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泥塑梅花

泥塑梅花

发布时间: 2025-04-07 11:45:51

A. 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济宁非遗名录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类型县市区国家级非遗(19)省级非遗(83)市级非遗(283)市级及以上非遗总数总数名称总数名称总数名称1任城区05济宁面塑、小铜唢呐、查拳、董氏古兵器制作技艺、拓片制作技艺35二人斗、渔鼓、托板豆腐、吉祥字组画、泥人唐、查拳、董带宏氏古兵器制作技艺)、面塑、葫芦制作技艺、泥塑、剪纸、刺绣(绣球制作)、中医正骨疗法、中医诊疗法、古旧书画揭裱、马大兴糕点制作技艺、蛋雕、刻瓷、木工、拓片制作技艺、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内画、烙画、太极拳、抖空竹、唢呐(咔戏)、山东快书、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陶器制作技艺、传统榨油技艺、中国华拳、唢呐(小铜唢呐)、刺绣、落子、传统酿酒技艺352兖州区02花棍舞、柳下惠传说28柳下惠传说、孔子师相橐传说、大禹的传说、花棍舞、砰砰鼓、贾凫西鼓词艺术、兖州大烧饼、请猴、兖州第一窑酿造工艺、范氏牌坊的传说、金口坝下聚金石的传说、嵫山的传说、兴隆塔的传说、漕河斗蟋蟀、查拳、兖州民俗人灯、兖州宋氏秸秆扎制技艺、兖州道勤五谷画、花轿制作技艺、济宁民歌、石雕、济宁小吃、八仙之一曹国舅传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马氏形意拳、民间虎饰(双头老虎枕制作技艺)、刺绣283曲阜市5祭孔大典、鲁班传说、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琉璃烧制技艺19孟母教子传说、鲁班传说、孔子诞生传说、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祭孔大典、韶乐、曲阜大庄绢花制作技艺、曲阜尼山砚制作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颜子传说、拓片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弓箭制作技艺、孔府家酒酿造技艺、孔尚任的传说、曲阜刘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建筑彩绘(古建油漆彩绘)39孟母教子传说、鲁班传说、孔子诞生传说、颜子传说、箫韶乐舞、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孔府家酒酿造技艺、祭孔大典、桑皮纸制作技艺、孔宴香油制作工艺、熏豆腐制作技艺、琉璃瓦制作工艺、大庄绢花制作工艺、张姥姥传说、孔府婚俗、始祖文化、九仙山庙会、孔子世家谱、曲阜尼山砚、扶兴和毛笔制作技艺、闻春礼烧鸡制作技艺、曲阜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虎头服饰、面塑、袁氏正骨、鲁班技艺、古籍印刷技艺、周制婚礼、石雕、济宁小吃、仲尼古琴制作技艺、鲁壁藏书的传说、孔子作春秋的传说、孔尚任的传说、古建油漆彩绘、木工、拓片制作技艺、阙里食兆腊礼394泗水县03柘砚制作工艺、泗水民间剪纸、柘沟民间制陶技艺20泗水民歌、柘砚制作技艺、柘沟民间制陶工艺、杨柳粉皮制作工艺、泗水民间剪纸、卞庄子刺虎的传说、仲子传说(扩展)、毛家刀制作技艺、泗水泉林传说、泗水舜的传说、泗水泗河传说、泗水宴请习俗、鸭蛋制品制作技艺、华胥传说、柳琴戏、中医正骨疗法、泗水豆腐皮加工技艺、核雕、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泥塑205邹城市3邹城“平派”鼓吹乐、孟母教子传说、阴阳板(公示期内)10孟母教子传说、邹城“平派”鼓吹乐、阴阳板、火虎、尚寨竹马、花鼓、软弓京胡、峄山会、祭孟大典、鼓儿词(石门小鼓)41孟母教子传说、峄山传说、邹城平派吹打乐、峄山道乐、阴阳板、尚寨竹马、火虎、山头花鼓、峄山会、吹糖人、滚磨成亲的故事、匡衡的传说(凿壁偷光)、漆女的传说、夯歌、邹城舞龙舞狮、二人斗、石门小鼓、鲁南民间游戏、孟氏家谱、铁山传说、软弓京胡、柳子戏、太平糙纸、古族行滑琴(峄阳古琴)、祭孟大典、邹鲁礼乐、剪纸、柳琴戏、泥玩具制作技艺、拓片制作技艺、核雕、烙画、打(抡)铁花、腹语、木雕、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陶器制作技艺、面塑、泥塑、梅花拳(落地梅花拳)、庙会(伏羲庙会)416微山县1端鼓腔2端鼓腔、微山渔家虎头服饰31端公腔、渔家虎饰、柳编、夏镇八景的故事、陷留城的传说、微山湖歌谣、仲子传说、微山湖漂汤鱼丸、桂花炒糖、续家谱仪式、微山湖渔具、渔家婚俗、微山泰山庙会、微山湖排船技艺、微山湖鸭蛋制品制作技艺、微山湖民俗绘画、葫芦制作技艺、起草、鲁西南鼓吹乐、微山民间传说、微山湖谚语、独弦琴、万仙阵、麦秸画、劳动号子(打排斧)、渔鼓、鲁菜烹任技艺、传统榨油技艺、面塑、木板年画、查拳317鱼台县02闵子骞传说、山东清音20闵子骞传说、木板年画、樊子迟的传说、宓子贱的传说、夯歌、跑竹马、坠子、落子、独杆子轿、鲁隐公观鱼处的传说、山东快书、山东清音、绾结葫芦、葫芦制作技艺、红丹膏药、山东大鼓、锔瓷、布贴画、打(抡)铁花、古琴制作技艺208金乡县2四平调、山东落子9四平调、山东落子、鸡黍之约、金乡花鼓、渔鼓、坠子戏、猫蝶富贵、金乡木雕、三两三白鸡膏正骨疗法24四平调、落子、山东琴书、鸡黍之约、金乡花鼓戏、渔鼓、简板大鼓、一顺石刻法、两夹弦、金乡蜜制红三刀制作技艺、松柏堂中医外科、三两三白鸡膏正骨疗法、济宁小吃、猫蝶富贵、快板书、梨花大鼓、中医诊疗法、金乡糖供制作技艺、泥玩具制作技艺、山东快书、坠子、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木雕、坠子戏249嘉祥县5鲁西南鼓吹乐、麒麟传说、嘉祥石雕、山东梆子、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9麒麟传说、嘉祥石雕、鲁西南鼓吹乐、山