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花黑斑
⑴ 腊梅花有什么用处
园林用途:腊梅花开于寒月早春,花黄如腊,清香四溢,为冬季观赏佳品,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观赏花木。一般以孤植、对植、丛植、群植配置于园林与建筑物的入口处两侧和厅前、亭周、窗前屋后、墙隅及草坪、水畔、路旁等处,作为盆花桩景和瓶花亦具特色。我国传统上喜欢配植蓝天竹,冬天时红果、黄花、绿叶交相辉映,可谓色、香、形三者相得益彰。更具中国园林的特色。
腊梅花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腊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既是味道颇佳的食品,又能“解热生津”。
腊梅鱼头汤:腊梅花10朵,鱼头750克,各种调料适量,鸡清汤1000克。将鱼头洗净放入锅中炖,后加入调料,调好口味后再放入腊梅花瓣,即可食用。
腊梅烩牛肉条:牛肉500克、腊梅花10朵、猪油50克、葱头25克、芹菜25克、胡萝卜25克、油面酱15克、精盐、胡椒粒、胡椒粉各适量。把牛肉切成条后沾盐和胡椒粉拌匀下入锅中,煎成两面嫩黄时,放入葱头块、芹菜段、戎萝卜片、胡椒粒等,大火烧开,煮半小时,然后放入油面酱和烫过的腊梅花瓣,即可食用。
腊梅炖豆腐:腊梅花5朵、豆腐适量、熟豆油250克、葱丝、香菜、精盐、胡椒粉各适量。将锅上火,油烧热后放入切好的豆腐条,炸成黄色,捞出。把油倒出,放入葱丝烹一下,加水、盐,后把豆腐条倒入,炖5分钟,把胡椒粉放入,出锅时,加入腊梅花、味精调好味。
梅花粥 : 取白梅花5-7朵,掰下花瓣,用清水洗净待用。将100克粳米洗净入锅煮至粥熟,加入白梅花、适量白糖,略沸即成。此粥能舒肝理气,健脾开胃,醒脑明目。适用于肝胃气痛、郁闷不舒、食欲不振、头目昏痛、神经官能症等,是开胃散郁常用之品。
现代药理分析,腊梅花含有龙脑、桉油精、芳樟醇等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腊梅花味微甘、辛、凉,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止咳的效果。主治暑热头晕、呕吐、热病烦渴、气郁胃闷、咳嗽等疾病。民间常用腊梅花煎水给婴儿饮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腊梅花性温味甘微苦。《本草纲目》云其可“解暑,生津。现代研究表明,腊梅花含多种挥发油、洋腊梅碱、腊梅甙,β-胡萝卜素。药理实验表明洋腊梅碱有类似士的宁(可兴奋神经中枢,但毒性较大)的作用,还有降低血糖、兴奋子宫及肠管作用。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顺气止咳的功效。
现代研究:腊梅花含有挥发油,内含龙脑、芳樟醇等。具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顺气止咳等功效,主治暑热头晕、呕吐、热病烦渴、气郁胃闷、咳嗽等症。
将含苞花蕾制成干品,单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可治麻疹发热、风火喉痛、急性结膜炎等症。治疗久咳,治疗暑热烦渴、头晕、胸闷、呕吐、小儿麻痹、百日咳。可改善青春痘,粉刺,黑斑。治热病烦渴、胸闷、咳嗽、烫烧伤等病证效果很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腊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既是味道颇佳的食品,又能“解热生津”。
其果实古称土巴豆,有毒,可以做泻药,不可误食。
现代药理分析,腊梅花含有龙脑、桉油精、芳樟醇等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腊梅花味微甘、辛、凉,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止咳的效果。主治暑热头晕、呕吐、热病烦渴、气郁胃闷、咳嗽等疾病。民间常用腊梅花煎水给婴儿饮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常用便方
久咳: 蜡梅花9克,泡开水代茶饮。
胃气痛: 蜡梅花或根9~15克,泡茶或水煎服。
中耳炎:蜡梅花蕾浸麻油或菜籽油内,3~5天后,用油滴耳,每次2~3滴。
风寒感冒:根(干品)15克,生姜3~5片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服用。
烫火伤:蜡梅花以菜籽油浸后,涂敷患处。
暑热、心烦头昏、头痛: 蜡梅花、扁豆花、鲜荷叶各适量,水煎服。
急性结膜炎: 蜡梅花6克、菊花9克,水煎,调入蜂蜜少许饮服。腊梅花中挥发油的价值
其他用途
蜡梅花含挥发油,油中有龙脑、桉油精、芳樟醇、洋蜡梅碱、异洋蜡梅碱、蜡梅甙、a-胡萝卜素、亚油酸、油酸等化学成分,叶中含蜡梅碱、洋蜡梅碱、异洋蜡梅碱;鲜叶含氰氢酸。种子含脂肪油、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成分。并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如花蕾:性温,味甘、微苦。解暑生津,开胃散郁,通乳润燥,止咳。主治暑热头晕,呕吐,气郁胃闷,麻疹,百日咳,烫伤,火伤,中耳炎等。根及茎,辛,温。祛风理气,活血解毒。主治哮喘,劳伤咳嗽,胃痛,腹痛,风湿痒痛,疗疮肿毒,跌打创伤等。外用适量,研末撒。
⑵ 梅花叶子有黑点.变干怎么回事
虽然搜了一下,但不知道是哪种病虫害,用多菌灵喷了一遍,看看效果吧。
1.腊梅炭疽黑点病
症状 病害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处,病斑近椭圆形,淡红色至灰白色,边缘红褐色或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病斑易破裂。黑点病是真菌病害,病原是一种盘长孢菌。
病原及发病现状 腊梅亦称蜡梅,约有10种病害,发生较普遍的主要是叶部病害,其中黑点病、黑斑病较常见,枝干病害和根部病害较少发生。
