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明清之梅花

明清之梅花

发布时间: 2024-10-18 16:36:52

A. 明代关于梅花的诗句

1.请告诉我明朝描写梅花出名的诗句给我一些

梅花诗(九首)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梅花”

宸濠翠妃

绣针刺破纸糊窗,

引透寒梅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

倒拖花片上东墙。

咏园中梅花

皇甫濂

上月青阳启曙晖,园梅变腊识春归。

花犹并雪凌芳遍,叶似含情弄影微。

索落机前纨自怯,香分奁外镜堪依。

由来物序兼愁思,一咏何郎欲和稀

2.关于梅花的诗句

《梅花》

墙角数复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寒夜》

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制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最后一首是的意思是: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3.古人描写梅花的诗句还有什么

王安石《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苏东坡《红梅》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宋·苏轼《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白居易《新栽梅》 莫怕长洲桃李嫉,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今年好为使君开。 元·王冕《梅花》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元 王冕《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元 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李清照《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玉楼春.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柳宗元《早 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江梅(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己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坭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己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坭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咏梅(郭沫若) 晨见梅花愁, 今见梅花笑。 本有东风孕满怀, 春伴梅花到。

风雨任疯狂, 冰雪随骄傲。 万紫千红结队来, 遍地吹军号。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元·王冕《梅花》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苏东坡《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玉楼春.红梅》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渔家傲》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柳宗元《早 梅》 莫怕长洲桃李嫉,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今年好为使君开。 白居易《新栽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谢谢。

4.关于梅花的唐宋元明清的诗

历代梅花诗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冬日杂兴 宋·张耒 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

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 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

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 再和杨公济梅花 宋·苏轼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赠岭上梅 宋·苏轼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墨梅 宋·朱熹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题杨补之画 宋·楼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张仲谋乞腊梅 宋·黄庭坚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钓雪舟倦睡 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梅 宋·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红梅 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 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 夏馥从来琢玉人。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元·元淮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忆梅 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

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鸳鸯梅 元·冯子振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

5.关于梅花的诗句大全 赞美梅花的诗词有哪些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林逋(宋代) - 《山园小梅·其一》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出自张谓(唐代) - 《早梅》

3、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出自辛弃疾(宋代) - 《念奴娇·梅》

4、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出自张嵲(宋代) - 《墨梅》

5、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出自陆凯(南北朝) - 《赠范晔诗》

6、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出自宋之问(唐代) - 《题大庾岭北驿》

7、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出自陆游(宋代) - 《卜算子·咏梅》

8、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出自苏轼(宋代) - 《西江月·梅花》

9、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

出自陆游(宋代) - 《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10、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出自李白(唐代) - 《早春寄王汉阳》

6.明朝高启《梅花》九首之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此是明代诗人高启著名的咏梅诗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飘逸超群,力写梅之高韵。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人首先用反衬法来写梅花的超尘绝俗,以疑问的方式提出质疑,但又无须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

诗人认为像梅花这样具有琼玉般姿容的花种只应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瑶台之上,却不想仙家却将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杰地灵的江南,从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韩冕诗曾说“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

韩冕是从正面去言说,而高启则是从反面去衬托。用意虽同,但表达方式却迥异,高诗以疑问起句却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和思考。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洁与清秀闲雅的精神。

此两句也是在写梅的风骨与魂魄。清代学者曾强拉硬扯,寻找出这两句当中的典故,说“雪满山中”出自东汉袁安家中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赵师雄于月夜林中酒肆与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饮酒之典。

其实,这两句没有这典故的限制反而会使梅花的品格显得更为圣洁与超逸。此两句分别都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颤的意境,又何须什么典故来支撑呢?宋代隐士林逋写梅,也含有颂梅风标绝尘之意。

但林逋诗重在写梅之风韵,而高启诗则重在写梅之风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韩冕诗)梅之傲雪怒绽才显出她的高洁骨气。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代杨维祯的诗也是赞梅之雪中独放的勇气。可见,高启的“雪满山中”句重在写梅的气节。

