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踏莎行·雪似梅花》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吕本中。其全文诗句如下: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翻译】
吕本中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这种艺术手法确如画龙,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留春令·咏梅花》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史达祖。其全文诗句如下: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翻译】
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诗句如下: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翻译】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梅花》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文诗句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梅花绝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其全文诗句如下: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翻译】
听说梅花在寒冷的清晨绽开了,那些梅花像雪堆一般的在整山遍野开放;我很喜欢梅花,真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化作千亿个我,在每一棵梅花树下欣赏梅花。
D. 清香传得天心在——咏梅花古诗词赏析(下)
清香传得天心在
——咏梅花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元、明、清三代,咏梅之风历久不衰,各朝著名诗人,皆有咏梅佳作。特别是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题画诗,许多画家在热心画梅的同时,也在画卷上留下了咏梅佳作。
在题画诗中,当首推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墨梅》是一首题画诗 ,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一幅“墨梅图”即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图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再看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这也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诗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元代诗人陶宗仪也有一首《题画墨梅》:
明月孤山处士家, 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 铁线圈成个个花。
诗人描写画中的梅花似铁线圈成,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怒放的英姿。
元代诗人冯子振写有一首《西湖梅》:
苏老堤边玉一林, 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 不为繁华易素心。
全诗描写了西子湖畔的美丽梅花,与清风明月为知音,不与桃李争欢赏的清幽纯美,不为繁华改变素心的素雅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
冯子振还写有一首《鸳鸯梅》:
并蒂连技朵朵双, 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 片影分飞最可伤。
诗中描写了寒塘边的并蒂梅花,成双成对、恰似鸳鸯的美丽形状。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只可惜军营的号角吹散了并蒂梅花的花瓣,最让人伤心。隐喻动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伤。
明代咏梅诗中,首推高启的《梅花诗》:
琼枝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绝几回开。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咏梅是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此诗写梅花有着仙风道骨,来到人间,栖居在大雪铺满的深山里,只有到那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见到它清秀动人的姿容。月下梅花之状又何其高洁绝尘!诗中将雪与梅当作是匹配的高士美人,塑造出一个孤高、隐逸的梅花形象。梅伴雪生,正生出梅的坚强与高洁;雪为梅衬,又衬出梅的美丽与多情。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诗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变化融入梅花形象,赋予梅花崭新的情感内涵,具体表现为孤高中的激愤之情、乱离惊惧之感和故友挚交之情。他打破了两宋以来重复单调的咏梅模式,为咏梅诗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高启的梅花诗对传统的新变主要表现为其浓厚的主体色彩、复杂化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悟。
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刘基也写有一首《题墨梅》:
夭桃能紫杏能红, 满面尘埃怯晚风。 争似罗浮山涧底, 一枝清冷月明中。
刘基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的开国元勋。他在诗中将梅花与桃花杏花对比,突出梅花的高洁雅致,表现了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再看明代诗人方孝孺的《画梅》:
微雪初消月半池, 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 未话寻常草木知。
方孝孺的《画梅》描写了微雪初消时的美丽梅花,写出梅花的清幽纯美,清香宜人。“清香传得天心在”,极写梅花的清香溢满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
再看明代画家徐渭的《题画梅》:
