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褐釉梅花罐

褐釉梅花罐

发布时间: 2024-06-09 20:50:54

1. 中国白瓷的釉色特点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
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福建德化是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它的釉色白如凝脂,德化白瓷又称象牙白。瓷塑是
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明代时就有著名艺人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人。德化白瓷早于明清时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国白”闻名中外。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流传欧洲后,外国人又称之为“鹅绒白”。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白瓷狮面铺首炉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白瓷观音像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
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杨贵妃因其天生丽质、柔媚婉顺而得唐玄宗极尽宠爱。为讨贵妃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最著名的典故。
杨贵妃精通音律,不仅擅长歌舞,还是个击磬高手。一日杨贵妃与玄宗饮酒赏乐之时,贵妃失手将白瓷酒杯打碎,坠地之声“泠然如玉碎”,于是甚为喜欢。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命人以白瓷造为编磬,供贵妃赏玩娱乐。然而官窑所炼造的白瓷虽然莹白细腻,敲击之音却浑浊暗哑,贵妃甚为不悦。
玄宗为换爱妃一笑,遂下令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有造出白瓷编磬能发出清脆婉转之声者,赏金千两并封为御用瓷窑。诏书下发三月,所贡白瓷编磬数不胜数,虽然皆洁白胜霜雪,却尽不能得。
此时,一座瓷窑派人不远万里从福建德化而来将所制白瓷编磬献上,贵妃敲击这“类银类雪,轻且坚”的白瓷编磬,“犹如金振玉声”,甚为欢喜。玄宗见爱妃开怀遂大悦,赏金千两并赐御用官窑金印一块,当时称为金印良瓷、金印瓷。
德化白瓷也以声如磬、白如玉而闻名天下。 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其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中国灿烂的汉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刻划
系用竹签或篦笔等在器物湿坯上直接刻划出各种纹饰。纹样主要有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牡丹等图案。上釉烧成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见于盘、碟的内底或杯、炉、尊等的外壁。其花纹纤细,构图疏朗,手法轻快简练,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图案外,德化窑还常用铁刀或竹签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书、行书或篆书的美好诗句来作装饰,诗赋文句的内容人多与器物用途相结合,如灯盏铭刻“舒眉六冬春”,香炉刻铭“一柱清香”、“风香流万里”、“烟飞古篆浮,香霭净玉堂”,杯刻“两人对酌山花开”、“寒夜客来茶当酒”、“醉倒南山人”,执壶刻铭“清泉吸满涧”、“江上引清风,山间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洁白如玉的质地美,将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素净高雅,颇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印花纹饰有阳印和阴印两类,以阳印纹饰为主,纹样丰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装饰纹样有充满生机的各种花卉以及活灵活现的飞禽、游鱼等类。元代的印花装饰纹样,除继承前朝的各种纹饰之外,以莲花纹饰居多,并新增了“福”、“寿”、“福山寿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继承宋元时期印花技艺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纹饰大多仿古铜器的饕餮、夔龙、风鸟、蟠虺、八卦等等。
此种技法,多流行于仿青铜器造型的炉、簋、觚等器物卜。
(3)堆贴
堆贴,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堆花是用毛笔蘸泥浆,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堆画成图案;而贴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丁已修好的器物胎体上。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其流行纹饰有:梅花、玉兰、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铺首、八仙、龙鹤、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纹饰装饰,大多采用堆贴技法,尤以炉、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贴花装饰与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显示出德化窑装饰技艺的高超。如堆贴狮首、象头等双耳香炉、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椭形杯等。尤其是堆贴梅花椭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边贴有数朵盛开的梅花,枝叶挺拔,富有生机;一边贴梅枝及花萼,衬托着几片叶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杆成架形附着,既起装饰作用,义当杯的足架;足架与杯底虽略有空隙,但却融为一体,显得朴实庄重。贴螭壶,壶体直筒状,小平口,子母盖,盖面贴拱身昂首螭为钮,壶腹中部饰结带两道,一只四爪螭贴壶壁,转首向外仰望,张口吐舌作流;另一螭头下俯,翘尾作鋬,姿态牛动,造型奇妙。双螭耳三兽足炉,炉肩部贴饰12个变形夔纹,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纹,炉底承三兽面蹄足,通体施白釉,极为莹润,做工精细,造型既新颖又古朴典雅。螭龙烛台,烛台上端盘状,犹如一片盛开的荷叶,盘下圆柱连着分立的三兽面足,绕柱间堆贴蟠龙,通体施乳白釉,莹润细腻,造型奇特,为同时代窑口中所仅见。这一时期的堆贴装饰纹样与晶莹润泽的釉色,十分协调和谐,各种花卉塑造得生机勃勃,秀丽多姿。
(4)透雕
又称镂空,足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炉、仿铜香炉、笔筒、花瓶等产品上就已采用。香炉主要用于盖上的花纹图案部分,所饰花草仪留线条,中间刻成空洞。博山香炉亦刻玲珑剔透的奇石,炉内烧香时,缕缕烟气从孔中冒出,缭绕升腾,香气四溢。笔筒整体以交叉花卉组成,除花、枝、叶外,全部镂空,成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种特色产品。清代以来,博山香炉、八卦香炉、狮子香炉等的装饰仍用透雕于法制作。

