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梅花翻译
1. 郑域的《昭君怨·梅花》有什么含义该如何理解呢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词人郑域写作的一首词。本词描绘出山间中红梅花的姿势,较诗情画意。本词以比照的方法,写下了红梅花纯真而又傲然的质量,展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说它是花。春天却未来临。说它是雪,却清香极其。冒着严寒,傍着竹海,在乡间的农家小院绽开。不论是生长发育在荒原人家或是在楼台亭阁水韵的荣华富贵名镇,全是一样的绽放。宋人张炎说:“诗难以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物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未知。一看含意,全在结句。
此词没有遇竹而忘梅,炼字而不以典所囿,一气呵成,组成了一个完全的诗意。它以疏竹为烘托,以红梅花为行为主体,在猗猗竹松的隐映当中,一树寒梅,暗香疏影,闲静幽独,圣境超逸。并且以圆竹的高挺衬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红梅花凌霜傲雪的品牌形象。句末再加上“原始人家”一个语句,不但在声调上倩灵便脱,和睦雅致并且使整体界面拥有支撑点,流露不知烟火人间者的生活元素。这人生境界与前边所述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恰好互相映发它以比照的方法,写下了红梅花纯真而又傲然的质量,展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一样的咏梅诗词对比,观念又获得了进一步提升。明朝杨慎《词品》云:“中卿小词,醒悟喜人,如《昭君怨》等等,兴比甚高。”这一首以咏梅为主题的小词,选用了比兴手法,主要表现出了一种醒悟喜人的逸情雅韵,颇有深受感动的地区。
2. 王昭君怨词 译文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题考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隐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明君)。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云:“汉 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词调多取名于琴曲;观此,可知本调调名之由来已。又本调亦名[一痕沙]、[宴西园]。
定格
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作法
本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第一、二、三句,正与[如梦令]句法相同;惟[如梦令]第三句不用韵,此则换用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协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编辑本段]苏轼作品
昭君怨 (宋·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
水东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⑴ 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
⑵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⑶ “绿窗”,碧纱窗。
⑷ 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⑸ 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⑹ 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落花飞絮送行舟”,以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赏析】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上片写夜愁。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名白人的心愿,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已地被引进其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陈华昌)
[编辑本段]万俟咏作品
昭君怨 (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
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
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赏析】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编辑本段]郑域作品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末,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横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
一般开。
【赏析】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惋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把梅栽在“竹篱茅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编辑本段]李白作品
昭君怨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一作送)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一作方)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