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写意梅花扇面

写意梅花扇面

发布时间: 2025-03-26 21:01:42

『壹』 中国最有名的花为什么是梅花

1、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福,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梅花的五片花瓣,分别象征着吉祥。 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陈志岁微型诗《梅花》这样写道:“为使与严寒搏斗之俦侪坚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给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 一、隐者高士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三、高风亮节的人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民间传说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高风亮节。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在人们心目中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

『贰』 清吴昌硕扇面画梅花图的画家

吴昌硕一生酷爱画梅,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谓画梅为“扫梅”。单这一个“扫”字就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画家画梅的特点,“以作篆之法写之,师造化也”。他主张画梅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曾有诗云:“卅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苔纸上。浪眙观者笑,酒与花同酿。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该诗体现了画家突破古法、气度豁达的胸怀。古人云:“唐人尚巧,宋人尚法,元人尚意,明清尚变。”从此画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吴昌硕“纵横破古法”的艺术追求。其焦墨重彩,老笔纷披,正所谓“笔走龙蛇,左右逢源”。最后,画家女在扇面的左上角题款数行,墨色凝重,收住阵脚。至此,画面形成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格局,使咫尺空间神采焕发,洋溢着抒情写意的气息,张扬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与历史上的画梅大家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吴昌硕曾这样说过:“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这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创新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号缶庐、老缶、苦铁、大聋,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都是举人出身。他自幼喜吟咏及篆刻,三十余岁始学绘画,并求教于任颐,直到40岁以后才肯以画示人,可谓十年磨一剑。其绘画博取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李鱓、赵之谦诸家之长,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成为“海上画派”金石大写意流派的代表人物。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颐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吴氏对写意花鸟画的传承和创新,直接影响了近现代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曾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将吴昌硕与徐渭、八大山人并列在一起,从而也可以看出吴昌硕在中国花鸟画上的历史地位。同时,吴昌硕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一起,被誉为近百年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

