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梅花
Ⅰ 各种品种的梅花不同的特点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 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 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 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2.6~3.3厘米,仍能结实。 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 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 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 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
Ⅱ 求一剪梅词牌的词
一剪梅
周璞
风韵萧疏玉一团。更著梅花,轻袅云鬟。这回不是恋江南。只是温柔,天上人间。赋罢闲情共倚阑。江月庭芜,总是销魂。流苏斜掩烛光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
一剪梅
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梅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一剪梅
辛弃疾
(游蒋山呈叶丞相)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江头曲岸□。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一剪梅
辛弃疾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一剪梅
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Ⅲ 含有梅字古诗全诗
1、清·郑燮《山中雪后》
全文: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释义: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2、唐·柳宗元《早梅》
全文: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释义: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3、宋·陆游《梅花绝句·其一》
全文: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释义: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4、宋·王安石《梅花 / 梅》
全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释义: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5、唐·李商隐《忆梅》
全文: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释义: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Ⅳ 写梅的文章
松竹梅——岁寒三友首先作为绘画题材在宋代才出现的。
在晋代,梅花栽培较为普遍,亦有咏赞梅花的诗赋出现。如曾做过承相的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哗,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以说自陆凯始,梅花与梅果一样,可作为馈赠佳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南北朝时,梅花的应用愈多,有关梅花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乃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起始。此外,宋、陈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庾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正如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渐盛时期 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有所增多。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诗赋大量涌现。如唐代名臣玄宗时的宰相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云:“相彼百花,谁敢争春?!莺语云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令天下”和“贵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对宣扬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扩大梅花栽培规模,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之后,咏梅、赞梅者更多了起来,杜甫有《江梅》诗,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写《早梅》诗,张九龄作《庭梅咏》,李白、韩愈、李商隐、杜枚等名家也都有咏梅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曾在成都辟梅苑。孟天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之为“梅龙”,足见在唐朝及五代、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梅花已较广泛栽培。 据查,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仍属江梅型、宫粉型,四川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可见,此期梅花品种较之以前亦有所丰富。
兴盛时期 时至宋、元两代(960~1368),由于气候变化,北宋以后,梅树已经不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露天生长,而对梅花的加意培植,正是从这时开始的。而咏梅,画梅也纷纷出现。我国艺梅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新品种大量涌现,栽培技艺不断提高,梅诗、梅文、梅画、梅书纷纷脱颖而出。
就梅诗而言,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之时,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脍炙人口。另北宋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其中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等广为传唱。
宋代有于梅花的书至少有四部以上,范成大《梅谱》、周叙《洛阳花木记》、张滋《梅品》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仲仁《华光梅谱》等各有侧重。其中以范成大《梅谱》最为见长,它是我国第一部梅花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其中收集品种12个,对梅花品种首次进行描述记载。该书写于118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它几部书,大部分都为梅画梅谱。其中《华光梅谱》等作为写梅的蓝本,以文为梅立谱,最为推崇。其次为《梅花喜神谱》是以图为梅立谱。唐代梅谱的出现标志着梅花栽培事业兴盛,同时也标志着写梅的理论和技法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元代集写梅、画梅之大成者王冕,是爱梅、咏梅、艺梅成癖之人。隐居于九里山,植梅花上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和《梅花图》诗,较之以前的写梅面貌一新,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求梅花清逸淡泊之神韵,不重形似,为梅别开生面。
Ⅳ 《梅花魂》一文绕著梅花写了那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件事。(一)外祖父教我背古诗。(二)因弄脏一幅墨梅图外祖父发脾气。(三)我们回国,外祖父送我墨梅图和梅花手绢。表达外祖父爱祖国,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
