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梅花烟
Ⅰ 咏梅诗词篇150首
1.《乐府诗》(汉)
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2.《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咏梅》(南北朝)萧绎
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
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4.《早梅》(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5.《春日看梅诗两首》(选一)(隋)侯夫人
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
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
6.《江滨梅》(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8.《梅花落》(唐)韩翃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9.《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0.《春女怨》(唐)蒋(薛)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
11.《梅湾》(唐)顾况
白石盘盘磴,清香树树梅。
山深不吟赏,辜负委苍苔。
12.《游春词》(唐)令狐楚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13.《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14.《梅溪》(唐)张籍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15.《梅溪》(唐)韦处厚
夹岸凝清素,交枝漾浅沦。
味调方荐实,腊近又先春。
16.《竹里梅》(唐)刘言史
竹里梅花相并枝,梅花正发竹枝垂。
风吹总向竹枝上,直似王家雪下时。
17.《山驿梅花》(唐)李群玉
生在幽崖独无主,溪萝涧鸟为俦侣。
行人陌上不留情,愁香空谢深山雨。
18.《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19.《红梅》(唐)罗隐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20.《梅花》(唐)罗邺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
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
21.《梅花》(唐)来鹄
枝枝倚槛照池冰,粉薄香残恨不胜。
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
22.《旅馆梅花》(唐)吴融
清香无以敌寒梅,可爱他乡独看来。
为忆故溪千万树,几年辜负雪中开。
23.《梅花坞》(唐)陆希声
冻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
知君有意凌寒雪,羞共千花一样春。
24.《百花亭题梅两首》(选一)(唐)钱鏐
秾花围里万株梅,含蕊经霜待雪催。
莫讶玉颜无粉态,百花中最我先开。
25.《初识梅花》(唐)崔涂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燕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26.《大石岭驿梅花》(唐)王周
仙中姑射接瑶姬,成阵清香拥路歧。
半出驿墙谁画得,雪英相倚两三枝。
27.《梅花》(晚唐五代)李中
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
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
28.《寒梅词》(晚唐五代)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29.《早梅》(唐或宋)刘元载妻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凭仗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阑干。
30.《梅花》(宋)范仲淹
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
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
31.《梅花》(宋)蔡襄
日暖香繁已盛开,开时曾绕百千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32.《忆越中梅》(宋)曾巩
浣纱亭北小山梅,兰渚移来手自栽。
今日旧林冰雪地,冷艳幽香为谁开?
33.《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4.《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选一)(宋)苏轼