2. 可圈可点的晋朝青釉褐彩鸡首壶

鸡首壶这个类型的盛器从末年始创,历经魏晋、的不断演进(其器身,也就是壶体由原创的横向扁圆形逐渐变成直立圆形),一直到了才被功能相同的执壶取代。那么,相对其他古陶瓷而言,为什么至今还会有这么多的鸡首壶出现呢?这是因为,一是鸡首壶的器形比较可爱,当时为适应人们需求所以烧造量较大;二是鸡首壶的胎骨基本瓷化,虽说埋于土中但却相对损耗较低;三是鸡首壶的流行年代较长,因而存在的累计数量相对比其他器皿要多一些;四是鸡首壶的釉色青翠可人,在出土时就不会遭到人为的破坏而大多得以幸存。如笔者所见的这只东晋点彩鸡首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样的珍贵文物,难道还会有人放弃收藏的机遇吗?>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晋初创的鸡首壶上所塑鸡头短小而且无颈,虽神情毕肖但不通壶腹,虽也称壶但不能倾注水或酒;装饰上又在与鸡首相对的部位作一微凸的鸡尾,首尾呼应,纯粹作为装饰,整个造型应称之为鸡形罐较为合适。西晋后期出现的鸡首壶器体扁圆,鸡首挺立富有生气,不仅漂亮而且名副其实地具备实用价值。到了东晋的鸡首壶正如图中的器型一样,其鸡首高冠引颈,昂首远眺,而且流与壶身相通;传统初期的鸡尾改为圆环形柄,上端接于口沿,下部自然连于器肩,便于人们握持和倾倒,真正使得整个器物的观赏和实用融于一身。线条饱满的平底球腹加上浅盘口和细筒颈,器肩还巧妙地置了对称的桥形双系,显得造型端庄自然、俊俏匀称,器身弧线和折线的有机结合,更添粗犷中透视柔和的韵律美,而更值得称道的是通体点缀一百六十多个褐彩排列的纹饰图案,更加相得益彰地表现和洋溢着浑厚质朴,秀丽清新的魏晋风范,以及我国青瓷器的无穷魅力。> 我国青瓷的制作发展到东晋时期,造型偏重经济实用,装饰趋于简便,质而不华。常常通体光素无华,一般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也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唯瓯窑青瓷独创如此优美的釉下褐斑装饰,为其他瓷窑所少见。这种工艺始于西晋,东晋至南朝早期流行,普遍在器物的口沿、盖面及肩、腹部醒目处以点彩的多寡、大小、参差及线条的横竖环曲,变化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使用起来灵活简易,既能独立成纹,又可以复合成样,比其他动植物等类纹样更适用于各种器形。在出现的这类褐斑装饰,多圆弧线纹、连续菱形纹、联珠形花纹、散点梅花纹等几何图案,有人认为颇具异国情调,很可能受当时佛教信仰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但笔者窃以为是古时工匠为了追求器形与纹饰的更加可人而刻意创造的一种装饰。> 青瓷器点褐彩的装饰最初是因釉或坯的某部分,因为含铁量过高而偶然形成,逐渐发展后就成了有意识地变这些缺陷为美化的特殊手段,先人工匠发明以铁为呈色剂,用毛笔在素胎上点缀斑点纹样,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造。呈现深浅不同,富于变化色调的褐斑紧贴胎骨,即使釉层剥落,但彩色依存,柔和雅致。褐釉点彩,首开彩绘瓷的先河,不仅改变了单色青瓷的传统,而且为以后各朝各代釉下彩绘瓷的成功烧制开辟了一条灿烂辉煌的先河。>

3. 双圈款梅花罐一对是什么年代的

双圈宽梅花罐是明清时期的。

4. 梅花罐怎么拔

1、首先将身体在床上躺平,使用毛巾擦净。
2、其次使用梅花针扎破指定的穴位。
3、最后拿出梅花罐,在罐中点火并快速扣在扎破的穴位上即可开始拔。

5. 鍞愪笁褰╃殑閲夋枡鍒朵綔涓庢柦閲

涓夊僵閲夌殑娴佸姩鎬ц兘鍜岃儙浣撶粨鍚堟ц兘閮界浉褰撹壇濂斤紝鍙瑕佹柦閲夊緱浣擄紝缁忚繃鐑樼儳閲夐潰鑳藉憟鐜板嚭缁氫附鏃犳瘮鐨勮壊褰╋紝杩欐槸鍞愪笁褰╅噳闄惰壓鏈涓婄殑鏈绐佸嚭鐨勭壒鐐逛箣涓銆