Ⅵ 《梅花魂》一文绕著梅花写了那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⒈梅花开了,让我想起外主父。 2.外祖父教我唐诗宋词。 3.外祖父对我弄脏墨梅图发脾气。 4.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哭了。 5.外祖父送我墨梅图。 6.外祖父送我绣有梅花的手绢 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 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外祖父读的一些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二是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三是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3
Ⅶ l李清照的所有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意思: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
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到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素娘桥。风也飘飘,雨也萧萧。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意思: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浇”,词人漂泊在外,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思归之情更是难以抑制。坐在船上行驶在江中,看到岸边酒楼的酒旗正迎风招展,招袜顾客,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浇灭这浓浓的思归之情。船儿渡过了秋娘渡与泰娘桥,偏偏又遇上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恼人天气,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 下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有人给自己洗客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何等地美满惬意唉,现在还不能回去,还是独自一人漂泊不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挑,绿了芭蕉”,时光远远地将人抛在后面,岁月不饶人啊!不信你看那红红的樱挑和绿绿的芭蕉,春天即将逝去,夏天就要到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生动形象深受后人喜爱。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下片则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
一剪梅 陆游
篆罢沈园字字香,照影惊鸿,蹑步回廊。晓来饮隅到灯黄,翠羽轻聆,露草澄光。苦散无由怨柳墙,万卷呵成,孤口难张。先生从此两惶惶,梅也牵肠,婉也牵肠。
一剪梅 刘克庄
束蕴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诗人这次是到广东潮州去作通判,好友王实之在风亭为他设宴饯行。它完全抛开了临歧泪眼相看的儿女情长,绘声绘色的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豪放激越,深沉忧愤,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对于友人的饯别,写得形象生动,有人物活动,有情节发展,并着重从人物动态中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始而愁苦,继而激愤,最后慷慨奔放。以狂放之言语,把剧情推向高潮,避免了直接议论。在刘克庄的词中,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上片写景,作者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暮春时节,春阴漠漠,春风春雨吹透了、打湿了轻柔的春衫。此时春蚕已快三眠,养蚕的人家怀着即将收获的喜悦心情采摘得桑、柘叶满篮,把蚕喂得饱饱的。这是江南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显得生机盎然。 作者在将春色渲染了一番之后,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先自离怀白不甚”一句,真切地表达了离乡怀乡的深沉愁苦,还点明了原来上片所着力描写的并不是眼前所见之景,而只是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风景画,反衬出离人深切的思念。回忆增添了离愁,已使人不堪;而眼前飞停在船樯上呢喃不休的燕子又勾起对家中屋梁栖燕的怀思。既不能“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延已《长命女》“三愿”),则唯有灯下细看那不知读了多少遍的家书,聊以慰情。信是江南的亲人写来的,作者的心也随之飞回了江南。“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即点起灯笼。“锦书”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之旋图诗寄丈夫的典,这里说明信是妻子寄来的。“强”字入妙:盖此家书,看一回即引起一回别意愁情,心所不欲,但思家时又忍不住要翻出来看,故曰勉强看之,矛盾心情如见。歇拍两句“人在江南,心在江南”,一则抒发了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同时呼应了上片的景物描写,使之带上了更加浓烈的感情色彩。
一剪梅 周璞
风韵萧疏玉一团。更著梅花,轻袅云鬟。这回不是恋江南。只是温柔,天上人间。赋罢闲情共倚阑。江月庭芜,总是销魂。流苏斜掩烛光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
意思:词的上片表明主人公的情结所在。开篇“风韵萧疏玉一团。更着梅花,轻袅云鬟”三句着意描述女主人公美丽的容姿。直言其风韵萧娴,貌美如玉。再加上高耸的云髻,上插梅花,随风摇曳。可谓人面、梅花两相映衬,使美人显得更加娇妩动人。这里一个“更”字突出美人──闺中思妇著意折梅为饰的举动。主人公为何著意于梅花,谈至下一句方始明白,原为词人在这里暗用“一枝春”典故。据《太平御览》收《荆州记》记述,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并赋诗寄赠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后常用此代指对家乡和友人的怀念。故尔词人在抒写思妇“更著梅花”之后,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她“这回不是恋江南。”即言思妇这一次着意佩饰梅花并不是对江南故乡的思念。而“只是温柔,天上人间”之故。即只是因为曾经和自己恩爱谐处、度过一段神仙般的甜蜜生活的意中人已分手去了江南,而今自己是多么地孤苦寂寞!“温柔”二字是思妇“更著梅花”的真正原因。这正是她浓郁相思的情结所在。“天上人间”表明过去的温柔和现在的离索有如天壤之别。主人公对曾经有过的美好生活的留连、珍惜、向往,全在后三句怅惘的情感中真挚质朴地流露出来。 下片对主人公解不开的情结加以表述。 过片“赋罢闲情共倚阑”写女主人公赋诗完毕,带着闲愁倚阑凝望。赋诗、倚栏皆为排解闲愁之举,然而“剪不断,理还乱”,她看到的只是“江月庭芜,总是销魂”那一片令人丧魂的一轮江月照耀着荒凉冷落的庭院之景。“总是”二字概括了思妇凡所触目,无不伤情之意。“江月”二句为全词抹上一层幽冷的色调。接着“流苏斜掩烛光寒”句再一次为思妇空闺独守的环境的凄清色调浓抹一笔。流苏,指闺房中用羽毛或丝线做成的穗状垂饰,这里代指罗账。这一句是说闺房内烛影摇曳,罗帐虚掩。一个“寒”字把烛花绽满、烛光昏暗的闺房冷落气氛渲染到到极点。结尾二句“一样眉尖,两处关山”对主人公忧思郁结、双眉紧锁的情态加以描述。眉尖、关山取古代形容佳人眉如远山之说以刻划思妇的外部面貌。全词从思妇插梅为饰写起,引出她对当年与她相亲相爱而今分手而去江南的意中人无限留恋之情,以及别后的离索情怀。意脉断续自然,结构圆转流畅,颇能见出词人工致娴熟的填词技巧。
另附资料: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谱》以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首与吴文英“远目伤心楼上山”一首为正体,周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吴词各四平韵,又列别体五种。另外《一剪梅》还是1984年由寇世勋主演的25集台湾电视连续剧名称,剧中同名主题曲由费玉清演唱。
一剪梅李清照只有一首~~其他版本一同奉上~~望采纳!
