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扇面梅花
⑴ 清金农扇面画梅花图的作品简介
观金农画,即被他画中的方劲古拙之气所打动。这与他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他不同于那些从小便开始习画、一步一步成为画坛名家的画家。他步入画坛的时候是50岁,已近晚年。此前,他的创作主要以诗文为主,希望以诗人、学者的身份受人赏识,且被重用,能施展才华,因此他云游四方、广结名贤。50岁时,他被举荐博学鸿词科,却又应试落第而返,这一打击使他坚定了“以布衣雄世”的态度,于是侨居扬州,鬻文卖画。
金农出身文人,富有才华,学识渊博,这些为其绘画注入了深厚的内涵。他学画起步虽晚,但“涉笔即古”。其绘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别具文人画的意趣,时人推之为“扬州八怪”之首。对于绘画创作,他提倡展现画家的个性,反对泥古不化。他的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梅竹、山水、走兽等都入其笔,尤擅梅竹。他曾在其画的题记中自叙“六十始画竹,徙居城南,以每竿三十青蚨自山僧买来,栽于园中,并在耻寿亭旁栽老梅三十株,朝夕相对”。所以他画梅竹自得清气,有写生之意。
⑵ 扇面画梅花的寓意是啥
喜欢高雅
⑶ 清金农扇面画梅花图的介绍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扇面《梅花》,画一老梅,花头任意圈点,却意趣天成,是金农画墨梅的典型风貌。该画为纸本水墨,作于金农76岁之时,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
⑷ 清金农扇面画梅花图的作品赏析
恰逢乾隆第三次南巡过扬州,金农作《隶书画佛题记》、《隶书七言》、《书感应篇》等,此举甚是出人意料。后人多有议论,或云其欲通过皇帝确立他的诗人名声;或云其未曾忘却举荐博学鸿词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不管缘由如何,不难看出金农作为现实的中国文人,隐与仕的两难抉择困扰了他的一生。这次又让他失望了。此时的他已是风烛残年,好友李方膺、汪士慎等相继作古,但他并未感到自己生命将终,在致友人书中还说“常在刘叟花前说年少”。尽管如此,孤寂、落寞之情依然萦绕心头:“经朝弄笔愁复愁,贪偏画野梅酸苦竹啼秋”。“画为心声”,此言不虚也。此画中作野梅两枝,花枝交错,从左下方横倚伸展至整幅画面。一枝用墨笔点花瓣,看似漫不经心,却笔简意远、片片含情,在梅花的俯仰向背之间,将梅的婉约之姿、清寒之气表现得生动而自然,颇有元人韵致。又作白梅一枝,与墨梅呼应,枝繁花茂。淡笔作梅花枝干,浓墨写花瓣,亦圈亦点,天机自然,清气盈幅,大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用笔果敢率真,收放自如。墨色的浓与淡、干与湿,花枝的开与合,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趣味性。此作尺幅虽小,却元气淋漓,骨秀神清,独步古今,堪称金农晚年人画俱老的代表作,有百看不厌之妙。金农曾有题梅诗:“花枝如雪客郎当,岂是歌场共酒场。一事与人全不合,新年仍著旧衣裳。”写梅即为写己。自己有惊世之才,却“与人全不合”,不能得人所共赏,且孤且清,不染一尘。在作完这幅《梅花》的次年九月,金农客死扬州佛舍。这里的梅花折射出的是他生命最后岁月里的精神状态——老且愈坚、不落俗尘,确实令人感佩!
⑸ 我给我爸送的扇子上面画的梅不知道该提什么字
一般扇面上画的梅可以题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版一段香。
遥知不权是雪,为有暗香来。
或者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全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⑹ 清吴昌硕扇面画梅花图的赏析
清末“海派”大家吴昌硕的这幅《梅花图》,画面构图跌宕奇险,两块湖石自右侧横内亘画中容,淡墨几笔出之,稳重而又不失灵透,显示出画家驾轻就熟、胸有成竹的艺术造诣。湖石之后探出红梅数枝,花如碎玉横空,清气四溢;梅树遒枝劲节,浓淡合宜。画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转,不仅平衡了画面的重心,同时也加强了横势的方向感,弱化了石与梅枝十字交叉之势。石之左出,梅之右倾,一左一右,一横一纵,画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跃然纸上,却又开合有度,收放自然。吴昌硕在画梅笔法上炉火纯青的功力,正是他艺术的独到之处。整个画面气势雄健,笔墨苍劲,一气呵成,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乃吴昌硕晚年精品。款识为“艳于赤城霞,罗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颜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属。甲子夏,吴昌硕,年八十一”。画家以石鼓文的笔意入画,用笔遒劲朴拙,飞动迅疾,笔底充满金石之气,纵横捭阖,雄浑磊落;用墨浑厚古朴,酣畅淋漓;用色浓丽饱满,使画面生机勃勃,极富视觉张力。他以“铁如意击珊瑚碎,东风吹作梅花蕊”的豪迈之情;不仅使“海派”艺术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写意画的形式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