君知早落坐先开,莫看新诗四句催。
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
35.《梅花》(宋)黄庭坚
障羞半面依篁竹,随意淡妆窥野塘。
飘泊风尘少滋味,一枝犹傍故人香。
36.《蜡梅》(宋)陈师道
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
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
37.《红梅》(宋)毛滂
好处曾临阿母池,浑将绛雪点寒枝。
东墙羞頬逢人笑,南国酡颜强自持。
38.《仁老寄墨梅七首》(选一)(宋)邹浩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39.《寻梅两首》(选一)(宋)饶节
乐事何如忧患多,寻梅不厌数经过。
从今直到杨花尽,终使春风亦几何。
40.《残梅》(宋)惠洪
残香和雪隔帘栊,只待江头一笛风。
今夜回廊无限意,小庭疏影月朦胧。
41.《腊梅口号》(宋)王安中
雪里园林玉作台,侵寒错认暗香回。
化工清气先谁得,品格高奇是蜡梅。
42.《咏梅》(宋)朱淑真
雪格冰姿蜡蒂红,水边山畔淡烟笼。
江风也似知人意,密递清香到室中
43.《次韵公显赋腊梅》(宋)张纲
愁里危肠日九回,今朝愁眼为花开。
一枝斜倚向人笑,应报上林春信来。
44.《梅花》(宋)吕本中
白玉花头碧玉枝,水边篱下雪晴时。
暗香别有关情处,却是春风未得知。
45.《独步小园》(宋)曾几
江梅落尽红梅在,百叶缃梅剩欲开。
园里无人园外静,暗香引得数蜂来。
46.《咏梅》(宋)李邴
绵霜历雪岔开迟,风笛无情抵死吹。
鼎实未成心尚苦,不甘桃李傍疏篱。
47.《红梅》(宋)徐恢
江梅闲尽腊梅稀,又是红梅占晓枝。
却忆东坡诗上语,淡妆浓抹总相宜。
48.《易安斋梅岩》(宋)赵构
怪石苍岩映翠霞,梅梢疏瘦正横斜。
得因祀事来寻胜,试探春风第一花。
49.《蜡梅》(宋)韩驹
路入君家百步香,隔帘初试汉宫妆。
只疑梦到昭阳殿,一簇轻红绕淡黄。
50.《和张矩臣水墨梅五首》(选一)(宋)陈与义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51.《早春红梅盛开有感》(宋)黄公度
不与雪霜分素艳,却随桃杏竞芳辰。
自知孤洁群心妒,故着微红伴早春。
52.《梅花》(宋)江汉
小小人家短短篱,冷香湿雪两三枝。
寂寥竹外无穷思,正值江天日暮时。
53.《江梅》(宋)王十朋
园林尽摇落,冰雪独相宜。
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
54.《梅花》(宋)黄铢
玉箫吹彻北楼寒,野月峥嵘动万山。
一夜霜清不成梦,起来春意满人间。
55.《梅花绝句六首》(选一) (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被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56.《题张希颜纸本红梅》(宋)范成大
酒力欺朝寒,潮红上妆面。
桃李漫同时,输了春风半。
57.《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寒浅暮时。
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58.《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59.《次韵南涧先生蜡梅两首》(选一)(宋)徐安国
香销金缕喜新裁,非是江梅是蜡梅。
不愤南枝出奇早,率先齐向雪中开。
60.《梅》(宋)朱熹
姑射仙人冰雪容,尘心已共彩云空。
年年一笑相逢处,长在愁烟苦雾中。
61.《道间见梅》(宋)张孝祥
寒女生来不解妆,天然玉色照孤芳。
疏篱茅舍无端恨,故有幽人已断肠。
62.《妙高梅花》(宋)张栻
戏折寒梅画里传,便知香潺搅佳眠。
爱君花木逡巡有,干笑春风入暮年。
63.《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画两首》(选一)(宋)楼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64.《题王文显画梅》(宋)陆九渊
子作寒梢已逼真,不须向上更称神。
由来绝艺知音少,只恐今人过古人。
65.《和傅岩叟梅花两首》(选一)(宋)辛弃疾
月淡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
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66.《雪梅两首》(选一)(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7.《项里苔梅》(宋)姜夔
旧国婆娑几树梅,将军逐鹿未归来。
江东父老空相忆,枝上年年长绿苔。
68.《见梅》(宋)葛天民
绝怜生意上寒枝,几度巡檐错恨迟。
数点疏花人未见,窗开早被月明知。
69.《程朝望送梅花》(宋)汪莘
昨夜灯前把酒杯,鄱阳主簿送春来。
只疑天地无清气,都在江头一树梅。
70.《舍外早梅》(宋)翁卷
行遍江村未有梅,一花忽向暖枝开。
黄蜂何处知消息,便解寻香隔舍来。
71.《甘园寻梅》(宋)居简
疏枝重复裹莓苔,护得寒英暖未开。
料理不关元化事,翠花长是雪前来。
72.《寒夜》(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73.《见梅》(宋)何应龙