东梆子、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彩印花布印染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绾结葫芦技艺、嘉祥木雕23麒麟传说、鲁西南吹鼓乐、嘉祥跑竹马、山东梆子、嘉祥石雕、嘉祥彩印花布、鲁锦、岳飞祭奠、嘉祥蓝印花布、柳编、秋胡戏妻的传说、岳镇九的传说、嘉祥高跷、柳子戏、曾子祭奠、青山庙会、绾结葫芦、花鼓戏、木雕、坠子、山东琴书、文圣拳、嘉菊加工技艺2310汶上县04山东渔鼓、文圣拳、山东梆子(汶上梆子)、郭氏木雕24黄金塔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二人斗、山东梆子、渔鼓、文圣拳、柏籽加工工艺、蚩尤文化、孔子宰中都的故事、黄河号子、岳王拳、民间虎饰、蝌蚪文字、济宁杂技、木雕(郭氏木雕)、中医脓毒搬家疗法、鲁西南鼓吹乐、柳子戏、面塑、汶上锡器制作技艺、扑拉袖拳、花鼓(汶上花鼓)、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刺绣2411梁山县1梅花拳9山东梆子、梁山武术、梅花拳、子午门、水浒传说、梅花桩舞狮子、枣梆、拳铺李家驴肉制作技艺、水浒菜烹饪技艺37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水浒人物故事、梁山地名传说、梁山儿歌、山东梆子、枣梆、落子、梁山武术、梁山中华子午门、梁山梅花拳、水浒传说、梅花桩舞狮子、劳动号子(梁山夯歌)、梁山吼、刺绣、水浒故地乡俗画、水浒菜烹饪技艺、梁山刘氏指针按摩法、洪拳、二门洪拳、珠算、鲁西南鼓吹乐、花鼓戏、坠子、鸭蛋制品制作技艺、传统酿酒技艺、中医诊疗法、拓片制作技艺、秘踪拳、掌洪拳、佛汉拳、黄氏二郎拳、忠义堂酒传统酿造技艺、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石雕、传统榨油技艺、泥塑3712高新区004中医诊疗法、麦秆扇编制技艺、彩粉瓷器制作技艺、花轿迎亲习俗415市直2梁祝传说、二仙膏制作技艺9梁祝传说、玉堂酱菜制作技艺、二仙膏古法生产制作工艺、山东梆子、小儿牛黄清心散古法制作技艺、平调、岭儿调、刘氏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八角鼓32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刘氏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张氏_篆书刻技艺、线光画、太极拳、木雕、传统酿酒技艺、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鲁菜烹任技艺、石雕、传统兵器制作技艺、查拳、济宁杂技、劳动号子、八角鼓、山东快书、山东渔鼓、山东梆子、两夹弦、李氏中医、昆仑拳、济宁民歌、柳子戏、山东大鼓、花鼓戏、山东琴书、坠子、剪纸、玉堂金波酒生产技艺、中医疗法、玉堂酿造技艺、鲁西南鼓吹乐36

B. 泥塑的制作工艺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导致古代泥塑破损的原因很多,有人为因素损坏和自然因素损坏。
1、自然因素就有潮湿的影响,水溶性盐类及支撑内部结构的变化,微生物的生长,物理气候(通常指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日晒、雨淋以及风沙的侵袭,大气污染物的作用等等。此外,不正确的修复方法以及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修复材料,也往往会加速泥塑的变质。
2、泥塑常见的病变现象主要有空臌、剥落,酥粉、龟裂起甲、起泡、脱胶掉皮、画面褪色、变色及污染(霉斑、昆虫屎斑、烟熏等)。 泥塑长期保存下去,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防止病变的发生比治理病变更加重要.只有彻底地消除、产生病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泥塑。
3、泥塑的保护重要的还是控制好湿度。因为潮湿是使壁画产生病变的最危险因素。建筑物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这对于保存泥塑的完整性有很大意义。墙壁要注意保持自然通风,建筑物内空气要保持清治、干燥,建筑物的附近不应当有丛生的杂草.在保存壁画的环境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并且比较稳定,上、下变动不能过烈.只要能做到这点,霉菌和其它微生物也就难以生长和发展。
4、要避免光的影响,绝对不许阳光直射到泥塑上。倘已排除了过量的潮气,一般讲在暗处保存较为有利.最好采用人造光源照明,这样便于控制照明度,更有效地消除光线对泥塑的损害。要防止灰尘、煤烟以及各种有害气体对泥塑的危害. 作为个人收藏的中小泥型塑,也应遵守以上保管事宜。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惠山泥人产生的时间很早,无从可知其确切时间了。一到农闲季节,几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每逢过年,在庙会和集市上,人们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作的泥人到处叫卖,这也是农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钱等姓的专业作坊。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赞赏。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四十多家,专业匠师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 惠山传统彩绘中必须做到“新、清、齐、爆”四字诀:
新:是抓住人的视觉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鲜,明快醒目,要“落台鲜”,不能“落台蔫”。意思说一台泥人作品至少数十件(套),彩绘结束时,满台泥人鲜明光亮,欣赏者看了会喜欢。
