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化妆盒
① 请问这种化妆品盒子叫什么莲花形状,旋转盒子就可以绽放般的打开,看着很新奇,上淘宝百度都找不到,有
你直接搜索化妆盒旋转就出来
② 唐朝女子梳妆用的铜镜,能照清楚人吗
可以。
在唐代的时候,铜镜的制造业已经非常完善了。镜子一面打磨光亮,用来照,另一面装饰各种复杂的纹理图案,中间有些还配有圆孔,用来搭在专门放镜子的台柱上。
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前的镜子都是埋在了地底下不知道多少年,肯定会磨损严重,所以给我们一种看不清楚的错觉。以为以前的铜镜看人都是模模糊糊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
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③ 贵州侗寨梳妆盒的年代,见图片
传统样式的奁常被人视为工艺品收藏。中国古代的奁多用漆木或陶制成,战国至唐朝、宋朝年间以圆形、矩形或多边形常见,大多分层,后来发展成为可以开合的梳妆镜匣。由于奁在中国古代常用作女子出嫁时的嫁妆,所以“奁”和“妆奁”也常用来借代嫁妆。
梳妆箱即“官皮箱”,南方俗称“梳妆箱”。是一种体量较少制作较精美的小型庋具,是从宋代的镜箱演进出来的,它上有开盖,盖下约有10厘米深的空间,可以放镜子,古代用铜镜,里画有支架。再下有抽屉,往往是三层,抽屉前有门两扇,箱盖放下时可以和门上的子口扣合,使门不能打开。最下是底座,是古时的梳妆用具。
镜奁即“镜箱”,盛放梳妆用具的匣子。又称“镜匣”、“妆奁”,也指装着镜子的梳妆匝。见“镜籢”。
《急就篇》卷三:“镜籢疏比各异工。” 颜师古 注:“镜籢,盛镜之器,若今镜匣也。”
《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帝从席前伏御牀,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
刘禹锡 《伤往赋》:“寳瑟僵兮弦柱绝,瑶台倾兮镜匳空。”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镜籢屑桂,阆鷁搴蓉。”
庾信 《镜赋》:“暂设粧奁,还抽镜屉。”
白行简 《李娃传》:“帏幙帘榻,焕然夺目;粧奁衾枕,亦皆侈丽。”
刘禹锡 《泰娘歌》:“妆奁虫网厚如茧,博山鑪侧倾寒灰。”
徐照 《清平乐》词:“贪教玉笼鹦鹉,杨花飞满妆奁。”
高明 《琵琶记·两贤相遘》:“寳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夫人妆匳衣服在此。”
《红楼梦》第四二回:“﹝黛玉﹞忙开了李纨的妆奁,拿出抿子来,对镜抿了两抿。”
杨炯 《和崔司空伤姬人》:“妆匣凄馀粉,薰炉灭旧烟。”
《世说新语·巧艺》有“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
李商隐在《骄儿诗》中说:“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道:“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另有王易简句:“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钿翠剪,奁影照凄楚。”
奁不仅仅见于诗歌中,在古代画卷中也不少见,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计女,身旁除有四个奁盒外,又多了一具形似蜡台的镜架,铜镜插挂在架顶上。
宋人的《半闲秋兴图》中也画有一个奁及一些梳妆用品,中间摆镜架,铜镜中映出仕女面容。
在远古时,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唐朱庆馀诗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不论是古代“雪肌云鬓、明眸皓齿、面若桃花、气若幽兰”的美人,还是现代时尚风情的靓女,都会有着一些自己的驻颜之物,裙带衣裳和簪环钗佩就更不用说了。现代人有化妆盒来装各式化妆品,那么古代人用什么放梳妆用品呢?古代人放梳妆用品的器具称之为“妆奁”。