防治方法
a、清除病落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b、药剂防治。发病严重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腊梅叶斑病
症状 叶面病斑初为圆形,褐色,随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变浅褐色或灰白色,深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小黑点。叶斑病是真菌中的一种盾霉菌侵染所致。
防治方法
a、清除病落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b、药剂防治。发病严重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腊梅黑斑病
症状 被侵害的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相互融合,呈不规则形,初为褐色,后中央逐渐褪为近白色,边缘仍为褐色。病斑两面着生稀散的暗褐色霉丛,以表面为多。黑斑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为洋腊梅链格孢子菌,病菌在病落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
a、清除病落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b、药剂防治。发病严重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腊梅白纹羽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根基和根颈。发病初期,病部皮层组绢浮肿、松软,出现近圆形褐色的病斑。以后,病部开始呈水渍状腐烂,深达木质产部,并有黄褐色汁液渗出。后期病部组织干缩纵裂,木质部枯朽。病部表面有柔嫩的根状菌索缠绕,初白色,后转变为灰褐色或棕褐色。寄主受害后,发病初期表现为树势衰弱,自顶梢向下叶片变黄而逐渐调萎,然后枝条枯萎,最后全株枯死。
病原及发病现状 为褐座坚壳Rosellinia necatrix (Hart.) Berl.,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菌核和菌索可在土壤内存活多年。病菌的休眠、繁殖与传播,主要靠在土中的菌丝体、菌核和子囊壳。侵染只限于根部,当菌丝体接触寄主植物时,菌丝体即从根部表面皮孔侵入。根部死亡后。菌纺织厂穿出皮层,在表面缠结成白色或灰褐色菌索。菌索可以蔓延到根际土壤中,或铺展在树干基部土表。大致从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8月为盛期。10月以后停止发生。
防治方法
a、选用无此病菌的土壤和肥料不。
b、严格实行苗木检疫制度。苗木用1:1:100波尔多液浸根1小时,或后用清水洗净栽植。
c、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和疏松土壤;防止积水受涝。过于干时日地要适当灌水;注意防治其它病虫害;清除植株周围杂草、树根,以减少病菌来源,促使植株根系发达,生长旺盛。
d、应刮去病部腐烂变色的组织,切除腐朽的根并销毁。对伤面可用70%酒精、0.1%升汞液消毒,然后再涂以碱铜油。亦可灌注70%五氯硝酚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较大植株,每株15kg-25kg。
e、对严重病株应及时挖除。挖除病株应在菌核形成前进行,并集中销毁。在病穴内灌70%五氯酚钠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消毒。
虫害有天牛、避债蛾、介壳虫和粉虱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⑶ 新移栽的腊梅发出新叶有黑斑枯萎怎么办
刚移栽的腊梅可能是因为得了腊梅黑斑病,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腊梅黑斑病是什么原因及怎么版解决,希权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梅黑斑病,由洋腊梅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引起。主要为害腊梅的叶片和花。
症状
叶片感病在叶缘或叶尖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中央逐渐褪为近白色,8㎜大小,边缘暗褐色,病健分界明显,病斑两面着生稀疏暗褐色至黑褐色霉点,表面较多。花感病,于现蕾后开始,在花瓣上产生针尖大小黑色小斑点,后扩展到米粒大小,融合后形成不规则的大黑斑。7-8月发生。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或随病落叶留在地面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分生孢子为害叶片,出现病斑后又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菌常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度过夏季高温,进入冬季腊梅开花时,叶片病部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又传播到花上,引致花染病,冬季温度高易发病。衰老植株,郁蔽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有条件的对腊梅周围土壤进行深翻,把病落叶翻入土中,可减少菌源。
⑷ 腊梅叶子有黑点该怎么办
有可能是病菌性感染,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病菌性的用杀菌剂治疗,病毒性的用病毒清治疗
⑸ 腊梅花长黑斑,破铜,掉叶,
虫害,要杀虫!此图非腊梅乃红梅也!