云绕前岗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74.《观梅》(宋)戴敏
三杯暖寒酒,一榻竹亭前。
为爱梅花月,终宵不肯眠。
75.《雪中观梅》(宋)戴复古
孤负溪桥雪与梅,怕寒不肯出门来。
欲邀郑老同清赏,争得梅花六月开。
76.《病后访梅九首》(选一)(宋)刘克庄
与梅交绝几星霜,瞥见南枝喜欲狂。
便欲佩壶携铁笛,为花痛饮百千场。
77.《次萧冰崖梅花韵》(宋)赵希潞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78.《山寺早梅三首》(选一)(宋)陈渊
竹篱茅舍近前溪,烟澹风微月上迟。
认得暗香来去处,夜寒无路觅横枝。
79.《红梅》(宋)许棐
不堪冷照黄昏月,强倚春风作杏妆。
虽得容颜暂时好,欠他肌骨旧来香。
80.《雪后梅边十首》(选一)(宋)方岳
一枝密密一枝疏,一树亭亭一树枯。
月是毛锥烟是纸,为予写作百梅图。
81.《岭梅》(宋)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82.《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83.《访梅》(宋)杨公远
荒寒茅屋是谁家,独木桥横小径斜。
却是无人行到处,春风先已到梅花。
84.《梅边》(宋)何梦桂
江南何处美人家,认似梅花尚恐差。
近向梅边得春信,始知人好似梅花。
85.《探梅》(宋)刘辰翁
江天欲雪未雪时,绝江探梅驴倒骑。
空中著我方成画,乱后逢花且赋诗。
86.《梅》(宋)文天祥
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风红更黄。
若为司花示薄罚,到底不能磨灭香。
87.《在燕京作》(宋)赵显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88.《咏梅花》(宋)李少云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晚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89.《古梅》(宋)熊瑞
风度飘飘一世豪,偃然犹自外离骚。
诸公惯作婆娑态,动说山人索价高。
90.《咏梅》(宋)范楷
开遍南枝又北枝,春风消息不嫌迟。
平生自抱冰为骨,莫待趋炎附热时。
91.《探野航古梅》(宋)张侃
池边梅未绽,不是怯霜风。
待得阳和到,清香一线通。
92.《小春见梅》(宋)史弥应
孤根十月已先温,不待春风破玉痕。
冷艳一枝何处见,竹边池阁水边村。
93.《红梅花》(宋)高氏
带雪匆匆别楚云,天寒依约见湘君。
只疑不合瑶池去,引得春风八九分。
94.《仁寿堂古梅》(宋)李邦宪
手种黄梅已着花,此身依旧在天涯。
二年客罢携家去,赢得东风两鬓华。
95.《红梅》(宋)刘嗣庆
瞥眼繁华处处空,寒林独透一枝红。
入时姿态人争羡,清韵须知冰雪同。
96.《孤山观梅》(宋)朱南杰
费尽年年造化功,精神全在雪霜中。
一枝映带窗前月,消得逋仙作主翁。
97.《枯梅》(宋)马知节
斧斤戕不死,半藓半枯槎。
寂寞幽岩下,一枝三四花。
98.《枯梅》(宋)史文卿
樛枝半著古苔痕,万斛寒香一点春。
总为古今吟不尽,十分清瘦似诗人。
99.《题吴氏梅堂》(宋)方逢辰
闻君家在雪边住,靠尽栏杆索尽诗。
只怕梅花应冷笑,清香元不要人知。
100.《雪梅》(宋)严粲
报道梅边雪未休,披衣晨起上帘钩。
孤根清健元如许,空为花寒一夜愁。
101.《咏瓶中梅》(宋)晁公溯
折得寒香日暮归,铜瓶添水养横枝。
书窗一夜月初满,却似小溪清浅时。
102.《墨梅两首》(选一) (宋)家铉翁
非香之香,非色之色。
伴我孤吟,风清月白。
103.《咏梅》(宋)程瑞
清浅溪桥水,高低篱外枝。
这些风骨异,瘦尽古今诗。
104.《红梅》(辽金元)麻九畴
一种冰魂物已尤,朱唇点注更风流。
岁寒未许东风管,淡抹浓妆得自由。
105.《香梅两首》(选一)(辽金元)李俊民
被谁说破梦中梅,应有罗浮倒挂来。
只为怕愁贪睡后,返魂才向北枝开。
106.《梅花》(辽金元)元好问
一树寒梅古寺边,荒山草木动春妍。
东家赖有诗人在,照影横枝莫自怜。
107.《忆梅》(辽金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
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108.《乘兴杖履山麓,值梅始华,徘徊久之。因折数枝置几侧,灯下漫成两首》(选一)(辽金元)段成几
幽香不许俗人知,才是东风第一枝。
误认文君新睡起,读书窗下立多时。
109.《水墨梅花》(辽金元)戴表元
江海归来见似人,离披犹自少风尘。
何如淡月山庄夜,百幅清溪乱写真。
110.《舜举梅竹折枝》(辽金元)程钜夫
吴兴画手早相知,粉墨凄凉岁月移。
惟有寒梅并翠竹,京华相对独题诗。
111.《题所画梅竹赠石民瞻》(辽金元)赵孟頫
故人赠我江南句,飞尽梅花我未归。
欲寄相思无别语,一枝寒玉淡春晖。
112.《山中梅》(辽金元)冯子振
岩谷深居养素贞,岁寒松竹淡相邻。
孤根历尽冰霜苦,不识人间别有春。
113.《题松雪墨梅》(辽金元)邓文原
小桥流水雪晴时,曾折幽芳寄所思。
明月观松春梦远,玉堂仙客写横枝。
114.《题画梅》(辽金元)管道升
雪后琼枝嫩,霜中玉蕊寒。
前村留不得,移入月宫看。
115.《墨梅寄因上人二首》(选一)(辽金元)宋无
寒枝香在天外,疏花影流水中。
梨云夜深清梦,草玄笔底春风。
116.《蜡梅》(辽金元)明本
金玉同盟破雪开,清香异色满瑶台。
不因蜜滓将花染,安得蜂黄点额来?