在古代,妆奁精致而款式多样,既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据史料可知,古铜奁、陶奁当时既可作梳妆用具,还可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
在西周至秦汉时,奁多为铜、陶器,呈圆筒形,直壁、并带有博山式盖子,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别致,很是美观。
后来,在奁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妆奁制度”和“妆奁文化”。
镜奁经明清两代演绎派生出繁多款样,有镜台、镜架、镜箱、镜袋、官皮箱等等,其做工之精,用材之优,前所未有。雕刻镶嵌包铜缀玉,玲珑可爱,极具艺术观赏性,成为明清妇女闺房小姐的终日伴侣,有的甚至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来制作,故宫嫔妃寝室里陈列着一具长高约40×30厘米的满地浮雕象牙镜箱,可以设想它的原材料,必定是一根长达几米的巨型象牙,令人叹为观止。
梳妆盒,亦称“梳妆匣”,老百姓俗称“梳头匣子”;因梳妆首先要用镜子,梳妆匣又称“镜匣”,古时亦称“镜奁”,《说文解字》中写作“镜籢”;又因梳妆时需将镜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惯称为“镜支儿”。我国早期的梳妆匣,所用材质多为木胎髹漆,也有藤编或竹苇制者;唐代发现有瓷制品,宋代已有纯木制品;至明便有了用贵重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红木等制作的梳妆匣;清代以降,所用材质基本与明代无异。明清时期的梳妆匣多为硬木所制,间或也有樟木、楠木制品。“便携”是这类梳妆匣的基本特性,由此又构成了其形体小巧的特征。这种梳妆匣现在存世量尚大,从大量实物看,无不精致美观。结构上也可谓争奇斗巧,各运匠心:有的多屉多镜,上盖打开,支起一镜,面板抽出,板背又是一镜,可双镜前后对照;有的屉形各异,多者有四五具之多;有的前脸不是面板,而是两扇10厘米左右的厚门,打开,每扇门体上各置小屉二只;有的匣体开窗,镶理石、玉石;有的所用铜活饰件造型生动,铜合页或蝶状、或蝠状,錾出花纹;铜包角镂空;屉钮多缀铜花篮、果什等。这里附带要讲的是,镜匣之“镜”,历史上曾经历了巨大变革,即从几千年一直沿用的铜镜,到二三百年前开始使用的水银玻璃镜。这一变革,对梳妆匣的演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首先玻璃镜清晰度的大幅度提高,使人对化妆的完美性有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这就使化妆程序、手段更呈多样,化妆品、化妆用具的专用性不断增强,由此导致了梳妆匣功能的扩大和结构的日趋复杂。同时,因铜镜几千年来多为圆形,这不能不对梳妆匣制做匠人的思维产生影响,故早期的梳妆匣有相当数量为圆形。而自从有了玻璃镜,梳妆匣则逐渐改成方形。
木制彩绘工艺品属于观赏性木制工艺品,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或半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制,产品形象逼真、生动可爱、色泽鲜艳,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仕女、历史人物等。
典型图案是古代流传下来而有典范性的图案。中国古典图案的遗产很多,按历史时期划分,主要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战国时期漆器、金银错器、刺绣等图案,秦汉时期瓦当、画像砖、石刻、织锦等图案,南北朝时期石窟装饰图案,唐代唐三彩陶器、铜镜、碑刻、金银脱漆器、织锦、印染等图案,宋代瓷器、织锦、刺绣、缂丝等图案,元代雕漆、织金锦、釉里红瓷器等图案,明清时期青花瓷器、景泰蓝、织锦、刺绣、玉器、雕刻等图案。它们在艺术上都各具特色。