五、六句诗人进一步用竹来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岁寒三友”,萧萧竹声中更显寒梅的固守清贫;漠漠青苔心甘情愿地承载着残梅的零落花瓣,并将残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躯体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长些。

七、八句则借抬高南朝诗人何逊的咏梅佳作而表达了他的自负,似乎只有他高启才是梅的知己。 高启之前写梅之诗已众多,但他却能脱出前人的窠臼,采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突出梅的风骨与精魂,却是难得的。

他的这种譬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构思恐怕也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

7.求明代诗人高启梅花诗九首及其赏析

高启梅花九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高启,明初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为什么只合在瑶台的梅花仙子,在这人间江南处处留下了她优美、不屈的身影呢?从客观环境上讲文人生存的条件如风刀霜剑紧相逼,朱元璋猜忌多多,大肆杀戮文臣武将;从品行高洁的文人内心世界来看,如何战胜名利的诱惑,在不受屈辱的前提下保全自己,就成了一个两难选择. “三九严寒何所惧,昂首怒放花万朵”的梅花成了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看这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雪满山中,净悄悄的绝尘避俗的孤寂之感;月明林下,冷清清的高洁明丽的凄婉之美.竹影萧萧,香苔漠漠,斑驳陆离,依稀飘忽,若有若无,知音难觅,徘徊彷徨. 我们不妨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北宋,来看一看有“梅妻鹤子”之誉,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世的林逋.林逋所在时代的帝王们对知识分子还是以招览为重,政策相对比较宽松,在不不触及皇家利益的前提下,不为皇室服务也不强求,你想做隐士也无妨.另外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是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就占了六家,在这六家以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出一串闪光的姓名:范中淹、梅尧臣、苏舜钦、柳永、司马光、晏殊晏几道父子、周邦彦、秦观、黄庭坚等.林逋的时代还有一些大唐遗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是相对自由的.所以,宋代的文化依然璀璨夺目.明初的文坛却是死气沉沉,虽然有宋濂、高启等人的昙花一现,但在朱元璋的威逼之下,不是流放充军,就是腰斩于市,文治这一条是没有多少可以圈点的,思想不自由哪来文化的繁荣.虽然有“高士”,有“美人”,但雪太大“高士”之“高”无法为世人所知,月太明“美人”之“美”无法为世人所用.是时代的悲哀导致了 “高士”和“美人”的无奈. 诗人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曾写到:“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开国伊始,人们对推翻搞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蒙古人的统治的朱元璋是心存感激的,是把他当成备受异族欺凌的汉族人的大救星的,可这个大救星上台以后,却把主要心思用在了如何巩固皇权之上.一是想捂住知识分子的嘴,不让他们揭自己当过强盗的老底;二是想让人们在思想上高度一致,皇帝想什么,天下人就想什么,皇帝想做什么,天下人就做什么;三是为了能让他的子孙们坐稳江山,天下永远是朱家的,便大肆杀戮与他一起造反的哥们,防止有人像赵匡胤那样搞个陈桥兵变黄胞加身,此即民间传说中的“火焚庆功楼”的由来.知识分子们就像大观园里的林妹妹一样“路不敢多走一步,话不敢多说半句”,噤若寒蝉,万马齐喑.所以诗人说“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虽然和林逋时代有一样的“疏影”,但漂逸自得的“暗香浮动”却一点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穷途末路的“春掩残香”,表面上有春天般的温暖,心里面却是伤痛深深,毫无生机,内与外的巨大反差,疏影虽在,残香难留,使得诗作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给人以猛烈的心灵撞击.这种情与景的反推撕裂,反情景交融之常法常道,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诗人自己复杂的心理感受,确是明代诗作中的佳。

8.有关“梅花”的诗句古诗有什么

1.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2.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白梅

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4.山园小梅·其一

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5.忆梅

唐代: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B. 梅花这种装饰纹样在哪个朝代用的最多

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仿佛能用陆游的诗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来生动描绘。宋代,梅花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其诗文数量繁多。梅花,以其坚韧不拔、傲骨铮铮的特性,象征着不老不衰的精神。在民间,梅花的五瓣,还寓意着五福,即福、禄、寿、喜、财,深受喜爱。因此,梅花纹样在明清时期,成为最流行的寓意纹样之一。