锛堜竴锛夐噳鏂欓厤缃

鍞愪唬鍒朵綔涓夊僵鐨勯噳鏂欎富瑕佹槸閲戝睘姘у寲鐗╋紝鑹哄尃浠鎶婇搮銆侀搧銆侀摐绛夐噾灞炵牳鎴愯杽鐗囷紝鍒嗗埆鏀惧叆閾侀攨鍐呭姞鐑姘у寲锛屾妸姘у寲鐗╁彇鍑哄悗缁忚繃纰剧(銆佺瓫閫夈佹按婕傛礂锛屽埄鐢ㄦ渶缁嗗皬鐨勭矇鐘舵寜鐓ф瘮渚嬪姞鍏ョ煶鑻辩矇鐢ㄦ按璋冨拰鍗虫垚銆備笁褰╅噳鏂欑殑涓昏佹垚鍒嗘槸纭呴吀鐩愩佹哀鍖栭搮銆佹哀鍖栭搧銆佹哀鍖栭摐銆佹哀鍖栭挻銆佹哀鍖栭敯绛夊師鏂欑粍鎴愶紝鑳介厤鍒跺嚭鐧借壊銆侀粍鑹层佺豢鑹层佽愯壊銆佽摑鑹层侀粦鑹茬瓑锛屽啀鍔犱互绮惧績鐨勮皟閰嶏紝鑳借皟閰嶅嚭锛氱繝缁裤佹繁缁裤佸╃豢銆佸ⅷ缁裤侀粍銆侀粍瑜愩佸ぉ钃濄佽棌钃濄佽愮孩銆佹曡壊绛夛紝鑳藉熷仛鍒扳滈殢蹇冩墍娆测濄備緥濡傜敓娲诲櫒鍏蜂腑鐨勫攼涓夊僵鑿卞舰鐩栫綈锛堥珮30鍘樼背锛1972骞存礇闃冲競鍏虫灄鍞愬撳嚭鍦燂紝鐜拌棌娲涢槼鍗氱墿棣嗭級銆傚櫒韬鏂戒互妫曢粍鑹查噳鍜岃繛缁鐧界偣缁勬垚鐨勮彵鏍硷紝鍏跺唴鐩搁敊浠ヨ摑閲夊湴榛勭櫧閲夎姳鍜岀豢閲夊湴钃濈櫧閲夎姳鐩镐氦閿欑殑鍥炬堛傜粡杩囩儤鐑э紝鍔犱笂閲夐潰鐨勮嚜鐒舵祦鍔锛屽憟鐜板嚭浜斿僵鏂戣鞍鐨勮壓鏈鏁堟灉銆

锛堜簩锛夋柦閲夊伐鑹

鏂介噳宸ヨ壓鐨勫叿浣撴柟娉曟湁涓嬮潰鍑犵嶏細

闅忔剰鏁f柦娉锛氬厛灏嗗櫒鐗╂柦涓灞傜櫧鑹插簳閲夛紝鐒跺悗鐢ㄦ瘺绗旇樃鍏跺畠鍚勮壊褰╅噳鎴栫偣鍦ㄧ櫧鑹查噳涓婏紝鎴栧儚闆ㄧ偣涓鏍锋磼鍦ㄧ櫧鑹查噳闈涓婏紝鎴栦粠涓婅嚦涓嬫柇鏂缁缁鐨勭偣鏂斤紝浼兼柇绾跨殑鐝嶇彔浠绘剰娴佹穼锛岀剻鐑у悗鍔犱互娴佸姩锛屽舰鎴愪簡鐤忓瘑寰楀綋鐨勮壓鏈鐢婚潰銆

瀹氬瀷鏂介噳娉锛氬皢鍚勮壊閲夊僵锛岀敤姣涚瑪鐢绘垚鏂滅嚎锛屼娇杩欎簺鏂滅嚎鏋勬垚鍗曞厓鍥炬堬紝姣忎釜鍗曞厓閲屾湁缃戠姸鐨勩佹牸寮忕殑銆佽彵褰㈢殑锛屽皢鍣ㄧ墿鍒嗘垚鍑犱釜鍖洪棿锛屾柦浠ョ櫧閲夈佺孩閲夈佹潯鐘堕噳銆佹垨鑰呯豢閲夌瓑澶氱嶈姳鑹查噳闈銆傜粍鎴愭棆寰嬫у緢寮虹殑鍥炬堬紝浣夸箣杈惧埌缇庝附鐨勮壓鏈鏁堟灉锛屼娇鍏堕噳鑹茶壋涓斤紝鍗庝附鏃犳瘮銆

灞閮ㄦ潯绾瑰畾鏂芥硶锛氬厖鍒嗗埄鐢ㄩ搮閲夌殑娴佸姩鎬э紝鍦ㄤ富鑹茶皟涓鍔犳柦绾㈡潯杩炵画鐧界偣鏉$姸閲夛紝闂存垨鐧借壊绾㈠績姊呰姳鍥炬堬紝鍦ㄩ珮娓╃剻鐑т腑锛岄噳灞傜啍铻嶏紝褰╃偣闆嗕腑鐨勫湴鏂圭敱涓婂悜涓嬫祦鎴愪竴鏉℃潯褰╁甫锛岃繖浜涘僵甯︿换鎰忔蹈婕锛屼换鎰忔祦娣岋紝鏋勬垚鍙樺够鑷鐒讹紝缁氫附鏃犳瘮鐨勭汗鏍枫

璐磋姳鍔犲僵娉锛氬皢鍣ㄧ墿鐨勫湴鑹叉柦浠ョ櫧鑹诧紝璐磋姳閮ㄥ垎鏂戒互钃濊竟绾㈠績锛屾垨鑰呯豢杈圭孩蹇冿紝绾㈣竟钃濆績锛岀孩杈圭豢蹇冪瓑绛夛紝缁忛珮娓╃剻鐑у悗锛岄噳闈㈣嚜鐒舵祦娣岋紝褰㈡垚浼肩戝竷鑸鐨勮壓鏈鏁堟灉锛岀編涓藉.瑙傘