图案的思想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反映。例如,原始社会彩陶图案的人面鱼纹、双体鱼纹就寓意生活富裕,种族繁衍。商周时期以夸张的张目巨口、狞厉威严的兽面纹象征奴隶主阶级的权威。在形式上,采取器形中轴线、两旁对称的方法,表现出雄伟、稳重、庄严的艺术效果。战国时期青铜图案常以活泼优美的几何形与动物变形穿插组合,并采用耕耘、战斗、狩猎、宴飨、比射、乐舞、采桑等题材,反映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理想的萌芽。秦汉时期,建立了封建统一的帝国,耕耘、狩猎、宴飨、比射、杂戏、乐舞、车马等图案风格写实,形象概括,姿态生动;在瓦当、铜镜、漆器、织锦等图案中还应用“延年益寿”、“子孙无极”、“长乐明光”等吉祥文字,加强思想内容的表达。南北朝时期,人们在长期战乱流徙的痛苦中追求安定的天国世界,宣扬修生可以轮回转世的佛教思想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清瘦俏长、柔美宁静的图案形式和超凡脱俗的佛教题材,便成为南北朝图案风格的主调。隋唐政治安定,物质生活充裕,象征人间温暖幸福的图案题材,如繁花茂叶的卷草,安详温驯的瑞兽,嘴衔花枝瑞草、缨珞珠宝、同心结带的珍禽,综合各种花卉特征的宝相花以及象征丰收的瑞花等,造型丰满,线条饱满圆润、色彩富丽,反映出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宋代,封建主追求靡丽的生活享受,图案以工致细腻的写实风格为主。元代,蒙古族刚劲粗犷的装饰风格和大量用金的审美嗜好改变了南宋图案的柔丽之风。明清时期,不少图案在吸收前代装饰传统的基础上,造型已趋于程式化,在思想内容方面则把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生活理想与图案形象结合起来,表现一定的含义,即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称为吉祥图案。吉祥图案通过以下各种手法来表达它的思想内容。①象征:根据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态形状、色彩、功用等自然属性表现某一特定的思想内容,如石榴果内多子,象征多子;牡丹花大色艳,象征富贵;瓜瓞藤蔓不断生长,不断开花结果,象征子孙繁衍;灵芝配制补药,服之延年益寿,象征长寿等。②寓意:用某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文学典故等题材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例如《汉武内传》记载东方朔偷食王母仙桃而长生不死的神话,故以桃子象征长寿。③比拟:赋予某种题材以拟人化的性格。例如梅花在一年中花期最早,被比拟为花中之魁;《孔子家语·在厄》谓兰花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而被比拟为君子。④表号:将某些题材当作代表某种特写意义的记号。例如“暗八仙”的八种器物图案分别为八仙所执的器物,其中葫芦代表八仙中的李铁拐。萱草也称宜男草,表达了妇女祈求生育男孩的愿望,也作为母亲的象征。⑤谐音:借用题材名称的同音字拼成某种吉祥语。例如,蝙蝠、佛手象征福,鹿象征禄,金鱼象征金玉等。⑥文字直接表意:如直接用“福”、“寿”、“喜”等字。
④ 梳妆用具有哪些
■在女史箴图里,梳妆女子身旁放有一组五子奁
■明末 黄花梨折叠式镜台
■铜镀金四方委角粉盒
■象牙雕花镜奁
■黑漆描金嵌染牙妆奁
■珐琅瓜形胭脂盒
■剔彩双龙纹小箱
■金龙纹胭脂盒
■元 青釉莲花粉盒
■整理: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对中国古代女性来说,化妆修颜之事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产生与之相适的妆奁用具。粉盒、镜匣、妆奁奁等等中式庋具赏心悦目,与20世纪西方女性所用以贵重金属打造并镶嵌宝石等秾丽风格不同,保守并深藏闺阁的中国女性所用自有其内敛文雅及耐人寻味的时尚追求。
中国古代女性妆容注重发式、眉、腮、唇、额等的修饰,《楚辞》中亦有“粉白黛黑施芳泽”的记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酒晕”“桃花”“飞霞”“斜红”“额黄”种种妆容,而唐宋时更以“三白妆”“梅花妆”“慵来妆”“珍珠花钿”等为流行。从出土和传世的绘画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化妆修颜的仕女形象。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南宋摹本)中,即有一段细绘女子对镜梳妆的情形,画面上除了高矮适中的镜架和梳妆镜以外,还描绘出全套妆奁。辽宁省博物馆藏唐周昉绘《簪花仕女图》,则让我们领略到盛唐贵族女子阔眉淡粉的风姿。