从来不见梅花谱, 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 东风吹着便成春。
徐渭是画家,又是诗人,可谓诗、书、画俱佳。这首诗,是诗人为自己的“墨梅”画题诗。诗人画梅,从来没有参照,或者说没见过“梅花谱”,所画的梅花,都是信手拈来,但又神形兼备、自有风韵。如果不信,就请看千千万万条树,冬天还是光溜溜的,东风一来,就染上了春绿。
洒脱不羁,率意而为,妙趣天成,这就是徐渭写诗、画画乃至做人的信条,这就造就了他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征,以致后来造成性格扭曲,自残自辱的现象出现。
从这首诗来看,似乎告诉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而是要勤于实践,大胆创新。“东风吹着便成春”一句,本来是形容“不拘一格”,崇尚自然法则的创作方法,但现在,也用来形容春天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景象,是一曲春的赞歌。
清代咏梅诗词也有不少佳作。先看清代诗人袁枚的两首咏梅诗:
一般玉露总无私, 山北山南分早迟。 恰使人心怜旧雨, 最开多是隔年枝。
(《看梅四首》 选一)
为惜繁枝手自分, 剪刀摇动万重云。 折来细想无人赠, 还供书窗我伴君。
(《折梅二首》 选一)
诗中赞美梅花无私开放,装点江山,怡人心情的风范,表现自己爱花、惜花、赏花的情致。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袁枚主张作诗应直抒胸臆,师法自然,强调独创,重视从民间语言中汲取营养。他有两联咏梅佳句: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都是受百姓语言的启发而成的。
清代画家李方膺也有一首《题画梅》:
挥毫落纸墨痕新, 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 家家门巷尽成春。
挥毫纵横,水墨淋漓,那纸上俨然是几朵绽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呵,但愿天风把你吹到千家万户,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的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清代诗人宁调元写有一首《早梅》:
姹紫嫣红耻效颦, 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 数点开来不借春。
这首诗从“早”字入手,含蓄蕴藉,寄托深远。 梅花耻于像百花那样在春风艳阳下竞相开放,而是早于百花在寒冬的溪山深处苍崖之下傲然开放, 赞美了梅花不惧严寒的大无畏精神。
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写有一首《画梅》:
老梅愈老愈精神, 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 如知明月是前身。
金农的《画梅》描绘了梅花的傲霜挺拔和清丽脱俗,赞美了梅花如明月般纯洁的美丽,抒发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再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眼儿媚·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 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梅花冰肌玉骨,斗寒开放,清幽高洁,自然标格,不与凡花为伍,向来受到诗人的赏爱。故诗词中诗人每以梅花之品格喻人之品格。本篇亦是花品、人品合一的咏叹之作。在这首咏白梅的词中,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表现了词人一种自足,一种孤往的性格与情怀;但也不乏孤高自赏,清凄自适的孤傲之情,寄托了诗人的心志,产生了“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
E. 高启《梅花九首》其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曹雪芹“空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出处,是高启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明朝高启《梅花九首》
很多喜欢红楼梦的读者,都对一首红楼梦中的诗有印象,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曹雪芹红楼梦的《终身误》
在这首词里,山中高士晶莹雪,是指薛宝钗,而世外仙殊是指林黛玉。因为红楼梦的广泛流行,所以这首词也为人熟悉,在欣赏红楼梦小说的复杂曲折时,也不免佩服曹雪芹将薛宝钗和林黛玉写的如此完美,仿佛薛姑娘是寒冷白雪中安然的隐士,而黛玉是仙境中的树林,引发了一系列对薛宝钗和林黛玉品质的探讨。比如薛宝钗何以称为高士?林黛玉何以称为仙女?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句子,原本就是出自元末清初的著名诗人高启的梅花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启,生长在元末明初的乱世。苏州人。他出生富族,却父母早亡。从小酷爱读书。至亲的缺失更容易使得他在书籍里寻找灵魂安慰,熟读历史,精通诗文,且别有见地。
元末又是非常动荡的时期,读书人科举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自有爱好读书的人连成朋友,高启是当地的小天才。
张士诚反元起义,自立为吴王,有了他的保护,这一带凋敝的经济很快恢复,也正是新朝用人的时候,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广罗人才,听说了高启,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此时高启年仅16岁,在一大群老儒当中,那是玉树临风鹤立鸡群。此中还有 施耐庵、罗贯中等为现代人熟悉的《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
高启在张士诚政权中工作了7年,具体干了些什么呢?现在很难有具体的资料,但是他32岁,被明朝征入朝廷,直接授予他翰林编修,朱元璋亲自让他主持修撰前朝元史,那么高启是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气的。虽然他在2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张士诚和饶介的幕府,回乡隐居。
高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修完元史,朱元璋看见这个年轻人,高岸清正,落落不群,想让他发挥才干,委任 户部右侍郎,这实际是相当需要官员清廉守正的重要岗位,干的好,国家的财政就是由他打理,可以说朱元璋相当信任这个年轻人,给机会他上进。但是高启拒绝了。
说只想回家隐居。
朱元璋重金放还,但是也埋下了高启的杀身大祸。
那么高启为什么想回乡不想做官呢?
