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冀中

梅花冀中

发布时间: 2021-02-04 09:35:07

㈠ 大家好,我想向大家了解关于西河大鼓的资料,最好是资料越全越好,如果有关于西河大鼓的论文,或是网址也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历史溯源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

据艺人传说,早年在河北省中部就流传着演员以小三弦自弹自唱的"弦子书"和演员只敲击鼓板演唱的"单鼓板",至乾隆中期保定艺人刘传经、赵传璧、王路等,将弦子书与单鼓板结合一起,搭伴演出,形成以演员敲击鼓板,由另一人弹小三弦伴奏的演出形式,形成早期的木板大鼓,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说书"形式。很快在冀中地区得到普及。

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转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方式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艺人便进入城市谋生。与其发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焦永顺、张士德、张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当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叫法称为"犁铧片"或"梅花调",也有的就叫"说书"。1924年易县的王凤咏在天津"四海升平"与刘宝全等名家合作,在写海报时,因天津已有金万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为区别起见定名为"西河大鼓"。因为这个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习惯称此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虽然这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定名,但由于它符合曲种的实际情况,而得到同行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最初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说书",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多年来以书馆、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使许多演员在"书路"上不断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样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演员,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赵田亮等。这些人改说评书以后,仍以原来鼓书的"书路"进行表演,一般来说缺乏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绘、知识穿插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也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与评书形成平分秋色之势。

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参加各种综合曲艺场演出,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础上,又向当时流行的京韵大鼓等鼓曲学习,运用西河大鼓曲调,演唱固定的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提高了演唱技艺,演出于综合曲艺场。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焦秀云,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马增芳及王艳芬等,都在发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又出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赵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形成的"郝派";建国前后又有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建国后大多数西河大鼓演员仍在茶社书馆以说长篇书为主,只是偶尔在参加各种会演时演唱短段曲目,如郝艳霞、田荫亭、艳桂荣、王田霞等。"文革"以后,天津曲艺团又有青年演员郝秀洁(郝艳霞之女)、杨雅琴等。杨雅琴专攻短段,郝秀洁则是长书短段兼演,都成为天津观众熟悉的演员。

艺术特色

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继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舍小三弦采用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与创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西河大鼓初名"梅花调""犁铧片",也一度叫作"河间大鼓"。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演出时,定名为"西河大鼓"。以后,数十年间随着艺人的流动,传播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演唱短段的马派,广泛流传于北平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 150余部,小段书帽 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1937年后,不少西河大鼓演员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编演了不少新曲目,如王魁武(1891~1947)编演的《昝岗惨案》、《减租减息》;王尊三编演的《保卫大武汉》、《亲骨肉》、《晋察冀小姑娘》等。

传承意义

西河大鼓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大流行地群众的喜爱,出现过马瑞河、朱化麟(朱大官)、毛贲(王振元)、王再堂(转眼王)、张双来、郝英吉、赵玉峰、马连登、王书祥、李全林、马增芬、王艳芬、段少舫等著名艺人,以及《响马传》、《呼家将》、《薛家将》、《刘公案》、《施公案》、《前后七国》、《小两口争灯》等经典节目。

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创演凋零,传人断档,大有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㈡ 西河大鼓书出在哪里