而收纳脂粉的粉盒、摆放镜子及各种用具的匣、奁等等,就是古代中国女子闺阁中的时尚品。包括单独盛放胭脂、香粉、膏脂的粉盒、油盒以及镜架、镜匣和综合收纳化妆品的箱奁。
盒
瓷质的粉盒(或油盒)在两晋时期应已出现,“唐代由于向西域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出香料和珍稀药品,需要防潮密封的容器,瓷盒应运而生。”河南郑州伏牛南路唐代墓葬出土的漆盒内除有铜镜、铜笄、铜夹外,还有瓷盒两件及白色桃形脂粉数块。湖南石诸唐代长沙窑出土的瓷盒上,甚至有绿彩书“油合”款。近年江苏常州市钟楼区一座宋代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影青小盒,当亦为妆奁用粉油盒。如此单色瓷盒所呈现的细腻与素雅气质正与中国女子的内敛含蓄相契。粉盒亦有玉及金属质地,如安徽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所出玉质子母口粉盒,以柿蒂、卷云、凤、兽面等纹饰装饰,极其华丽;陕西西安宫城遗址所出唐代花卉纹玉盒,盖及盒体剔地雕花枝,侧面四周雕蔓草,盒顶部出廓雕一对对吻鸳鸯,一看便知专为女性打造。
奁
《女史箴图》卷中梳妆女子身旁所放为一组五子奁,不但形制描画具体,且功用也显而易见。奁应是中式妆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彩绘出行图漆奁,即是春战时期的精美漆器,亦是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实物漆奁。其上彩绘婚礼迎亲的盛大场面,生动记录下当时的婚俗实景,奁内的铜镜亦说明其闺中物的身份,又可认为是陪嫁物。汉代的漆奁形制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母子奁,即母奁内有多个不同形制的子奁。马王堆汉墓出土最具代表,1号墓所出双层九子奁和单层五子奁,前者母奁上层放有手套、絮巾、组带、绣花镜套,下层有九个圆形、椭圆形、长方形、马蹄形的小奁盒,盛放胭脂、香粉等化妆用品;后者除了有五个圆形小奁盒外,亦有铜镜、镜擦、镊、弗、笋、梳、篦、环手刀等梳妆用具。瓷奁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镜架、镜盒、镜台、镜匣(箱)
镜架、镜盒可独立成器,有的设在镜台或镜箱内,镜架可以折叠收放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所藏宋人仕女图册页中,所绘镜架为X形,似收支自如。
镜台、镜匣(箱)是集镜架、镜盒为一体的小型庋具,多为木质,宋代已很流行,明清时无论用材,还是形制装饰皆有改进,清代宫廷中有象牙、漆等高贵质地镜箱(匣),工艺水平登峰造极。至此,中国古代女性的妆奁从粉盒、油盒、奁盒发展成为闺阁中举足轻重的小型家具,精巧内敛,时尚亦不失传统。
中式木器显示出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其用途虽与西式化妆盒具有相似之处,但无论材质与造型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同于西方名媛,中国古代女性特别是生活在贵族世家的女子,她们的社交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她们所使用的梳妆工具也被限制于闺阁之中。即便如此,与西式粉盒一样,人们会渐渐不满足于其生活的用途而更加追求其名贵材质所散发的优雅色泽,以及天然木纹与精湛工艺的相得益彰。镜台镜匣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水平,除了其固有的奁具功能外,还用于存贮胭脂水粉、钗环珠翠等女子们较为私密的物件,俨然成为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却又不为外人所知,充满神秘气息的闺中雅物。
铜镀金四方委角粉盒