一,他父母双亡,一脉单传,天性敏感,更看重家人的相守。
二,天才的敏感,城头变幻大王旗,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他因为洞彻人生起灭,都觉得那些很难上心。
三,在张士诚幕府中,他和人打交道,觉得吃力。他不是全才。张爱玲说,在有人的场合她感觉压抑,而在没有人的场合,她觉得自在。
四,张士诚的辞官,实际是对自己很清醒,然而,朱元璋并不了解这个年轻人。
时间推移到五年之后,张士诚因为本地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盛情要求他写一篇《上梁文》,或者出于盛情难却,或者出于经济原因,或者出于对本土建筑修复的支持,张士诚写了。其中有溢美之辞,说建在这里虎踞龙盘。一篇文字而已,却触怒了朱元璋。
有好事者,告发魏观是张士诚旧部,有反心,高启被牵连案件当中,被朱元璋处以腰斩。年仅39岁。
一代天才就此惨烈魂归。
这是个惨烈悲剧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高启的《梅花九首》,今天欣赏的是第一篇。
高启整个生活还是比较悠闲平顺的,父母留下的产业,使他能够在乱世中有一点归家隐居的底气。他爱着这种平静寂寞的生活,在外面游历之后,更觉得这种生活的可贵。
他的清高不是装的,对于人生和感情有着缺失的人,精神的寄托和皈依是非常重要的。家园里一树树寂静开放的梅花,是父母灵魂的守护,也是他的乐园。
而他的身世自然有着别人所不知道的悲凉,在封建家族社会,失去父母的人,其实也很难融入世俗的社交圈,当然文学文化圈则是另外一种。那么在梅花上,高启肯定是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灵魂的。他孤独而寂寞的成长,人世的风雪,如鱼饮水,梅花不是爱冰雪,因为它的存在是先天注定。
“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这样美丽的梅花开放,最适合它的地方是天上的琼楼玉宇啊,是谁将梅花落入人间,这江南遍地,处处梅花,看着花雪一片,让人心生喜悦。
我可以想到高启看见梅花开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喜悦,我甚至能够感受到他童年和少年的敏感孤独,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里,有梅花的地方,才是他不用心思去面对周围关系的乐园吧。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放松。
“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
那梅花的老树,在大雪中,就像古代的高士,睡在雪中,享受着天地冰冷旷达之气。
在明月的夜晚,梅花开放,香气缭绕,那花朵如同环佩,清香如同步履,是梅花仙子袅袅下凡,在林间自在徘徊。
”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
竹子爱着梅花潇洒萧疏的影子,情愿和梅花作伴啊,那春风吹起落梅,花瓣优雅飘飞,点缀在一片片青苔上。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
自从南北朝何逊是真爱梅花,写出了梅花最美的句子,梅花是这样的寂寞,年年梅花之美,无有好句,梅花在这里是在等待今日之何逊吧。
那么高启的梅花诗,显然比南北朝何逊更美。当然高启的梅花和何逊的梅花一脉相承,写的是梅花动人在寒冷里,以一种清雅的姿态等待知音。
因为何逊的梅花是这样写的,”惊时最是梅。”震惊是这样当着我开放的梅花。“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写的是什么呢,梅花在寒冷里开放,以这样美好惆怅的姿态,是为了日夜等待何逊。
高启的诗写的是什么含义呢,他将这眼前的梅花拟人化,这样的梅花仙子,是为了寻找前生爱她的故人,袅袅下凡,在冰雪中做长久的等待。
但是高启也暗指了自己就是梅花知己,在风雪里守候梅花,等待梅花的开放。
高启并非刻意苦情的诗人,这种清邃恬然,并不给人带来过分的悲伤,反而有一种融入的美满,这是高启难能可贵的地方。
在漫长的生活里,高启是低调而满足的,没有父母还有妻子,没有知己还有梅花,享受并沉浸这种自然的孤独,寄托自己美好的心愿,在写梅花清高寒冷的同时,仍旧有脉脉温情。
被人认为写出了梅花那种清美而旖旎的灵魂。
也正是这种长期的浸润,高启是真的志在山林,疏阔散淡,所以他的隐居并非是对朱元璋的不满。只是嗜杀成性的朱元璋,哪里会懂得想到这么多,只认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那么回过头来,谈谈红楼梦化用的这两句。显然曹雪芹是酷爱高启的梅花诗的,在红楼梦大观园的诗词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对高启诗句和意境的化用,比如缟袂仙子,竹林萧萧。
曹雪芹将高启的梅花诗化用到红楼梦里,有没有含义呢?
当然肯定有的。
一,实际林黛玉另外的化身就是梅花。
二,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有梅花一样的美好,大观园本身就是一座世外园林。
三,曹雪芹肯定知道高启的冤死,而林黛玉和红楼梦中很多人的结局,也是一种悲剧,是皇权下的一种命运必然。
四,高启求一种平淡而性灵的生活而不得,现实中谁人不是如此?
高启是天才的诗人,他的《梅花九首》堪称梅花诗的翘楚,在以后,我会继续为大家解读另外八首。也以此文祭奠高启,一位被命运摧残的梅花一样的天才。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