西河大鼓来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河间是源西河大鼓的主要发源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北京以及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
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至今河北省中部农村的老年人仍称之“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㈢ 西河大鼓的发展历程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河间是西河大鼓的主要发源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天津、北京以及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
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至今河北省中部农村的老年人仍称之“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西河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的“弦子书”和“单鼓板”。“弦子书”源于“鼓子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冀中农村十分流行,艺人怀抱弦索或三弦,自弹自唱,说白相间。 “单鼓板”又名木板大鼓,源于“词话”。据传,清代乾隆年间,保定府艺人刘传经、赵传璧、王路三人,将“弦子书”和“单鼓板”合档同台,鼓、板、弦三者并用,民间艺人纷纷效法,遂在冀中流行起来。
西河大鼓滥觞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首创艺人当推马三峰。马三峰(生卒年月不详),本名马瑞合,浑号三疯子,高阳县人。师承河间木板大鼓艺人白玉福。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不仅巩固完善了木板大鼓与弦子书合二为一,鼓板弦乐并用的伴奏体制,又将小三弦改为大三弦,以增加音量,扩大音域。将木质简板换成钢质月芽板,改进了音质。同时,还将木板大鼓只有一板一眼的板式,扩充为头板、二板、三板等板式,又将皮簧、梆子、老调以及冀中民歌、俚曲的音乐融人大鼓的唱腔,创立了双高、反腔、紧五句、一马三涧等新曲调。从而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基本形态。
这一演唱体制,后被其门徒朱化麟(1866—1941,浑号大官)、王振元(1853—1917,浑号毛贲,雄县人)、王再堂(1865~1942,浑号转眼王,雄县人)继承和发展,使西河大鼓逐渐发育成熟,其中朱化麟的贡献似乎更大些。他在行艺过程中,广泛收集当地民歌小调,并学习武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经验。以此为基础,将马三峰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强化,使之更加规范。朱化麟的艺术风格追求“帅”、“巧”、“俏”,行内称之为“朱派”。而王振元的艺术风格则以嗓音洪亮、气度豪迈著称,行内称之为“王派”。 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转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方式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艺人便进入城市谋生。与其发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焦永顺、张士德、张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当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叫法称为“犁铧片“或“梅花调“,也有的就叫“说书“。
1924年,易县的王凤咏在天津“四海升平“与刘宝全等名家合作,在写海报时,因天津已有金万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为区别起见定名为西河大鼓。因为这个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习惯称此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虽然这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定名,但由于它符合曲种的实际情况,而得到同行的认可。
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最初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说书“,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以书馆、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使许多演员在“书路“上不断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样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演员,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赵田亮等。这些人改说评书以后,仍以原来鼓书的“书路“进行表演,一般来说缺乏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绘、知识穿插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也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与评书形成平分秋色之势。
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参加各种综合曲艺场演出,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础上,又向当时流行的京韵大鼓等鼓曲学习,运用西河大鼓曲调,演唱固定的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提高了演唱技艺,演出于综合曲艺场。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焦秀云,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马增芳及王艳芬等,都在发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又出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赵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形成的“郝派“;建国前后又有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自民国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河大鼓进入兴旺时期,涌现了一批诸如李德全(1869~1932年,原名李丕炳,大城县人)、王云峰(1869—1937年,定兴人)、魏聚奎(1875~1946年,清苑县人)、赵玉峰(1894~1971年,艺名赵双合,河间市人)、蔡宝光(1898~1976年,高碑店市人)等颇负盛名、各具特色的演员。
李德全原坐科弦子书,后发现西河大鼓的长处而改唱西河大鼓。在行艺中,他首创了二板尾腔,规范了常用曲调,从而创立了西河大鼓之“北口”,行内称之为“李派”。王云峰的特点是“俗”,即书词通俗、书理易解、书道好记,颇受市民阶层欢迎。魏聚奎的艺术风格是质朴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减真挚。赵玉峰则因曾深交评书艺人梁殿元,结识京剧武生高福安,得以将评书之“扣子”和京剧之“身段”引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中,颇合京津时尚,被行内誉为“赵派”。蔡宝光既学“朱派”之巧,又学“王派”之冲,遂成自家风格,一时名声鹤起,在保定一带影响极大。 进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境内日伪盘踞的“沦陷区”以及解放战争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曲艺艺人生计艰难,书坛风气委靡,书目内容庸俗,一些女艺人更受尽了非人的凌辱。此时期,西河大鼓在城市中已跌人极其悲惨的低谷。与沦陷区和国统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曲艺艺术颇受重视,成为宣传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冀中、冀西解放区的西河大鼓艺人如王魁武、王尊三、李国春等,利用西河大鼓作为战斗武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西河大鼓获得新生。西河大鼓作为艺人最众、书目最多、流布最广的曲种。西河大鼓艺人,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中心工作,说新书,唱新词,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不少艺人再度出山,重显身手,如王书祥、魏炳山、李成林、郑瑞田、朱孝纯、李全林、高庆恩、李跃德、魏德泉、武英占等名家,重新活跃曲坛。马增芬重返北京曲坛,向名弦师朱孝纯学到许多朱派唱腔,后又与其父马连登合作,创出新兴的马派女腔。王艳芬从北京回归故里保定,参加省曲艺实验队,1957年在河北电台连播《呼家将》,引起哄动效应。此时众多名老演员都收了徒弟,如蠡县的刘德欣,从1949年以后就教徒四十多名,并传徒孙二十余名。刘德欣与王彦顺、刘德三、李宝光四人共收徒二百余名,被行内称为西河大鼓在蠡县的“四大家族”。白建章、涨均平、张小娣、李春田、李小红、陈德照、赵长发等也都是当时的著名演员,其他如马俊英(女)、段少舫(女)、壬连君(女)、赵岚章(女)、赵挂芬(女)、张新艳(女)、宋文章、刘焕章、刘艳琴(女)、王增英、刘素仙(女)、许印春、李连魁、赵连芳、陶艳霞(女)、郭金铃(女)等,也都是这一时期陆续涌现出的西河大鼓优秀演员。
为加强对曲艺工作的领导t河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于1954年7月成立曲艺工作组。1956年对全省民间艺人进行了登记考核,发给职业演出证的三千八百六十多名艺人中西河大鼓演员不下两千名。1959年省内创办曲艺学校,曲种以西河大鼓为主,又培养了一批新人。1960年河北省曲艺工作组、河北省曲艺工作者协会(筹)在省会天津召开了西河大鼓流派座谈会,对西河大鼓的历史和各流派的演唱艺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使西河大鼓的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962年,随着三千多名农村职业艺人被全部下放农村,省曲艺学校的被解散,西河大鼓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传统书目失传。改革开放后,西河大鼓逐渐复苏,西河大鼓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新人脱颖而出。
1984年,保定的刘晓梅在农村演出新中篇书《莲花魂》,受到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并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扩大了社会影响。一些世代说书、家学深厚的艺人,如任丘县的刘焕章,沧州的刘风喜等,也都重新活跃起来。
天津曲艺团又有青年演员郝秀洁(郝艳霞之女)、杨雅琴等。杨雅琴专攻短段,郝秀洁则是长书短段兼演,都成为天津观众熟悉的演员。