在宋朝,梅花不仅在诗词中大放异彩,更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载体。梅花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在诗词中得以体现,也在各种艺术品中得到体现,如瓷器、织锦等。梅花的象征意义,深深植根于宋朝的文化土壤中,成为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符号。

到了明清时期,梅花纹样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明清时期,这种地位更为突出。梅花纹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明清时期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梅花,以其坚韧不拔、傲骨铮铮的特性,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从宋代到明清,梅花纹样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态度的追求。梅花,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C. 各种品种的梅花不同的特点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 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 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 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2.6~3.3厘米,仍能结实。 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 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 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 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

D. 梅花象征哪些人

梅花象征坚定贞洁的一类人。

梅花的文化:

早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性上,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借用梅花感叹春光易逝。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

唐以前,咏梅诗数量不是很多,但可见人们已从物质的实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的安定民生发展,梅花的栽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咏梅作品大量涌现。

如唐王李世民,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以不同的心态和审美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

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梅画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另一方面,书、文、诗、画等文化层面也有新的发展和提升。

如在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徐渭、高启、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

辛亥革命以后,创作的咏梅诗词和绘画作品,是空前的,数量上已无法统计。特别是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以伟大的革命情怀和气概,写下了不朽的咏梅诗篇,成为梅花文化中的新气象、新亮点。

从近现代的梅画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题材。

他们注重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他们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学术性、观赏性;他们更注重表现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时代精神,用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他们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创作出适应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梅花作品。

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他们运用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对梅花精神的独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不同风格面貌的梅花作品。

这个时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诗、书、画、印相统一的整体美感;有的更加强调中国画水墨精神,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梅花的神韵;还有的善于借鉴西画中交点透视、光影效果以增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创新意识,使梅画艺术园地更加灿烂夺目。

(4)明清之梅花扩展阅读

观赏价值:

中国古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视赏梅为一件雅事。赏梅贵在“探”字,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1、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树质似红木;“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

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2、香: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3、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

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4、韵: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5、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 观赏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讲究。

5、四贵四不贵:贵疏不贵繁,贵合不贵开,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新。梅的枝干以苍劲嶙峋为美,形若游龙,遒劲倔强的枝干,缀以数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层薄雪,俨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写意。