清:一是指清爽、干净,在画的过程中保持清洁;二是指用色要纯。要求十分严格:“红要红得艳”;“黄要黄得鲜”;“蓝要蓝得纯”;“白要白得净”。要保持色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笔干净,不邋遢。
齐:是指笔法整齐,“直线要直,曲线要活,线界要清晰”;“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图案纹样疏密得当,简洁得体。
爆:是指用色强烈的意思。因为泥人本身体积小,泥坯的内结构起伏变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调子大胆强烈,底色采取原色对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艺与彩绘装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现方法。
首先要处理好图案纹样与底色的关系:“远看颜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经得起近看,局部不影响整体,底色与纹样相互衬托。图案纹样要做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即妙在多而不乱,达到细细品赏、有看头的艺术效果。
再说手捏戏文中常用的图案花样,不是按照舞台戏服原样搬抄的。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凋色不变,衣服上的图案纹样则是随意发挥,“所以很多艺术家在空闲时喜欢赏花、种花、养猫、喂鸟。这些爱好可以很自然地融化到作品中去。”赵馆长介绍道。例如大师王锡康的《说书女》,捏的是位民国初的女性,梳着螺旋型的发髻,手抱琵琶,身穿浅绿底、粉色月季花的上衣,下为雪青裤,配上墨绿色的袖口衣襟边,桌上是一盆兰花和梅花,台桌前挂着大红花配黑边水波纹的台布,流露出南方清雅明静的情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凤翔县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现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创作与生产。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 山东高密聂家庄是中国的泥塑发源地之一,作品朴拙、雅俗、艳丽、大气,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聂家庄的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大胆借用“扑灰年画”的色彩,在题材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顺应了当地民俗的需要,受到人们的欢迎。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发展,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题材丰富,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吏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 申报地区:河南省浚县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泥咕咕作品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十二属相、小动物、飞禽、骑马人等。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主要传承人有王学峰、王安田、宋学海等人,但现代的年轻人不愿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艺后继乏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 潮汕泥塑是一种捏泥艺术,潮州俗称“土安仔”。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三大泥塑。相传南宋末年,始祖吴静山自福建漳浦携眷到大吴定居后,以塑造泥玩具为生,其技艺世人相传,逐渐发展,蔚为大观,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大吴泥塑进入繁荣发展期,以吴潘强为代表的大吴泥塑艺人相继涌现,捏塑技 艺日臻成熟。大吴泥贴塑技术独树一帜,有文身、武景、脸谱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种丰富多采,色彩鲜艳自然、清新典雅,艺术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敦煌
敦煌泥塑历史:魏晋南北朝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采的壁画而成为敦煌艺术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艺术而言,雕塑、建筑、壁画三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雕塑部分由于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石窟中处于显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艺术的主题。莫高窟因系沙砾性岩石,质地疏松,不宜雕凿,所以佛像多为敷彩泥塑。保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约729个,其中“影塑”456个。从造型风格的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界线。