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历史
Ⅰ 灞辫尪鑺辩殑鑺辫鍔熸晥鐗圭偣璇楄瘝
灞辫尪鑺憋紝浣滀负鎴戝浗鐨勫崄澶у悕鑺变箣涓锛屽悓鏃朵篃鏄涓栫晫鐭ュ悕鐨勮姳鍗夛紝鍏堕瓍鍔涘彲瑙佷竴鏂戙傞儹娌鑻ュ厛鐢熸浘浠モ滆尪鑺变竴鏍戞棭妗冪孩锛岀櫨鏈靛饯浜戝暩鍌蹭腑鈥濈殑璇楀彞璧炵編灞辫尪鑺憋紝瓒宠佸叾鐙鐗逛箣缇庛傚北鑼惰姳涓嶄粎澶栬傜編涓斤紝瑙傝祻浠峰奸珮锛岃屼笖鍦ㄥ疄鐢ㄦ柟闈涔熸湁璇稿氱泭澶勩傝稿氫汉鍠滄㈠湪瀹朵腑鍏绘畺灞辫尪鑺憋紝鐒惰屽逛簬鍏惰姳璇锛岃稿氫汉鍗寸煡涔嬬敋灏戙傞偅涔堬紝灞辫尪鑺辩殑鑺辫绌剁珶鏄浠涔堝憿锛熷畠鍙堣兘涓烘垜浠甯︽潵鍝浜涘瘬鎰忓憿锛
涓銆佸北鑼惰姳鐨勫巻鍙
灞辫尪鑺辨棦鏈夆滃敮鏈夊北鑼舵畩鑰愪箙锛岀嫭鑳芥繁鏈堝崰鏄ラ庘濈殑鍌叉呬箣闊碉紝鍙堟湁鈥滆姳绻佽壋绾锛屾繁澶烘檽闇炩濈殑鐗′腹涔嬭壋锛岃嚜鍙や互鏉ヤ究浜鏈夌洓鍚嶃傚湪鍞愬畫鏃舵湡锛屽北鑼惰姳鏇存槸杈惧埌浜嗙箒鑽g殑椤跺嘲銆17涓栫邯浼犲叆娆ф床鍚庯紝鍚屾牱寮曡捣浜嗚桨鍔锛屽洜姝よ瑾変负鈥滀笘鐣屽悕鑺扁濄
浜屻佸北鑼惰姳鐨勮姳璇
灞辫尪鑺辩殑鑺辫鍖呮嫭鍙鐖便佽唉璁┿佺悊鎯崇殑鐖便佽皑鎱庡拰浜嗕笉璧风殑榄呭姏銆傚叾璋ㄦ厧鐨勫噵璋㈣繃绋嬶紝涓庝汉浠杩芥眰鐞嗘兂浼翠荆鐨勬佸害涓嶈皨鑰屽悎锛屽洜姝ゅ北鑼惰姳閫愭笎鎴愪负浜嗗悜蹇冧腑鐖辨厱鐨勫コ鎬ц〃杈惧績鎰忕殑璞″緛銆傚湪澶у氭暟鑺辨湹鍑嬮浂鐨勫啲瀛o紝绾㈣壊鐨勫北鑼惰姳鍗磋兘灞曠幇鍑哄媰鍕冪敓鏈恒
涓夈佸北鑼惰姳鐨勫瘬鎰
灞辫尪鑺辫薄寰佺潃鐞嗘兂鐨勭埍鍜岃唉璁┿傛嵁璇达紝灞辫尪鑺辨绘槸鍦ㄦ櫄绉嬬殑鍑夌埥澶╂皵涓锛岄潤闈欏湴寮鏀惧湪搴闄涓銆傚叾鍑嬭阿鏃讹紝骞堕潪鏁存湹鑺变竴娆℃ц劚钀斤紝鑰屾槸鑺辩摚涓鐗囩墖閫愭笎鍑嬮浂锛岀洿鑷崇敓鍛界粓缁撱傝繖绉嶅皬蹇冪考缈笺佷緷渚濅笉鑸嶇殑鍑嬭阿鏂瑰紡锛屼笌浜轰滑杩芥眰鐞嗘兂浼翠荆鐨勬佸害濡傚嚭涓杈欍傚湪鍐瀛o紝褰撳叾浠栬姳鏈甸兘宸叉灟钀庯紝绾㈣壊鐨勫北鑼惰姳鍗存樉寰楁牸澶栨俯鏆栧拰鐢熸満鐩庣劧銆傛ゅ栵紝灞辫尪鑺辩嶆嶅湪搴闄涓锛屼篃鑳借╀汉娆h祻鍒板ス閭f贰娣$殑鑺遍欍傚洜姝わ紝灞辫尪鑺辫╀汉鎰熷彈鍒颁簡鍙鐖便佽唉璁┿佺悊鎯崇殑鐖便佽皑鎱庡拰浜嗕笉璧风殑榄呭姏銆
Ⅱ 四川省什邡市山茶花历史
一、山茶花栽培史探索
山茶花是原产东亚的亚热带森林植物。自从被人们选入园栽种和繁殖后,她以树姿灵秀、花朵鲜艳和凌寒开放等特点而受到人们钟爱,被誉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与其他传统花卉比较,山茶花是引入庭园栽培较迟的树种,故历史记载尚不全面。宋代徐致中《山茶诗》中仅描述8个品种,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亦只有28个品种,清初李祖望《茶花谱》中记述了48个品种。关于其最早栽培年代,国内在90年代以前的资料仅上溯到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公元860年左右),记载为“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山茶花叶似茶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近年来,《茶馨专刊》发掘出隋代杨广《宴东堂》诗句“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山茶花古代又称海榴、耐冬及蔓陀罗,其多数品种盛开亦在野樱、樱桃花开放之前。故我国茶花栽培史应推前至隋代及隋前,即公元600年以前,比日本引植茶花的时间还早100多年。