㈣ 小樵镇的抗战历史

“梅花抗战,小樵改编,正气凛天下;驻守深泽,转战冀中,操守耿星河。”专2009年10月14日,开国上将吕正操在属北京逝世,河北方面送的花圈上写的是这样一副挽联。“梅花”指藁城梅花镇,“小樵”就是晋州小樵村。
1937年10月,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吕正操率领东北军第五十三军691团在冀中一带与日寇激战,10月11日在藁城梅花镇击毙日寇800余名,此后突围到晋州小樵村。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率领1000多位将士,在小樵村完成改编,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加入共产党的作战序列,以此为起点开创了冀中抗日革命根据地。
吕正操部队纪律严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村子里不少人走上了参军的道路。1961年,小樵村立起一座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22位烈士的名字。“吕正操将军当年就住在小樵村的商会大院里。”董振民介绍,这座宅院建于1888年,村里成立的商会经常在这里开会,也算得上当年最气派的房子了。
上世纪80年代吕正操曾专程赶到晋州,看了看当年他居住过的老房子。吕正操过世后,吕老的两个儿子吕彤羽和吕彤欣再次来到小樵村。“看到父亲住过的地方屋舍还在,两位老人很开心。”

㈤ (1/4)这是一篇红遍网络又饱受争议的纪实性小说《玉殒香消~八路军女兵冀中泣血蒙难记》。我在手机上试...