『叁』 吴门画派的简史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出身富于收藏的士大夫世家。年轻时沈周便接受家庭亲友前辈的教育熏陶,培养出了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沈周一生不仕,曾游历太湖流域各地。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造诣。沈周画法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早年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细笔或青绿山水。作品大多反映画家对大自然真切而生动的感受,反映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沈周以80岁高龄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开创人物。
《庐山高图》是沈周41岁时为老师陈宽祝寿之作。陈宽祖籍江西,沈周用庐山象征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是画家思想境界的体现。画家采用王蒙的笔法,以高度的想象与技巧,集中表现出了这一雄伟瑰丽的名山形象。近景的坡头上有一人迎瀑布而立,比例极小,却引人注目。画上题诗气势豪宕,思潮驰骋,感情奔放,把老师的人品学识与宏伟的自然景象结合,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题诗充分表现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夜坐图》表现画家在失眠的夜晚感受、思考问题的情景。山间临溪瓦屋数间,疏树数株,一人当庭对烛端坐胡床上,夜色依稀可见,令观者产生种种遐想与回忆。画上有长篇题记《夜坐记》,文章与图画情景相映,抒发作者情怀。
沈周的画作描绘江南一带佳景胜迹的卷、轴、册页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他为老师杜琼画的《东原图卷》,为他的朋友吴宽画的《东庄图》册,为他的亲家徐有贞画的《桂花书屋图》轴等,都是苏州当地的景色,真实、质朴,抒发出细腻的情感。
《三桧图》是沈周的传世名作,画江苏常熟虞山致道现里的三株古桧。桧树原有七株,传为南朝宋梁年间所植,明代仅余三株,经历千余年的风霜寒暑刀兵雷火,老态龙钟仍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沈周画三株老干虬枝各具姿态,题诗歌咏将它们作为坚忍不拔、永恒不衰的生命来描绘和礼赞。沈周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花鸟蔬果大幅和小册画作不少保存至今。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之一。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不再求仕进,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54岁时他被荐进京,感官场的黑暗和仕途险恶,后以足疾为由上疏求退,返回苏州,专力于诗文书画。文徵明一生过着平静优裕的
风雅名士生活,主要精力从事艺术活动,作品表现文雅幽静的审美情趣。文徵明比沈周的年寿更长,作品数量多,流传广。他晚年名望极高,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大多也以诗画得名于当时。文徵明绘画师承沈周,但对他的绘画艺术影响最深却是元代画家,尤其是赵孟的艺术。他的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笔古木竹石,明显从赵孟頫画法变化发展而来,萧疏幽
淡的情调,层层叠叠而不重纵深关系的布局,山顶平台,浓密的叶苔小点,棱角清楚的矾头等具有特色的画法,与黄公望、王蒙、倪瓒的绘画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文徵明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工细的作品为多,其中又有着色与不着色之分,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临仿前人或描绘具体环境景物等。山水画《江南春》为画家78岁作,是一件极成功的作品。画面近景为数株清瘦乔木,刚刚吐出新芽,中景洲头已是桃红柳绿,淡淡远山,辽阔平静的湖面,表现出江南水乡春色明媚秀美的风光。构图平稳,造型疏秀,用笔设色轻淡柔和,显示出文徵明绘画艺术特有的风格和情调。画的是江南春景,更展现人的感情,表现的自然景色便是当时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环境。
《春深高树图》等作品表现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体现出画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理想,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色。笔致工细带有拙味,色调柔和而含冷涩,山石倚斜,林木繁细,作品追求宁静典雅而朴拙的情趣,画家在常见的平淡景物和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动人的含蓄内在的美。《真赏斋图》存有两卷,为画家80岁和88岁所作。绘画均以工笔设色来描绘好友、居住无锡的著名收藏家华夏的书斋,图卷前景院落布置玲珑剔透的湖石,四周是参天的松桧,主人和来访的朋友正在书斋鉴赏书画古物,卷末画竹林茂密,湖水小桥,环境幽雅宜人,卷后有《真赏斋铭》为画家晚年楷书精品。
以《古木寒泉图》、《溪桥策杖图》、《寒原宿莽图》等作品为代表的粗笔水墨山水显示文徵明绘画的另一种风格。《古木寒泉图》是画家80岁时作品,窄长的立幅画出矗立的松柏,映衬后面山涧直泻而下的飞瀑,在下方汇成流泉,意境清幽,气势雄放而不失雅静,属于不多见的“粗文”一体。对比常见的文徵明细笔山水,此图予人以面目一新之感。文徵明的人物画颇具特色,《湘君湘夫人图》是他46岁时所作。画家以高古的笔墨和造型塑造屈原《九歌》中两位女神的形象,游丝般的线描高简流畅,人物用朱色傅染,顾盼呼应和缓缓行进的动态,溢露出真挚细腻的感情色彩,显示画家对于迥出时流高雅格调的追求。文徵明画花卉以兰竹为主,“以风意画兰。以雨意画竹”,所作墨兰潇洒飘逸,世人名之曰“文兰”。