四川栽培山茶花的最早时间,按《酉阳杂俎》成书的年代推算,应在公元860年之前,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宋代,川内各地庭园普遍栽种茶花。原籍眉山的苏轼写有《梵行寺茶花》绝句:“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南宋诗人陆游在蜀州(今崇庆县)任通判时曾写山茶为“东风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剑南诗注》云:“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树千苞,特为繁丽。”诗人范成大对海云寺举办山茶花会的盛况写诗云:“门巷欢呼十里诗,腊前风物已知春。”万有到西山观(现西山公园)明代即遍植茶花,目前尚保存着上百株百年以上茶花古树,着花繁茂。什邡县地处成都平原,自古即是经济发达地区,其山茶花植历史在川内亦是较长的。在什彭毗邻的八座坟赵家大院房后有古代人工栽植的两株宝珠茶古树,人称四川茶花王。第一株树高9m,直径85cm,主枝9条,最大枝直径32cm,每年开花5000朵左右(见《植物杂志》1990年第一期)。第二株树高10m,直径55cm,主枝5条,最大枝直径19cm,每年开花2000余朵。据花主赵禄云称,其祖先从明代成化初年(公园1465年左右)迁至此处后,已经14代人管理该树,管理期已近530年。
综上所述,说明四川省的茶花栽培历史已达千年以上。
二、川茶花的品种演变
山茶花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绿阔叶林带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常年湿润多雨,相对湿度大,全日照天数不多,山茶花各品种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的逐代孕育下,形成了节间较短、叶片密集、叶色光洁青翠、叶脉隐平、花瓣润厚、花期较长等特点,故国内又称四川的茶花品种群为“川茶花”。在四川各地深丘及山林中,山茶属多种树木遍布各地,其中有茶花野生(原生)种和茶花砧木树种达24种。较常见的树种有下列8种:
桶子茶(c.JAPONICA.l),产西昌、雅安、什邡、灌县山中。花大6cm,5~6瓣,蕊心完整,红色或粉红色。叶片倒卵形或阔椭圆形,绿光亮。果中有种子1~3粒。
西南山茶(C.pitardii C),产川西川南海拔1000m以上林下。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单花红色或白色,5~7瓣。个别株有雄蕊瓣花现象。
四川山茶(C.sichuanensis C),产峨眉、雅安,在江油窦*后山有成片分布。叶广披针形。枝顶着生白色茶花。
尖叶山花(C.cuspidata W),产川北山区。枝条灰色。花白色,顶生或腋生。叶窄椭圆形,叶尖窄长。
尾叶山茶(C.caudata W),产南川山区。花白色。果内仅一粒种子。叶质薄,叶尖窄长。
峨眉红山茶(Comeiensis C),产峨眉、川南海拔1200m左右山中。花顶生,五瓣,红色。
红花油茶(C.polyodanta H),产叙永、古蔺等地。小乔木。叶圆形,质厚。花5~6瓣,鲜红色,花大8~10cm。果大,皮厚。当地称为“红山茶”。
川鄂连蕊茶(C.rosthorniana H),产川南海拔500~1200m山区。常绿灌木。枝叶细小,花白色。为川茶花主要砧木,俗称蒙茶。
上述野生茶花,间或存现花瓣数量增加或雄蕊变态、雄蕊瓣化现象。近年省内园林工作者在青城山、丹棱、西昌和会东等地发现过重瓣的野生山茶。按照古育花的人工选择规律,人们常优先选择变异或芽变枝进行培育和繁殖发展,因而才会有今天的姿态各异的众多品种。按现存的茶花品种的形态比较,可以看出茶花中的多数武瓣品种和一些文瓣品种,当是四川原产野生茶花的选育品种。从川内,现有千年古树(宝珠茶在川西、涪陵生长的古树)和其他数百年高龄的古树(红七心在巴县、米易生长,花王宝在江北白庙子生长)的情况,可以认为是川内自有品种。