清晚期
长6.3cm,宽6.5cm,高2.6cm
盒四方委角形,盖前开启式,内安玻璃镜。盒内中隔为二,可盛放胭脂、香粉等化妆品。盒四面均装饰有透雕花卉图案,特别是盖面,制作较为精致,中间透雕五蝠捧寿纹。此盒是清宫中后妃化妆的用具。
象牙雕花镜奁
清晚期
通高19.5cm, 长29.5cm,宽22cm
象牙雕花镜奁共分两层:上层为盒,盒内安有镶牙框的玻璃镜;下层类似小柜,双扇门,打开后为两层,分装三个抽屉,均嵌银镀金錾双桃、双鱼纹锁扣。奁盖面中心刻五龙戏珠及四龙腾云纹,四周为龙纹。奁身通体刻满花卉图案,以菊纹锦地为边框,纹饰分三层,刻有松鹤、梅菊、凤凰、牡丹和四季花鸟果实等图纹。
这件作品是晚清宫中后妃专用的梳妆镜奁。
黑漆描金嵌染牙妆奁
清中期 通高42cm,长42cm,宽42cm,清宫旧藏
妆奁方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开启奁盖,内有一方盒,用于摆放铜镜。下部开启两扇门,内又有镂雕的两扇小门,小门内有对称的四个抽屉,底部为一大抽屉,均用于摆放梳妆用物。妆奁所需衔接处均配以银镀金錾花合页及鱼形扣。
妆奁的装饰采用了染牙、描金、雕刻工艺,可谓集多种工艺于一器。整件器物古香古色,富贵华丽,是清中期的优秀工艺品。
珐琅瓜形胭脂盒
清晚期
通高3.5cm,直径4.5cm
盒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并锤錾出等距的凹线条纹,使盒体呈现出丰满的瓜瓣形。盖顶部饰瓜蒂、瓜叶形盖钮,与盒之造型相呼应。盒体为银镀金质,局部施以透明珐琅彩,主要颜色为水粉、水绿,又以蓝、藕荷、红等色加以点缀,绘制竹、兰等图案。粉盒造型别致,花纹布局疏朗,色彩淡雅,历经百余年至今不失原貌,反映出清晚期手工艺品精湛的制作水平。
⑤ 中国人的爱梅情怀作文200字
奇傲的梅 当冬的沉寂还未苏醒,当春的生机还未莅临,茫茫大地,千花萎谢,万木凋零,然而,只有梅花,傲霜雪,凌寒风,独自开放。点点红梅,一似殷红之血,片片白朵,犹如圣洁之粉。在这大千世界中,唯此皎皎,不谓霜雪,孤高自傲。一派 君子气派。无怪乎人们赞梅、颂梅,尊敬的称他为君子了。 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梅花居于四君子之首,可见中国人爱梅之深。松竹、梅,三者又被合称为“岁寒三友”。中国人爱梅早有传统,培育梅也有成绩。梅花本是野生,我国人民将它驯化植养,成为花中珍品,成为我国的名花。关于梅花古书中早有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引种驯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梅花已经遍及全国,处处能见,甚至做成盆景,搁置几上,举目就能欣赏。中国人爱梅之情还可以从书画,诗词中略见端倪,梅花一直是艺术中表现,讴歌的形象。梅花一度还成为中国的国花,现在群众倡议推选国花活动中,征集到的意见 中,瞩目梅花者,仍然很多。 当然,人们爱梅不无来由,梅花的美姿,对人们就很有诱惑力,这是它的自然美,人工培植的美;它还有精神象征的美,它的不畏严寒的属性,成为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威武不屈,坚强自傲的精神象征。 梅花的自然美姿,颇为迷人,花美,枝干美,姿式态势中,更别有一种情韵凡神。老干秀花,铁骨红心,奇姿怪态,疏疏密密,横横斜斜。 梅花的品种极多。梅花容易变异,有许多变种,我国林业工作花了廾多年 调查,中国十八各省市就有二百多个品种。十二类,三十组,构成一个体系。如江梅、宫粉梅、大红梅、玉蝶梅、朱砂梅、洒金梅、黄香梅、早梅、杏梅、照水梅,龙游梅等。品种不一,花色也不同。红梅的花呈粉红色,杏梅的花红色,白梅,绿萼梅、冰梅的花白色,还有细梅的花,竟然呈绿色。梅花开花时,没有生叶;加之花梗又短,好象花就生在枝上。还是梅花的一奇。 中国人爱梅,还表现在梅的配置植种方式 上,或者专门开辟梅园,专门划分地域,专一种梅,或在 溪边,苓上大 片密植,它们的名称就能见其规模了。比如:梅园、梅岭、梅溪。当梅花盛开时,成林的梅花更为壮观,成堆成片,如火如雪;落芙缤纷,花开锦地,人行其中,惶若仙境。犹其万朵梅花齐放,香气袭人,数里之外熏人欲醉。无怪乎,在这样时节,人们常结伴前往观赏。只有身临其境,方能领略其美的气势。人们赞美称,这样境界为“香雪梅”,确是名副其实。其花香花色,不知感动多少文人写下多少佳句名篇。