E. 明末清初画梅的画家是谁

薛益(明)一作薛明益,字虞卿,明江苏苏州人。工书。衡山后一人也。嘉靖十七年(1538)书小楷舞鹤赋。──参见《珊瑚网》、《怀澄堂书画目录》、《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第224页。《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460页
2.钤印履若氏(白文)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页第7号
钤印王綦私印(白文)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页第6号
钤印王綦(朱白文)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页第3号
3.叶志诜(1779-1863)字东卿,晚号遂翁,湖北汉阳人,名沣、名琛之父。干隆四十四年生,同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五。嘉应九年进册翰林院,初国子监典簿,充提调,升兵部武迁司郎中。有《平安馆诗文集》若干卷。家藏书籍、金石甚富。与吴寿旸有往还。藏书处为平安馆。藏印有“志诜之印”“东卿”“汉阳叶氏平安馆印”“叶志诜及见记”等─参见《文献家通考》第675页。
4.藏印﹕“乌目山房审定”蒋因培(1768-1838)字伯生,清常熟人。字伯生。斋为燕园官齐河知县。喜读书。曾任齐河县令,游豫、楚、闽、越诸地,所交多名士。晚岁归里,以考订金石自娱。有《乌目山房诗略》八卷。─参见《中国藏书家印鉴》第152页、《文献家通考》第622页。
诗情画意 异彩纷呈
──明代王綦、薛益《无双梅谱》诗画册赏析
梅花傲霜斗雪,在我国农历的一年中先于万花而独自开放,因此有“花魁”之誉。梅花五瓣,被称为“梅开五福”,所以又是福份和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常用赋诗和作画的方式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这本非常经典的《无双梅谱》,就是由明代薛益作诗,王綦绘画,诗画合璧的册页,一首咏梅七律与一帧梅花图相配,先诗后画,写于洒金笺上,八诗八画,凡十六开。分别吟咏和设色绘制了蕊(梅蕾)、白梅、红梅、绿萼梅、玉蝶梅、腊梅、瓶梅和落梅。写谱立传、为梅花的艺术形象别开生面。“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无双梅谱》诗画册正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中诗与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融汇贯通。
先谈谈诗,作者薛益,字虞卿,号古狂生,是明嘉靖(1522-1566)年间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写的这八首七律组诗,总名为《和梅咏》,用美丽的神话和传奇故事为梅花谱写了一曲交响乐的篇章:梅花的蓓蕾已经隐现,像南海合浦的珠胎,或许这是由鲛人(美人鱼)哭泣时的泪珠所化而成。在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品类的梅花争相开放,白梅如蓝田美玉,如庄子所描述的姑射仙子,又恍若赵师雄在罗浮大梅树下梦见的美女,淡妆绰约,而情意绵长。红梅却是浓妆艳抹的村姑,红颜似醉,亦令人难忘。绿萼梅宛如西施举袂在清溪之畔浣纱,瞬息间风起新苹,和絮吹来,她又好象正依傍着淇园之竹,在月光下分取了一半的翠色。异香袭人的蜡梅,身披黄蜡般的羽衣,丽质檀心,秀外慧中。从上天阆苑飞来的玉蝴蝶,在梅枝上起舞翩翩,留连忘返,恐怕早已蛰化成了仙。铁干瑶华,清高如斯,蓄养碧瓶,恰似冰心之贮于玉壶,可以与诗人朝夕相处,伴读寒斋。在《梅花落》的悠扬笛声中,风雨朝来,冷香飞散,一朵梅花恰恰飘到了含章殿下,落在寿阳公主的额上,拂之不去,生出美妙的五出之花,从此“梅花点额”就成为华贵的宫妆,久久流传于后世……诗中一个个神话和传说,分明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诗是“有声画”和“无形画”,画则是“无声诗”和“有形诗”。八首《和梅咏》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又弥补了明诗之遗佚。而王綦的八幅梅花图则通过梅花的造型对诗进行了演泽。比之其它的画梅之作,除了诗画会通之外,其中另有诸多特色。首先是梅花的种类和色彩方面,
既有绿萼梅、玉蝶梅和磬口蜡梅等风致各异的名贵品种(即所谓“宫梅”)﹔又有红、白、黄、绿等色泽,可称丰富多彩。诗篇只概括了梅花从蓓蕾初发到落花而又萌绿的周而将始的简单过程,而绘画则结合品种梅的造型,较为详细地增添了这个过程中的将放、初开和烂漫等程序。而且既绘出雍容华贵的“宫梅”,又通过册中第三帧疏枝浅蕊的红梅造型,表达了“村梅”的孤标雅韵。更为重要的是,诗画相得益彰,共同披露了诗人与画家的胸襟和情怀,刻划出梅花独步早春,凌寒开放,以及在缤纷落英中嫩绿乍新,二度逢春的坚韧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在我国的绘画史上,画梅的名家辈出,最早以水墨作梅的,是北宋末的仲仁和尚,惜无墨迹传世。继之而起的扬补之,学仲仁法而成为大名家。他爱画野外村梅的逸兴,“自负清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水墨《四梅花园》,稀花瘦影,荒寒凄绝。与“村梅”大异其趣的是宫苑和富贵家的园林中“人间不多有,为世所贵重”的“宫梅”,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马麟的设色《层叠冰绡园》,所画的“宫梅”,花大瓣重,色泽富丽。元代王冕也工画墨梅,效学并发展了扬补之的画法。论者以为,宋人画梅,大都是疏枝浅蕊,至元代王冕始写以繁花。明代以来,画梅者益众,然而以宗法王冕墨梅者为多。到了明代后期的王綦,画梅的风格又为之彻底一变。