鍗拌姳濉褰╂硶锛氬湪鐩樺瓙涓闂达紝鍒荤敾鍑烘祦浜戯紝鑽峰彾锛屼粰楣わ紝涓鑸鑰岃█锛屽湴閲夋柦浠ョ櫧鑹叉垨鍏跺畠娣¤壊锛屽湪鍗拌姳閮ㄥ垎濉褰┿傝繖鏍风殑瑁呴グ鎵嬫硶绐佺牬浜嗘棩鐢ㄥ櫒鐨跨殑灞闄愶紝鎰忓冩繁杩滐紝浠や汉閬愭兂銆傝櫧鐒剁洏瀛愪笉澶э紝鑰岀洏涓鐨勪粰楣ゅソ鍍忛炵繑鍦ㄥ僵浜戦樺姩鐨勬棤闄愬ぉ闄呬竴鏍枫

鏂戝潡鏂介噳娉锛氫竴鑸鎯呭喌涓嬶紝鏁翠綋鍣ㄧ墿鐨勬柦閲夌敤涓绉嶉噳鑹层傚湪鏂介噳涔嬪墠锛岀敤涓绉嶇壒娈婄殑閲夋枡鍦ㄥ櫒鐗╄〃闈㈠仛鎴愭枒鍧楃姸锛岀劧鍚庡湪绌洪棽澶勫~琛ユ贰鑹叉垨鐧借壊锛岀粡楂樻俯鐒欑儳锛屾枒鍧椾腑鐨勯噳鑹插厖鍒嗘祦娣岋紝褰㈡垚缇庝附鐨勭嚎鏉★紝鑷鐒跺拰璋愶紝缇庤傚ぇ鏂广傚傚浘锛岃姳鏂戝暩澶╅┈銆

濂楀僵鐐规柦娉锛氳繖绉嶆柦閲夋柟娉曞父瑙佷簬鐢熸椿鐢ㄥ叿涓娿傛槸鍏堟妸鍣ㄧ墿鐨勫彛鍜岃冻鐢ㄥ崟鑹叉柦閲夛紝鍣ㄧ墿涓婄殑璐磋姳閮ㄥ垎鐢ㄥ緢瑙勬暣鐨勫氳壊鏂规硶鏂介噳锛屽叾浣欑┖鍦扮敤澶氱嶉噳褰╅殢鎰忎氦閿欐柦閲夛紝浣夸箣鐒欑儳鍚庡舰鎴愮編涓姐佽嚜鐒躲佸拰璋愮殑鑹烘湳鏁堟灉銆

鑺卞崏瀹氭柦娉锛氱敤涓绉嶇壒鍒惰愰珮娓╃殑閲夋枡鍦ㄥ櫒鐗╄〃闈㈡寜璁捐¤姳鍗夊浘妗堣繘琛屾帓鍒楃粍鍚堛傚洜涓鸿繖绉嶉噳褰╃粡楂樻俯鐒欑儳鍚庯紝閲夐潰涓嶄細娴佸姩锛岀劧鍚庢妸鑺卞崏鍛ㄥ洿鐨勭┖鐧藉勫~琛ュ叾瀹冭壊閲夈備絾鍘氭亥蹇呴』閫備腑锛屽敖鍙鑳藉噺灏戝畠鐨勬祦鍔ㄦэ紝鐒欑儳鍑虹倝鍚庯紝鍥炬堣勬暣绮剧編锛屾牘鏍╁傜敓銆傚傚浘缁块噳姊呰姳缃愩