117.《天师月梅图》(辽金元)欧阳玄
陇头谁寄一枝来,多谢天宫巧剪裁。
犹自寿阳妆额后,到今玉蕊忍全开。
118.《梦题墨梅》(辽金元)揭傒斯
点点苔枝缀玉,疏疏檀蕊凝香。
还记当年月色,箫声暗度宫墙。
119.《题画梅》(辽金元)陈旅
处士桥边古岸隈,梅花偏向小园开。
冲寒有客寻春去,移得晴窗雪影来。
120.《墨梅四首》(选一)(辽金元)王冕
吾家洗研(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留)清气满乾坤。
121.《梅花》(辽金元)黄镇成
吟屋萧疏霜后村,江头千树欲黄昏。
等闲又被春风觉,添得寒梢月一痕。
122.《墨梅为李华远作》(辽金元)宋耿
风香月影雪肌肤,朔客晴窗看画图。
江北江南数千里,梦魂何处觅西湖。
123.《月梅》(辽金元)杨维桢
天上清虚府,人间香影家。
阿刚斫桂斧,只合种梅花。
124.《题画墨梅》(辽金元)吴莱
北风吹倒人,古木化为铁。
一花天下春,万里江南雪。
125.《题红梅翠竹图》(辽金元)余阙
竹叶梅花一色春,盈盈翠袖掩丹唇。
休言画史无情思,却胜宫中剪彩人。
126.《墨梅》(辽金元)倪瓒
幽兰芳蕙相伯仲,江梅山矾难弟兄。
室里上人初定起,静看明月写敷荣。
127.《绿窗诗》(选一)(辽金元)孙蕙兰
灿灿梅花树,盈盈似玉人。
甘心对冰雪,不爱艳阳春。
128.《孤梅》(辽金元)袁士元
玉骨冰肌迥不群,罗浮山下几黄昏。
应时桃李知谁在,月冷霜清欲断魂。
129.《邻墙梅花》(辽金元)张昱
腊后春才到,寒香袭素袍。
梅花如有意,不在粉墙高。
130.《题画墨梅》(辽金元)陶宗仪
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
131.《王山农画梅三首》(选一)(辽金元)唐肃
溪上雪消初,溪冰未动鱼。
一枝寒日里。照见影疏疏。
132.《题梅书于周砥道宅壁间》(辽金元)赵偕
老梅枝老花愈妙,几度相看正眼开。
不道夜深人正睡,一枝随月上窗来。
133.《临水梅》(辽金元)丁鹤年
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
好似菩提树,明明照镜台。
134.《梅花》(又名悟道)(辽金元)梅花尼
终日寻梅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35.《梅花》(辽金元)郑允瑞
岁寒冰雪里,独见一枝来。
不比凡桃李,春风无数开。
136.《月下观梅》(辽金元)许桢
老树清溪映白沙,可人竹外一枝斜。
黄昏信步前村去,香到松林卖酒家。
137.《题梅三首》(选一)(辽金元)贡性之
江城钟鼓夜迢迢,霜月多情照寂寥。
更有梅花是知己,小窗斜度两三梢。
138.《题松雪墨梅》(辽金元)钱惟善
小桥流水雪晴时,曾折幽芳寄所思。
明月观深春梦远,玉堂仙客写横枝。
139.《恢上人墨梅》(辽金元)华幼武
冰姿玉质本天真,幻化移来物外春。
可是道人嫌太洁,从教素服染缁尘。
140.《题王元章梅》(辽金元)张渥
照水疏花冰有晕,横窗瘦影玉无痕。
孤山月冷黄昏后,拄杖曾敲处士门。
141.《题墨梅三首》(选一)(辽金元)刘永之
郭西茅屋经年别,嫩蕊疏枝入梦频。
何处幽寻重相忆,寒云野水月如银。
142.《庭前梅花》(辽金元)李翠娥
粲粲梅花树,盈盈似玉人。
甘心对冰雪,不爱艳阳春。
143.《野梅》(辽金元)马虚中
凋尽群芳一树奇,傍山傍水最相宜。
如何惯守坚贞操,不怕风霜怕笛吹。
144.《蜡梅》(辽金元)赵伯成
冻蕾含香蜡点匀,古来幽谷有佳人。
诗家只恐和羹晚,不道红梅别是春。
145.《访梅》(辽金元)陶安
山市凌寒特为梅,霜清绿萼未春开。
莫愁独立无人见,勾引诗翁两度来。
146.《题林处士观梅图》(明)钱宰
放鹤仙人不可招,断河残月夜闻箫。
别来欲问春消息,花落西泠第二桥。
147.《为王仲义题雪梅》(明)梁寅
小桥东郭先生履,曲径西湖处士家。