Ⅷ 琼瑶所著梅花三弄的第三部
《梅花三弄》是改编自琼瑶小说的爱情电视剧,由沈怡执导,琼瑶编剧。分为三部作品《梅花烙》、《水云间》、《鬼丈夫》;讲述了三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水云间》剧情介绍
“水是西湖云是天,踏遍红尘路,结伴水云间”。一群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画家,一位极赋中国古典美的少女,一场欢合凄美的……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梅若鸿和杜芊芊第一相遇是在苏堤上一个叫做“望山桥”的地方,梅若鸿被杜芊芊的美丽惊呆了,他迫不及待的要把芊芊带回“醉马画会”给朋友们看。在这里,芊芊看到了有生以来看过的最新奇的一群人:汪子默、汪子旋兄妹和一奇三怪。她爱上了若鸿,爱上了“醉马画会”爱上了若鸿的水云间。然而若鸿不敢接受芊芊,却把她推给了汪子默--一个年轻有为的画家为芊芊打破了终生不爱的誓言,看着芊芊和子默在一起,若鸿又无法抑制自己的心。他爱芊芊,却把默默爱了他三年的子旋当成了芊芊。
爱情的力量之强大令人不敢相信,芊芊为了鸿在胸前纹上一朵红梅花,若鸿缍还是冲破杜家上下、醉马画会全体人员的反对接受了芊芊。这时子旋却怀上了若鸿的孩子,险些流产住进了医院。这让子默非常地疯狂,以致于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雇人到画展上买下了若鸿一一幅心血之作,然后到杜家大院在庆祝的人群面前烧掉它们,若鸿为了救画了双手受了伤,然而受伤更重的是他的信心、他的斗志和芊芊的心以及所有人的心。
子默想透了,让若鸿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拿回画笔,收拾起自己的信心。 若鸿和芊芊以天地作证结了婚。
不久翠屏--若鸿的妻子,一个得了重病的女人,带着若鸿从没见过面的孩子画儿来了。芊芊伤心欲绝,离开了水云间,回到了杜家。失去了芊芊的若鸿为了治翠屏的病,只得以卖画为生,日子很苦,心更苦,善良的翠屏为了成全丈夫和芊芊,在深夜投湖自杀了。
若鸿再一次掉进了谷底,无人能叫醒他。芊芊回来了,向他展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纹在她胸前的红梅花。
Ⅸ 我国梅花的栽培史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著名梅花权威陈俊愉院士将我国梅花栽培史大致分为5个时期:
(1)汉初至南北朝 此为梅花栽培初盛时期。梅花品种以直枝梅类的江梅型、宫粉型为主。
(2)隋初至五代 此为梅花栽培渐盛时期。梅花品种以直枝梅类的江梅型、宫粉型为主;直枝梅类的朱砂型渐多,唐代特称之为“红梅”。
(3)宋初至元 此为梅花栽培兴盛时期。范成大(约1186)的《梅谱》记载梅花品种12个,包括真梅系统直枝梅类的江梅、宫粉、玉蝶、绿萼、早梅、朱砂、黄香等型,杏梅系统的单杏型首次出现。
(4)明初至清 此为梅花栽培昌盛时期。以直枝梅的江梅、宫粉、玉蝶、绿萼、朱砂等型为主,另有杏梅系统。品种增多,如王象晋(1621)的《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19个;汪灏(1708)的《广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20个;陈淏子(1688)的《花镜》中记载有‘黄香’、‘杏梅’、‘照水’、‘台阁’梅。
(5)近代(1912年以后) 此为梅花发展时期。曾勉教授(1942)记载重庆栽培的梅花品种15个;1943年起汪菊渊、陈俊愉记载成都梅花品种,陈俊愉(1947)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书中记35个四川梅花品种;陈俊愉和他人1947年调查记载江苏及上海等地品种,首次发现龙游梅及洒金梅花等;陈俊愉等近年发现黄香型品种;武汉、北京等选育新品种多个。
Ⅹ 咏雪诗一首
刚好昨夜开始下大雪,看到这不禁想起了....
沁园春 雪 (1936.02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回。
望长城内外,惟馀答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