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秦琴
A. 双清的简介
双清,也叫八角琴、梅花琴,中国南方汉民族乐器,是福建闽派音乐的内重要弹拨乐器。流行于容旧时的闽地(今包括福建、台湾、潮汕和浙南地区)以及琉球群岛。在上述地方的各种音乐、曲种、戏剧中均有使用。其形制与北方的秦琴相似,由古代的阮演变而来,保留有旧式阮的特点。它的音箱比秦琴大,介于月琴和小阮之间,常见的有圆形的,八角形的和梅花型的。用拨片或指甲弹奏。双清根据需要使用2-4根弦不等,并根据需要四度、五度自由定弦。其音色融秦琴月琴之清脆,集阮之浑厚,独具地方特色。
《清朝续文献通考》载:“双清,类阮。中音部乐器。长三尺二寸,头六寸五分,槽八寸,厚一寸四分。三弦,二音,十三品,弹用拨”。
B. 潮州音乐的乐器有哪些(请附图)
http://www.chaorenwang.com/cfcs/pic/yq.jpg
二弦
潮州弦诗乐及潮剧领奏乐器,有多年以上历史。音高为四度定弦(5 1)c`-f`,有双盘腿式,平腿式,盘腿式和夹腿式四种坐姿。
椰胡
潮乐辅弦,有300多年以上的历史。定弦为f-c’或d-a,是潮乐最普及乐器之一。
竹弦
潮州二弦未产生时,竹弦是潮州弦诗乐的主奏乐器,由宋代奚琴演变而成,有500年以上历史。音高定弦c`-f`或c`-g`。
梅花秦琴
潮乐最古老乐器之一。古称阮咸,有1000多年历史。后潮人取“梅开五福”吉祥之意定名为梅花秦。潮乐定弦为g-c,音色柔和富有弹性。
尺八
潮阳笛套古乐,细乐主奏乐器,有1000年以上历史。
曲锣
俗称小斗锣,潮州定音铜器,音高为c,与深波同时演奏,音色效果极佳。其“锣花”交错变化最具特色。
深波
潮州大锣鼓低音铜器,定音为f或g,发音深沉,富有余韵。
钦仔月锣
钦仔:潮州锣鼓乐特色打击乐器之一。定音为1,F。
月锣:潮州小锣鼓乐特色打击乐器之一,定音为2,G。
大钹
潮州锣鼓乐主要打击乐器之一。一般都要求定音,有定 2的,G,有定3,a的。
哈..我也是潮汕人!
C. 有关秦琴的详细资料,价格等,越详越好。
概述 秦琴,弹弦乐器,由阮演变而来。
音箱由六或八块硬质木板胶接成边框,呈梅花形、圆形、六方或八方形,两面蒙桐木薄板。琴杆窄而长,用硬木制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头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铲头为饰。全长89、音箱直径28厘米。
编辑本段定弦和音域秦琴以五度音程定弦,音域g~e3,是结合高、低音乐器的中音乐器。
秦琴有两弦、三弦或四弦的几种,不论两弦或三弦的,都以五度音程定弦,四弦的是每两根定为同度音。现在乐队中使用的多为三弦秦琴,音高定为(g、d1、a1),共有19个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从(g~e3)。
秦琴的音色明亮、柔和,与别的乐器合奏,音响协调,是结合高、低音乐器的中音乐器。现多用于广东音乐、潮州大锣鼓和民族乐队,也作为各地方剧种的伴奏乐器。
在广东音乐中,秦琴是配合高胡或扬琴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尤其是表现轻柔、优美的旋律时,有着较好的效果。
在民族乐队中,秦琴常为苗子、二胡等旋律乐器配奏,担任伴奏部分的节奏与和声部分的声部,或附会其他乐器演奏部分曲调,但很少使用高音。
编辑本段结构秦琴: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共鸣箱小于阮和月琴,但琴杆较长,琴箱形状多种,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飞天合奏图,其中一飞天手抱花边阮,琴箱已与今日之秦琴相似,但琴杆较短。
编辑本段组成秦琴包括琴身、琴杆、琴头、弦轴和琴弦等部分。
琴身即共鸣箱,由6 块或8 块硬质的弧形木板胶接成琴框,上下开有插琴杆的洞眼,琴框两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共鸣箱。琴箱呈梅花形、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
