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梅花摇
A. 在“清风细柳,淡月梅花”中各插一个字,对联
清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据传说,有一天,苏小妹来到大哥苏轼跟前,让他在“清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腰眼。苏东坡不加思索,信口说道:“前句加‘摇’,后句加‘映’”,成为“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不屑一顾。苏东坡认真想了想,又说两句:“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但仍不是上品。”东坡只好让小妹作答。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闻之,不禁拍手叫绝。心想,“清风”徐徐,与“摇”、“舞”是匹配不当。唯有用“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显现出清风的温柔和细柳被轻拂的形态。同时,一个“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亲切的美感。下句添一个“失”字,也使全句皆活,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形态。于是,苏东坡对小妹的“炼字”功夫更加钦佩。
B. 花的学校文中为什么把花被风吹的摇来摇去,说成在花绿草上跳舞狂欢呢
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烘托一种活泼欢快的气氛。在成年人眼里是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花,在孩子们眼里是那么活泼开朗,于是就成了“一群一群的花”“突然跑出来”“跳舞狂欢”。
课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等人的行为。花儿生长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花孩子。
(2)舞蹈梅花摇扩展阅读:
课文原文: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C. 风摆梅花每次站多久
二十分钟左右。
风摆梅花每次2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休息一下。风摆梅花正确姿势:手背身后松坠,顶头悬,两脚并紧或开与肩宽,全身放松,脚底催动转圆轻摇,身如老树迎风,最少36圈,不可拿劲,劲过后背,保持中心线中正。
风摆梅花时脚底催动,如吸盘吸地,脊柱如搅凉粉的棍子旋转,要松慢绵柔,不可快猛,根不可丢,正反都做,长期坚持能将全身气机摇通,还能健体强身。
D.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全文
出自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记载了一段苏东坡与苏小妹、黄庭坚论诗的故事。一天夜晚,他们三人相聚讨论诗词。苏小妹提议:“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形成五言的对联。”苏东坡首先尝试,他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苏小妹觉得这还不够完美,她又提出:“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黄庭坚则说:“舞与隐相比,摇与映更胜一筹。”
苏东坡询问小妹为何如此认为,她回答:“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三人拍手称好。苏东坡的“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运用了“摇”和“映”两个字,生动地描绘了细柳在轻风摇动下的动态以及月光下梅花的皎洁。黄庭坚的“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则通过“舞”和“隐”两个字,使柳的动感更为直观,月光显得更为明亮。
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则更为精妙。她使用了“扶”和“失”两个字。一个“扶”字,赋予了风与柳之间一种亲密的互动感,将风的轻柔与柳的细长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失”字,巧妙地将月光的皎洁与梅花的高洁融为一体,既突显了月光的明亮,又凸显了梅花的高洁,完美契合了“澹”的意境。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诗词的深厚功底和敏锐的审美眼光,还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文学的共同热爱。通过对“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这一对联的讨论,三人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和才华,使得这一段文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