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出生苏州城内的酒肆商人家庭。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才名。30岁以前读书求知,热衷功名仕进。他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赴京考试时却被卷入“科场行贿案”,蒙受牵连遭到革黜。遭受到这一打击唐寅仕途无望,乃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回到苏州从事诗文书画创作,依靠卖画度日,生活作风更加放荡不羁。他在图章中自题“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和对封建礼教的嘲弄。唐寅的性格行为与文徵明不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诗文书画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气。他还试图从佛学寻求痛苦心情的解脱。
唐寅擅长画山水人物,写意花鸟绘画也有独到之处,全面的绘画功力为许多吴门画家所不及。《山路松声图》、《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西洲话旧图》、《古木幽篁图》等作品具有唐寅个人的风格特色。人物画除表现文人雅士外,大量以仕女为题材,一些表现歌伎生活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李端端乞诗图》和《陶谷赠词图》描绘文人墨客与歌伎间有违名教礼法的风流韵事,大胆向封建礼教挑战。唐寅的人物画有白描、设色,也有精致的工笔重彩。《孟蜀宫伎图》是唐寅仕女画代表之作。《秋风纨扇图》用水墨画秋风中一女子执纨扇面露悲戚之情,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对社会下层妇女寄予深刻的同情,讽刺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思想内涵超过前人作品借纨扇隐喻妇女遭受遗弃的“宫怨”图画。
唐寅作写意花鸟画取材较文徵明广阔,现存的《枯槎图》、《临水芙蓉图》、《梅花图》、《雨竹图》、《罂粟花图》(扇面)等作品,以水墨提炼形象。画家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仇英(公元1502-1552年)出身低甚微,尝执事丹青”,有说他曾做过漆工。他结识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文人画的熏陶,画风注入了雅致的文人气息。明代江南地区书画鉴藏风气极盛,装池、修补、鉴定及副本的摹绘日益考究,仇英便是临摹古画的高手。他所临摹的仕女画“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仇英摹绘不少古代作品,留下许多尺幅巨大、艺术精美的副本。
仇英是一位精力出众、勤奋惊人的画家。他的年寿并不长,作品的数量却很大,其中有不少是繁复而工致的长轴大卷,如:《兰亭修 图》、《蛮夷职贡图》、《 阳琵琶图》、《金谷园图》等,均是须经年累月方可完工的钜制,这些作品却像是在精力充沛、思想专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无一处有懈滞之感。他的《剑阁图》描绘四川险峻的栈道,山石用青绿,人物施重彩,山峦高耸,栈道迂回,白雪皑皑,表现出“蜀道难”的艰困情景。画雪景一般用水墨拓出,此幅则用重彩赋色,雪意充足,当为仇英的精心之作。《秋原猎骑图》可以看出仇英画鞍马人物的才能,画中游牧民族和马匹造型生动准确,作风严谨而毫无板滞之感。人物画中有的近乎唐寅的水墨一体,如《蕉阴结夏图》、《羲之书扇图》等,笔墨流畅,风韵雅逸,与绘画题材特定的内容相适应,显示出画家多方面的才华。
仇英的人物画,形象生动优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体现了那一时代的审美理想,虽不及唐宋绘画那样丰满健硕,充满活力,但也没有后世的那种松弛贫乏、弱不胜风的病态。唐寅将南宋院体山水人物画从内容到笔墨都融入文人意趣,仇英则把工笔重彩和青绿山水画加以雅化,精美严整之中透射出古雅之美。他们的绘画具有高超造型能力和严谨的画风的职业画家“作家”习气和反映士大夫艺术趣味的“士气”兼备,反映出中国社会进入明清时代文化艺术雅俗的变化。通过唐寅和仇英等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大胆的艺术创造,使文人画创作适应时代的变化,走上“雅俗共赏”、“文质相兼”的发展道路。
张宏(公元1577年—1668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明画录》记载)。曾师事石田翁,并超越之。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张宏既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画家,同时又具备职业画家的高超画技与敬业精神,作画一丝不苟,非精品而不出。为后人所敬仰,吴中学者尊崇之。他的绘画继承了吴门画派的风格和特色,在写生的基础上搞创作,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画活了起来。他的画作整个画面看起来深远高逸,山石坚硬敲击有声,流水清澈涓涓而下,为书画注入了灵性,使人身临其境,恍若隔世。 张宏的代表作有《阊关舟阻图》、《杂技游戏图》、《浮岚暖翠图》、《句曲松风图》、《西山爽气图》、《栖霞山图》、《石屑山图》、《越中十景》、《村径柴门图》、《止园》、《华子冈图》、《兰亭雅集图》、《琳宫晴雪图》、《寒山萧寺图》、《牧牛图》、《桐萌高士图》、《击缶图》、《延陵挂剑图》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被珍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所绘“布袋罗汉像”,颇富写意,天然入格。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布袋罗汉图》设计在了邮票上,以故宫博物院推荐的宋、明四位画家张宏、晁补之、王问、梁楷所绘的四幅人物古画为题材,印制邮票一组。《西山爽气图》被教委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新教材,当做古代文人画的范例。《杂技游戏图》反映了明朝社会风貌,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击缶图》乃古代缶的历史原型,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