琴杆窄而长,一般多用色木等硬杂木制作,上面嵌有音品。
琴头刻成梅花、如意、编幅、铲头形,上面有的还嵌以骨花。
弦轴使用琴杆木料或齿轮铜轴。
编辑本段演奏琴弦有两弦、三弦或四弦的几种,现多使用三弦秦琴,用丝弦或钢丝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弹奏。
在广东,还有根据秦琴并结合西洋乐器班卓改革而成的皮鼓琴。它是在琴身面板的中央蒙蟒皮或牛、羊皮,皮面上用琴马架弦,使用钢丝弦。皮鼓琴因面板上有皮膜和使用钢丝弦,所以发音响亮,余音较长,很有特色。
秦琴是音色明亮柔和的中音乐器。原只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现已广泛用于地方戏剧伴奏、民族乐队。
D. 秦琴 蝴蝶琴 班卓琴 是一种琴吗
班卓琴(Banjo)上部的形状像吉他,下部的形状像铃鼓,有四根弦或者五根弦,用手指或拨子弹奏。历史相传,班卓琴起源于西非,在17 世纪奴隶买卖盛行的时代,黑奴把它引进新大陆。后来,班卓琴从南方的种植园渐渐传至美国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来。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秦琴,汉族弹弦乐器,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音箱由六或八块硬质木板胶接成边框,呈梅花形、圆形、六方或八方形,两面蒙桐木薄板。琴杆窄而长,用硬木制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头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铲头为饰。全长89、音箱直径28厘米。
E. 梅花大鼓的主要流派
梅花大鼓在发展中,先后形成两大流派:金派与卢(或花)派,金派创始人为金万昌曾与刘宝全、王佩臣(铁片大鼓演员)被天津观众誉为“鼓界三绝”。卢(花)派创始人卢成科,瞽名弦师,根据第一个弟子花四宝嗓音高亮、音色纯美的特点,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风格,也称卢派或花派。卢(花)派演员有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周文如,青年演员籍薇等。 梅花大鼓改革最大时期就是建国后改的“新梅花调”也称“白派梅花调”。由单人唱改成对口唱,器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三弦、四胡、琵琶、扬琴、低胡、高胡、秦琴等,进行了很多的外包装大大丰富了乐感。白凤岩先生是主要改革人,他曾在三十年代就已然着手对南板梅花大鼓唱腔、上下三翻以及唱词、唱法进行过创新。当时的代表作《黛玉归天》在三、四十年代梅花大鼓演员就已经传唱了,建国后在中央广播说唱团的人力物力支持下更加快了继续改革梅花大鼓的步伐。首先是把曲调推进得更加丰富,唱中的词句加紧,去掉每段曲目句首的“唉哪”虚字,唱法上速度加快。过板腔调一律更新,特点是板式新变伴奏衬、补、托、随、繁、简、高、低,使得三弦在新梅花调发挥淋漓。在全曲中又把部分时调小曲的曲牌加入其中,如[锦兰房]、[小下棋]、[绣荷包]、[栽秧歌]、[明月调]、[赤壁歌]、[山西五更]、[黄鹂调]等,从而形成了梅花十二曲,发展“声腔走向”,更丰富了以往的演唱旋律。在唱词方面白凤岩先生专门选择故事性强的唱段,这些曲词有大都是白先生自己整理改编的,代表作有《龙女听琴》、《钗头凤》、《别紫娟》、《怀德别女》、《拷红》、《小两口下地》等。这些节目广播电台都有大量的音乐音像资料,至今还可以听到。当时,演唱新梅花调的有赵玉明、龙洁萍(艺名新丽英)、钟舜华(艺名新岚云)、孙书筠、马增慧等。这些演员唱功底子都很硬,表现白派的新梅花调的内涵都很充沛,她们在唱牌子方面都有时调小曲的功底,所以把梅花调从旋律上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龙女听琴》还曾经由中央广播乐团的著名指挥彭修文先生改编成了交响音乐进行合唱,有好几十人的男女合唱队,大型交响乐队伴奏,舞台上的效果气势磅礴,当时的感觉真是让人振奋。这是一九五七年的事,早于交响乐伴奏的《沙家浜》等样板戏将近十年,是新梅花调扬眉吐气的时代。