6. 外销瓷的宋元时期

福建发现的宋元明时期外销陶瓷窑址,福建泉州是宋元明时期的对外交通贸易大港,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的陶瓷器,也从这里大量输往国外。北宋末南宋初,泉州逐渐代替了广州的地位,而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6年左右)成书的《诸蕃志》,就是赵汝适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时,主要根据他在泉州一带所见所闻撰写的。同时,“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热衷”。这里所谓福建应指泉州而言。由此可以看出,宋代以来外销陶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遥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拔都游历中国记》就明确指出:“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两城,得诸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另一记载也提及马可波罗从泉州携带瓷器出国的事:“马可波罗(Marcopolo)当福建贸易兴隆时,曾到刺桐城,而马氏于其1292年之归途,且依旧俗,从福建带回中国白色瓷器与彩色小瓷瓯数事,存于威尔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明代泉州虽渐衰落,但它的对外陶瓷贸易,不可能突然中断,而且明末漳州(即月港)、厦门(即中左所)又代之而起,陶瓷仍然是一宗主要的出口商品(货物)。在福建沿海港口运出的陶瓷器中,外销东南亚的占居一定的比重。由泉州等港口输出的陶瓷器,除国内其他各窑所出,泉州附近的闽南地区瓷窑的产品,当占大部分。陶瓷容易破碎,陆路长途运输既不方便,运费和损耗也会影响利润的收入。在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下,泉州附近地区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烧造陶瓷,以供启运外销,这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所以,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有关文献记载中的外销东南亚陶瓷,无疑是包括闽南古代的瓷窑产品在内。郑振铎先生认为宋代泉州陶瓷就外销南洋等地:“在福建泉州的古窑遗址里发现了类似定窑的白瓷,类似龙泉窑的青瓷等等的瓷器残片。这就说明了在南洋,在印度,发现的中国宋代的白瓷、青瓷,原来乃是福建本地自己烧制的”。《真腊风土记》为元代闽满南瓷窑生产外销东南亚陶瓷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证据,在该书欲得唐货条下说:“其地想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镴,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文中所指“泉州青瓷器”,据陈万里的意见,就是泉州附近闽南地区窑品的泛称。他说:“元代的对外市场,泉州最为繁盛,为此凡在泉州附近外县所烧造的窑货,如同安、南安、以至德化、永春、仙游等地,很有可能集中在泉州出口,同样地也就有把来自各处所生产的窑货一概说成泉州青瓷器,……自然不仅在晋江所烧造的才称为泉州青瓷器了”。经解放后的历次调查,也在事实上发现了例如晋江、同安、德化等一些与外销有关的窑址。近些年来东南亚的考古发现也为此提供了相应的实物资料。
下面将宋元明时期有关外销东南亚的闽南古代窑址进行扼要的介绍。
一、泉州东门外碗窑乡宋代窑址
《留氏族谱》宋太师鄂国公传记载五代留从效扩建泉州城并由此外运陶瓷说:“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为仁风,通淮数门……陶器铜铁,泛于番国,取金帛而还,民甚称便。”文中仁风即指东门,和现在发现的碗窑遗址,其方位正相吻合。由是说明这个瓷窑的产品外销,由来已久。
碗窑乡,因其产品以碗类器为主,故名。它位于泉州东北约8公里处。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个小盆地。南面有一条小溪流经该乡,然后注入与后渚港相连的浔美港,会洛阳江出海。据说古代海潮可涨到这里,浔美港就是外运陶瓷的出发点。
古窑址分布在该乡南北两个山坡上,分别称为南窑和北窑。北窑在后路村后山,露面碎瓷甚多,堆积层厚达2~3米;南窑在后路村前面的山坡上,堆积层厚约1~2米,瓷片暴露较少。当地居民因此处废瓷俯拾皆是,就以烧瓷匣钵堆砌墙基,可见该窑为满足外销需要,生产规模相当巨大。
1956年,故宫博物院调查此窑时,其产品为白釉、影青釉及青釉三种。据1963年、1964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调查考察,此窑釉色则以青釉居多,其中有带黄或带褐的,色泽深浅不一,釉面呈细小冰裂纹。装饰朴素,花纹主要有:莲花瓣纹、缠枝花纹、刻划线纹等。器形有碗、大盘、钵、罐、小杯、洗、炉、盒盖等。本窑瓷器胎厚,尤其大型碗、盘。其作风凝重浑厚。
