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决不
⑴ 描写梅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的诗句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梅花》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1)梅花决不扩展阅读: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⑵ 梅花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算不算咏物言志的诗句
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你就会更好地理解。 依据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进行阅读鉴赏 (作者李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还可寄托作者自己的感情。那么我们如何鉴赏咏物诗?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能算好的咏物诗。 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例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写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横斜”描绘出了梅花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这既是作者眼中之梅,亦是作者胸中之梅,作者的感情则是隐曲地流露于其中,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诗要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志向。但诗是文学,要有形象思维,不能采用议论的方式、逻辑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它要以形象为依托,托物言志。“诗言志”,这里所言的志,内涵比较广,它包括志向、情感、想法等等。作者偶有所感,心与物合,遂假托于物,发而为诗,表明心志。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陆游的《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它意在言外,像“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梅花开在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之地,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也无人来欣赏。“寂寞开无主”,梅花的困难处境不就象征着作者的孤独寂寞愁苦吗?“无意苦争春”,“苦”字是拼命、尽力的意思,从侧面讽刺了群芳,“争春”是暗喻人事。这里就通过梅花表现出陆游冷落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流为伍的品格和操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事物有着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人们称之为文化符号。例如菊花,人们取其傲霜斗雪的性格特征,象征品格坚强,气质清高。《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屈原以饮露餐菊象征自己品行高尚纯洁,卓尔不群。唐元稹《菊花》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诗句,也表达了诗人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信念。“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多少坚贞高洁之士曾用这首咏菊诗勉励自己,表明心迹。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提到“柳树”,常取其谐音表达惜别;提到“浮萍”,常据其特征表示漂泊不定;“燕子”“大雁”因春来秋往,因此适合抒写思乡怀人;“蓬蒿”“夕阳”因暮气沉沉,因此用来表达衰败离愁。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特殊的语言符号。欣赏诗歌,应当对这些充满寓意的事物保持必要的敏感。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在诗中写到“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已经逝去,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感伤,回想自己少年时代,亦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呢。“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只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了。 而李商隐在《蝉》诗中写“徒劳恨费声”说蝉的鸣叫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饥寒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自己努力争取,但最终却是徒劳的。 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在“托物言志”类诗歌中,“物”仅是一种凭借,所以,同一事物作者所托之“志”,可能不尽相同,把握形象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还要结合诗人背景身世,仔细品味,才能做出准确解读,不致牵强附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感情寄托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但是不论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在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大雁、孤帆、冷梅、寒菊、杜鹃,还有竹、松、蝉、鹰等形象,它们在诗人的笔下通过精当生动的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赋予它们丰富的象征义。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 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王勃《咏风》中咏的是“凉风”,凉风吹来,吹散了浊热,林壑清爽起来,它吹遍林壑,驱散了涧上的烟云,使我寻找涧底的人家;它卷走了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志之士不也应当如此吗?这首诗里赞美所有具有无私奉献,勤奋追求的人的精神。 杜荀鹤《小松》是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的“刺”正是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表现,小松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而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 杜甫的《孤雁》中,描写了一只不饮、不啄、一个劲地飞着、叫着的离群之雁,它拼命地追寻伙伴,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在颔联中,作者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如泉流滚滚而出:“孤雁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苍苍,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这只性格鲜明的孤雁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了。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先贤留下的诗词篇章浩如烟海,内容丰富,我们对咏物诗的鉴赏还不能停留在感知形象上,更要注重朗读和吟诵,自觉地把诵读和感知、领悟和回味等心理活动结合起来,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⑶ 十首著名的梅花诗有哪些
十首著名的梅花诗有:
1、《早梅》
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此诗写梅花不甘落后,早早开放,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梅花的不畏严寒和不甘落后,也寄寓着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2、《咏梅》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诗人将梅比作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品格高洁,气质高华。而诗人认为,这样美丽的仙姿应该出现在天上。作者极力赞扬梅花的仙姿和高洁,看来也是爱极了梅花。
3、《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一种清孤不等闲”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4、《梅花》
宋·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在这首梅花诗中,诗人描写了梅花的不起眼和形态,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颂扬梅花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寄托自己坚贞的爱国思想。
5、《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此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正是眼前这凄清的自然景象唤起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丰富联想。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
6、《绝句》
元·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
7、《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这是一首遗民诗。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可是他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8、《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物华。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一来,便显得此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9、《梅》
唐·杜牧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
10、《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是宋代王淇写的一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愿。