改制前的作品风格较多地保留有外来佛像艺术的痕迹;改制后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对整个石窟艺术起着主导作用,窟内壁画是围绕这些塑像而展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一般有菩萨胁侍左右,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组合。佛像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脚弥勒像为常见。体态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于正壁,以圆雕手法表现,体态较小的佛像被置于窟内南北两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圆雕或影塑相结合。形象的位置摆放与与其身份地位密切相关,神或人以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于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 正面形象放置,并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显得庄严神圣,菩萨则以半侧方式摆放,胡人则多以侧面形式出现。
北朝后期雕塑组合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五身组合,逐渐演以隋唐出现的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组合。随着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减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组合模式被置于正壁。这也是外来文化逐渐民族化的过程。
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
敦煌雕塑在制作上分泥塑和彩绘两个过程,所以又称彩塑。泥塑阶段除几个唐代巨佛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头作身架,外面用谷草、芦苇或芨芨草捆扎身架,塑泥一般有两层,里层用草泥粗塑,外层用纸浆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毕,干后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后贴在壁上,经描绘后有浮雕效果,这种工艺兼有彩塑和壁画的功能,使得三维的彩塑和二维的壁画在石窟内的组合更加协调和浑然一体。塑像造型圆浑,形体结构以外来佛像粉本为主,呈式化较强,效果统一完整,但不够精确。造型技巧还保留着石雕手法,没有充分发挥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性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塑像的形体比例有一个渐进过程,佛像菩萨的身段渐趋修长,至西魏由于中原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体比例夸张到高峰。
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
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受之影响塑像形体扁平,脖颈细长,脸型瘦长,整体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对形体结构的表达能力有所增强。塑像服饰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汉式衣冠,佛像内穿交襦,后套对襟袈裟,腰围长裙,肩披裟巾交于胸前,南方洒脱的“秀骨清像”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另外在北朝末期的北周,由于北方民族的统一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在雕塑造型上出现了“面短而艳”的新形式,佛像呈头大,体壮,脸型方阔的特征,标志着莫高窟艺术风格的又一次转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动荡不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不断对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敦煌所处位置虽相对稳定,由于大文化背景的作用对其石窟艺术不断施以影响,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丰富多变的面貌。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阿里制作过程图解,这个制作不需要那么麻烦,只需将其捏成阿里的模样即可。

热点内容
大型盆景店加盟 发布:2025-04-07 22:25:17 浏览:313
梅花艾炙 发布:2025-04-07 22:22:21 浏览:837
情人节表白甜 发布:2025-04-07 22:21:47 浏览:87
温州学院路花店 发布:2025-04-07 22:18:50 浏览:146
蔓藤萝花语 发布:2025-04-07 22:18:39 浏览:701
樱花de回答 发布:2025-04-07 22:15:47 浏览:385
宁静致远荷花 发布:2025-04-07 21:56:55 浏览:20
七夕推销酒 发布:2025-04-07 21:53:11 浏览:578
日语歌一朵 发布:2025-04-07 21:50:10 浏览:890
茶席插花主题 发布:2025-04-07 21:49:04 浏览: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