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思想
① 山茶花读后感300字急急急!!!
1978年,李华岚的散文诗集《赶海集》出版。这本明显受《早霞短笛》风格影响的作品,给散文诗爱好者们带来莫大的欣喜。
读后感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的春天”,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几句,我的心中特别的感动,她的语言是那样的质朴,却又是那样的深刻;像春日里的细流,缓缓地注入了我的心中。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才华,如:“就没有一朵开错的”;试想,花有开错的时候吗?因为对于一生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才必须要尊重,才不能错过,才不能让无情的岁月悄悄地溜走。我们是“唯一”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你没有理由给岁月留下苍白印记,那些长长的拖着的背影,是玻璃般明亮挤过去的岁月,来来去去的路呵。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我们穿越时空,用“神”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本身时,还有什么可说的?你只有愈加赞叹于生命的美丽,屏心静气地再次感受于一种真切的感动——“所以,我每次走过一颗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这段呼应了第一段,表现的就是这个意思。
郭沫若老先生是文学中的娇子之一,对于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体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与生动的字句描述夹杂着深刻的含义。这些体现了郭沫若老先生的人生观,更体现了其独具特点的文学性格。
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思想与意念。在这篇文章中,也许他更注重写意,本是生活中的常物却在主角茶花的带动下无不成为文章的构成要素,更可贵的是郭老在文中并无体现茶花的特点,而是以其他物品来衬托它的清逸。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郭老所表现出来的文字特点并非只是在文人墨客的生活中才能够彰显的,在我们而言也是随处可见,虚实直待你自己去发现。比如和煦的阳光斜射进窗口,我们借其在床上小睡;当我们被田野中的花香所吸引,寻觅这花香的来处时,自己便沉醉在其中的美妙了。这些类似的情景往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细节,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郭老的这篇文章也就不难体会了,也更能利于我们陶冶自己的情操。
如果大家注意,郭老的《山茶花》中有一句:“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此句中有一个细节——苔衣,试想,郭老连如此不起眼的苔衣发现得这样深切,对其刻画如此细腻,就更不必说在生活中其他板块所发现的情趣。这样一来,我也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启迪。
② 请您谈谈对杨朔《茶花赋》的点评,200字左右即可!谢谢
中心思想:本文借助茶花的形象,抒发作者的热爱祖国、热爱普通劳动者的感情。
文章主题:借茶花表达歌颂祖国之意,借茶花打发热爱祖国之情;笔笔写茶花,处处赞茶花。
③ 《茶花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凝集著永恒爱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於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这本凝集著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此时,小仲马年仅24岁。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於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著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的处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小仲马后来发表的无数优秀问题剧,今日爱好者都已寥寥无几,但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马一样的名声。《茶花女》也许在社会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马争得好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令这位作者在死后依旧名垂千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率先把一个混迹於上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裁,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西方文学名著。1897年,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它介绍到我国,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的巨大反响,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著我国话剧的开始。
④ 读了山茶花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写一写
写作思路:阅读原文,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感专受和启示。
正文:属
在这篇文章中,也许他更注重写意,本是生活中的常物却在主角茶花的带动下无不成为文章的构成要素,更可贵的是郭老在文中并无体现茶花的特点,而是以其他物品来衬托它的清逸。
郭沫若老先生是文学中的娇子之一,对于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体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与生动的字句描述夹杂着深刻的含义。
这些体现了郭沫若老先生的人生观,更体现了其独具特点的文学性格。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思想与意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郭老所表现出来的文字特点并非只是在文人墨客的生活中才能够彰显的,在我们而言也是随处可见,虚实直待你自己去发现。
比如和煦的阳光斜射进窗口,我们借其在床上小睡;当我们被田野中的花香所吸引,寻觅这花香的来处时,自己便沉醉在其中的美妙了。
这些类似的情景往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细节,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郭老的这篇文章也就不难体会了,也更能利于我们陶冶自己的情操。
⑤ 《茶花女》主题思想是什么