与此同时,北京曲艺团的著名弦师韩德福先生也对梅花大鼓着手进行了改革。他对梅花的革新完全是在老梅花调北板、南板的曲调、板式、声腔基础上进行的,还是保留了原有的板腔体风格并不用各种牌子。在上下三翻、过板上大多保留传了统热闹可听的浓厚旋律,在唱腔上运用一些新腔,但大多是“依字创腔”。为了更完全把曲词内涵表现好,不但去掉“唉呀”、“哪呀”等虚词衬字儿,而且把速度加紧加快使得节奏明快改变了老梅花大鼓的沉闷感觉。又把原先梅花的托腔紧凑化,把慢腔变短,把“野鸡溜子唱腔”提前使用,把三眼一板(4/4节拍)和一眼一板(2/4节拍)等板式交替变用。另有一种方法是在唱腔中运用“长腔加短腔、短腔叙长腔”的翻叠形式,按照曲词的四声平仄作曲脱离旧的联套程式化唱腔,从而加强了紧板的节式变化。曲词大多是王素稔先生精心创作整理而成,先后上演了《上寿》、《戏诸侯》、《凤仪亭》、《琴挑》、《玉玲珑》、《双赴车》等。北京曲艺团还曾创出由马书麟、刘淑慧、刘淑珍主唱多人合唱的群唱梅花调《五姑娘拜年》,由韩德福、魏福汉、宋德存、周荣林四位先生伴奏,由于他们几位唱得活泼欢快,当时的剧场效果强烈成为曲艺团的保留节目。这种创新形式在五六十年代是大胆的革新,韩德福先生还创出男女声对唱的不同声调混合方法,由曹宝禄先生、刘淑慧女士首唱。曹宝禄先生虽是单弦名家,但自幼曾拜尚福春老先生学习梅花大鼓,嗓音宽厚雄浑表演潇洒自如鼓套子功底深厚;刘淑慧女士的嗓音清亮韵味很雅,他们二位对唱得珠联璧合。男女双人梅花是韩派杰作,给新梅花大鼓又加上新的活力,于是在北京就形成了“韩派新梅花”与“白派新梅花”争奇斗艳之势 。 还在改革进展的“梅花”是天津的“津派梅花大鼓”,几十年来天津的梅花大鼓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早年在天津有名弦师祁凤鸣、花派名演员周文茹,又有名弦师韩德荣等创出了《罗昌秀》、《回民英雄马本斋》,把梅花大鼓发展了一步。同时名弦师李墨生和花五宝等在原《红楼梦》的节目上也进行了音乐改革,如《傻姐泄机》、《红旗谱》等。有了这些改革的基础,在八十年代起弦师韩宝利先生、京韵大鼓演员赵学羲女士人为青年演员籍微开始研究创新梅花大鼓唱腔,先后推出了新唱法的《黛玉葬花》以及创新曲目《二泉映月》、《张学良》等,取长补短的把白派、韩派、芦(花)派的新梅花大鼓的精华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种更新的梅花大鼓,跟上了时代潮流。青年演员籍微在演唱《黛玉葬花》中还大胆的学唱了一段越剧唱腔,这种不断创新的“津派梅花大鼓”备受观众欢迎 。
F. 求一种叫“梅花琴”的乐器的资料
梅花琴,也叫秦琴吧
秦琴,弹弦乐器,由阮演变而来。
音箱由六或八块硬质木板胶版接成边框,呈梅花形、权圆形、六方或八方形,两面蒙桐木薄板。琴杆窄而长,用硬木制作,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头雕有梅花、如意、蝙蝠或铲头为饰。全长89、音箱直径28厘米。
置机械弦轴。用丝弦或钢丝弦。民间秦琴张两弦或四弦,四弦的每两弦同音。后改为三轴、张三弦。五度定弦为g、d1、a1,音域g—e3,近三个八度。
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弹奏。是音色明亮柔和的中音乐器。原只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现已广泛用于地方戏剧伴奏、民族乐队。
补充:
看好坏我觉得主要听音色..不过..我对民乐不是太了解..嗯..如果是小提琴我倒是可以和你说说~
G. 请问这是啥乐器 只有两根弦 有图有真相
这不是梅花秦琴吗?是是潮州最古老乐器之一。古称阮咸,有1000多年历史。后潮人取“梅开五福”祥之意定名为梅花琴。潮乐定弦为2-5(G C)或1-5(F C),它的长度在90-95公分之间,有扎二弦和三弦可选,有12品音色柔和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