八路军女兵冀中泣血蒙难记全章

㈥ 梅花桩 梅花桩拳 和武强县有什么关系

冀中梅花拳的发源地。主要是小架梅花拳。

㈦ 程世利写梅花的作品,至少10首。

1虞美人
身落红尘疑天信。半雨知春近。友人设宴人归迟。雪中疏影开出、两三枝。
梅生春前不花妒。闲愁眉心住。推杯换盏情意深。无奈红尘老尽、少年心。
2踏莎行
小雪微微,寒梅扮巧。似你向我点头笑。暗香不出桃花溪,寂寞黄昏春风到。
清雅世稀,风情谁较。自在安闲云知道。抛却红尘深山居,弄琴疏影月相照
3踏莎行
翠玉玲珑,暗香浮动。天生体弱心思重。风雅女士娇不尽,雪画清香点点红。
淑女亭亭,幽怨琴弄。憨态如愁还是梦。冰为性格雪为裙,风流不与百花共。

4小重山
翩翩东风腊月来。篱笆飘飘雪,一枝梅。身有寒色香徘徊。不见蝶,青山出云堆。
青湖似妆台。小桥风缕缕,拂香腮。洁白大地印绣鞋。春犹浅,盼你来信催。
5小重山
门外杨柳拂玉尘。花园兰气蔼,杏含春。雪枝滴滴梅落芬。笑脸绽,笛声醉中闻。
后园静无人。期待居桃源,春为邻。深巷红楼月牙新。鸳鸯枕,清梦暖游云。
6诉衷情
春色翩翩乘风来。池边生小梅。斜枝芳意盈盈,是否向我开。
风雅女,降瑶台。费人猜。紫燕无影,蝶影无踪,寂寞春回。
7更漏子
雪爱梅,烟恋柳。江南初春时候。杏枝嫩,鸣黄莺。绿池浮萍生。
晚霞飞,如人醉。多少去年情味。虫鸣深,疏影香。月照寂寞长
8凤衔杯
深巷昨夜春风起。碧空里、星月相倚。独凭雕栏、寂寞相思际。霓虹外、青山翠。
小路长,游云细。北方远、思念难寄。可惜良辰美景温柔地。一枝梅憔悴

9诉衷情
断雨黄昏落花中。愁苦与人同。总是情深缘浅,不应恨西风。
空枝影,月朦胧。残香浓。悠悠江水,飘尽落红,云隐飞鸿。
10梅月吟
是谁把一枝会心的笑容
丢弃在风中
每当冰雪消融
她就怜香含颦
羞答答
盛开在你必经的路径
总是期待呀
那个落魄的路人
她枯了又荣
荣了又损
她年年遗恨
岁岁凋零
这分情谁说得清
是谁把一片凄苦的冰心
遗失到天空
每当夜深人静
她就裹云簪星
娉婷婷
徘徊在你落脚的小城
总是寻觅呀
那双传说的眼睛
她缺了又盈
盈了又躬
她岁岁孤魂
年年残梦
这份情谁说得情

热点内容
老压刺盆景 发布:2025-04-24 21:21:43 浏览:521
难忘的一朵花作文600 发布:2025-04-24 21:20:08 浏览:6
信阳平桥区附近的花店 发布:2025-04-24 21:14:16 浏览:35
七彩鲜花店在哪 发布:2025-04-24 21:12:39 浏览:352
樱花校园新的模拟器 发布:2025-04-24 21:07:13 浏览:892
花艺进超市 发布:2025-04-24 21:01:59 浏览:265
深圳坪山新区花店送花 发布:2025-04-24 21:00:59 浏览:4
花好做盆景 发布:2025-04-24 21:00:52 浏览:321
黄石绿城玉兰花园别墅 发布:2025-04-24 21:00:16 浏览:801
鲜花焉掉了 发布:2025-04-24 20:40:08 浏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