向暖早看花似雪,冒寒更爱雪如花。
148.《为谢实林题红梅》(明)陈谟
孤山傲雪厌芳凉,换得东风到玉堂。
更聘海棠为侍女,桃花马上少年郎。
149.《题李俊民墨梅两首》(选一)(明)詹同
冷蕊疏花岁晚时,古今费尽几人诗。
广平赋后林逋句,不及商书八字奇。
150.《题姚雪谷梅图》(明)唐桂芳
天荒地老春长在,斗落参横夜未央。
每忆臞仙姚雪谷,毫端自有返魂香。
Ⅱ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专门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网站!
信息转自博宝艺术网。
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特有的一个画种。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
墨是寒色,由五墨构成的画应该有寒感,它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又为何好的“水墨画”会使人有温感而不感觉它的调子灰暗呢?这是因为好画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的寒色相对比、相调和,因而使人有介于寒热之间的温感。而且,好的烟墨并不是暗墨。
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强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泽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会让人有灰暗感的。
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Ⅲ 水墨画基础知识
国画教学
国画工具与材料
笔毛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又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支,羊毫笔”小白云”、“大白云”各备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笔锋多尖锐,只适于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更好。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
制笔和选笔有四个标准,即「尖、齐、圆、健」四德,「尖是笔锋合拢后顺畅而尖,尖则点划不失其锋,「齐是锋毫齐平,齐则易於变化,「圆是笔毫本身圆整,圆则书写时圆劲不分叉,「健是笔毫具有适度的弹性,健则坚固耐用。中国的毛笔不同於西洋的油画笔,中国毛笔是圆锥状,油画笔是扁平的刷子,近似我国排笔。笔的性质决定於制作的技术与所采用的比毫种类,供作画用的毛笔大致可分为硬毫、软毫及介於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硬毫笔主要用狼毫(黄鼠狼的尾尖毛制成),以有用貂、鼠、马、鹿、兔毛制成,硬毫的笔性刚健,适合画线条,常见的「兰竹」、「小精工」、「小红毛」、「叶筋
笔」、「衣纹笔」、「书画笔」等,日本笔有「山马笔」、「面相笔」、「勾勒笔」等。软毛笔主要用羊毛制成,也有用鸟类羽毛制造的,性质柔软,含水性强,适合作大面的渲染用,常见的软毫有「大鹤颈」、「白圭笔」、「染笔」、「大鹅」、「纯羊毫提笔」、等,日本笔则有「彩色笔」、「隈取笔」等。兼毫笔是用羊毫与狼毫(或兔毫)相配制成,性质在刚柔之间,如「七紫三羊」、「白云笔」、「纯紫尖毫」,日本笔有「则妙」、「玉兰」、「长流」等.