『肆』 插花怎么做

(1)我国梅花插花的历史 我国梅花插花的最早记载,至少应在魏、晋之际。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风甚盛。李嵩画有《花篮图》,在此画中,一个精致的藤篮中插有梅花、蜡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丰满、细腻。张道洽的《瓶梅》诗云:“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陆游作有“瓶里梅花夜来香”的诗句,戴复古作有“古瓶斜插数枝春,此即吾家劝酒人”的诗句,杨万里作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的诗句。明、清梅插花及艺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现插花的专著,如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节云:“余之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为梅为海棠”;“品第”一节云:“梅以重叶、绿萼、玉蝶、百叶缃梅为上”;“使令”一节云:“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瓶史》很快传入日本,并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为主,如陈书绘制《瓶供》图,梅花与牡丹交辉,更显得梅花插花的清丽高洁。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丰硕,如《芥子园画传·梅菊谱序》就有“出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之句。其他还有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生六记》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应用在规模、风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举办的梅展,据考证,可能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届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国花协梅花、蜡梅分会成立后举办过九届全国梅展,均设有梅花插花展区。
(2)插梅的构图与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须显出富丽堂皇;玉兰洁白、清丽,插玉兰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娇艳、缤纷,插桃杏可烘托热闹的气氛……梅花,不以华丽取宠,而以韵格为胜,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及风格。所以插梅的构图与立意与众花不同。
人们爱梅,不只是欣赏梅的外在风姿,更在于梅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品格,人们视梅为坚贞、顽强、幸福及友情的象征。因此,我们插花之前应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的梅花为主体,配以苍松、翠竹,构成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或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为题来歌颂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晋·陆凯)以寄予友人之情谊;或以“赏梅倍思亲”来抒发亲人团聚的愿望;或以“喜迎佳节春意闹”,象征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于梅花的插花艺术,《瓶史》中谈到:十一月插红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挂式插梅3种: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净者均可,铜质和陶瓷的古朴花瓶更能显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华丽的花瓶,以免喧宾夺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摆动,可剪几根短枝架设瓶口,也可将花枝基部的中间切开,使它能夹住瓶内的小横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较轻不易立稳,瓶中可投铅、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红、白、绿等色,可一色单插,也可几色合插,但必须以一色为主,以免纷杂。插梅时也可适当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调和色彩与层次。
盆景式插梅:一种插器是浅身阔口的水盆器皿,一种是用以制作小型写意盆景的各种观赏浅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须借助于花插座(也称剑山),这是由金属铸制而成的,圆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较多针刺,用来固定花枝之用。根据自己的立意要求进行构图,在插“岁寒三友”图时,由于竹枝易干枯,必须将它尽量低插,近于水面为好。若松枝过于笨重粗大,不能平稳放置,可先将其基部钉在方块木板上。置于盘中后用卵石盖压木板,这样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较粗,可在花枝下中间处,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应比剑山的针约长两倍,切好后再插。挑选好横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咏梅的佳句名言为意境,创作寓意深刻的写意盆景,置于书房几案,以假乱真,同样可收到极好的观赏效果。其制作方法为:用湿棉花或湿纱布将梅枝基部缠绕,用塑料布包好后,根据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于盆中,并适当点缀一些蕨类、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类的小配件,再用土铺成起伏不定的山峦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体,最后用苔藓将土体全部铺盖;这样,一盆梅花写意盆景就制成了,只要经常在苔藓上喷些水就可欣赏数日之久,花谢后可再换梅枝。
壁挂式插梅:采用竹器、陶瓷等悬挂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长蔓,这样刚毅的梅枝与摇曳的长藤在合适的背景前交相辉映,一刚一柔,别有风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适宜弯曲处,锯1~2个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巩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鲜技术 花瓶口小身高,水应盛至瓶身最宽阔处,使水与空气有较大的接触面。以雨水为佳,河塘水亦可,浑浊者须澄清方可使用。自来水中因有氯气,须贮放数日再用。唯井水碱性大,切勿使用。水温应与气温相一致。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盐或1/4000的高锰酸钾或适量的硫磺,并注意经常换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时空气侵入枝茎导管中,利于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扩大吸水面积,增大吸水量。在切口处多开裂缝,也可达到此目的。用厚报纸将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许食盐或明矾的沸水中10秒钟左右,这既可排除切口细菌,又能将导管中所存空气排出。或者将梅枝切口用火烧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国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鲜措施,如宋代范成大云:“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浊气煤烟,皆时杀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载:“煮鲫鱼汤可插梅。”清代陈淏子《花镜》载:“梅宜用猪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结冻,虽细蕊皆开。”明代《瓶花谱》载:“古铜壶龙泉均州瓶,有极大高三二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烧折处,固渗以泥。”又云:“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气,可不冻。”大家不妨一试。