从现有茶花品种看,呈现不同数量瓣化雄蕊的品种有大红阳、大红袍、崇宁袍、花丝莲、石榴茶、杜鹃茶、小凤冠、铁壳宝珠等。川茶花的新品种,大多是能结实的茶花品种自然杂交后得到的新变种。一些品种的芽变枝的繁殖株亦能得到新品种,例如红凤尾来源于花凤尾的芽变枝,喷原砂的芽变枝可得到栀子红、栀子白、鸳鸯栀子等品种,大红阳的芽变枝可得到花红阳、点雪红,胭脂莲可芽变化胭脂、*砂莲品种。
三、川茶花在什邡
什邡县种植川茶花的历史悠久。后蜀王妃花蕊夫人《宫词百首补》(公元950年左右)中有咏什邡茶花诗一首,原文为“山茶树树采山坳,恍如赤霞彩云飘。人道邡江花如锦,胜过天池天卉摇”。明万历年间在外省做官的刘宇亮归故乡绵竹时带回喷*砂、白十景等名种茶花,不久亦传入什邡地区。清嘉庆十七年《什邡县志》载“嘉庆二年,县西北所产之山茶花,价忽昂贵,其异样者,一本值五六百金。合邑宣传,流及旁邑,蓄花之家,赌卖花枝”。可见其盛况。至民国时期,红白乡有13户专以生产茶花为业,有圃地数十亩。红白乡森林茂密,雨水充沛,土质为含砾石黄砂壤,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多种树木生长旺盛。因之茶花生产良好,有的品种一年可发三次新梢,每次抽梢着叶5~6片(成都仅4片左右),所以是理想的繁殖基地,年出圃量可达三万余株。
什邡茶花在30年代通过成都花师邓双发、肖华兴等人每年运销内江、重庆等地。目前重庆市林木墓园内生长的川茶花大树,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邓双发船运茶花至重庆交由舒伯泉花师指导栽植的。又由本县花师毛羽宾、袁子平、郑时友、廖花客等人运往川西各地及绵阳销售。目前成都文化公园、草堂寺的茶花大树均是什邡供应的。临解放时全县茶花圃地面积仅有7亩多,茶花二年出苗出圃价下跌“斗米百株”。解放后,茶花销售量极少,仅有专业园林单位前来购量。“文革”时茶花更遭到毁树灭园的破坏。近年来,什邡县政府特别重视恢复什邡的茶花生产优势。组织力量进行专门调查,清查和保护了残存的茶花树,号召建立专业圃发展茶花。1994年县内已有县属品种园1处,集体品种园3处,专业户繁殖茶花已有60多户,共有茶花树1200株,每年出幼株上万苗。销售面已扩大到江南、西南各省。本世纪内,什邡育成的新品种有:革命旗、白绫、朝霞、粉荷花、兴荣茶、方亭春、卷叶红等。什邡现有川茶花品种75个。
什邡县山茶花协会于1981年成立。20年来,协会通过讲课、参观、印发专刊交流茶花技术,组织了4次全县性茶花品种展览。1992年2月,协会又参加在南郊公园举办的成都地区茶花展览,展出了什邡特有的茶花名种、新种,获得了市园林局颁发的特别奖。
Ⅲ 茶花栽培历史有多久
茶花栽培历史悠久,隋唐时代即已盛栽,“山茶似海石榴,出桂洲,易地亦有。山茶花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至宋代出现了茶花花会,范大成诗曰“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明清已有茶花“花史”和茶花谱的专著。茶花古树有云南普洱县的茶花王,树高13米,粗3、2米,树龄1700多年。大理有株千年茶,重瓣大花,被誉为“万朵茶。”昆明西山华庭寺内,有明朝种植的南山茶,一树干苞,浩如花海。西山太华寺的“通草片”古树,相传是明初建文帝流亡入滇时手植。浙江瑞安县大罗山化成洞宝岩庵海拔380米的裸岩间,保存1200年的树高8、5米的“金心茶”。青岛崂山太清宫有600年的“绛雪”,四川什邡八座坟有520年川茶“铁壳宝峰”,浙江普陀山龙寿庵有330年古山茶,重庆市万县西山200年以上的古茶树。
Ⅳ 茶花的由来
山茶别名山茶花,耐冬,古名海石榴.属常绿灌木或乔木。山茶是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全世界园艺界的珍视。