由本窑址出土的可确定为外销东南亚的陶瓷,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吴文良所藏的水坛多件以及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所得的一件青釉小罐。此件高8.1、口径2.6、底径2.4厘米。口小,边唇外折,颈矮,器身低矮,底平微凹,胎质细腻,作灰白色。施青釉,釉色浅,底无釉。
二、晋江瓷灶镇宋窑址
瓷灶至今仍在生产瓮、罐、壶、钵之属等粗货,这类产品,尤其用以装盛咸菜的菜瓮,并运销东南亚的新加坡、菲律宾一带。据《晋江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说:“瓷器出晋江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外销东南亚诸国)。”由此可知清代及其以前此窑所产,也以粗器为主,同时除供国内需要,也还运销东南亚诸国。沙善德:《福建-中国考古学之新富源》一文提供了有关的考古证据,他说:“在古代之陶瓷贸易中,自宋以还,皆以各式‘龙瓮’为主要,所谓‘龙瓮’者,盖瓶上绘有一龙绕于此瓮。此种‘龙瓮’为爪哇、渤泥及菲律宾的猎头部落所珍存,而且代代相传,尊之为神密之法宝。……余曾多年来致力研究此种‘龙瓮’之来源。……在德化途中,一日下午余入一泉州本地陶铺-泉州,余相信即为马可波罗之‘刺桐’古城,薄暮在该店之暗角中,余见绘有团龙之钵瓮与宋代一式。余几不能自制余之兴奋,该店中告余谓种□瓶系来自附近制陶乡村。翌日早晨,余等即可前往该村。余探究得知此地之陶业活动已有数百年之历史,其瓷堆及今日之制造,皆足证明此地纵非‘龙瓮’之‘唯一’来源;亦为来源之一。由该村瓷堆中所获之古瓮碎片,与菲律宾及南海诸岛所出者,及宋明时代出口之古瓷,均属相符。目下虽经千年之久,然该村之陶业仍以制造‘龙瓮’相传习”。其所谓向以生产“龙瓮”相传习的泉州附近的“制陶乡村”,无疑即指瓷灶。据此,《岛夷志略》所载元代外销东南亚大小埕、瓮、罐之类粗陶,瓷灶所产,必占其大部分。由是自宋以至于今,这里所出的粗器输往东南亚,历史是颇为悠久的了。
瓷灶因以制瓷为传统职业,故得其名。它位于泉州西南20多公里处。梅溪横贯其北,蜿蜒曲折,自西向东,与晋江汇流,再注入泉州湾,古代的陶瓷外运,就是从这里出海的。
瓷灶窑址分布在梅溪两岸,主要有蜘蛛山、虎尾庵、许山和宫仔山四处,特别是蜘蛛山最为丰富,后二遗址则经破坏,宫仔山更甚。遗址所在山上都有碎瓷堆积,厚达1~3米左右。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两次调查,此窑釉色有青釉、黑釉、酱色釉、绿釉、黄绿釉、褐色釉等,而未施釉瓷器尤多。釉水一般薄而均匀,但黑釉器釉厚而有垂釉现象。绿釉、酱色釉器釉汗比较光亮,青釉器有细小的冰裂纹。器物施釉情况:碗、碟内外施釉,但碟有的不施釉,有的只近口沿处施釉。壶、罐器内无釉,有的器表及底部无釉。露胎面积大,露胎处呈灰色、黄色、或淡黄色。胎骨一般较厚重,质粗硬度高。作灰色、褐色、红褐色、黄色或淡黄色。其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堆花。花纹种类有缠枝花纹、牡丹花纹、龙纹、莲瓣纹、圆环纹、水波纹、叶脉纹等。出土物器形有:壶(绿釉长颈壶、军持、有柄小壶、酱色釉长颈壶、青釉壶、黑釉壶、褐色釉壶、未施釉四系长颈壶、军持、长颈壶和小壶),碗(青釉碗、黑釉碗、未施釉葵瓣式碗),瓶(未施釉缠枝花瓶、长颈瓶、弦纹瓶和连座小瓶),碟(青釉碟、小碟和黑釉小碟),罐(酱色釉罐和六系釉罐、青釉罐和四系罐、褐色釉小罐),钵、盒(均未施釉),炉(褐色釉三足炉),(未施釉器盖和盒盖)以及瓷雕塑(褐色釉狗等),等等。壶、瓶、碗特多。
经初步鉴定,此窑曾经外销东南亚的品种有如下几种:
(1)军持有绿釉和未施釉两种。绿釉军持1件,高12、口径6、底径5.5厘米。口稍外侈,边唇外折,颈短而粗,鼓腹,底近于平而微凹。流短,附于肩部。肩腹之间两边各印有一条龙,腹下部有一道弦纹,近底部印莲瓣纹。未施釉军持2件,形制与前相同。器表一作灰色,一作淡黄色。这类器物在菲律宾曾有发现,可确定为瓷灶烧造的外销瓷无疑。
(2)青釉碟7件,均已残破。
Ⅰ式2件,高2.6,口径约11厘米,口沿内弇,器形低矮,圜底,底部宽大,宽达8.4厘米。底部印有缠枝花纹和菊花。
Ⅱ式5件,一般高3、口径9、足径3.2厘米。器身低矮,口沿稍作外折,底平微凹。
(3)长颈瓶1件,颇完整,高2.7、口径5.5厘米、底径8.3厘米。撇口,边唇外折,颈长而细,腹部肥大,底平微凹。未施釉,表面无任何纹饰,朴素大方。
(4)长颈壶27件。有酱色釉,绿釉和未施釉三种。
酱色釉壶:
Ⅰ式高约16.5、口径5~6、底径2.1厘米。颈长,颈部有两道弦纹。肩部附有流,流直而长,几与口部齐高。器身自颈部以下逐渐增广,至腹中部最广,形成一道圆圈凸棱,以下又逐渐收缩,底平微凹。
Ⅱ式高17.8、口径6、底径6.2厘米。形制与Ⅰ式略同,唯器较矮,显得小型。流部较Ⅰ式为短。
绿釉壶6件。高18、口径5.8、底径7厘米。口部分内外唇,内唇微敞,外唇稍外折。腹部并有1~2道弦纹。腹部突出,上下有两道凸棱,腹上部附一长流,底平。
未施釉壶14件。形制与酱色釉、绿釉壶大抵相同。
印花缠枝花瓶:
Ⅰ式1件。通高23.8、口径5.7、底径7厘米。口稍外侈,宽沿微作外折,唇厚1.2厘米。颈长而粗,两边附有耳,作兽头形。腹部也有五道弦纹,肩部也有三道弦纹,肩颈间有装饰花纹。自肩部以下渐广,底部丰满,腹部印有缠枝牡丹花纹,底腹间印有莲瓣纹,并有一道弦纹,矮圈足,足高1.1厘米,轮制,器内外尚留有轮旋纹。
Ⅱ式8件,通高18.5、口径4.5、底径6.7厘米。口稍外侈,颈长,肩部以下渐广。底部肥大。腹部印有繁复的缠枝花纹。底腹之间印有两层莲瓣纹。并有一道弦纹。圈足高1.3~1.4厘米。底部微内凹,轮制。