苏轼写《红梅》,就有“洒晕无端上玉肌”之句,梅花的色泽俨然是一付醉美人的丰韵。刘后村的《汉宫春》写梅花更入骨三分:“冰层雪积,独伊点绛凝脂;应冷笑海棠醉睡,牡丹未免丰肌”,“本不贪娇艳,惟赏幽姿”。梅花竟然如此娇羞孤傲,情趣盎然。 梅花的花分为五瓣,富于装饰性,工艺品、建筑设计中,梅花的图案到处可见。梅花的商标,梅花的 ,梅花的纪念章,梅花形的果盒,甚至在苏州邓慰山上,梅亭本身就是一个梅花形的建筑。前人还把梅花五瓣说成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福,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这些都是人们寄寓的传统吉庆的观念,这些内容,今天仍有价值。当然它们的内涵变了。 梅花的美还转移到美容化妆领域《太平御览》中还曾引了一则故事: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白日卧在含章殿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为五出之花,拂之不去,三日才落,宫女都很惊奇,竞相仿效,以后流传开来,成为梅花妆。这倒是偶然美发的一种美容装饰法,直到今天,还有在幼儿的额上,点上五个桃红点,形似梅花,以此作为一种装饰。在红点映衬之下,儿童的肌肤更为明丽。这大概就是梅花妆的发展和遗意吧。 梅的枝干的美,也很独特,在梅的美感中占有重要位置。林甫的《山园小梅》的诗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认为咏梅中最佳句,这样评价毫不为过。不仅概括了梅花的美和习性,情趣和境界,最难得的是诗意地表现了梅的枝干,所以他的诗句高人一筹。枝干的美不如花的美那样引人注目,因而常被人忽视。梅的苍劲挺秀的美正在枝干横斜之中,其他树木没有这种态势,更显得额外的别致。 梅的枝干 “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磐曲、偏斜、疏放 为美,在形式美学法则中也属奇特的,而这样梅才姿态出众,景致不凡。古梅和老梅,枝干都屈曲横陈,姿态古雅,老干疏花,苍苔旧节,且与花蕾清秀,嫩红鲜 瓣,形式鲜明的对照,显然,梅的“以曲为美”和梅的古老有关。 梅是花木中的寿星,一般的生长长期在三、五百年,更长者达千年以上,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朝梅,千年前的唐代梅,至今仍然枝繁叶茂。杭州超山的宋梅,传说是苏东坡亲手所栽。“以古为美”,这更是梅的一奇。赏梅有四贵,也主张一老为贵。四贵是:贵合不贵开。” 梅的曲、疏、斜、老、和等美,还仅仅是形的美,而中国美学重神不重形,梅的美自然也有神的美。梅的神的美概括为四个字:清、奇、瘦、劲。这在艺术中,更受到诗人画家的青睐。中国画家的艺术创造最为典型,画梅在历代画家中都颇有兴致,佳作很多。 中国画中梅的意象,形神兼备,更富于特征。梅的美被夸张,强化:体态古怪,磐曲如龙,老干奇特,粗细横斜,枝梢清健,如剑似弋,羽飞箭发,便体龙鳞老斑,节节疤疤,有如鹤膝屈揭,花花明媚,蕾蕾清香,仰俯收放,百态千姿。 梅的美提高了它在花木中的观赏价值。在名胜和公园里,多有植梅的,或沿溪造林,或山石旁点缀,甚至以它为主而建梅园,在家院小庭园中,窗前篱边横斜倚侧,枝枝屈折,自成情趣。或作梅花盆景,散红数点,置诸案头,亦高雅脱俗。 梅花的香味亦 是为人称道的,当然美感是 由视觉,听觉所感受的,嗅觉虽有人探索研究,欲升格为艺术,终未能成功。香味并不是美学范畴,也无所谓美感,但梅花的香味浓而不艳,冷而不淡,具有独特的清幽,和梅花的幽雅相统一,仍然可以加强人们对梅的感受。 观赏花木中还有一种腊梅,人们常把它和梅花相混统称为梅,在园艺学中,它们其实是不同科属的两个品种,腊梅属蔷薇科。但在审美价值上,它和梅花相似。花、枝、干的美感都较接近,香气也相仿佛,它们花期又接近,所以腊梅常和梅花间种,腊梅的花为黄色,表层如腊,更显出特异之美,可和梅花互为调际,娇黄嫩红竞相辉映,更加丰富美观。虽非一族,在寒气漫漫之时,能同献芳姿,也很难得,在赏鉴者心目中,何必分别彼此。 梅之美,还在含苞欲放之时,及至开足,离枝烂漫,反而失去风韵。尤其是红梅,含苞为美,一开足即减色了。 梅生长在自然之中,梅的美也应是自然为上。一切美的事物最忌讳矫揉造作,有些为了强求梅的枝干屈曲而任意砍伐,修饰,反而不美。