主体思想: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5)茶花思想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变,他的父亲大仲马越来越瞧不起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他混迹于巴黎的上流社会,整日与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在一起,把小仲马母子俩忘得一干二净。
可怜的缝衣女工只好一个人起早贪黑辛苦劳动,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计。小仲马七岁的时候,父亲大仲马通过打官司从卡特琳娜·拉贝手中夺取了对儿子的监护权,而那位勤劳善良的缝衣女工则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重新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人。
这使小仲马从小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马热切地期望着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扬名于文坛。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
⑥ 什么是“茶花文化”
茶花的别名很多,让人混淆不清。其实,茶花和山茶是同一个概念,“茶花文化”也就是“山茶文化”。一般说,茶花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茶花文化仅仅指茶花在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把茶花的物质形态排斥在外。广义的理解,茶花文化则包括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广义的理解更为贴切。正如茶文化、酒文化不能离开物质形态的茶叶和酒一样,茶花文化自然应该包括茶花的物种、品种、古树等物质形态的东西。如果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茶花文化,不妨用《辞源》关于“文化”的定义:茶花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茶花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花文化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看看西方人的茶花文化,见识一下日本人的茶花文化,就不难明白:茶花文化既包含有物质的成分,又包含有精神的成分,或者说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近几年来,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品种,不仅引进了物质的东西,同时也带来了渗透在茶花品种之中的西方民族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民族性格特征,这就是西方的茶花文化。这种西方茶花文化深藏在他们追求、欣赏、喜爱的茶花品种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族性格开朗而热烈,体现在茶花审美上,则追求品种的超大、彩色、豪放。他们有着追求新奇的传统,体现在培育茶花品种上也追求奇特。
日本民族较好拘谨,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禅的精神影响,在茶花品种审美上,则偏爱生动、灵秀、小巧。他们非常喜欢培育与欣赏多色彩的单瓣品种。1999年3月23日,笔者去日本参加国际茶花协会会议宫崎大会时,在《椿文化展览》和《日本茶花文化史》的展览会上,看到大量古老的茶花历史文献资料,展示日本茶花文化。有《百椿图》、《椿花图谱》、《椿花贴合屏风》、《椿花集》、《椿花百种》、《梅园海石榴花谱》等。日本椿(山茶)协会副会长饭弁礼五郎说:“山茶是宫崎市乃至全日本一种非常重要的花种,特别是单瓣的白色山茶,她是纯洁、沉默、思考的象征。白色山茶,冷晶玉洁,娇小玲珑,从古到今,宫崎那种山茶精神,是日本文化的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始终热爱单瓣山茶的原因。”
对于山茶,中国人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千余年来,中国人培育出来难以数计的山茶园艺品种,同样深藏着中国的茶花文化。中华民族由于受儒、道、佛三种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对山茶品种的审美情趣上偏重于典雅、适度、华丽、和谐、庄重、自然。尤其是和谐适度,中国人最为讲究,要求山茶在枝、叶、花的配合上要适当、和谐,绝对不能单瓣、独枝,应媚而不妖、奇而不怪,充满神韵庄重,而又给人一种直观的美的感受,方是上品山茶。
正因为天下人并非只走一条道,茶花文化内涵便很不统一。中国山茶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中国茶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融入了中国儒、佛、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因而中国茶花文化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有的民族特色。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中国茶花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中国茶花的文化内涵应该有:中国山茶与历史文献;中国山茶与诗词曲赋;中国山茶与绘画艺术及工艺美术;中国山茶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中国山茶品种名称及古树资源的文化特色。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全部包括中国茶花文化的内涵,作为抛砖引玉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探讨。
⑦ 杨朔 茶花赋赏析
中心思想:本文借助茶花的形象,抒发作者的热爱祖国、热爱普通劳动者的感情。
文章主题:借茶花表达歌颂祖国之意,借茶花打发热爱祖国之情;笔笔写茶花,处处赞茶花。
⑧ 茶花读后感怎么写
《山茶花》读后感
1 郭沫若老先生是文学中的娇子之一,对于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体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与生动的字句描述夹杂着深刻的含义.这些体现了郭沫若老先生的人生观,更体现了其独具特点的文学性格.
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思想与意念.在这篇文章中,也许他更注重写意,本是生活中的常物却在主角茶花的带动下无不成为文章的构成要素,更可贵的是郭老在文中并无体现茶花的特点,而是以其他物品来衬托它的清逸.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郭老所表现出来的文字特点并非只是在文人墨客的生活中才能够彰显的,在我们而言也是随处可见,虚实直待你自己去发现.比如和煦的阳光斜射进窗口,我们借其在床上小睡;当我们被田野中的花香所吸引,寻觅这花香的来处时,自己便沉醉在其中的美妙了.这些类似的情景往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细节,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郭老的这篇文章也就不难体会了,也更能利于我们陶冶自己的情操.