『伍』 和芝圃一张扇面多少钱

目前和芝圃工笔画每平方尺为10万元人民币左右,写意画每平方尺为8千到1万元人民币。因此他的写意扇面的价格,也就在1万左右吧。

『陆』 清吴昌硕扇面画梅花图的赏析

清末“海派”大家吴昌硕的这幅《梅花图》,画面构图跌宕奇险,两块湖石自右侧横内亘画中容,淡墨几笔出之,稳重而又不失灵透,显示出画家驾轻就熟、胸有成竹的艺术造诣。湖石之后探出红梅数枝,花如碎玉横空,清气四溢;梅树遒枝劲节,浓淡合宜。画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转,不仅平衡了画面的重心,同时也加强了横势的方向感,弱化了石与梅枝十字交叉之势。石之左出,梅之右倾,一左一右,一横一纵,画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跃然纸上,却又开合有度,收放自然。吴昌硕在画梅笔法上炉火纯青的功力,正是他艺术的独到之处。整个画面气势雄健,笔墨苍劲,一气呵成,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乃吴昌硕晚年精品。款识为“艳于赤城霞,罗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颜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属。甲子夏,吴昌硕,年八十一”。画家以石鼓文的笔意入画,用笔遒劲朴拙,飞动迅疾,笔底充满金石之气,纵横捭阖,雄浑磊落;用墨浑厚古朴,酣畅淋漓;用色浓丽饱满,使画面生机勃勃,极富视觉张力。他以“铁如意击珊瑚碎,东风吹作梅花蕊”的豪迈之情;不仅使“海派”艺术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写意画的形式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热点内容
栀子花的排比句 发布:2025-03-29 21:03:55 浏览:440
单孔梅花管 发布:2025-03-29 21:01:21 浏览:928
露水花一朵 发布:2025-03-29 20:53:02 浏览:747
花心思花店 发布:2025-03-29 20:38:26 浏览:795
青草石梅花 发布:2025-03-29 20:25:26 浏览:929
毛梾花语 发布:2025-03-29 20:16:27 浏览:329
花卉的主营 发布:2025-03-29 20:14:54 浏览:218
高清绿植画 发布:2025-03-29 20:08:17 浏览:322
梅花表换表带 发布:2025-03-29 20:07:26 浏览:784
绿植修剪刀 发布:2025-03-29 20:07:16 浏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