⑹ 红梅的花长了黑点应该怎么办
1.腊梅炭疽黑点病
症状 病害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处,病斑近椭圆形,淡红色至灰白色,边缘红褐色或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病斑易破裂。黑点病是真菌病害,病原是一种盘长孢菌。
病原及发病现状 腊梅亦称蜡梅,约有10种病害,发生较普遍的主要是叶部病害,其中黑点病、黑斑病较常见,枝干病害和根部病害较少发生。
防治方法
a、清除病落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b、药剂防治。发病严重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腊梅叶斑病
症状 叶面病斑初为圆形,褐色,随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变浅褐色或灰白色,深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小黑点。叶斑病是真菌中的一种盾霉菌侵染所致。
防治方法
a、清除病落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b、药剂防治。发病严重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腊梅黑斑病
症状 被侵害的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相互融合,呈不规则形,初为褐色,后中央逐渐褪为近白色,边缘仍为褐色。病斑两面着生稀散的暗褐色霉丛,以表面为多。黑斑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为洋腊梅链格孢子菌,病菌在病落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
a、清除病落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b、药剂防治。发病严重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腊梅白纹羽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根基和根颈。发病初期,病部皮层组绢浮肿、松软,出现近圆形褐色的病斑。以后,病部开始呈水渍状腐烂,深达木质产部,并有黄褐色汁液渗出。后期病部组织干缩纵裂,木质部枯朽。病部表面有柔嫩的根状菌索缠绕,初白色,后转变为灰褐色或棕褐色。寄主受害后,发病初期表现为树势衰弱,自顶梢向下叶片变黄而逐渐调萎,然后枝条枯萎,最后全株枯死。
病原及发病现状 为褐座坚壳Rosellinia necatrix (Hart.) Berl.,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菌核和菌索可在土壤内存活多年。病菌的休眠、繁殖与传播,主要靠在土中的菌丝体、菌核和子囊壳。侵染只限于根部,当菌丝体接触寄主植物时,菌丝体即从根部表面皮孔侵入。根部死亡后。菌纺织厂穿出皮层,在表面缠结成白色或灰褐色菌索。菌索可以蔓延到根际土壤中,或铺展在树干基部土表。大致从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8月为盛期。10月以后停止发生。
防治方法
a、选用无此病菌的土壤和肥料不。
b、严格实行苗木检疫制度。苗木用1:1:100波尔多液浸根1小时,或后用清水洗净栽植。
c、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和疏松土壤;防止积水受涝。过于干时日地要适当灌水;注意防治其它病虫害;清除植株周围杂草、树根,以减少病菌来源,促使植株根系发达,生长旺盛。
d、应刮去病部腐烂变色的组织,切除腐朽的根并销毁。对伤面可用70%酒精、0.1%升汞液消毒,然后再涂以碱铜油。亦可灌注70%五氯硝酚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较大植株,每株15kg-25kg。
e、对严重病株应及时挖除。挖除病株应在菌核形成前进行,并集中销毁。在病穴内灌70%五氯酚钠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消毒。
虫害有天牛、避债蛾、介壳虫和粉虱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⑺ 腊梅叶子正、反面都有小黑点,还有被虫啃过的痕迹,但又找不到虫,请有经验的花友帮忙看看呢感谢
从上面一、二图片来看,是一种炭疽病,叶子会慢慢脱落比较明显,是一种内真菌病,可喷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容65%代森锌可湿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
第三张图,螨虫卵,成虫是靠吸食树叶的叶绿素,可用杀螨剂。
⑻ 我在网上买了一颗腊梅,但是我不认识,今天发现枝干中间是空心的,图片中间的黑点就是空心的,我还往下剪
不是腊梅,是——连翘。连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茎中空。
⑼ 腊梅大片叶子变黄,还伴有黑色,求解决办法急急急
腊梅出现黄叶,视其发生特点,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水黄。因浇水过勤引起,其特点是老专叶无明显变化属、幼叶变黄;此应立即控水;
二是旱黄。因缺百水、干旱引起,其特点是自下而上老叶先黄,若缺水时间稍长,则会全株黄叶,甚至死亡,应及时浇水;
三是度肥黄。因施肥过勤或浓度过高引起;特点是幼叶肥厚,有光泽,且凹凸不平;应控肥、中耕、浇水;
四是饿黄。因肥料不足、施肥浓度偏低,且施肥间隔时间过长而引起;其特点为幼叶、嫩茎处先黄,如见此现象后不及时施肥,也会造成全株黄叶甚至死亡;对缺肥的花卉,切忌一次大量施用浓肥,以免造成烧根;
五是缺铁性黄叶。温专室中木本花卉等,由于土壤肥力条件变化大,常会出现黄叶现象,特点是幼叶明显,老叶较轻,叶肉黄色,叶脉绿色,并形成典型网络;可施用海餐沃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