德化宋元明窑址:
德化窑的瓷器特别是白釉瓷器驰名世界。《中国美术》一书说:“其窑之特别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为‘不兰克帝支那’(Blane de China即‘中国白’之谓),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之东方各瓷,迥然不同。质滑腻似乳,宛似象牙。釉水莹厚,与瓷体密贴,光色如绢,若软瓷之面泽然”。其产品外销最早见于《马可波罗行纪》。该书说:“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Tinujuy,冯注为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购价甚贱。”由此说明元时此窑瓷器,已经大量由泉州港销往国外。清乾嘉间德化郑兼才《窑工》诗有“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之句,是说清初该窑生产已颇仰赖外销了。明代德化瓷外销虽不见记载,但无疑也是相当繁盛。特别是何朝宗的瓷雕,当时“在‘东西洋’市场上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争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国外的考古发现也有力地证明了该窑产品的巨量输出。例如,印尼苏拉威西南就有德化白釉瓷器出土,据前述东南亚考古资料在所谓华南窑品中,可定为德化所产的,就有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所藏的书阿拉伯文字白地青花大盘及白地青花中碗等多件。而据一些著作的图录,此窑产品甚至远销到非洲和欧洲。可见德化窑是福建的一处极重要的古外销窑址。
古窑址在德化县东、南、北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县城附近更加集中。其遗址主要有:屈斗宫、祖龙宫、岑兜、后窑、后所窑、西门头、坂头、大坂碗洋坑、碗坪仓、孝坊山、宝寮格、洞岭窑、上寮窑、尾林窑、内坂窑、家春岭、碗窑、湖枫林窑、新窑、旧窑、新墘、寨窑、下仓尾窑、蒋山窑、洋条窑等一百八十多处。到目前为止,发现有古外销瓷产品的窑址就有二十八处之多。由此可见,德化自宋代以来所烧造的瓷器就销售外国。例如盖德碗坪仓窑址出土的军持,是该窑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器形属喇叭口,颈细而长,鼓腹,平底微凹,有流无把,腹部模印莲瓣纹(由仰覆莲瓣组成)或卷草纹、缠枝花纹等。釉色一般呈青灰色或青白色。这类军持与晋江磁灶所出军持(印有双龙纹,绿色釉)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同属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主要产品。
再如屈斗宫等窑址,自1963年起,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发现宋元明清时代瓷器不少,而以宋元明时代瓷器居多。该窑址的釉色有白而微带青、白釉和青花几种,而以白釉器为主。青白釉器,类似影青,晶莹润泽,釉色光亮。白釉瓷器,是白而微带青或带黄,有的为乳白或象牙白。胎骨坚硬细腻,且薄,器腹和圆底之间,在日光和灯光下,不仅映见指影,而且显出肉红色。装饰技法有印花、堆花和划花,花纹有莲花、牡丹花、梅花、竹花、缠枝花等,虽不太繁缛,但亦清秀别致。颇为雅观。器形有杯、高足杯、枕、盏、碟、洗、盘、罐、瓶、羹匙、灯座和雕塑品等。
由该窑址获得的外销瓷标本不少,主要的产品有瓶、碟、壶、盒、洗、碗、杯、钵、罐等。
瓶或称小花瓶、花瓶,这类标本出土不少,主要出自碗坪仓、内坂、家春岭和屈斗宫等窑址。形制一般是敞口、圆腹,圈足内凹器,表饰有线状纹。莲花瓣纹或卷草纹等,器形为分段模制,花纹也是模印的。这类器物的造型小巧玲珑,颇为别致。器内外上釉,釉色青白,晶莹明亮,透明感强,是一种新发现的产品。在菲律宾等地均有发现,确为德化窑烧造的外销瓷产品无疑。
此外,还有一种小口瓶,小口,丰肩,斜腹,底平微凹,素面无纹饰。在菲律宾群岛也有出土,同属德化窑外销瓷产品之一种。
碟或称小碟,浅形碟。此类器物甚为普遍,在屈斗宫、家春岭等窑址均有出土,尤以屈斗宫窑址出土数量最多。芒口、浅腹,矮圈足,底平面微内凹,外底心稍突出,略呈乳头状。釉白而微带青黄,可能与火候低有关。有的没有上釉,质地松脆,表面呈淡黄色。器物的外腹壁印有草叶纹、莲瓣纹或凤鸟纹。
壶或称水壶、滴壶。出自屈斗宫窑址,数量还多,大都残破,但可复原的亦不少。器形小口,带盖,鼓腹,底平而微内凹,附有流和把。腹壁分别模印卷草纹和莲瓣纹。与瓶或碟一样同为模制。釉呈黄褐色,质松脆,这也可能是火候低的缘故。其用途当是装水的。为德化窑新发现的外销瓷品种之一。这种器物在菲律宾群岛也有发现。
盒称粉盒或印泥盒。此类产品,在很多窑址均有发现,如屈斗宫、盖德、家春岭等,特别是前两处窑址出土最多,这种盒分盖和底两部分;皆子母口,底平深凹,盖顶模印各种不同形式的花纹,图案富于变化,有简单花纹,但更多的是繁复的缠枝花、花朵、花枝或凤鸟纹。周边一般印有直道纹。盖顶中心除印有花枢外,还常见印有吉祥文字。如“福”、“寿”、“金玉”、“福海寿山”、“金玉满堂”、“长寿新船”等等。印有“长寿新船”字样的盒,这与泛海外销有密切联系,寓意很深,耐人寻味。这种盒在国外出土很多,乃是德化窑早期烧造的外销瓷,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日本均有发现。