好的毛笔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圆、齐、尖、健,使用起来才能运转自如。画笔用后应及时清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笔毫。
墨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挑选墨首先看其色,墨色发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后听其音,好墨扣击时其声音清响,研磨时声音细腻,劣质的墨声音重滞,研磨时有粗糙响声。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匀,按顺时针方向转慢磨,直到墨汁稠浓为止。作画用墨要新鲜现磨,存放过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中有浓缩后的渣滓,用不好有脏黯之。现在北京、天津等地生产的书画墨汁(如一得阁),使用方便,已为许多书画家所用,但墨汁中胶重,最好略加清水,再用墨锭研匀使用。墨色更佳。
纸中国画在唐宋时代多用绢,到了元代以后才大量使用纸作画。中国画用的纸其它画种不同,它是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纸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开,但和其它纸张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作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于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特点是吸水性和渗水性强,遇水即化开,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收到水晕墨章、浑厚化滋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写意山水画。熟宣用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画山水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宣纸。半生熟宣纸遇水慢慢化开,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可以代替宣纸作画的纸还有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等等,其性能接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砚砚台我国最有名的砚是歙砚和端砚。歙砚产于安徽歙县,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好的砚台。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可以了,选择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砚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砚的优劣,对墨色有很大的影响、最理想的是广东肇庆出产的端溪砚,或安徽的砚,都是石坚致细润,发墨快,墨也磨的细,且能贮墨甚久不易乾,但良质的砚价格昂贵,本省二水出产得螺溪石砚品质亦佳,但不宜选购树脂加石粉灌出来的塑胶品选择砚台虽然以石质细润为佳,但过於光滑(如台湾大理石砚),亦不容易发墨。砚台的形状也有多种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储墨多,使用后可盖上盖子,以免墨水乾涸。经过一段时间后,残墨积的太多,应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砚台清洁。 颜料
我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代,以重彩设色为主流,自从宋代水墨画盛行以来,在文人标 淡雅的趋势下,色彩的运用有逐渐衰退的倾向;然而习画者应该对传统的绘画颜料有所认识,作多面性的发展,或与水墨作更佳的结合。传统的颜料两大类。
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
(一)石绿:通常呈粉未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
(二)石青: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四)朱膘:(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六)白粉: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水轻洗则可返白,至於白垩(白土粉)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植物性颜料,透明色薄,没有覆盖性能,
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
(七)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八)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 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目前多以西洋红取代。目前的中国颜料商品,多将颜料研漂或处理后再出售,大致可分为已加胶和未加胶两种形式;已加胶(如花青、赭石、朱膘等)制成块状存於小杯中或制成小片状,装成一小包,这类颜料沾水后随时可用较方便,但以「轻胶」者较佳,未加胶者(如石绿、石青、白粉、朱砂等)多呈粉末状,需调和胶水才能使用,较为麻烦。近年来代用颜料渐多,用品质较佳的罐装广告颜料或水彩颜料(牙膏状)替代,日本也生产盒式简便颜料,每种颜色都调好胶水,制成等大的长方块、整齐的排列於盒中,适合学生使用,但色彩比较鲜艳,品质尚待改进。
其它工具除了上述的笔、墨、砚、纸绢、颜料之外,上需准备相关的用具:
(一)调色(储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制品较佳,调色或调墨应准备小碟子数个,除色以梅花盘及层碟较理想,不同的颜料应该分开储放。
(二)贮水盂:盛水作洗笔或供应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制的较佳。
(三)薄毯:衬在画桌上,可以防止墨渗透将画沾污,铺纸后画面也不易被笔将纸擦坏。
(四)胶和矾:上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时为防止颜色脱落,可用胶矾水罩上,矾有粉末状和块状,胶则有瓶装的液状鹿胶与条状或块状的牛胶、鱼胶、鹿胶等,最好备置一套杯、酒精灯,以便融胶调兑清水。
(五)乳钵:粉状颜料粒子太粗时,需用乳钵研磨再置於烧杯中\飞漂。此外挂笔的笔架、压纸的纸镇、裁纸的裁刀、起稿的炭条、吸水的棉质废布(或废纸)、以及钤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备置
国画执笔法和用笔用墨
执笔法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中国画中怎样用笔是画好中国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中国绘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法也无定式,但初学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大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
3 国画教学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1、用笔《古画品录》中六法: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见图1)