王綦字履若,吴郡(苏州)人,诸生。出身于名门望族,是文学家和史学家王登之孙。他精研六法,以画自娱。所画山水,结构奇幻﹔人物、树石和花鸟,笔墨高简,不拘成法。其传世作品为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松林清话图》和《溪桥红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东篱秋色图》和《秋园习静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秋景山水图》藏上海博物馆。后两幅图录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王綦尤以善画梅花著称。据有关文献记载,王綦异常爱梅,为了将梅花写得更为生动,在园中种植了不少梅花的珍稀品种,还移来了一些溪边村畔的野梅,亲自浇水锄草,并留意其生长情况,与梅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若逢发蕾,开花,乃至落英时节,则更是时时相伴,倍加爱护。因为他不断观赏临摹,才能“探骊得珠,而获梅之神韵”。又因其家藏古今名画师之梅园甚富,能兼采众长,学之不倦,而以写生为主,自出新意,终于独辟蹊径,成为写梅高手。明末清初的画梅大家金俊明,推崇王綦为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的四大画梅高手之一,金氏曾自题梅花画册云:“近代画梅有别致者,惟陆叔平(治)、王履若(綦)、文彦可、邵僧弥为胜,盖写妍秀于苍古之中,托高洁于简劲之表。”(着录于《中国美术全集?清代绘画上》,同时参见本文附图3)确非过誉。
王綦的画能流传至今日的不多,写梅之作则更为罕见,只见一幅作于明天启四年(1624)的《冬梅图》,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供后人欣赏,并作为临摹的模板。因此《无双梅谱》诗画册真迹就显得分外珍贵,值得收藏家高度重视。此册页作于明崇祯元年(1628),比《冬梅图》尚后四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年,能叠经沧桑,尤其是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而得以保存下来,实属天幸。
诸位收藏家在细细鉴赏和品味《无双梅谱》之后,会发现其五美齐臻,故可称之为“五绝”:梅花无论是疏枝抑或繁花﹔无论是清逸抑或华贵﹔无论是苍皮藓斑、虬干铁,抑或瘦条柔枝,全都生意盎然,是谓“画绝”。诗篇则神奇美妙,引人入胜,可谓“诗绝”。楷书写得铁划银钩,清隽脱俗,寓秀逸于刚劲之中,应称“字绝”。而且在一册之内包罗了梅花花开花落的过程,意境深远,谓之“意绝”。一诗必有一画相配,珠联璧合,乃是“诗画相融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能独步于世界美术之林,而成为“世界之最”。书法与绘画相互争奇斗艳,又是中华美学的一绝。《无双梅谱》真可以使我们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引发无穷的审美想象。
据某杂志2006年第五期刊登的名为《艺术品收藏投资经验谈》的文章介绍:1998年嘉德拍卖会上以159.5万元拍出齐白石的《山水八开册》。买主请一现代书法家为那八开小册页配了八首诗(七绝),使其更为完整。在2003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经各路买家激烈竞争,该《山水八开册》竟出人意料地以1661万元拍出,五年增幅约10倍。以上的事实说明,越来越多买家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理解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们对我国传统艺术中诗与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汇通已经不单停留在认可与理解的地步,而进入了喜爱和追求的阶段。

热点内容
鲜花怎么 发布:2025-01-12 06:47:01 浏览:420
锦州到牡丹江 发布:2025-01-12 06:34:47 浏览:613
丁香英短长毛 发布:2025-01-12 06:28:54 浏览:204
适合室内的花卉植物 发布:2025-01-12 06:27:05 浏览:545
樱花校园吵架 发布:2025-01-12 06:26:58 浏览:122
有几牡丹花 发布:2025-01-12 06:15:50 浏览:442
几号过情人节 发布:2025-01-12 05:49:29 浏览:399
资生堂樱花粉适合年龄 发布:2025-01-12 05:45:36 浏览:691
国际插花获奖作品 发布:2025-01-12 05:45:35 浏览:660
绿色康乃馨配花 发布:2025-01-12 05:36:41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