洗或称为弦纹洗、枢府碗。这种器物发现于屈斗宫窑址,为数很多,也是这里的主要产品之一。形状是敞口,折腹,实足,平底微凹。外腹壁印有弦纹一道,故称为弦纹洗。与这种器物相仿佛的,在元代江西省景德镇枢府窑烧造的,印有“枢府”字样,故称为“枢府碗”。德化屈斗宫所出的弦纹洗,亦可称为“枢府式”碗或“枢府型”碗。
碗或称凤碗、凤鸟碗。出自屈斗宫窑址和家春岭窑址。形制敞口,微内敛,弧腹,矮圈足,底微凹。外腹壁模印有凤鸟纹(外国称为不死鸟)故称为飞凤碗。这种器物在菲律宾亦有发现。
杯即高足杯。为屈斗宫窑址发掘出土,数量亦不少,造型颇奇特,烧造也颇讲究。敞口、大腹、高足。足呈喇叭形。器表一般为素面,但也有模印线状纹和花纹,但不很多。这类产品在菲律宾也有发现,当为古外销瓷的一种。
此外,还有一些同属宋元时期德化窑的外销瓷产品,例如钵类器和罐类器等,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一一赘述了。
白釉梅花杯
Ⅰ式2件,完整。1件高9.2、口径13.2、足长6、宽4.5厘米。口沿外侈,圈底,形如爵形杯。边唇厚0.3厘米。杯的外表堆上梅花枝,底周附上一笔架形的梅花树干,作为杯的承托足架;足架;足架与底周间有些缝隙。整个器身颇厚重,腹壁较薄,能映见指影。色泽为牙白色。1件高4.3、口径6.4、足长3.2、宽2.1厘米。形状同上,比上一件小。
Ⅱ式分大小两种。大的高5.3、口径8.3、边唇厚0.4厘米,口稍外侈,圜底。外腹壁堆上四朵梅花,承托的足架亦是附上的,与Ⅰ式不同的是足架较矮,而紧贴于杯的底部。小的1件,高4.3、口径6.7、足架长3.6、宽2.9厘米,口沿外侈,外腹壁堆上两朵梅花。
Ⅲ式2件。1件高6.7厘米、口径5.8。口沿外侈,边唇0.3、底厚0.4厘米,颇厚重,外腹壁较薄,能映见指影。釉呈牙白色,表面不甚光滑,出现有小气孔。外腹壁亦堆上两朵梅花。1件高6、口径约4.8、足长3.9、宽3厘米。胎壁薄,边唇厚0.2、底周厚0.3厘米。口沿外侈,釉呈纯白色,光泽滋润。外腹壁堆上两朵梅花,足架亦同样紧贴于杯的底部。
瓷狮子在屈斗宫窑址出土几件,有的为群众所收藏,我们仅得1件。狮子昂首雄峙,蹲伏在一带管状器的方形座上,小巧玲珑,栩栩如生,与《中国美术》一书所载以及传世品比较起来非常相似,可以确定为德化窑烧造的外销瓷无疑。
上面提到的两类白釉瓷器,俱见波西尔《中国美术》一书采自外国博物院藏品的图录,东南亚一带在古代既为中国陶瓷贸易的中心,完全可能运销这些品类。
在屈斗宫还采得圆形印盒1件,口径6.9、底径4.4厘米。盒分盖和底两部分,盖顶印有牡丹花一朵,边缘装饰有直道纹,底部边缘也有此种装饰。据陈万里先生说,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旧称西里伯)南部发现有白瓷盒,应是德化外销瓷的一种。
此外,陶瓷产品可能外销,尚有同安宋代窑址三处。
(1)汀溪水库窑址:在离县城15华里的上埔村,水库坝头西面四个相连的小山上,都掩盖着碎瓷片和匣钵,堆积丰富,面积甚大,出土物中有青釉、黄釉、灰白釉等几种,器形以碗为主,还有壶、炉、碟、臼等。(2)许坑窑址:在离县城17华里的许坑村,窑山高20米左右,中央有一条从山顶到山下的底宽5米的沟痕,瓷片和匣钵的堆积即分布在沟的周围。从已挖掘渠道的剖面看,东面堆积厚达2米,分布面积宽21、长37米以上;西面探掘处厚达3米,分布面积宽17、长47米以上。出土器物里有青绿及灰黄色的划花(卷草、篾纹、篾点纹)瓷,器外有放射状直线划纹,还有浅灰釉瓷和浅灰玻璃釉瓷,也有釉里迸裂灰白瓷和白色亮光瓷等。器形以碗为主,还有杯、碟和豆形器等。(3)新民乡窑址:分布于距县城10华里大墩、桥头、寨仔内、山坪等四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是大墩遗址,范围长39、宽18米。出土物釉色有灰黄、灰青、浅灰、灰兰和素胎无釉等。器形有碟、碗、杯等。
这里窑址数量多,规模大,产品流传国内甚少,又都集中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县城周围-五十多年前轮船可以来往及此(据说是由渡船载至港口),至今西安桥附近河床旁边还留下1904年前后书刻:“同安官渡六渡火轮界址”的碑石,现在的同安港距县城10华里,距厦门港74华里,距泉州港也不过130华里。由此可以看出,同安宋窑和当时的海外通商贸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热点内容
鲜花宝座主题曲 发布:2025-01-17 21:31:57 浏览:240
百合网投诉电话 发布:2025-01-17 21:16:35 浏览:511
重庆花鲜花 发布:2025-01-17 21:16:26 浏览:760
有意思的花语 发布:2025-01-17 21:07:25 浏览:412
冬天绿植室内 发布:2025-01-17 21:04:46 浏览:677
盆景的烟雾 发布:2025-01-17 20:45:39 浏览:28
什么绿植贵 发布:2025-01-17 20:40:41 浏览:688
武汉鲜花礼品 发布:2025-01-17 20:34:06 浏览:757
有一朵祥云在 发布:2025-01-17 20:33:15 浏览:593
送给妈妈的茉莉花mp3下载 发布:2025-01-17 20:21:06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