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见图2)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运用。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画出拇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见图3)
中国画运笔方法十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见图4)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山水画的线条的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见图5)
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哪么这种笔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李可染先生说得非常清楚:“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挤出来,这样运笔铡润。”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刚和柔,又是用笔上的一对矛盾。不会运用这对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刚”,就是失之“柔”。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先生把刚柔这对矛盾处理得非常的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陆俨少的画中,山石的勾勒,树、苔的点擢,苍劲雄健,势挟雷霆风雨;而云、水的笔线则轻盈容与、婀娜多姿。刚柔相济,产生极强的形式美的世术魅力。有质有韵是指肉容与形式的统一。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在绘画上,无论画得多好的线条,如果脱离了制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为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了。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
“画是不声的音乐”就是指好的画之一笔一划就象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组成了支美妙的动人乐曲。有质是对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备;有韵是指通过客观对象以表达主观的精神,即能传神写意。中国画要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世术境地。用笔“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别外,还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画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真、篆行、草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这前做到“胸有成竹”。2、用墨有光彩、讲层次,求变化。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泼墨法:用笔毛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胆落于纸上。积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后)层层添加。破墨法:先画一种墨,未干时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4 国画教学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画树法树在山水画里也称为林木,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画树,也能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徵,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的生态也不尽相同。初学者应从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
(一)树枝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皮,树根树的面貌,个性和特徵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或墨较浓),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或墨较淡),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画完枝干以后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一推即倒的感觉。
(三)树叶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下图的十二种树叶是台湾常见的。大自然的数木是最佳的画谱,变化多端,让我们画之不尽,平时应多做观察,勤加写生。古人画树以夹叶(勾叶法)首先被广泛的使用,将每一片叶子用两笔以上的线勾出后再填上色彩。水墨兴盛后,夹叶渐少,单叶(点叶法)逐渐增多,简化以一笔象徵一片或一组叶子,并依其形状有胡椒点、字点、介字点、梅花点、鼠足点、垂藤点、松叶点、竹叶点、…。等许多不同的符号,然而这些符号都是前人从自然的观察里提炼而成,既概括又写实,并非凭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叶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显者,通称为杂树。点叶时需注意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通常较稀疏。
(四)松树画法松树象徵人类之君子风度与长寿。古人多喜爱画松,表现出松之挺拔苍劲,顶天立地的气概。松皮呈鳞状,画松皮要苍劲,毛而不光,忌讳太规则的排列。松叶如针状,有半圆、圆形、马尾形、锯齿形等多种不同的画法,松干本直,生於石隙崖丛则曲。
(五)柳树画法古人常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出丑。柳树体态妩媚,有向水边倾斜的特徵,柳干苍老而柳条柔嫩。画柳条要微带粗细,不露锋芒,笔缓势连,柔中带刚,如点柳叶,要蓬松富有变化。
(六)竹林画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丛林)之形态出现,叶可分下垂竹叶与上仰竹叶(晴林新篁)等两大形态。画时可先画竹干,枝干皆略成弧状,注意疏密穿插,竹叶的排列不宜态工整,须考虑整体之意趣、虚实与远近的关系。
Ⅳ 水墨画和工笔画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艺术特征不同、作画方式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水墨画
水墨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二、艺术特征不同
1、水墨画
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
2、工笔画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三、作画方式不同
1、水墨画
水墨画有多种绘画方法,最常见的是用画笔作画。后期出现用口咬笔,脚趾握笔,双脚夹笔,腋夹笔,身体着墨(包括手指、脚趾、头发、手肘等部位),材料运用广泛,在宣纸上,在衣服上,在人的身体上等。题材上更是多样化,不仅限于山水花鸟,除抽象水墨外更扩展到行为艺术范畴。
2、工笔画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