我国山茶的栽培早在隋唐时代就已进入宫廷和百姓亭院了。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之风日盛。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六寺山茶花的盛况。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群芳谱》,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等都对山茶花有详细的记述。到了七世纪时,山茶首传日本,十八世纪起,山茶多次传往欧美。
山茶在园林应用方面极其广泛。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花期长,值冬末春初开花。江南地区可丛植或散植于庭园、花径、假山旁或草坪、树丛边缘来装点景色。也可片植为山茶园观赏。山茶在北方宜盆栽,用来布置厅堂、会场,则效果更佳。而且山茶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适用于工矿区的绿化。
Ⅳ 山茶花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山茶是中国著名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树姿优美,四季常绿,花色娇艳,花期较长。象征吉祥福瑞。为昆明、宁波、金华、温州、衡阳、景德镇等市市花。
我国栽培山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0余年。唐朝时,山茶已植于庭院,视为花卉珍品。清朝的《广群芳谱》、《花镜》等著作中,就详细介绍了山茶的栽培管理方法。
山茶产地广泛。我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尤以浙江、云南为盛产。故有“云南茶花甲天下”之说。如今全世界广泛栽培。山茶品种颇多,同属的就有200余个品种,园艺栽培品种上百种,仅我国就有60余种。世界新育成品种就达3000~4000个。按花形分,有单瓣牡丹、复瓣牡丹、重瓣牡丹、白头翁等;按花色分有红、白、黄、绿、紫等色,仅红色又可分大红、银红、粉红、洋红、玫瑰红等。可谓艳丽多彩,色姿齐备,美不胜收。
Ⅵ 山茶花来历
山茶来花原产我国。公元7世纪初,日自本就从我国引种茶花,到15世纪初大量引种我国山茶花的品种。1739年英国首次引种我国山茶花,以后山茶花传入欧美各国。至今,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在山茶花的育种、繁殖和生产方面发展很快,已进入产业化生产的阶段,品种间、种间杂种和新品种不断上市。
我国栽培山茶花的历史悠久。自南朝开始已有山茶花的栽培。唐代山茶花作为珍贵花木栽培。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己十分盛行。南宋时温州的茶花被引种到杭州,发展很快。明代《花史》中对山茶花品种进行描写分类。到了清代,栽培山茶花更盛,茶花品种不断问世。1949年以来,我国山茶花的栽培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品种的选育又有发展。目前我国山茶花品种已有300个以上。在浙江、福建和江苏等地已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已成为花卉市场冬季主要的盆栽观赏花木。
Ⅶ 山茶花的简介。
山茶,"十大名花"中排名第七。
枝条黄褐色,小枝呈绿色或绿紫色至紫褐色
花瓣为碗形,分单瓣或重瓣,单瓣茶花多为原始花种,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
叶片呈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至倒卵形,长4~10cm。
拓展资料:
山茶花(学名:Camellia japonica L.),又名:山茶、茶花,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古名海石榴。有玉茗花、耐冬或曼陀罗等别名,又被分为华东山茶、川茶花和晚山茶。茶花的品种极多,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七,亦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分布于重庆、浙江、四川、江西及山东;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中国栽培山茶花的历史悠久。自南朝开始已有山茶花的栽培。唐代山茶花作为珍贵花木栽培。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己十分盛行。南宋时温州的茶花被引种到杭州,发展很快。明代《花史》中对山茶花品种进行描写分类。到了清代,栽培山茶花更盛,茶花品种不断问世。
1949年以来,中国山茶花的栽培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品种的选育又有发展。中国山茶花品种已有300个以上。
Ⅷ 中国山茶的栽培始于何时
中国山茶的栽培究竟始于何时,国内外茶花学术界对此都非常关注。我国有几本茶花专著,都说春秋末期吴王夫差的梧桐园中栽有山茶。2001年笔者去四川考察古山茶时,曾向最早发表此说的作者请教,结果未得到确证。后来,又去了苏州市(古代曾为春秋时期吴国都城)找到有关文物、档案部门查阅了许多古代地方志等古籍文献,也均未发现有梧桐园种山茶的记载。
2002年初,我们编著《中国茶花文化》专著时,在《四库全书》中查到了宋初陶榖撰写的《清异录》,其中辑录有张翊的《花经》。张翊在《花经》中将许多花卉按“九品九命”的等级进行排列。而山茶被排列为“七品三命”,即第七等。这至少说明:其一,当时山茶已从野生进入人工栽培;其二,当时山茶已成为公认的名花;其三,当时山茶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性花卉了。
张翊的《花经》究竟成书于何时?笔者在绍兴图书馆新购置的一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发现了一篇明代陈诗教的《花里话》。《花里话》中也引录了张翊的《花经》,内容与《清异录》所引的《花经》一字不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引录的前言第一句写着:“蜀汉张翊好学多思致,尝戏造花经……”。至此我们可以认定,张翊是三国蜀汉时期(221—263)之人,而当时蜀汉的疆域,占有今四川、云南的大部分,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蜀汉这些地域,山茶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花卉了。中国山茶由野生进入人工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1800年。我们把这一结论写进了《中国茶花文化》一书,许多专家对此表示了肯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丽芳研究员在书面审稿意见中写道:“把茶花的栽培历史追溯到三国时代(1800年前),给中国以及全世界的茶花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中国花卉协会江泽慧会长在序言中更是写道:“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确凿的证据,将中国茶花栽培的历史,由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提前到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