如果大家注意,郭老的《山茶花》中有一句:“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此句中有一个细节——苔衣,试想,郭老连如此不起眼的苔衣发现得这样深切,对其刻画如此细腻,就更不必说在生活中其他板块所发现的情趣.这样一来,我也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启迪.
2 山茶花又开了”,忽然其来的第一句,直点所要开展的主题,一个“又”字,证明了作者长时以来对于“花”或者“山茶花”的关注.“洁白”与“开了满树”,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申了所要展开的内容.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的春天”,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几句,我的心中特别的感动,她的语言是那样的质朴,却又是那样的深刻;像春日里的细流,缓缓地注入了我的心中.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才华,如:“就没有一朵开错的”;试想,花有开错的时候吗?因为对于一生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才必须要尊重,才不能错过,才不能让无情的岁月悄悄地溜走.我们是“唯一”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你没有理由给岁月留下苍白印记,那些长长的拖着的背影,是玻璃般明亮挤过去的岁月,来来去去的路呵.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我们穿越时空,用“神”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本身时,还有什么可说的?你只有愈加赞叹于生命的美丽,屏心静气地再次感受于一种真切的感动——“所以,我每次走过一颗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这段呼应了第一段,表现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幅立体多姿的画面,通过对山茶花细致的描写,着色的正是作者那颗多愁善感的心,写出了人生的美好与追求,道出了对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热爱与不懈的追求.
静下来,我同样惊讶于文字的力量,惊讶生命的美丽与这种明晰的感动.
⑨ 茶花文化
茶花的别名很多,让人混淆不清。其实,茶花和山茶是同一个概念,“茶花文化”也就是“山茶文化”。一般说,茶花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茶花文化仅仅指茶花在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把茶花的物质形态排斥在外。广义的理解,茶花文化则包括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广义的理解更为贴切。正如茶文化、酒文化不能离开物质形态的茶叶和酒一样,茶花文化自然应该包括茶花的物种、品种、古树等物质形态的东西。如果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茶花文化,不妨用《辞源》关于“文化”的定义:茶花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茶花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花文化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看看西方人的茶花文化,见识一下日本人的茶花文化,就不难明白:茶花文化既包含有物质的成分,又包含有精神的成分,或者说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近几年来,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品种,不仅引进了物质的东西,同时也带来了渗透在茶花品种之中的西方民族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民族性格特征,这就是西方的茶花文化。这种西方茶花文化深藏在他们追求、欣赏、喜爱的茶花品种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族性格开朗而热烈,体现在茶花审美上,则追求品种的超大、彩色、豪放。他们有着追求新奇的传统,体现在培育茶花品种上也追求奇特。
日本民族较好拘谨,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禅的精神影响,在茶花品种审美上,则偏爱生动、灵秀、小巧。他们非常喜欢培育与欣赏多色彩的单瓣品种。1999年3月23日,笔者去日本参加国际茶花协会会议宫崎大会时,在《椿文化展览》和《日本茶花文化史》的展览会上,看到大量古老的茶花历史文献资料,展示日本茶花文化。有《百椿图》、《椿花图谱》、《椿花贴合屏风》、《椿花集》、《椿花百种》、《梅园海石榴花谱》等。日本椿(山茶)协会副会长饭弁礼五郎说:“山茶是宫崎市乃至全日本一种非常重要的花种,特别是单瓣的白色山茶,她是纯洁、沉默、思考的象征。白色山茶,冷晶玉洁,娇小玲珑,从古到今,宫崎那种山茶精神,是日本文化的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始终热爱单瓣山茶的原因。”
对于山茶,中国人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千余年来,中国人培育出来难以数计的山茶园艺品种,同样深藏着中国的茶花文化。中华民族由于受儒、道、佛三种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对山茶品种的审美情趣上偏重于典雅、适度、华丽、和谐、庄重、自然。尤其是和谐适度,中国人最为讲究,要求山茶在枝、叶、花的配合上要适当、和谐,绝对不能单瓣、独枝,应媚而不妖、奇而不怪,充满神韵庄重,而又给人一种直观的美的感受,方是上品山茶。
正因为天下人并非只走一条道,茶花文化内涵便很不统一。中国山茶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中国茶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融入了中国儒、佛、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因而中国茶花文化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有的民族特色。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中国茶花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中国茶花的文化内涵应该有:中国山茶与历史文献;中国山茶与诗词曲赋;中国山茶与绘画艺术及工艺美术;中国山茶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中国山茶品种名称及古树资源的文化特色。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全部包括中国茶花文化的内涵,作为抛砖引玉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