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就斥责这种人工修整损害了梅的自然美“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他痛心疾首,持意,开辟一梅馆,“乃誓疗之,纵之,顺之”解去绳缚,使梅能够恢复自然之美。 当然,盆景也是经人工修建整饰的,高级的那是艺术,是有水平有传统经验和技巧的艺人的创造,那是艺术美,不能因此而认为龚自珍之论偏颇。当然他对病梅的呼救,着重 在要求个性解放,但龚自珍强调梅的自然美是很有见地的。梅的美具有精神价值,在于它成为中国民族的精神美的象征。它奇特的自然属性,符合了中国人的高德观和 理想追求。梅独立严寒,抗拒霜雪,笑傲群花,正象征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不胃强暴,逆境中不屈不挠,巍然独处的美德。它先春而放,一花独开,报春而不媚春,当万紫千红,春回大地时,她却情然隐容。这是一种崇高的品德,自傲而不狂妄,高贵而不俗,有追求而不霸道,也操守,含而不露。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吗? 如此说来,中国人爱梅就有双重美学意义的了,既是欣赏自然美,又是抒发自我的怀抱,爱梅而赞赏它为“四君子”之一的人,精神境界绝非卑微。爱梅之深的人,也常以此自表高洁,咏梅诗文中,常能窥见诗人的心灵。 在爱梅的古人中,陆游也是突出的一个。他最爱梅花,并以梅花自比。“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曾写过许多首梅花绝句,《卜算子·咏梅》最能体现他的操守,流传很广,其词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孤寂凄凉之情,直露言表。 同一梅花,换一种精神境界又会有另一种感受。毛泽东针对陆游这首词也写了一首,特意“反其意而用之”,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和情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同是梅花,表现了不同的美学观和思想境界,梅花显示出不同侧面的美。两首词,一首刻划的是任群芳妒恨的寂寞之花, 一首描绘的是先烂漫山花,迎冰雪而报春的丛中一员,一首表现了壮志未酬古代诗人的气质,一首抒发革命领袖的气概和豪情。 艺术中如此,在欣赏生活美时,人们着眼于不同侧面,这种差异也普遍存在。大家都在爱梅,审美趣味却可能大相迳庭。 中国人爱梅之情深,相当典型。历代都不乏这方面佳话趣事。广为人传说的还是写咏梅佳句宋代林甫,他曾有“梅妻鹤子”之誉。他隐居西湖孤山,廾年不入城市,未婚,无子,在自己的宅居旁,遍种梅花,蓄养仙鹤。人奇,诗句也奇。终得咏梅魁首。当代著名园艺家用瘦鹃也自称“爱梅成癖”的“梅迷”。他的庭院中有梅屋梅丘,种十几棵梅树,有几十盆梅桩盆景。梅屋也挂着许多古今画梅的名画,梅花时节,他这里也“楚楚可观。”他也有许多咏梅的诗,此中有一首是这样:“冷艳幽香梦闲,红苞绿萼簇回环;此间亦有巢居阁,不羡 仙一角。“巢居阁是林 的赏梅佳处。用 瘦鹃将自己的梅屋与巢居阁相比,也就自比林和清了。 梅开正是严寒时节,古人常以踏雪寻梅,当着赏鉴生活美的一种雅事。有时梅花晚开,竟然携带卧具,梅下 坐候。朱熹探梅诗句中就记载着诗人这方面心情和活动:“迎霜破雪是寒梅,何事今年晚独开?应为花神无意管,故烦我辈着诗催;繁荣未怕隋清角,疏影谁怜蘸 绿杯;珍重南怜诸酒伴,又寻江路谈香来。”唐带王维有一收却反映着一般人的爱梅之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丝毫不经意,而爱梅情真,梅成了游子心中压倒一切的眷念。 梅花还有一奇,虽然不畏严寒,却生性又喜爱温暖。所以著名的赏梅花胜地,多在南方。比如:杭州西湖孤山,武昌东湖梅岭,苏州邓尉的香雪海,无锡的梅园。梅花盛开时,远近游人都争相前往观摩。 比之于中国人对梅的喜爱,梅花培植太少了。何时,有更多的梅林和梅的盆景。供更多 人来此探问梅花信息,流连遣兴,陶冶情怀?! 中国是梅故乡,十六世纪传导南朝鲜,以后又传入日本,日本的园艺家们嫁接 植,竟增加到四百多个品种,却比中国多了一倍。我们这个爱梅之国,美学上见解独到,园艺学也能并驾齐驱,才无愧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